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研究
——以青海某高校为例

2015-05-04 01:40:02张晓霞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青海隐性大学

张晓霞

(青海民族大学, 青海西宁 810007)



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研究
——以青海某高校为例

张晓霞

(青海民族大学, 青海西宁 810007)

大学生隐性逃课已经成为高校管理中不得不面对的“通病”和难以根治的“顽疾”,据调查,几乎百分之百的大学生有隐性逃课的经历,现已成为教学和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难题;而大学生的逃课现象绝不仅仅是“厌学”这么简单。着重讨论青海地区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现状、特点和原因,并提出预防和减少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对策。

青海高校;隐性逃课;解决措施

我国对隐性逃课的研究起步较晚,在吸取国外研究精华的基础上,相关学者结合我国的国情,近些年来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隐性逃课显然是针对显性逃课而言的,是指学生按时去上课,似乎也在认真听课,但实际上则“形在而神不在”。[1]具体表现是:老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学生是各行其是,有学英语的、有写作业的、有几个人聊天的、看小说的,有昏昏欲睡的,还有抱着手机当“低头族”的。大学里流传着这样的几句话: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没有逃过课的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并且隐性逃课具有其独有的弥散性和传染性,周围同学极易受隐性逃课同学的影响而随波逐流。逃课基本上已经变成了大学生的一种时尚,让我们不禁想问:大学生都怎么啦?

青海省是多民族聚居地,这里主要聚集着汉族、藏族、回族、蒙古族、土族和撒拉族,民族文化交融,再加上自然地理环境的特殊性,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高等教育的发展一直有其特殊性,所以必须在充分了解其特殊性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地分析当地大学生隐性逃课问题。为此,笔者随机选取青海某所高校的部分全日制大学生为样本,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6份,占调查问卷总数的95.3%。

表1样本数据分析

一、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现状

调查发现,青海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隐性逃课问题,有68%的学生在涉及到是否会隐性逃课这一问题时,选择了“偶尔”和“经常”,远远超过显性逃课的比重。对隐性逃课的频率进行统计发现,大一情况最好,大二大三次之,大四隐性逃课最严重。此外,调查发现,学生对隐性逃课的课程也是有选择的,隐性逃课率最高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其次是公共选修课,逃课率相对较低的是专业必修课。其中隐性逃课时看英语和其他专业书籍的学生占42%,玩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学生占37%,和同学聊天的学生占13%,睡觉、发呆的占5%,其他的占3%。由此可见隐性逃课问题已经相当严重,解决迫在眉睫。对于显性逃课每个学校都有行之有效的措施,例如点名、签到、刷卡等,但是对于相对更加隐蔽的隐性逃课目前并没有立竿见影的解决措施,课堂上呈现出一片“虚假繁荣”,实到人数很多,但是学生都在干着和课堂教学无关的事情,课堂成了老师的独角戏。笔者认为解决隐性逃课问题的关键在于挖掘出大学生隐性逃课的根本原因。

二、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原因分析

(一)授课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在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时发现,教师讲课枯燥乏味是大学生隐性逃课的主要原因之一,比例高达67%。在调查访谈的过程中,大三的王同学告诉笔者“其实我们不是所有的课都会发生隐性逃课的情况,有些课我们还是很愿意听的,如果老师讲课生动有趣、吸引人,我们甚至会提前去占座,根本不会出现逃课的问题,但是让人失望的是大学的多数课程是无聊的、乏味的、老师照本宣科,我们无精打采。”如今很多的大学老师还在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毫无新意。青海高校还有其特殊性,在校生很多是少数民族的学生,从小是在本民族的文化熏陶下成长的,少数民族的学生和汉族的学生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但是教师却没有办法做到因材施教,导致学生觉得课程枯燥乏味,缺少乐趣。

