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风歌》

2015-01-31 12:28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猛士诗话中华书局

李 娜

(商丘师范学院,河南商丘 476000)



论《大风歌》

李 娜

(商丘师范学院,河南商丘 476000)

针对刘邦《大风歌》的具体称呼多样,属柏梁体、楚辞体。《大风歌》读来气宇轩昂、激扬慷慨,为后世诗词增添吟咏的题材,创造了“大风体”的形式。更重要、意义更大的地方在于《大风歌》反映了一种保家卫国的尚武精神和忧国忧民的“兴邦”情怀。这些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成为中华文化的基因。

西汉;刘邦;大风歌;柏梁体

公元前195年,刘邦“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1]卷8这即是流传千古的《大风歌》。研究《大风歌》者众多,较具代表性的文章有范天成的《刘邦<大风歌>情感底蕴新探》(《人文杂志》1994年3期)、张强的《从<大风歌>看西汉礼乐与文学之关系》(《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2期)、王荣华的《九万里风鹏正举:对刘邦<大风歌>的新解》(《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2期)等。这些仅分别探讨了《大风歌》某方面的内容,而对《大风歌》诸方面整体性的研究亟待解决。笔者试就《大风歌》诸方面的内容作一归纳总结,分述如下:

一、《大风歌》的名称

《大风歌》最初称为《三侯之章》,《史记》载:“高祖过沛诗《三侯之章》,令小儿歌之。”[1]卷24《三侯之章》即《大风歌》。“侯”的意思是指语辞,《大风歌》中有三“兮”,故谓三侯。除《三侯之章》外,《大风歌》又被称为《大风》,见《汉高祖置酒沛宫》:“游子思旧,来归沛宫。……酒酣自舞,先歌大风。”[2]卷12;或称《大风之歌》,见《太平御览》:“高祖过沛,……自歌《大风之歌》,令儿皆习和之。”[3]卷160;或称《大风起》,见《乐府诗集》(四库本)卷58;或称《大风词》,见《歌风台诗》:“落魄刘郎作帝归,樽前一曲《大风词》;才如信越犹葅醢,安用思他猛士为!”[4]卷25《大风歌》是最通用的名称,大多以此称之。

二、《大风歌》的体裁

《大风歌》属于柏梁体,柏梁体为七言古诗的一种。相传汉武帝在柏梁台上和群臣共赋七言诗,人各一句,每句用韵,后人谓此体为柏梁体。柏梁体的得名是在汉武帝时期,《大风歌》已经存在几十年了,但仍属柏梁体。如赵翼言:“联句之每句用韵者,乃不为柏梁体耳。”[5]卷23后世的七言诗肇始于柏梁体,《大风歌》可谓七言诗的滥觞,其它如“楚狂《接舆歌》,宁戚《扣牛歌》,项籍《垓下歌》,汉高《大风歌》,皆七字滥觞。”[6]卷4

《大风歌》又属于楚辞体。楚辞体源于战国时楚国,屈原的《离骚》是代表作。这类作品,多用"兮"字以助语势,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风土物产,后世称此种文体为“楚辞体”,又名“骚体”。“全诗气宇轩昂,笔力雄健,激昂慷慨,实开汉代楚辞体诗歌的先河。”[7]4

三、《大风歌》的艺术成就

历代学者大多给予了《大风歌》极高的评价,刘勰认为乃天才之作:“《大风》、《鸿鹄》之歌,亦天纵之英作也。”[8]卷9贺赏认为“《大风歌》冲口而出,卓伟不群。”[9]又编震钧将《大风歌》与《敕勒川》相提并论,称之为“天地间至文”:“北齐诗人不多,人知赏《芙蓉》、《杨柳》之句,而不知斛律金《敕勒歌》真气惊人,为《大风》、《垓下》嗣响。视彼《风云》、《月露》之词,直蝉噪耳。余友眇山人尝曰:天地间至文,都是不甚识字人作得。”[10]卷4但是,也有学者给出了相反的评价,《养一斋诗话》认为:“帝王作诗,工拙皆不足计。”[11]卷7其对《大风歌》就不甚感冒。笔者认为单纯考察《大风歌》的创作艺术,由于刘邦自身文学修养不高,脱口而出的作品当然有点“拙”,但是由于浸染了刘邦的“帝王之气”,方才显得《大风歌》的“真气”不凡。

四、《大风歌》蕴含的思想情感

对《大风歌》蕴含的思想情感,论者分为针锋相对的两派:一派认为刘邦脱口而出《大风歌》,流露了内心求贤若渴的真情实意。王之春认为:“其拳拳好士之思,古今同揆。”[12]卷5黄彻认为:“非若耳热之歌,乃中心所欲也。”[13]卷1由于是内心的真情实感,所以《大风歌》便显得慷慨激昂、气势恢宏。此点为肯定论者所公认,如阮阅言:“高祖《大风》之歌,〔虽止于二十三字,而〕志气慷慨,规模宏远,凛凛乎已有四百年基业之气。”[14]卷16王韬言:“聆《大风》之歌,则意气飞扬,度量宏远。”[15]卷9陈严肖言:“汉高帝《大风歌》,不事华藻,而气概远大,真英主也。”[16]卷上等等。

