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实务:新常态下大学生创业教育应然性探析

2015-01-31 13:40章德林康胜利王素珍
职教论坛 2015年32期
关键词:内容大学生教育

□章德林 康胜利 周 群 王素珍

理论与实务:新常态下大学生创业教育应然性探析

□章德林 康胜利 周 群 王素珍

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起步晚,但近些年发展很快。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先进的创业教育理念入脑与“落地”不够、创业教育过程多囿于传统教育模式窠臼、课程化创业教育方法“独霸天下”等问题。研究表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知识模块、习练模块及实战模块等三大部分,在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切实遵循梯度性原则、前瞻性原则和务实性原则,并根据内容分别以“课程讲授+案例分析”、“创业实训+试错机制”、“创业孵化中心+优先机制”等方法进行施教。

大学生;创业教育;理论;方法

在普通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是服务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1]。从美国把创业教育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体系、德国“要使高校成为创业者的熔炉”、日本视创业教育为“社会发展之急务”等可以看出,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共识[2]。在我国,党中央国务院更是明确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要求。大学生是创业教育的主力军,从理论角度对大学生创业教育进行深入的哲学观照,厘清大学生创业教育应遵循的施教原则,明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体内容及与之相对应的教育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状与问题

自1989年创业教育进入我国以来,在较长一段时期我国对创业教育的研究发展缓慢,1989-1998年含“创业教育”字样且刊登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仅有15篇,加上非核心期刊上的论文也不过60余篇[3]。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对创业教育日益重视,2004年教育部还确定9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近十多年对创业教育的研究显著加强,也不断取得新成果,为大学生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经初步统计,截止2015年7月底,在文献标题以”创业教育”为关键词在维普、知网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有14000多篇,且有逐年增多的趋势。经对相关研究内容进行聚合、归类分析,近些年对创业教育的研究涵盖了创业教育的理论、内容、方法、课程设计等诸多方面,且在不断深化。同时,相关学者对国外创业教育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的研究也在加强,并与国内创业教育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比较研究,为我们汲取国外先进经验、优化国内创业教育提供了有力的借鉴。经反复对比与分析,我们发现近些年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把当前影响较大的教育理论应用到创业教育中,而对创业教育自身特有规律的研究偏少。总的来说,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先进的创业教育理念入脑、“落地”不够

在我国,传统的就业观念影响深远、广泛。抽样调查显示,95%的学生家长不认同自己的子女大学毕业后创业,而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找到一个稳定的、收入尚可的工作就业;只有不到8%的学生立志于创业;有超过85%的学生选择在毕业后考不上研究生或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时再考虑创业,认为创业是迫不得已的无奈之举;有近68%的学生认为自己根本就不适合创业。现有的文献资料表明,鲜有高校应创业教育发展需要而全面修订并完善学生培养方案、重新审视并调整学生管理制度的。事实上,当前高校更多的是处在响应国家号召的 “动员”阶段上,进入实质性“动手”期的为数不多,先进的创业教育理念尚未切实有效地指导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相对应的是,有超过半数的高校明令禁止大学生在校期间从事任何经营性的商业活动,且依校规对违纪大学生处罚相当严重。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是,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变相把大学生的自主创业作为提高本校大学生就业率的最后一根 “稻草”或“灵丹妙药”,这对创业教育的实施是极其不利的。

(二)创业教育过程多囿于传统教育模式窠臼

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成功实施创业教育,我们应立足国家建设的现实需要,在更高层面去思考、研究创业教育,并集中对创业教育进行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文献资料表明,当前我国更多的是在沿袭传统教育的思路、方法、模式来推进创业教育,传统教育观念极大地束缚了我们的手脚。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内容泛化现象严重,且理论知识传授环节比重过大,习练、实战环节严重缺失或明显不足。同时,高校的创业教育存在明显的同质化现象,缺乏必要的学校特色和个性差异。而根据国家号召,在校内创设出利于创业性人才培养“微环境”的高校并不多见。旨在培养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创业性人才的创业教育教学、方法、评价、运行、管理等体系亟待建立。

(三)课程化创业教育方法“独霸天下”

文献资料表明,近年来国内高校对创业教育课程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与此同时也形成了一个明显的研究偏向和解决创业教育问题的方法偏好,主要表现在不少高校最终把创业教育归结为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或主要依靠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来培养创业性人才。毋容置疑,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是必要的,但却不是充分的,甚至不是最主要的。创业性人才的培养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专业性教育,其综合性、复杂性、实践性远超高校的其它教育内容。这也就决定了创业教育方法的特殊性。从现有情况分析,为满足大学生就业的需要,一年左右的毕业实习是一个被实践证明了的较好的教学环节设计,但要培养出具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创业性人才,我们应跳出“课程教学+实习(或实验)”式的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探索建立起能培养出理想的创业性人才的教育教学方法体系。

