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俐华 时炼波
物联网时代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法研究
□张俐华 时炼波
为应对物流网时代信息技术应用体系的挑战,高职院校确定了物流管理人才高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定位。通过多层次课程体系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学主体角色转换和人文素质交流等系列培养方法,达到物流管理人才素质与能力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通过学校、企业与科研单位共建项目,开展深层次的学术交流,实现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真正切合。
物流网应用体系;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定位;高素质与创新能力
美国“智慧地球”和中国“感知中国”信息技术的发展战略,推动了全球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物联网技术作为新兴信息技术的核心,推动本世纪互联网时代进入了新的发展时代——物联网时代。物联网技术迅猛推进的浪潮,无疑对传统经济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撬动起全球万亿级别规模新兴经济市场的快速发展。
物联网技术自发展以来,有众多不同的定义,根据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正式提出的物联网概念,物联网是指在任何的时间与地点,实现包括人和物、物与物在内的连接,并使彼此之间能够自由的相互通信。国外对物联网的应用体系多分为三层,由射频识别(如RFID)、传感器和控制器等各类基础感知器件组成的物理层;网关设备或识读设备组成的网关层;广泛的通信系统及通信网络组成的网络层。我国物联网体系框架见图1。
图1 我国物联网应用系统框架
物联网时代体现了“信息化时代”的典型特征,是不受制于时空条件的规模经济,可实现产品和服务在全球同步化生产、流通和销售,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物联网技术应用体系注重对信息的利用,通过信息应用价值来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这改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迫使企业获利模式从信息的获取、独占能力转换到对信息的快捷处理和利用能力的关键竞争因素上。这种能力需求的改变,对高职原有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为满足物联网时代能力变化的需求,综合化和高水平化物流人才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青睐,而培养具有核心技术开发与创新的优秀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物流管理人才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当务之急。但多数高职院校近年来大量扩大招生,造成师资队伍补充参差不齐,教材陈旧落后跟不上行业发展,实验实训室技能培养特色单一,限制了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质量。当前应对物联网技术应用体系的挑战,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一)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物联网时代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
物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来自如何持续满足多样又复杂的社会需求。现有大多数高职院校受到原有教学资源的约束,没有调整传统的培养模式,人才培养层次单一化,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和行业对复合型和多层次人才的需求[1]。主要面临的培养瓶颈有: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教学体系始终处于辅助地位,配套设施和管理体制严重滞后;主要来源于“科班”出身的师资队伍,实践教学能力弱,教授的专业内容远远落后于企业实际需求;还有按传统知识体系分解设置的课程体系过度专业化和技能化;以理论考试和考查为主的考核评价体系等严重挫伤了现有物流教育人才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愿。
(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定位没有切合物联网时代人才的社会需求
现有的物流人才培养定位多建立在知识和能力的掌握程度上,技术领域越分越窄,专业程度越分越细。部分学校甚至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具体岗位上,即使培养的是现在热门岗位急需的人才,但未来这类学校专业和物流人才的发展却令人堪忧。因为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单纯的技术人才远远无法满足企业的竞争需求。同时单一技能培养造成受教育者创新意识普遍不足,缺乏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和处理的思维能力。而在企业实际工作中,强烈的学习欲望、良好的沟通、专业的技能和创新的思维是高素质物流人才的必备条件[2]。如何在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中,加强物流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和道德素质等的培养,是切合当前物联网时代物流人才需求的重点目标。
全球信息化的浪潮,加速了我国社会和经济战略的转型。物流产业作为国家重点关注的十大振兴产业之一,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在迅猛增加。而物联网时代信息使用价值的显著特征,对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不同以往的更高需求。
(一)物联网时代对物流管理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
随着新型科学技术的不断涌现,全球经济展现出科技创新和知识经济时代的繁荣特征,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为适应世界的科技发展浪潮,到2020年将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已成为国家的重要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力增强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利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平稳发展,培养和造就为数众多的富有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是实现国策的重要途径和保障手段。因此,在这种时代环境压力下,物流管理人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是物联网时代对物流管理人才最迫切的社会需求,这不仅是应对信息化时代挑战的急切需求,也是满足我国发展创新型物流产业的需要[3]。相比于工业时代以满足工业社会需求的基本技能为主的人才培养目标,物联网时代更注重人才在工作任务领域中运用低成本,获取高收益的综合能力。这就要求物流管理人才能熟练应用各种工作技能,同时具备专家型思考、交流、判断和评价的应用技能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素质。因此物联网时代物流管理人才教育培养的重点,从所获取信息和技术的应用能力,转变为对知识的创新实用能力。这种物流人才能力和水平评价的标准表现为:运用专业知识和先进技术对海量信息进行创新实践,并转换为社会应用价值[4]。以上新标准无疑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如何在具备学习知识、掌握技术和获取信息的基本能力基础上,激发个人创新意识,提升自主创新实践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是物联网时代物流管理人才高素质的重要表现。
