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强 朱志海
“后示范”时期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策略研究
□陈 强 朱志海
全国近二百所高职院校的国家示范性(骨干)建设项目相继完成后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后示范”建设时期。在“后示范”建设时期,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高职院校应不断拓展办学思路,依托行业企业资源优势,深化校企深度融合,积极开展多渠道、多方式双师教师培养,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水平,打造一支理论知识水平高、实践技术能力强的混编型“双主体”教学团队。
师资队伍建设;“后示范”时期;兼职教师
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相继完成后,近二百所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进入了又一新的发展阶段,即“后示范”时期。在“后示范”建设时期,许多高职院校把内涵发展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而内涵发展的核心则是师资队伍建设。经过“项目式”建设之后,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还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后示范”建设过程中,如何进一步提升师资队伍建设的质量水平,是许多高职院校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不能适应当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在经过多年的示范(骨干)建设后,师资紧缺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在师资队伍结构上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在年龄结构上,年轻教师数量相对较多,大部分年轻教师在教学能力和实践经验上均比较欠缺。在学历和职称结构上,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以及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均偏低,高学历人才和学术骨干较为缺乏。从教学与科研结构来看,多数教师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而科研成果相对较少,教师获得立项的课题多为校级课题,获得省级以上课题立项相对较少,获得国家级课题立项更少。在论文发表方面,以普通刊物为主,核心期刊较少。总之,高职院校师资结构上,青年教师略有欠缺,老龄化现象明显,高学历人才缺乏,学术骨干不足;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科研成果产出较少,师资队伍整体结构还不完善。
(二)对“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不够重视,培养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师资队伍管理制度,远不能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总要求,“双师素质”教师认定标准至今没有统一,对“双师素质”教师评价、考核与管理机制不尽完善,“双师素质”培养举措也不够,没有形成系统的“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制约了双师教师培养水准。校企合作的开展多流于形式,融合程度远远不够,想通过校企合作共同锻炼、培养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的目标难于达到。许多高职院校对青年教师和新进教师到企业参加专业实践的时间都有明确的要求(一般为6个月以上),但学校和企业之间没有形成科学的校企合作培训体系和教师参加专业实践考评体系,校企合作大多停留在鼓励或倡导层面,高职院校“一头热”的现象比较严重,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实际效果。教师工作量太重,导致许多教师难以抽出时间全面系统地到企业参加专业实践。另外,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考评激励机制欠科学合理,过分地强调科研学术方面的要求,对专业实践技能等双师素质和能力方面的要求不太重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技能能力的提高受到抑制。
(三)专业教师实践动手能力较弱,兼职教师队伍不稳定
近几年来,高职院校引进的教师大部分都是来自于高校或科研院所的研究生,他们理论知识基础扎实,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但同时存在的一个显著问题是实践动手能力较弱,在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时存在较大的困难,一时还难以适应目前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工作。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双师教师占比较低,而来自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由于工作、时间等原因占比较少,流动性也很强。高职院校中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技能的教师匮乏严重,制约了校企合作模式下“双主体”教师团队建设的人力资源因素。
在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中,从企业或行业聘请了来自生产一线的兼职教师,他们生产实践经验丰富,对本专业技术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比较了解,同时在实施教学时结合专业发展实际,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经验等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去,这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利。但是,这些兼职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和教学经验相对缺乏,实施教育教学的能力有待提高;同时,对他们的聘用还存在着一定的不稳定性,这也是校企合作模式下“双主体”教学团队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
(四)“双师型”教师团队整体水平不高,专兼职教师融合度不高
兼职教师作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有效补充,能弥补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在实践技能方面的缺陷。教育部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和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中,对兼职教师数量及承担的学时比例都有明确的要求。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兼职教师数量及承担学时符合教育部相关标准,但兼职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并不大。很多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管理混乱、素质参差不齐。兼职教师由于缺少归属感,对学校教学改革的参与度不高。由于缺乏完善的校企合作体系及兼职教师管理平台,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很少沟通交流,专兼职教师之间未能有效实现优势互补、文化融合,在专业、课程建设方面也难以形成合力,这些均影响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团队整体水平的提高。
(一)拓展办学思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教师队伍
“后示范”时期,高职院校在进行内涵建设过程中应把“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放在首位,不断拓展办学思路,从国际化视野的角度,打造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教师队伍。一是严把入口关,在“后示范”建设时期,每年的招聘计划中应列出专门比例用于引进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教师。在招聘考核过程中,应重点考核应聘人员在国际化背景下应具备的课程开发和双语教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国际化水平,为学校实现学生顶岗实习国际化和毕业生就业国际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并通过这项举措,带动校内其他教师积极学习国际化的教学理念,采用国际化教学方法。二是严把送出关,示范性高职院校应创新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师资外派模式,制定并有效推进高职院校教师国(境)外培训计划,选派教师到国(境)外高校、科研院所或企业去锻炼。在“后示范”建设时期,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进一步加强以“三高一化”(即高双师比、高职称比、高学历比、国际化)为标准的师资队伍建设。其中实施国际化工程,可以通过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国外企业锻炼、做海外访问学者、参加国际技术技能比赛、参加国际会议、与国外企业合作共同培养“双师”等行之有效的途径和载体。还采取委派由国际交流合作处提供专项经费保障的优秀年轻教师到境外带学生顶岗实习等途径,不断丰富教师的国际阅历,逐步加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师资队伍建设。
(二)开展多渠道、多方式双师教师培养,全面提升专业教师的双师水准
