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莹,张晓鹏
(1.石家庄铁道大学,河北石家庄 050043;2.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张家口 075000)
主体间性关照下的林译《道德经》浅析
周 莹1,张晓鹏2
(1.石家庄铁道大学,河北石家庄 050043;2.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张家口 075000)
《道德经》是道家经典典籍,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代表作之一。从其译介轨迹入手,结合翻译的主体间性理论,分析林语堂译本中译者和读者两个主体在译作取得成功中所起的作用。
文学翻译;《道德经》;主体间性
《道德经》,又称《老子》、《老子五千文》等,共81章,全文分上下两篇(《道经》和《德经》),据传是由道家学派的鼻祖老子所作,因此被视作道家学派的最高经典。而且,《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思辨思想的的哲学著作,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老子对“道”与“德”的描述,是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剖析了宇宙、万物、人类以及人自身的内涵和相互关系。同时,《道德经》在很大程度上展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中国人的思想和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基督教经典《圣经》以外被翻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著作[1],约有超过二百五十种各种语言的译本。
《道德经》的英译活动开始于明末清初的耶稣会传教士,延续到近现代国内外译者和学者的译介活动,历经了不同的历史时期。辛红娟和高圣兵对《道德经》的英文译介做了较为详尽的统计[2],其中截止到2008年,《道德经》的英文译本就达到一百八十余种之多[3]。其译者主要分为两部分人:一种是国外译者,主要由西方国家来华的传教士,作家、汉学家和翻译家等构成,其代表人物为理雅各(James Legge)和亚瑟·韦利(Arthur Waley);另一类是中国本土译者,第一个中国译者的英译本是1936 年由胡子霖翻译的, 以后逐渐有林语堂、辜正坤等人的译本。这些译本出现的时代背景不同,各个译者的身份、文化背景、翻译目的和翻译理念也不同,所以翻译策略和译本风格不一而同。
总体来看,《道德经》的英译史先后出现了三次高潮:第一次是1868—1905年,其间最具代表性的是理雅各的译本;第二次是1934—1963年,其代表译作是亚瑟·韦利出版的《道与德〈道德经〉及其在中国思想中的地位研究》;第三次从1973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道德经》而后引起的老子研究热为起点,一直延续到今天[4],这三次译介活动的高潮都发生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反映了当时政治需要和读者的文化需求。
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又称为交互主体性,是指“主体与主体间相互交往的特性,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主体以主体间的方式存在,其本质又具个体性;主体间性就是个性间的共在”[4]。
20世纪70年代左右译界出现的“语用学转向”和“文化转向”使翻译研究从作者中心论和文本中心论中解放出来,研究的焦点从原文中心过渡到译文中心, 从规定性变为描写性, 翻译成为对原文的改写, 而一切改写都是译者对文本的操纵,这样译者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受动性受到重视,译者主体性地位才开始受到应有的承认。
译者成为翻译的主体之一,使翻译研究迈进了更广阔的园地,译者的主体间性理论也就应运而生了。当然,翻译的主体并不限于译者,而是包含了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翻译活动的赞助人等多个方面的复杂主体系统。翻译主体性研究经历了作者中心论,到文本中心论,到译者中心论,到翻译文学论(译本中心论),再到读者接受理论,不断走向成熟,但是仍然存在译者的主体性困惑。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是两种语言和文化的桥梁,其文化身份和文化取向不可避免地体现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但是其翻译活动必须接受翻译赞助人的建议和导向,同时也要充分考虑译文可能读者的文化期待和审美期待,这些是译者主体的职业素养所在,原作作者对译者的主体行为也应该予以理解、接受甚至同情。正确处理翻译过程中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各个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认识到各个主体之间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彼此相互需要,各个主体间的平等对话,才能达到真正和谐。
十九世纪理雅各的译本是为了服务当时在中国传播基督教思想,故而译文中融合中西思想,具有比较明显的归化策略的特征;而韦利翻译《道德经》的目的是传播中国文化以医治西方文化中的弊端,其译文为忠实原作而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文采;林语堂的译文基本做到了对中国文化忠实,同时也兼顾西方读者,比较成功地再现原文本的思想内涵,并力求在译文中保留原文的语言美感。林译本的《道德经》从文本的选择到翻译的策略选用,既体现了中华古典文化的精髓,又不失为译文的读者考量,充分考虑到读者当时的需求和心理,从而达到译者和读者两个主体之间的契合。
林语堂选择译介《道德经》,是出于他推广中华古典文化的使命感和他个人对道家思想、哲学和审美情趣的偏好。
1.林语堂译介中华文化典籍的使命感
林语堂出生于信仰基督教的家庭, 自幼就读于教会学校,而后又在美国和法国求学生活近30年,这使林语堂文化和思想背景游离于当时中国的主流文学之外,但是林语堂始终以介绍中国文化为己任,自谓“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曾出版过《生活的艺术》、《吾国与吾民》等关于中国文化的英文著作三四十种,翻译古典典籍近三十种,可以说是著作等身。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文化对大多数西方人来说非常陌生, 为数不多的了解中还充斥着偏见甚至误解, 因此在西学和西方思想相对强势的语境下,林语堂能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有意识地选择译介《道德经》等反映中国文化的人生智慧、思想观念、士大夫情怀、儒道两家修身养性精神的经典作品,其译介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纠正了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误读与偏见。林语堂还看到了西方文化和思想中的缺失,希望能用道家学派的悠闲哲学来迎合当时高度工业化社会中承受巨大压力的西方人的阅读心理, 也希望能唤醒西方人业已迷失的自然主义的哲学精神。
