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玉林,郭英海,李壮福,汪吉林,屈争辉
中国矿业大学 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实践教学
基础地质实习野外实践的现实困境及应对策略
沈玉林,郭英海,李壮福,汪吉林,屈争辉
中国矿业大学 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本文对巢湖基础地质实习野外实践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实习基地高校过多、教学方法传统、野外教学时间偏短及成绩评定方法不完善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新形式下基础地质实习野外实践教学的合理化建议,认为增加野外实习指导教师数量与质量,实施探究式—互动式—启发式的实习教学模式及开展多种形式、分阶段的野外实习质量监控可提高野外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
基础地质实习;实践教学;教学质量;巢湖
实践性是地学相关专业最突出的特点,实践教学是保证地学教育质量的关键。野外实践教学是地质类专业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强化室内知识理解和掌握实际野外工作技能的必修课,历来被国内外地质类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用人单位所重视。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1-7]注意到,受多方面原因的制约和影响,地质学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室实习课程和野外教学实习)日见削弱,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遇到了困难,严重影响了地质人才培育的质量。深入分析和探讨地质学野外实践教学面临的实际困难,并开展卓有成效的应对策略研究,对提高野外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础地质实习与实践(原地质填图实习)是中国矿业大学地质工程专业在本科生二年级学期末开设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实习,是在室内学完大部分地质基础课以及进行了地质认识实习后的一次野外实践教学活动,是一项综合性的野外地质教学和训练过程。实习的目的是通过对自然露头和人工揭露的地质点进行系统的地质观测,收集各种有关资料,研究地表地质规律;使学生巩固、充实“普通地质学基础”、“构造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地层古生物学”等基础地质学的课堂教学内容,加深对课程相关内容的理解。学会并掌握典型地质现象观察、描述、综合分析的基本方法,以及各种地质图件编绘和实习报告的编写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品质。同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地质科学研究奠定牢固的基础。
实践证明,野外地质实习的成败将决定学生毕业后能否尽快进入工作状态并独立从事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关于地质学实践教学的现状,前人已开展多层次的深入调查研究[6-7]。下面,将以中国矿业大学巢湖基础地质综合实习实践教学为例,分析其存在的不足。
1.巢湖野外地质实习基地区域概况及面临的巨大压力
巢湖北部山区地质现象丰富、构造轮廓连续,野外露头完整、便于观察,交通便利,是基础地质实习的极佳场所。许多有地学类专业的高校都相继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发展基地的硬件建设,以逐步提高野外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如在基地建立了三维沙盘模型、多媒体教室、野外标本陈列室及展板形式的文化长廊,教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但是近年来,大家总感觉巢湖地质实习基地已不能完全满足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原因如下:一是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地质类专业学生急剧增加。二是部分野外地质实习基地(如南京湖山地区野外地质实习基地)的人工损坏,导致部分原不在巢湖开展野外地质实习基地教育的高校也加入其中。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先后有30多所高校中的地质、石油、地理、土建、旅游等专业先后在此实习,并纷纷挂牌成立了野外地质实习基地。
2.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由于专业实习指导教师数量相对较少,在巢湖的野外地质实习教学上还是以“讲解—接受”式教学方法为主,即传统意义上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每到一个地质实习点,每遇到一个地质现象,教师就把同学们叫在一起。教师解说地质现象、学生围过来跟着看,被动做记录。这种模式实际上是对课堂上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的拷贝,背离了野外实习的初衷和根本目标,导致有些同学在笔录时心不在焉,回来后东拼西凑,甚至抄袭其他同学的笔记应付了事,大大降低了野外实践教学的效果[8]。交上来的野外实习报告,也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的科学思维的目的很难实现。
3.经费的不足致使野外实习周期大大缩短
调查表明,制约野外实践教学课时显著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经费不足[6],中国矿业大学在巢湖的野外地质实习也再次印证了这一调查结果。一方面物价持续上涨,吃行住等消费标准大为增加,另一方面保持多年的大学生野外实习经费却未有丝毫改变,从而导致许多高校都不约而同地通过削减野外实践教学课时来维持野外实习经费支出。中国矿业大学在巢湖地区的野外教学实习也由原来的8周缩短为现今的4周。虽然基础地质实践实习现象丰富、中间环节多,但因时间紧凑,很多地质现象不能让同学完全了解和掌握。若实习期间出现特殊的气候条件,则会影响到部分观察路线的教学内容完整性。而且,由于没有留给学生独立工作和进行相关专题研究的时间,整个实习期间学生只能跟着教师节奏进行,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学生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机会。
4.踏勘阶段缺乏过程考核,成绩评定方法有待完善
目前学生实习成绩的考核主要与野外考试成绩、最终撰写的实习报告的质量好坏挂钩。在成绩评定时,学校也采取多指标方法,以便尽可能全面反映学生实习效果。这些指标主要包括学生野外表现、野外记录的质量、实习环节接近尾声的野外实践能力考核和实习报告的质量等内容,但仍缺少踏勘阶段的过程考核。然而,教学实践环节中表现出的问题却很多。如,野外实习期间部分学生不认真观察和记录,回到室内抄袭实习指导书或他人的野外记录;实习报告中过多引用指导书或他人报告的内容,实习报告编排几乎千篇一律;部分教师在野外环节重视不够,最终成绩评定存在较大的主观随意性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都违背了成绩评定应遵循的客观、公平和公正原则。
1.增加野外实习指导教师数量,不断提高指导教师业务素质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野外实践教学的教师和学生比例严重失调,多数高校的师生比多为1∶20至1∶30,甚至更小。野外实践教学经验表明,野外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以1∶10至1∶15为宜[7]。因为野外教学受地形特殊性的限制,某一观察点无法容纳更多的人,如果一个老师指导的学生多了,会造成走在后面的学生听不到或看不见观察点的地质现象,不利于野外实习教学质量的提高。因而高校在提高师生比的方面要多做工作,多措并举,通过引进师资、内部培养等方法,不断增加专业教师数量。