(二)物联网时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为适应物联网时代的社会需求,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必须关注受教育个体的差异性,注重个人身心智力、责任感、审美意识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共同发展,通过适当的培养方式和相应的教育资源,帮助他们形成一种自主和客观的判断意识,成为具有自主信息利用探究精神的创造者[5]。而提供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平台,让受教育者能自主选择最符合自己时间和空间的个性化教育课程,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资源配置满足受教育者的个性化需求,完成对高素质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为满足物联网时代对物流管理人才创新实践能力的需求,高职院校需要创新教学过程,精炼物流教学目标设计,突出能力培养,发展适应物联网时代需求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路。提高物流人才的创新实践能力,离不开创新型实践教学综合平台的建立,通过对已有实验、实训室、校内外科技创新中心与实训、实践基地的统一规划和联合开发,为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训练基地。同时,教师队伍的创新教育热情是调动和激发受教育者创新思维和学习兴趣的重要保障。只有当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能积极根据教育群体的差异性,组织有效的教学和实践教育活动,才能落实教学目标和专业培养需求。高职院校需要构建符合物联网时代要求的教学理念和管理机制,形成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物流人才成长的外部环境,在研究、教育、技术、管理、创业和实践等方面进行教育资源系统和长效地整合。
因此,综合素质高和创新能力强成为当前新信息时代人才培养目标和成才标准。高素质培养是建立在传统思想道德、文化、身心健康和专业等素质培养的基础上,通过完善获得知识能力和应用知识能力的能力结构,掌握基础、社会和专业知识,形成强大的持续创新能力的过程[6]。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在个体综合素质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应用能力强和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是高职院校为适应物联网时代社会、经济需求应明确的培养定位和发展方位。
高职院校为了培养出优秀的物流管理人才,适应物联网时代的发展需要,近年来不断对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探索。通过创新办学理念、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和管理机制等方面,逐步在特色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一)多层次课程体系设计保障素质与能力培养全面发展
多层次课程体系是建立在受教育人才生活需求、社会需求和人格需求的基础上,针对职业需要、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而设计的多角度、多层次和全方位的人才培养多维立体课程结构。多层次课程体系设计将教学课程分为三个层次,基础知识层次、综合素质层次和研究与创新能力层次。依靠校内与校外实践教学体系的良好结合和开放式的课程选学模式,从最低的职业技能训练到高层次职业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环环紧扣,层层递进,全面保障受教育人才职业、社会和精神发展的需求。
(二)丰富的教学活动引导素质与能力培养全面发展
围绕受教育人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核心,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各类技术竞赛,激发受教育人才学习的热情,引导参与个体的主动性和创新性。通过多层次课程体系建设给予制度、资金、场地和管理资源的保障,将各类活动有计划的放入教学过程中。同时配备优秀的师资指导,利用已有的校内外实训和实践基地,开展系列、连贯的任务开发项目,逐步培养受教育人才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应用知识去实现预期目标的能力。这些教学项目不仅要建立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之上,还应和科研单位与行业的科研与实践需求紧密相关,系统性培养受教育人才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先进的教学手段促进素质与能力培养全面发展
教学手段是在教学过程中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传统教学手段以教师口授为主,19世纪末开始推广以电教媒体为主导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即用各类电化教育器材如投影仪、计算机、幻灯机、电影机、DVD机等装备教室,利用声、光、电等技术手段来辅助教教师进行课堂教学[7]。全面在各学科教学领域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展示,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积极的思维模式,这对提升同学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是极为有利的科学运用方法。同时现代化教学手段信息化的特征,教师通过课前将大量的知识信息进行整合,即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增加了教学组织的多样性和趣味性,推动了教师队伍自身素质要求和创造能力的提高。这种视听并行的教学手段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师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能持续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创新现有教学水平。
(四)教学主体角色转换激发素质与能力培养全面发展