“后示范”时期,需开展多渠道、多方式双师教师培养,深入推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引进来”。高职院校可从校外直接招聘符合条件的双师教师,以缓解学校师资不足的问题。二是“走出去”。主要是鼓励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积极主动参加校外培训,弥补自身能力不足。专业理论教师可以针对性的进入企业进行实践,实践时间可长可短;实践指导教师可以进入高等院校进行相关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等。对于走出去的时间,一般是在保证教师正常教学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分配。可以适当借鉴日本的制度,如规定高职院校教师每年必须累积有100天的校外学习,可以利用周末短期学习,也可以利用假期集中进修。三是“校本培训”。校本培训以教师的需求为核心,依托院校进行的高职教师职后培训。这种培训形式多样,可以既在本校开展讲座、研讨会,也可以将教师送出去培训。培训时间可以是几个小时,也可以长达几个月。四是“校企合作”。这主要是教师进入企业参加实践,提高动手操作技能。五是“产学研合作”。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三者之间有机结合,企业作为技术需求方,与以科研院所或高等院校为技术供给方之间的合作,以达到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
(三)依托行业企业资源优势,构建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后示范”时期,高职院校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不断加大从行业企业聘请优秀的科技人员、管理专家以及技术能手作为学校兼职教师的力度,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构建一支稳定的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首先,应确立明确的薪酬奖励分配制度。从行业企业聘请来的都是科研骨干、管理专家和技术能手,学校与他们应签订规范的合作协议书或工作任务书,明确工作内容、方式、要求以及聘任工作规范等相关事项,加强兼职教师聘期工作的评估与考核,并根据聘任类别确定年薪制、协议工资制、课酬金等不同标准的付酬方式。其次,要确定兼顾校企双方的教学管理制度。学校在安排教学任务时,应充分尊重行业企业的建议和兼职教师个人的意愿,校企共同协商编排因人制宜的个性化课表;在授课形式上也可实行“私人订制”,如采取集中授课、晚间授课或双休日授课等不同的授课形式,或利用寒暑假期间集中到企业进行“实境训教”。同时,学校安排专业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一起共同实施教学,一方面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可确保教学质量。另外,应建立分类聘任制度。高职院校应针对不同的专业建立兼职教师分类聘任制度,以适应不同专业建设的需要。根据高职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聘用的兼职教师可以分为专业实践性和素质教师型两大类,其中以专业实践性为主。专业实践性兼职教师又可细分为科研骨干型、管理专家型和实践技能型等三类:学校可与企业合作在学校建立以行业企业科研骨干命名的工作站(室);可将行业企业的高级管理专家或技术骨干聘到学校二级学院任挂职副院长,直接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将企业中的技术骨干或技术能手聘到学校人实习指导教师。对于工科成分相对较重的高职院校,聘请一些高水平的德育导师、艺术指导担任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责任观、使命感、审美观等人文素质的提升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借助技能大赛平台,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制度自2008年建立以来,所有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旨在以此来促进专业教师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升。实践性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职院校中,专业教师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实施者,其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的水平。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跟企业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而职业技能大赛为提升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要想在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好的成绩,专业教师必须要具备精湛的实践技能,从原有的单纯完成教学任务转向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带学生实践操作,把知识真正转化为技能。通过组织教师直接参与、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促使教师全面掌握用人单位对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和相关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从而使高等职业教育能真正走向实践、走进企业、走入社会,开阔了教师的视野,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技术技能水平。
(五)以校企深度融合为载体,打造混编型“双主体”教学团队
“后示范”时期,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校企深度融合为载体,积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混编型“双主体”教学团队。校企间以共享人力资源为目标,积极探索建立专兼结合的“双主体”教学团队建设机制,形成师资培训基地以保障“双主体”教学团队建设良性发展。教育主管部门要不断完善相关师资队伍建设的管理文件,如制定 《教师职称申报及考核办法》、《外聘兼职教师管理办法》、《教师校外实习实践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为教学团队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高职院校则要结合本校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制定出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双主体”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并不断修订和完善学校的岗位聘用管理制度,将专业实践能力等作为岗位聘用和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积极引导教师参加企业专业实践,提高自身实践技术能力。同时,高职院校应在企业建立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教师工作站”,成为教师参加企业实践的固定平台,利于校企共育“双主体”,切实提高混编型“双主体”教学团队整体水平。还要切实发挥企业“教师工作站”的作用,把行业企业与学校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请到学校来共同参与学校的教学改革,遵循“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互利双赢、整体优化、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实现“学校专业教学与企业技术管理”、“学校产学研项目与企业技术攻关”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并按照学校办学特色和教师岗位发展的需求制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设置专业和课程、开发特色教材、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考核评价标准等等。这样不仅有利于加快促进高职院校教师队伍转型,培养不仅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的专业教师,而且具有实践化、技能化的“双主体”教学团队,推进学校从单一的理论教学模式向校企合作的实践型教学转变。
“后示范”时期,高职院校在进行内涵建设过程中应把“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放在首位,不断拓展办学思路,从国际化视野的角度,打造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教师队伍;需开展多渠道、多方式双师教师培养,深入推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不断加大从行业企业聘请优秀的科技人员、管理专家以及技术能手作为学校兼职教师的力度,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构建一支稳定的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要充分借助职业技能大赛平台,不断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提升技术技能水平;进一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校企深度融合为载体,积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混编型“双主体”教学团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能确保学校在“后示范”时期的持续、健康发展。
[1]董刚.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陈强.高职“双师型”教师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3):73-75.
[3]卞华.“后示范”时期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策略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5):54-57.
[4]姜军.高职校企“双主体”教学团队建设机制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14(23):76-78.
责任编辑 秦红梅
陈强(1967-),男,江苏海门人,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朱志海(1981-),男,江苏如皋人,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
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资助课题“高职院校‘后示范’时期内涵式发展研究”(编号:ZZZ20),主持人:杨泽宇。
G715
A
1001-7518(2015)32-0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