其次,基础地质实习教学内容牵涉到诸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如构造地质、矿物岩石、地层古生物等多个学科,需要教师能全面和灵活地在实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并培养地质工作思维,传授地质学相关课程的理论。我校长期开展的集中备课,选取典型观察点对岩石类型、构造类型按照地质学的规范和要求进行观察、描述和讲解,对引导学生积极探讨、提高教学质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得刚引进的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为野外实习教师的主力,构建了较强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的学科建设梯队。这一工作必须坚持下去,并不断加强,努力提高实习指导教师的业务素质,提高实习教学师资水平。
2.实施探究式、互动式、启发式的实习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思考学习能力
立足于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野外实习教学需求的现实,建议采用探究式、互动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是以一般的知识掌握为目的,而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探索、研究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意志力[8-9],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讲授地质现象时,不能像讲解员、导游那样简单地告诉学生这是什么现象以及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而应该有考虑地针对当前地质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对地质现象的关注和思考,并指导学生举一反三、层层深入分析思考,最终在教师的帮助下,给出正确的答案。
3.开展多种形式、分阶段的野外实习质量监控,确保实习教学质量
科学合理有效地评定野外实习成绩,是提高大学生实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这种考核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根据实习进程,可实施分阶段考核。这样既能考查学生对实习内容的掌握,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地质问题的能力,也利于实习效果的公平考核。因此,在实习过程中增加质量监控,有助于把握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使得实习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1)发挥过程性评价对实习质量的促进作用。
目前野外实习成绩主要依据野外考试和学生的实习报告完成情况,忽略了学生前期的踏勘、测剖面、填图以及专题研讨等阶段的表现,而这些环节是实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实习成绩的评定中应占有相应的比重。因此,鉴于野外实习有别于课堂教学的特殊性,有必要开展过程性评价,对实习的每个环节分别记分最后综合,进而提高学生实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合理评价实习效果。
具体而言,①踏勘阶段,指导教师及时批阅学生的野外记录,发现问题及时更正,便于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教师可对观察途中遇到的已见地质内容和地质现象(如岩石、地层、化石、构造现象)等进行辨别考核;②测剖面阶段,可开展工作流程、野外工作方法(如分层的依据、导线点的选取原则、岩层的描述格式等)、仪器操作等方面的考核;③实习尾声阶段,开展野外技能综合考核,对实习踏勘、测剖面、填图以及专题研讨等环节的各知识点、工作流程、野外工作方法、某些地质现象的成因解释等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试,一方面使学生对整个实习环节进行梳理,另方面也便于评价实习效果。
(2)开展集中研讨与交流。
实习后期,学生对研究区的整体地质情况已基本了解,教师可围绕某些成因尚不明确的地质现象,结合相关学科的研究现状及前沿提出一些引导性的建议,由各实习小组依据兴趣选取相应的命题,从野外收集相关证据以PPT形式开展集中讨论与交流,以学生汇报为主,指导教师辅以引导和点评,激发学生分析解决地质问题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1] 桑隆康,邬金华,杨坤光,等.探索岩石学教学新模式的思路[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1(4):57-60.
[2] 张平松,桂和荣,严家平,等.加强地质专业实践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6(6):45-47.
[3] 钱建平,胡云沪,庞保成,等.加强普通地质实习基地建设, 切实提高实习教学质量[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5,25(2): 349-351.
[4] 刘建朝,薛春纪.实践教学是保证地学教育质量的关键[J].中国地质教育, 2004,(1): 24-25.
[5] 欧阳建平, 赵温霞.以创新精神为指导,大力加强地学实践教学改革与基地建设[J].中国地质教育,2004,(1):22-23.
[6] 陈骏,胡文瑄, 李成.地质实践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国地质教育, 2007,(1): 133-139.
[7] 刘国生.影响巢湖地质填图实践教学质量的因素及其对策[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4):39-42.
[8] 王冠民,陈世悦, 吴智平,等.有关野外地质教学实习的经验点滴[J].中国地质教育, 2008,(3): 34-36.
[9] 翟伟峰,刘省非, 王英利,等.21世纪高师地理野外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 2004,(6): 82-84.
fundamental geology practice; practice teaching; teaching quality; Chao hu
G640
A
1006-9372(2015)02-0066-03
2015-01-05;
2015-03-07。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PAPD)。
沈玉林,男,副教授,主要从事沉积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投稿网址: www.chinageoeducation.net.cn 联系邮箱:bjb3162@cugb.edu.cn
引用格式:沈玉林,郭英海,李壮福等.基础地质实习野外实践的现实困境及应对策略[J].中国地质教育,2015,24(2):66-68.
Titl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Practice Teaching for Fundamental Geology Practice in Chaohu Area
Author(s): SHEN Yu-lin, GUO Ying-hai, LI Zhuang-fu, WANG Ji-lin, QU Zheng-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