2.教师教学内容陈旧,有些教师十年如一日的套用教案,不能与时俱进,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推陈出新的时代,而陈旧的课堂教学满足不了如今对大学生创造力的需求,静态的教学内容也满足不了动态的学生需求,学生自然没兴趣听教师讲课,反而选择隐性逃课来自学。虽然随着学校硬件设施的改善,很多教师开始采用PPT的方式教学,但是PPT用好了会事半功倍,但用不好就只是灾难,教师过多的依赖PPT,例如高等数学这一类需要逐步演算的课程,教师一张PPT了事,学生一头雾水,自然选择隐性逃课的方式来逃避困难。并且由于教学内容的陈旧,导致所学知识与现实社会脱节,学生把课本背的滚瓜烂熟,出口成章,但都是纸上谈兵,面对实际问题时束手无策。

大三的李同学告诉笔者“我是新闻专业的学生,大学前两年经常会隐性逃课,对老师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我也确实想认真听讲,但是事与愿违,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后来我有机会到台湾的大学交流一个月,在那我找到了原因,我发现同样的一门课程,不同的老师讲授效果完全不同,那的老师总是在用最新的新闻数据、动态来深入浅出的授课,内容生动有趣,我也听得津津有味”。

3.教师责任心不足,不重视课堂教学,特别是一些青年教师可能更加注重科研,对教学工作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不管学生听不听,听懂没,认为讲完授课内容就万事大吉了,对隐性逃课完全是默许态度。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调查中发现,学生选择隐性逃课的原因里,“课程设置不合理”的百分比是54%。虽然一直在强调个性化教育,但是如今各高校的课程基本上形成了统一的模式,一些课程结构甚至数年、数十年没变,完全同实际的社会需求脱节。高校的自主权较少,政府对高校会有一定的限制,尤其是在青海省这种情况尤为严重,事事向上级报告,时时向上级报告,学校缺乏自主权,实行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课程设置,尽管近些年政府积极实行教育改革,但是课程设置还是存在问题,例如隐性逃课率最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学习此类课程只是为了获得完成学业所需的学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隐性逃课严重。高校课程设置普遍重视理论讲授,而忽视实际操作,致使学生认为大学所学的知识根本无法在实际中应用,学了也没用。另一个问题是在课程安排中公共课的比重要远远大于专业课的比重,这种过于统一的课程设置,让刚刚闯过高考难关、斗志昂扬的大学生,丧失了学习的热情。他们厌烦了不断被灌输晦涩难懂、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更想学习一些实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毕业之后做准备,但是大学的课程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学生只能自寻出路,选择隐性逃课来达到自己的目标。

(三)自身学习动机不强

1.高校扩招的负面效果。近些年,我国一直在倡导高校扩招,“精英教育”逐步转变为“全民教育”,青海省近些年响应国家政策,虽不是高考大省,但是高考录取率一直名列前茅,扩招的后果就是学生基础差、师生比例失衡、管理难度大、硬件资源不足等,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对大学失去了信心。

2.市场经济的导向作用显著。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大学生选择上大学基本上就是抱着以后找到一个好工作的想法在学校学习,所以“功利主义”价值观、“读书无用论”等思想被大学生广泛接受,并成为了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直接助推力。当今社会就业压力大,就业形势严峻,同时还存在过度教育问题,知识失业和知识贬值现象严重,教育所培养的劳动力超过了社会需求,大量的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同时大材小用现象也很普遍,本来小学毕业生可以胜任的职务,现在由中学毕业生代替了,本来中学毕业生可以胜任的职务,现在由大学毕业生代替了。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出现了“脑体倒挂”现象,就像以前曾流行的说法:“拿手术刀的不如那剃头刀的,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2]高校大学生卖猪肉、卖烤串、“弃学从商”的新闻层出不穷。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当大学生发现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缺乏实用性和实效性,对自己找工作作用不大时,就会主动放弃课堂学习,转而去利用上课时间考取各种资格证书。在此要指出的是在多民族聚居的青海省,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对教育的重视度普遍不高,尤其是回族,辍学率居高不下,其次是藏族多生活在地广人稀的牧区,以放牧为生,藏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群族特性对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性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一旦进入大学接触主流文化之后会有一些不适应和抵触心理,这种情况在其他民族学生中也有所体现,所以不得不说在青海高校里很多大学生是抱着“混”文凭的心态在大学度过四年的。

