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

2015-01-31 10:45邓雁希
中国地质教育 2015年2期
关键词:中国地质大学青年教师课程体系

林 莉,邓雁希,肖 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务处,北京 100083

培养模式

关于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

林 莉,邓雁希,肖 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务处,北京 100083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高校应以培养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不断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加强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人才培养;培养机制;实践探索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飞跃,高等教育的发展从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

2010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主线之一,文中共有16处提及与创新人才培养相关的内容。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了要“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一流”的要求。因此,积极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探索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高等教育的强国梦与中国梦的重要举措。

一、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基本前提

1. 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基本职能,其中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高校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将多种办学优势汇集和转化到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上来,保证学校开展的每一项工作都与人才培养紧密相关。

2. 以适应社会需要为检测标准,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是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先导和基本前提,高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要以适应社会需要为检测标准,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培养理念。第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入校开始就建立一种思维模式,高校是不断提问题、发现问题的地方,而不是回答问题的地方。第二,要真正树立起《纲要》提出的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终身学习观念,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系统培养观念,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第三,要科学调整人才培养目标,营造积极向上的学术文化氛围,扩大开放办学,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树立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观和人才观。

二、加强教育教学的改革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核心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关系着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结合学校自身的发展特色和有效教育资源,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与实践路径,开创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局面。

1.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本科培养方案是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核心,是高校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承认学生发展的多样化和差异性,培养方案以培养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教育观,积极探索分类型、分层次、分阶段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从2013年起我校每年选拔20名左右具有较强创新精神、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进入创新实验班。创新实验班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除必须集中安排的课程外,学生可在导师指导下自由选课和选择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天资禀赋,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优势潜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以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在课程体系建设中,紧紧围绕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整合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对课程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进行了重新审视,构建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知识体系。课堂教学环节按照“32221”课程模块结构进行设置,即通识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公共选修课各约占总学时的30%、20%、20%、20%、10%。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使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更为清晰,构建了融会贯通、有机联系的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①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本科培养方案,2014.。

2. 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保证教学质量

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课程教学内容不仅要体现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内容,更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形成互动式教学,同时要注重课内讲授与课外自主学习相结合,尊重和兼顾不同学生的多样性学习要求,因材施教,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我校专业课实行小班化授课,教师要充分了解每名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学科前沿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加强学生的科研思维训练。注重以问题为驱动的探究式、研讨式教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同时有计划地推进英语教学和双语教学,培养外语基本功扎实、综合素质优秀的人才。

3. 强化实践教学,建立创新实践基地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学校在实践教学环节增加了实践课程设计和集中实践教学周数,加强实验条件、各类教学实习和产学研基地建设。例如在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方面,地质类专业按“2+6+6+12”周设置,即2周北戴河认识实习,6周周口店教学实习,6周生产实习,12周毕业设计(论文),大大加强了学生实践技能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力度。同时,开展实践创新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大学生学科竞赛,鼓励学生利用现有实验条件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创新活动,进一步完善创新学分制度,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开展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实现资源共享,使高校真正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学校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与学校的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相结合,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各项教学改革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创造性地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形成各具特色的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首批7个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特色优势,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跨学院、跨专业、跨年级利用基地实践平台开展创新实践活动。

4.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执行者,教师的知识和业务水平决定着教育教学质量。我校要求每一名教授必须上讲台为本科生授课,将教授上课率作为各个学院评优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倡导教学名师为学生开设选修课和研讨课,通过教学名师与学生的交流,充分发挥教学名师的示范辐射作用。同时,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注重将培养和引进教师相结合,以培养青年教师为重点,形成“老、中、青”三代教师的梯度培养,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形成互学互助的良好团队氛围。

我校非常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每年有计划地开展青年教师培训活动。定期请知名教授为青年教师讲座,传授青年教师先进的教学方法,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实行新教师开课试讲制度,严把教师质量关,做好新教师试讲环节工作;举办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提高青年教师的师德水平和执教能力;鼓励青年教师加强科学研究,发挥其创造性,在取得成果后在向学生传输他们的经验和方法;制定青年教师出国留学培训计划,开拓其国际视野,加速青年教师成才。

5. 完善教学过程监控

加强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保证教学质量。进一步梳理和修订现有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每学期开展教学过程的常规检查和专项检查,以期初与期中教学检查为主,辅之以不定期的专项检查;加强考试管理,把握考试组织的各个环节;优化成绩管理,建立科学化、规范化学生成绩管理制度。

完善督导员制度。我校聘任教学经验丰富、工作责任心强的退休教师作为督导员深入课堂听课,对课堂教学环节进行督导检查,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和帮助,协助教务处开展检查、监控工作,对师资队伍状况、教育教学资源配置、毕业论文等各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与运行状况进行监控,保证其质量。

坚持利用综合教务系统管理平台组织开展每学期学生网上评教工作,要求学生抱着公平、公正、实事求是的态度及时对本学期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效果等进行综合评价,教务处及时总结和反馈学生意见,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三、总结

总之,未来高校的竞争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高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接轨,与国际专业教育接轨,要在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基础上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多样化、个性化、创新型人才成长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1] 眭依凡.杰出人才培养:大学必须守持学术理性[J].中国高教研究,2012,(12):1-12.

[2] 眭依凡.大学: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兼谈美国著名大学的成功经验[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3-9.

[3] 杜玉波.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14,(2):4-6.

[4] 杜玉波.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基本思路和重点任务[N].中国教育报,2014-01-13(1).

[6] 郭瑞峰.创新人才培养对课程体系改革的要求[J].教育教学论坛,2013,(36):162-164.

[7] 朱志伟.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11,(5):99-102.

innovative talents; personnel training; training mechanism;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G640

A

1006-9372(2015)02-0021-03

2014-11-03;

2015-04-0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2014年度学科建设研究项目(51200763034)。

林 莉,女,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的研究和管理工作。

投稿网址: www.chinageoeducation.net.cn 联系邮箱:bjb3162@cugb.edu.cn

引用格式:林莉,邓雁希,肖万.关于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15,24(2):21-23.

Title: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n Undergraduat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Taking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as an Example

Author(s): LIN Li, DENG Yan-xi, XIAO Wan

猜你喜欢
中国地质大学青年教师课程体系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利用与生态修复课题组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2020届本科生毕业作品展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罗云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
用人文关怀激励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向地球深部透视——记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副教授徐敬领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