二、哲学观照

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4]。也就是说,在认识和实践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我们应坚持按照对立统一规律性的要求去研究和处理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所遇到的问题。在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无视或回避创业教育所固有的内在矛盾,都会给大学生创业教育带来难以逾越的困难。厘清创业教育内在特有的矛盾是我们在成功实施创业教育之前所必须突破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每一事物都有其特殊矛盾。事物的这些矛盾,根据其发展过程,分为基本矛盾和非基本矛盾;根据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分为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要正确认识事物,应首先了解事物的矛盾,尤其是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5],其精髓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个方法“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因此,为科学、有效地实施创业教育,我们应以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规律为指导,以矛盾分析法具体分析大学生创业教育所特有的矛盾,特别是创业教育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

高校大学生的创业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就业性创业,是指大学生毕业后直接投身到创业活动当中去,这些创业活动包括大学生在校读书期间就开始进行的创业活动;二是价值提升性创业,是指大学生毕业后先是到某一工作岗位就业,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基于自身价值提升的需要而离开原有工作岗位,以个人工作经验、特长等为基础从事全新的创业活动;三是改良性创业,是指大学生毕业后有一次或一次以上的创业行为,但失败了,现又在原有基础上开始新的创业活动。区分上述大学生创业活动的不同种类,是我们科学分析创业教育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基点。通过研究,我们认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矛盾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短时间 (本科生一般是四到五年)的集中创业教育与满足大学生毕业后长时期(四十到五十年)可能从事各种不同类型创业活动需要之间的矛盾。而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要矛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高就业压力下大学生创业的主观需求强烈与当前教育体系 (自初等教育至高等教育)创业教育缺失导致的大学生创业素质与能力明显不足之间的矛盾;二是学校创业教育受现有教育体系制约大、虚拟度高与大学生在现实社会创业挑战性大、实战性不足之间的矛盾。

三、施教原则

确定大学生创业教育应遵循的施教原则,是我们科学实施创业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明确了这些原则,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才能方向正确、用力精准、成效显著。结合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我们认为,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须遵循如下施教原则。

(一)梯度性原则

梯度性原则是指对大学生进行分类,有区别、有侧重地开展创业教育,关键是遴选出有创业潜质的大学生重点进行系统性的创业教育。高校可在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创业素质的人才”的总目标下,把创业教育目标分成三个层级,即具有良好创业素质的社会公民、自我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和新型企业的创办者[6]。一是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在内容上要具有层次性,切实把普及一般性的创业知识与着力培养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创业性人才区分开来;二是高校的创业教育要突出重点,把有创业潜质并能经教育培养成创业性人才的大学生作为重点对象,抓住这一大学生群体进行重点培育;三是高校的创业教育应分步发展,在当前高校创业教育的“创业期”,尽可能合理配置和充分发挥师资队伍、教育教学设施等创业教育资源的效用。

(二)前瞻性原则

目前,高校基本上是大学生系统接受创业教育的“启蒙地”。高校的创业教育应充分考虑就业性创业、价值提升性创业、改良性创业等不同学生群体创业的需要,具有前瞻性。一是高校应深入研究、形成科学而系统的创业教育顶层设计,引导大学生建立一个开放性的创业素质架构,满足大学生后续创业、持续发展的需要;二是高校要从集中训练大学生创业的多元能力体系出发,精心设计创业教育的内容,帮助大学生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及从理性认识到实践动手能力的两大飞跃,为未来的创业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高校须注重以国内外先进的创业理念对大学生进行熏陶,引导大学生具备国际性的大视野和务实、前瞻性的创业理念,并在创业实践中不断创新。

(三)务实性原则

高校的创业教育要紧密联系实际,注重理论与知识的实践运用,突出实用性和实战性。一是高校的创业教育应符合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国情,能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创业性人才的现实需要,培养出具有市场洞察力和竞争力的创业性人才。二是高校的创业教育在内容、方法、形式上等要与当前大学生心理特点和成长成才的规律相吻合,是大学生从事创业活动所迫切需要和急需提高的,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是高校的创业教育应不断增加实战的比重,这种实战性的教育应与传统意义上的实习、实践区分开来,是实际意义上的创业,要让能力超群的少部分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直接投身到创业活动当中去(其学业可根据创业的需要进行弹性调整),并不断增加教师指导的针对性,重点指导大学生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实战性是务实性原则的关键,也是目前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极为薄弱的环节。