三、减少隐性逃课的对策

(一)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众所周知高校的工作中心是教学,而教学的关键就是师资队伍的质量,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教师是至关重要的。教师首先要摆脱单调的“填鸭式”的教学,尝试采用讨论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通过诙谐幽默、生动活泼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寓教于乐,自古就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懂得聪明教学,让学生主动去学习,教师不可能在大学四年里把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转变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习惯,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突出学生在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地位,这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其次,要提高教师的责任心,重视课堂教学。现在高校中的绩效考核、质量评估偏重于教师的科研成果,导致大量的中青年教师注重科研,忽视教学。对此,我提出了以下两点建议:其一,学校可以不定期的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检查,抽查教师的授课情况,听取学生对教师的意见,督促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其二,学校可以每学期进行一次教师评比,评出年度十佳教师,增加教师的积极性和危机感,对于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二)优化课程设置

1.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都对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不满意。其中一个原因是,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迷茫或者不感兴趣,当初选择专业时,可能只是出于以后就业的考虑或者是听从家长的意见,导致后来发现自己对所选专业不满意,从而对专业课程没兴趣,导致隐性逃课。但这大多都是学生自己的主观臆断,所以学校应该在开学初就通过讲座、座谈会、研讨会等形式,让学生理解自己的专业,提前进入角色,尽早发现自己的学习兴趣。

2.增加课程的实用性。大学要培养的是能够具有创造力和实践力的人才,而不是只会纸上谈兵的书呆子,课程的设置要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符合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需求,只有让学生觉得是有价值的,对今后的生活工作有帮助的课程才是他们愿意学习的课程,只有这样才能减少隐性逃课。[3]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大良近日提出:“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办学的首要使命和根本任务。”他表示,地方高校必须彰显“地方性”这个特征,想地方之所急,做地方之所需,全方位开展好教育、科技、文化、信息、咨政和志愿服务,才能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高校办学空间,实现地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地方高校要紧密结合地方需要,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人才需求,主动调整优化学科专业,打造一批地方和行业急需、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并形成若干个学科专业群。张司长的这段话充分论证了增加课程的实用性必要性,只有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才能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三)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本。学生层面首先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认识到隐性逃课的巨大危害,增强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只有学生自己明白为什么学,怎样学,不断追求学习的目标,实现自己的价值,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隐性逃课的问题。其次,要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倾听学生的心声,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迎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学生自然不会隐性逃课。再次,定期开展就业指导和就业讲座,让学生真真切切地认识到就业的压力,减少学生的盲目性和优越感,充分认识到课堂知识对今后竞争的重要性,变被动为主动,让学习变为学生的内在需求。

总之,面对隐性逃课这一“顽疾”,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避免“恶化”并不断“治愈”,但是这个过程是任重道远的,需要从长计议,多方并举!

[1]周琦.目标与手段的背离——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社会学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1,(3).

[2]张少敏. 浅析大学生隐性逃课[J].金田,2013,(4).

[3]郎佳. 大学生隐性逃课研究[D].西南大学,2009.

Reflection on Recessive Truancy of Students

ZHANG Xiao-xia

(Qingha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Xining, Qinghai 810007)

The recessive truancy of students has become a "common problem" and "chronic illness" for the college management, and it is a problem which college has to face and it's very hard to effect a radical cure. Almost one hundred percent of college students have the experience of recessive truancy which has been a problem for the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in colleges. The phenomenon of recessive truancy in colleges is not caused only by "weariness" and it's not that simple. This paper will mainly discuss the present situ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reasons of recessive truanc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Qinghai area, and puts forward the measures to prevent and reduce the recessive truancy of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 in Qinghai; recessive truancy; solutions

2014-12-08

张晓霞(1990-),女,河北沧州人,青海民族大学2013级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教育管理。

G642.4

A

1008-8156(2015)01-0039-03

修回日期:2015-01-13

猜你喜欢
青海隐性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大学求学的遗憾
大美青海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反歧视评论(2019年0期)2019-12-09 08:52:40
青海行七首(录二)
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04-20 06:26:36
青海 管放相宜 渐入佳境
中国卫生(2016年8期)2016-11-12 13:27:04
青海“闯关”
中国卫生(2015年10期)2015-11-10 03:14:18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传播(2015年14期)2015-07-18 11: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