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松明
中职英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培养问题探讨
易松明
“非连续性文本”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它对于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概括和逻辑推理能力十分重要。在阐述“非连续性文本”基本特征和实践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了中职英语“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现状,并提出应对策略。
中职;英语教学;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
所谓“非连续性文本”,就是指图表、广告、凭证单、检查报告、药品说明书、地图、汽车或火车时刻表、清单、楼房平面图等实用性文本,是相对于主要由文字构成的“连续性”篇章而言的。“非连续性文本”直观而简明,概括性强,与日常生活和工作密切相关。在现代信息化社会,培养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帮助他们准确地捕捉和分析信息,对事物做出准确判断,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标准(试用稿)》明确要求,中职毕业生“能运用基本阅读技巧,阅读难度与课文相当的文章和材料(简单的表格、信件、广告、使用说明等)。”可见,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既包括“连续性文本”,也包括“非连续性文本”。
(一)直观性
“非连续性文本”将复杂的问题以简洁、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读者可以借助直观的图表和简洁的文字说明,迅速地筛选、提取和整合文本中的有效信息。[1]“非连续性文本”的直观性特征符合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特征,有利于增强英语学习的真实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实用性
“非连续性文本”在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学会从非连续文本中快速、准确地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是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重要阅读技能。以出国旅游为例,首先我们要读懂手中的英文地图,才不至于迷路;如果生病,还必须购买药品,要是看不懂英文药品说明书,轻则贻误病情,重则关乎生命安全;在商场购物,必须要看懂促销广告、产品说明、购物发票等,才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等等。
“非连续性文本”的实用性特征与中职英语“以职业发展为本,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原则不谋而合。《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标准(试用稿)》明确指出,中职英语课程要“根据职业发展的需要,突出实用性”。因此,“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要尽可能从生活中选择教学案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继续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
(三)主体性
“连续性文本”具有“说服性”和“故事性”,读者的思维容易跟随作者的思路走,而“非连续性文本”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客观地阐述某一事实,往往以数据说话,不掺杂作者的评论和主观感受。[2]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必须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判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可见“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信息的整合、概括、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其作用是“连续性文本”所无法替代的。
(四)通俗性
为了保证不同文化层次的读者都能看懂,非连续文本的用词通常都比较简单,语法结构远也不如“连续性文本”复杂,有的甚至完全以单词和短语的形式出现(如地图和各种表格)。[3]非连续文本的这一特点使得英语词汇量小、语法基础薄弱的中职生在经过适当的训练和指导后读懂实用性文本成为可能。
在国内,“非连续性文本”这一概念最初是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被首次提出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5-6年级的学生能够“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有关“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和研究目前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一理念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和研究更是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总体来说,其教学现状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认识上的误区
一是认为只要把“连续性文本”学好了,“非连续性文本”就能无师自通;二是认为英语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培养交际能力和学习英语文化,这主要靠“连续性文本”的教学来实现,而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非连续性文本”不能登大雅之堂。
对绝大多数英语教师来说,“非连续性文本”依然是一个陌生的概念。[4]“非连续性文本”的提出是英语阅读教学进步的表现,它使我们认识到传统的以“连续性文本”为中心的阅读教学是不完整的,在确立自身地位的同时,也让我们对“连续性文本”的认识更加清晰。
(二)教学内容缺失
第一、教学意识的缺失。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都未能自觉地把“非连续性文本”纳入教学计划;第二,现有中职英语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容匮乏。编者没有有意识地安排这方面的内容;第三,“非连续性文本”内容利用不当。由于教师的“非连续性文本”意识不强,即便“非连续性文本”在教材中偶有出现(如华东师大版《英语》第一册第七课中的收据、第十一课中的银行对账单等),也往往被当作“连续性文本”来处理,教师还是用“连续性文本”的思维方式来教学,浪费了宝贵资源。
(三)教师素养不足