2.林语堂的道家情怀
林语堂的文学创作和翻译活动深受克罗齐的美学思想的影响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形成了其“性灵”文学观和“和谐”美学思想。虽然林语堂也创作了《孔子的智慧》这种体现儒家思想的作品,但是总体来说,他真正推崇的是道家文化和思想。他不仅翻译了《道德经》,写作了《老子的智慧》,而且还翻译了道家学派另外一位代表人物庄子的《齐物论》、《蝶梦》等作品,而在他其他的译作,如《浮生六记》中,也充分体现了林语堂对老庄所提倡的恬淡的生活情趣的偏好和向往。正是这种个人审美取向促成他选择翻译《道德经》这部道家第一经典。
3.林语堂对西方读者需求的考量
林译本的《道德经》于1944年在美国出版,当时不少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很少, 但同时又充满好奇心,林语堂的译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介绍中国文化,满足美国读者的需求。当然,更主要的是,经历了一战和二战创伤的西方人民同样经历了一场巨大的文化危机,两三百年积累起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损失殆尽,他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普世价值产生了怀疑,对西方文化进行总体反思,欧美人在痛定思痛之余,开始将目光投向东方,寻求救世的良方,于是就兴起了一股东方文化热潮,特别是推崇中国文化。西方人发现,中国古代文化中老子和他《道德经》中的思想正好对症西方文化的弊端,老子“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道法自然”的处事方式、“无为而治”的行为态度,恰恰能够弥补西方文明中对强权的过分追求带来的精神层面的缺失以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的破坏,正是基于这种思想上的需求,以《道德经》为代表的老子思想在西方流行起来,林语堂此时的《道德经》译本不失为一剂拯救西方精神文化危机的及时良药。
4.林语堂翻译策略的选择
林语堂在多年的翻译研究和实践中总结出了自己的翻译标准:忠实、通顺和美,并将其用来指导自己的翻译实践。首先,为了便于美国读者接受这种具有异域色彩的文化经典, 林语堂选择了用当时美国流行的自由体诗歌的形式进行翻译;同时,林语堂采用了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 力求保留原文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尽量避免使用具有西方现成的哲学术语和具有西方色彩的哲学语言。林语堂认为,翻译不仅仅在于其功能性,还要兼顾“美”,“理想的翻译家应将其工作当作一种艺术”,要有对艺术的热忱,也要有从艺的严谨,“使翻译成为美术”,特别文学翻译,更要重视译文的美感[5]。在翻译《道德经》的过程中,他身体力行了“美”译, 即注重译文的可读性和美感,用通俗多样的表现手法和清新自然的语言将《道德经》所蕴含的人生智慧向西方读者娓娓道来。其译文用词简单凝练,能押韵的地方则押韵,不能押韵的地方则用尽可能精悍的方式翻译,较之以往的版本更为流畅和上口,而又不失原文真谛。
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差异和西方读者的理解难度,在某些关键词的处理上,林语堂采用了归化的策略,便于理解和知识迁移。例如:原文中的“天”,都译成了“heaven”,“神”译为“God”,照顾到了读者的基督教文化背景;“仁”、“义”、“明”和“化”分别译为:“humanity”、“justice”、“Enlightenment”和“reform”,把西方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念同中国文化建立联系,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于“侯王”的处理,林语堂选择译成“princes and dukes”,也拉进了两种文化之间的距离。这些关键词的处理,基本不影响原文精髓的传递,而又能方便读者,无一不反映译者的智慧和心血。
结语
通过管窥林语堂翻译的《道德经》译本,我们可以体会到译者作为主体对于文本的选择和操纵,而读者出于自己的需求,也会对译本进行选择和接受。当两者,亦或在赞助人参与和推动下,能够达到契合,就会产生成功的译作,从而能够真正起到沟通两种文化的桥梁作用,而不只是源语文化中译者们的自娱自乐和译语读者的望梅止渴。
[1]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
[2]辛红娟,高圣兵.追寻老子的踪迹——《道德经》英语译本的历时描述[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1).
[3]文军,罗张.《道德经》英译研究在中国[J]. 上海翻译 , 2012,(1).
[4]杨春时. 论文学语言的主体间性[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5).
[5]刘静.《道德经》英译的缘起与发展[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Brief Analysis of Tao Te 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subjectivity
ZHOU Ying1,ZHANG Xiao-peng2
(1.Shijiazhuang Tiedao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43;2.Zhangjiak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Zhangjiakou Hebei 075000)
Tao Te Ching is a classic work in Taoism as well as the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This paper begins with the summary of its English translation history and then analyzes briefly the roles of the translator and the readers respectively in the success of the translated version.
literature translation; Tao Te Ching; inter-subjectivity
2015-01-02
周 莹(1980-),男,河北承德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教学、翻译研究。
本文系2014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主体间性关照下的河北民俗文化英译研究”(项目编号:2014041008)的阶段性成果。
H315.9
A
1008-8156(2015)01-0045-03
修回日期:2015-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