在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一直以来是承担知识传授任务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课程改革为应对物联网时代社会需求变化,急需培养大量、个性化人才,这对传统教学主体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以往的单纯知识传授模式,转为教授教育者自我学习的模式。
要求教师提升创新能力,针对不同的教育群体,运用不同的的教学方法,逐步形成由单一向多元教育主体的转变。通过教学主体角色的转换,迫使受教育者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在改变过程中发现自身问题,激发受教育人才发展符合社会需求的素质与能力培养意愿。
(五)人文精神培养创造素质与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环境
作为大学生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四大素质的核心和支撑,人文精神培养具有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为培养高素质、负责任的毕业生,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受教育者基本的职业能力,更重要的是进入社会以后的道德责任感和社会义务感。人文精神的交流和培养能提升大学生道德素质,陶冶情操,完善个性人格健康,以乐观、愉悦的心情看待自己、他人和社会。同时人文精神交流能很好地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大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方面同步发展。人文精神交流还可以从研究方法、治学态度和研究方向三个方面,对大学生的专业素质产生积极的影响,形成良好的鉴识能力和世界观。在身心素质培养方面,人文精神交流能有效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全的心理,以较好的社会适应力应对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
高职院校在自身学科专业优势基础上,结合企业、科研机构和政府的资源,建立系统化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是切合当前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有效途径。
(一)利用物流行业优势,共建实训实验室
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实验室建设资金投入巨大,一旦建成,日常维护保养费用惊人,后期设备软件更新升级缓慢,无法跟上行业技术发展的需求。尤其是某些特殊物流实训室如冷链物流实训室,冷链设备采购费用高,所占空间广,日常维护难,而利用率低,学校独自承建难道大。为了让物流管理人才及时了解物流技术的发展,更广泛地获取信息,利用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优势,吸引行业优秀企业与研究机构进行深入合作是当前最有效的选择。利用物流行业优势,引进技术、资金和设备,校企共建实训实验室实现优势互补。一方面,院校利用物流管理人才承担起物流企业所需的具体任务单元;另一方面,企业资金、技术和管理的植入帮助高校实践教学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利用科研机构创新优势,共建人才培养创新基地
高职院校通过与国内外物流科研机构密切合作,利用他们先进的科研成果,共建人才培养创新基地,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提供创新动力。师生共同参与创新基地的科研项目,使师生物流实践创新能力在项目训练中得到锻炼。通过人才培养的科研项目训练过程,科研机构能充分发挥高水平科研创新优势,改善高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效果。参与高水平共建科研项目的教师知识结构能得到及时更新,有效改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创新科研基地的人才、设备、项目资源支持可融人高职物流教学,一方面改善了教师的教学条件;另一方面为物流管理人才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设备条件。科研创新基地创造的实践场所,通过创业创新训练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结合,培养物流网时代所需的社会沟通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8]。
(三)开展深层次学术交流,丰富创新师资团队
为及时了解物联网时代社会的发展和行业的需求,高职院校可开展多种学术交流活动,组建多元化的创新师资队伍。学校可聘请学术造诣高的专家和企业界有影响的管理者,定期来学院开设讲座和讲授课程。从学术战略到企业实践角度,分享行业最新发展趋势,拓展师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学院老师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到合作企业和机构去挂职锻炼,进入生产、服务和科研一线,承担具体的职务和任务,训练自身的职业实践与创新能力。
[1]刘晓.利益相关者参与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霍丽娟.产学合作教育中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关系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
[3]徐金河.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调查研究——基于顶岗实习学生调查的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09(32):38-39.
[4]艾萨克,康德尔.教育的新时代——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蔡炎斌.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之探索[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2):79-81.
[6]陈彬.知识经济与大学办学模式改革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李德仁,龚健雅,邵振峰.从数字地球到智慧地球[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0(2):127-131.
[8]张华,杨博雄.物联网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产业链群的影响[J].科技创业,2011(16):3-5.
责任编辑 王国光
张俐华(1972-),男,江西兴国人,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时炼波(1968-),女,江西彭泽人,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
2014年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食品冷链物流成本优化研究”(编号:14GLG01),主持人:张俐华。
G715
A
1001-7518(2015)32-005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