另一派认为刘邦是假哭,《大风歌》经不起历史事实的印证,所谓“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呐喊完全是虚情假意。如沈德潜言:“淮阴已族黥彭醢,慷慨何须悲《大风》?”(歌《风》时,韩信、彭越、黥布都已经被灭族)[17]卷15《青箱杂记》载张安平诗:“才如信越犹菹醢,安用思他猛士为!”[18]卷15陈睿思《彭城道中》云:“天子依然归故乡,《大风歌》罢转苍茫。当时何不怜功狗,留取韩彭守四方。”[17]卷19等等。笔者认为,两派的观点都没有错,错就错在双方没有明白一个道理:对于专制统治者来说,他们需要的不是人才,而是会办事儿的奴才。再好的人才不甘心给他们做奴才,统治者预定的下场就是“死”。

五、《大风歌》的影响

《大风歌》对后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后世多有仿照《大风歌》的体裁作诗者,可称之为“大风体”。如汉武帝“秋风起兮白云飞”,出自“大风起兮云飞扬”;“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出自“沅有芷兮沣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19]卷1再如杜甫诗的结语多用“安得”二字,《洗兵马》有“安得壮士挽天河”,《石笋行》有“安得壮士提天纲”,《后苦寒》有“安得春泥补地裂”,等等[20]卷3,应该全是仿照《大风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写法。偶见其他诗人作品的有《宋理宗书宫扇》:“雪花漫漫冰峨峨,大风起兮奈尔何!”[21]《台阳诗话》载:“吁嗟燕云壮士多,大风起兮今奈何!”[22]卷下《渡江遇雨》一诗有“大风起兮浪头急,天地合兮渺一色。”[23]卷192甚至,历史上还有经典的“大风体”调侃语,见《夜航船》:“刘贡父晚年得恶疾,须眉堕落,鼻梁断坏。一日,与东坡会饮,引《大风歌》戏之,曰:‘大风起兮眉飞扬,安得猛士兮守鼻梁!’”[24]卷13

另一方面《大风歌》的历史为后世诗词创作提供了经典的吟诵题材,据笔者初步统计就有几十上百首,其中唐诗最多。如抒发英雄情怀的:“举杯延故老,令闻歌大风。”[25]卷4表达爱国热情的:“八表文同轨,无劳歌大风。”[26]卷1“但歌大风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胡无人,汉道昌。”[26]卷20感叹物是人非的伤感之情的:“烟芜歌风台,此是赤帝乡。赤帝今已矣,大风邈凄凉。”[26]卷486等等。

六、结语

《大风歌》为汉刘邦即兴而作,具体称呼多样。从体裁上看,属于柏梁体、楚辞体。《大风歌》浸润着一代雄主刘邦的帝王之气,读来气宇轩昂、激扬慷慨,如任昉所言:“汉祖《大风歌》汪洋自恣,不必三百篇遗言,实开汉一代气象,实为汉后诗开创。”[7]4

就其影响来看,《大风歌》为后世诗词增添吟咏的题材,在体裁上为后世诗人创造了“大风体”的形式。其实,更重要的、意义更大的地方在于《大风歌》反映了一种保家卫国的尚武精神和忧国忧民的“兴邦”情怀。这些诗句吟咏的主题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成为了中华文化的基因。

[1][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唐]欧阳询.艺文类聚[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3][宋]李昉.太平御览[M] .北京:中华书局,1960.

[4][明]叶盛.水东日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0.

[5][清]赵翼.陔余丛考[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

[6] [清]赵吉士.寄园寄所寄(第2版)[M].合肥:黄山书社,2008.

[7]李道英,刘孝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2册)[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8][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义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9][清]贺赏.载酒园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0][清]震钧.天咫偶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1][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2010.

[12]王之春.椒生随笔[M].长沙:岳麓书社,1983.

[13][宋]黄彻.巩溪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14][宋]阮阅.诗话总龟·后集[M].四库本.

[15][清]王韬.淞隐漫录[M].上海:点石斋画报,清光绪23年(1897).

[16][宋]陈严肖.庚溪诗话[M].台北:木铎出版社,1982.

[17][清]沈德潜.清诗别裁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18][宋]阮阅.诗话总龟·前集[M].四库本.

[19][明]谢榛.四溟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0][宋]叶厘.爱日斋丛抄[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1][清]钱熙彦.元诗选初集·甲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2][清]王松.台阳诗话[M].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59.

[23]徐世昌.晚晴簃诗汇[M] .北京:中华书局,1990.

[24]张岱.夜航船[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5][唐]令孤德棻.周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1.

[26]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On Song of the Strong Wind

LI Na

(Shangqiu Normal University, Shangqiu, Henan 476000)

With Bai Liang style and Chu Song style, Song of the Strong Wind written by Liu Bang has been named differently. The poem that makes readers feel impassioned creates “the strong wind” form and provides the topics for the later poets. It is more important and significant that Song of the Strong Wind reflects the warrior spirit of protecting homeland and the emotion of concerning about country and people, which have become the parts of Chinese spirit and the elements of Chinese culture.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Liu Bang; Song of the Strong Wind; Bai Liang style

2014-10-06

李 娜(1978-),女,河南商丘人,商丘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I207.22

A

1008-8156(2015)01-0048-02

修回日期:2014-12-05

猜你喜欢
猛士诗话中华书局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闲吟居诗话(五则)
诗话
撕咬猛士巨齿龙
潜心磨砺 精益求精
陆费逵的出版生活史述论
真正的“猛士”——东风“猛士”军用越野车
东风猛士军车立足未来战场需求实现系列化车族化平台化
浅谈中华书局企业文化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新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