四、内容与方法

内容是创业教育的根本,方法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与方法是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核心。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由创业教育内在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决定的,创业教育的施教方法应与内容协调一致,须紧紧围绕相关内容,体现针对性、灵活性和实效性。统计显示,美国的创业成功率超过20%,而我国的创业成功率不足3%。研究表明,这种现状上的差距与我国当前创业教育的内容与施教方法关系重大。经反复比较研究与分析,我们认为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主要内容应分为三大模块,并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有针对性地施教。

(一)知识模块

课程讲授+案例分析。这一部分教育内容是基础,也是最基本的要求。目前,国内外关于创业教育的基本知识已有了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我国的创业教育应充分继承和运用,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丰富,形成系统而完备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当前,部分学者研究指出,创新教育对创业教育关系重大,创新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甚至可以说是创业教育的生命[7]。在具体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根据我国创新教育的实际情况,有侧重地强化相关教育内容的开展。这部分内容,也可作为通识教育的内容之一,面向全体学生,可主要采取课程讲授的方法进行普及。对于重点培养的创业对象,须以相关知识为基础加强典型案例教育,且宜在大学一年级完成。

(二)习练模块

创业实训+试错机制。创业教育的内在属性决定了其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本质的区别,只有采取模拟与体验式课程,才能保证其教学质量[8]。这一模块主要是指导大学生习练与模拟创业,是培养大学生创业素质和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这部分内容对教育条件要求较高,高校须根据创业教育的需要,有侧重地加大投入,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训平台或基地,为大学生提供习练、模拟创业的环境条件。大学生可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多种形式的 “创业沙盘演练”,在逼真的模拟情景下系统提高创业能力和素质。在此基础上,高校可充分利用各种创业设计软件的模拟功能,通过举办或参与各级各类创业设计大赛等途径训练大学生。同时,高校还应建立大学生创业试错机制,支持大学生依兴趣、特长等进行各种尝试,并不断评价、筛选出创业潜质大、创业能力突出的大学生,进一步加大培养力度,为下一阶段的重点培育做好准备。这部分内容不宜在大学生中全面铺开,宜在创业兴趣浓厚、参与积极性高的大学生中开展,且宜在大学二年级完成相关内容的施教。

(三)实战模块

创业孵化中心+优先机制。创业实践基地是沟通理论教学与实践的媒介,是培养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是培养专家型教师队伍的重要平台,也可搭建科技成果与社会风险投资、企业家之间的重要桥梁,能帮助实现社会对人才的考验及科技成果的尽快孵化[9]。目前,我国高校在这部分教育内容上缺失严重。这种实战教育,是在大学生和创业家之间搭起一座桥梁,需要高校适时创建创业孵化中心。为此,高校一是要从大学生创业的需要出发,调整、完善校内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建立系统的创业人才培养方案,推行灵活的弹性学制及学分累积、转换机制,并放宽学业年限,允许大学生根据创业情况自主申请学业进程,并可边读边创业或中途休学一定年限创业;二是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建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大学生结合学校校办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专利产业化、专业知识物化等形成创业项目;三是帮助大学生与地方、企业、行业对接,引导大学生充分利用当地政府部门对创业特别是大学生创业的扶持政策,为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服务。这部分教育内容宜在大学三年级在重点培养的大学生中展开,并建立优选机制,把经得起实战检验的项目推向市场。

总之,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进入新常态的时代大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们应按照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总体要求,不断深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不断优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容,不断创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切实提高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特质的高素质创业性人才。

[1]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专家工作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手册 [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15.

[2][6]夏人青,罗志敏.论高校人才培养框架下的创业教育目标——兼论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J].复旦教育论坛,2010(6):56-60.

[3]赵金华,孙迎光.中国高校创业教育20年回顾评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2(6):98-104.

[4][5]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47.

[7]曾水英.创新创业教育: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内容[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 (10):7-8.

[8]曹胜利.创新创业教育呼唤模拟教学与体验式课程[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8):1-4.

[9]李勃.论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构建[J].中国青年研究,2007(9):16-18.

责任编辑 殷新红

章德林(1971-),男,江西临川人,江西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康胜利(1978-),男,山东荷泽人,江西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周群(1983-),女,江西崇仁人,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管护师,研究方向为医药卫生事业管理;王素珍(1964-),女,江西景德镇人,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医药卫生事业管理。

江西中医药大学校级课题 “素质教育视域下大学生思维能力训练规律及梯度实施路径研究——以双惟实践班为例”(编号:2013RW 094),主持人:康胜利。

G717

A

1001-7518(2015)32-0029-04

猜你喜欢
内容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主要内容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