多年来,教师习惯于钻研教材、教辅、教学设计等“连续性文本”,而对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非连续性文本”则涉猎不深,更谈不上归纳和总结。提高教师这方面的素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方面,教师要自觉养成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习惯,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摸索“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规律,总结阅读方法,从而快速有效地从“非连续性文本”中提取和整合信息,做出准确的逻辑判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教师要开展有关“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研究,形成一套有效的教学模式。
(四)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以上种种问题势必导致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低下。在PISA2009评估中,中国上海学生的阅读成绩在参加评估的国家和地区中居第一,但在“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上出现明显差异:“连续性文本”得分比第二名韩国高26分,而“非连续性文本”得分比韩国低3分。上海学生“非连续性文本”与“连续性文本”的成绩差异25分,是参与评估的国家和地区差异最大的,说明我国“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之间的教学严重失衡,这是与“非连续性文本”越来越多引起重视的世界潮流背道而驰的。[5]
调查中多数同学表示,他们宁可阅读生词量大、篇幅长的“连续性文本”,也不愿意阅读内容简短的“非连续性文本”,有些同学甚至对图表类阅读有种“天然”的恐惧。“非连续性文本”的特定用词、语言信息的“非连续性”以及非文字文本的解读,都是他们难以跨越的障碍。
教学策略的决定因素在教师。中职英语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走出认识上的误区,充分意识到“非连续性文本”对于提升学生整体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重要性,唯有如此,他们才能积极主动地探索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
(一)选好教材,开发课程资源,解决内容缺失问题
1.选好教材,活用教材。二期课改以后,教材垄断局面得以打破,在“一标多本”的原则下,学校和教师可以自主选择教材。针对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普遍不足的现状,在教材选用时,要把“非连续性文本”是否占有一定比例纳入考虑范围,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与出版社互动,主动介入其出版或修订工作,或者开发校本教材,想方设法让“非连续性文本”在教材中占有一席之地。
与选好教材相比,用好已有教材更为重要。教师要独具慧眼,充分挖掘“辅助型连续性文本”(例如插图)的教学价值。例如,教师可以针对插图提出一系列问题,循循善诱,指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不仅可以加深对连续性文本的理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力。
2.打通学科界限,整合课程资源。尽管英语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不多,但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对此并不陌生。计算机、数学以及很多专业学科的文本都是以文字、图表相结合的形式出现的,教师可以对这些文本加以改编,使之成为“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素材。
3.活用生活资源。教师可以利用出国进修、旅游等机会收集有用的生活资源,建立自己的资源库,如英文说明书、旅游导览图、安装图等。例如,在学了“seeing a doctor”话题的课文之后,教师可以找一份合适的英文药品说明书,进行如下训练:药品的名称是什么?课文中的病人能不能服用这种药?怎么服用?会有什么不良反应?
(二)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和“连续性文本”阅读有机结合,培养学生两种文本的转换阅读能力
“非连续性文本”和“连续性文本”的表现形式不同,各有所长,教师在日常的阅读训练中,要有意识地将两种文本形式进行有机整合,培养学生两种文本的转换阅读能力。在教授“连续性文本”时,可以让学生以“非连续性文本”的形式再现课文内容;在教授“非连续性文本”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连续性文本”的形式叙述、说明、解释或评价其所传达的内容,以体现“非连续性文本”的整体性。例如,笔者在教授《Thanksgiving》一课时,先让同学以漫画的形式再现课文内容,然后根据漫画复述课文。在教授《Internet Shopping》一课时,笔者要求同学根据其中的8幅插图及其碎片式的文字说明,写成一篇完整的关于网购的说明书。
(三)渗透方法,指导阅读策略
“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的不同呈现方式,也决定了它们阅读策略上有所区别。我们应在将“非连续性文本”分门别类的基础上,在阅读实践中教会学生发现信息,整合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推论。具体来说,一是要帮助学生掌握从“非连续性文本”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多年来,人们习惯于关注孩子的智商、情商,而忽略了更有意义的“搜商”的培养。所谓搜商,简单说就是获取关键有效信息的能力。“搜商”素养的提升主要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来培养,如快速阅读,提取有用信息,辨别信息真伪和分析、整合信息等能力。二是要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综合和自主建构意义的能力。对于由多个材料组成的文本,要善于比较,分辨他们的异同,形成自己的观点。
总之,当今时代已进入读图时代、媒体时代,信息大量以碎片状呈现,如何有效地整合并利用这些信息,无疑将成为网络时代学生的重要能力之一。“非连续性文本”的引入给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命题,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多元的阅读体验,更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
[1]张卫其.“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策略[J].教学月刊,2012(7-8):77-79.
[2]傅登顺.“非连续性文本”的缺失与教学对策[J].教学新思维,2012(11):55-57.
[3]周新霞.挖掘设计整合——“非连续性文本”有效教学策略寻绎[J].江苏教育,2012(12):67-68.
[4]周新霞,林海.小学“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内容选择与课型设计[J].语文建设,2013(6):33-35.
[5]邹为诚.中等职业学校试用本《英语》[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陈国平]
易松明,上海市医药学校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社会语言学。
G712
A
1674-7747(2015)15-00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