杨怀玉
摘 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作为当代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将更多富有创造性的想法融入初中数学教学中来。所谓数学游戏,就是把数学知识蕴含到游戏之中,通过娱乐的方式让学生更加轻松愉快地掌握数学知识。对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游戏的作用和实施途径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游戏;途径
初中生可塑性强,记忆力好,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能采用创新式的教学方法,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则学习效率将大大提高。将数学游戏融入数学教学中,旨在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数学知识,并在游戏的过程中体会数学思维,同时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下面本文对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游戏的作用和应用策略进行了简要探析。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游戏的作用
1.数学游戏有助于数学思想的渗透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会学生如何解题不是重点,重点是教会他们如何学习,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就成了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数学游戏的开展可以为数学思想的渗透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数学游戏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娱乐氛围中掌握数学概念,理解解决数学问题,锻
炼其新颖的思维方式。例如,在讲解立体几何一课,如果仅通过PPT和板书的讲解很容易让学生不知所谓,书面的描述对于立体图形的讲解此时就显得有些单薄。此时教师便可以鼓励学生将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事物,例如水杯、零件等物体,从不同的角度画出平面图形,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空间想象能力。
2.数学游戏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
数学游戏简单易懂,对于绝大多数学生都是适用的,而且数学游戏与掌握的数学知识多少关系不大,只要是有兴趣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到游戏中来。这样全体互动的形式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打破数学深奥难懂的思想,让数学知识的学习变得简单有趣。例如,在学习“概率”一课时,老师可以让学生随即地抛出硬币,观察并记录硬币落下时哪一面朝上的概率,最后将全班的数据进行汇总和整理再得出最后的结论,这样的方式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更加有利于数学知识的掌握。
3.数学游戏有利于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兴趣学习并乐意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才是新课标所要求的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孩子天性喜欢游戏,数学游戏的引入将对昔日古板严肃的数学课堂产生冲击,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观念十分必要。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游戏的实施途径
1.在引入新课时加入数学游戏
从小到大受到了太多“得数学者得天下”“学好数理化,走遍世界都不怕”的思想,学生对数学从心底来说更多的是“敬畏”,每当学习一章新课的时候更是如此。正是因为这种原因,数学与学生之间总像是存在着一种距离感,主动学习探究的少之又少。对于这种情况的存在,数学游戏的引入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例如,在学习“平方”一课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拿出一张普通的白纸,将其对折、对折、再对折,学生会发现对折到七八次的时候,无论再怎么努力也很难再将其对折下去。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试试看,是不是纸张不够柔软?换成面巾纸再做一次答案怎么样?在这样的动手过程中学生在无意中已经接触到了平方的概念。最后由教师进行解答,纸张的柔软度和薄厚都对其能够对折的次数影响不大,假如能将纸对折30次,其厚度将达到珠穆朗玛峰的十倍!学生在有趣的数学游戏中初步接触了新的数学知识,并引起了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对于接下来教学的进展无疑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2.在讲解概念时融入数学游戏
数学是一门精密的课程,数学概念对于数学的学习尤为重要,如果概念不清,将会给学习数学带来很大困难,并且为日后的深入学习埋下隐患。学生只有理解并掌握数学概念准确的涵义,才能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数学游戏在学生理清数学概念时的作用同样重要,轻松的氛围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学习和记忆。比方说,在学习“概率”一课时,投硬币的游戏就让学生在娱乐的过程中记住了“频率”与“概率”的不同:硬币出现正面和反面朝上的“概率”都是二分之一,而“频率”则是学生记录下的出现正面或反面的次数除以投硬币的总次数,也就是说频率是实验得出的数据,而概率则是一个确定的数值,频率在基数无穷大的条件下可以近似于接近概率,这样学生就不至于将相近的数学概念弄混。通过数学游戏,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让学生在娱乐中快乐地学习成长正是将数学知识引入初中数学教学的根本意义。
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应该是充满乐趣、十分享受的过程,教师可以不必拘泥于形式,根据自己的从教经验设计更多有趣且富有针对性的数学游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数学能力。在数学游戏中,教师还需要不断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积极主动的思考来得出结论,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乐趣,获得知识。
参考文献:
[1]许娟.数学游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及实施途径[J].科教文汇,2011(21):37.
[2]刘建功.浅谈数学游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及实施途径[J].读写算,2013(1):112.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