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小慧,王海林
1.河海大学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8;2.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质量监控处,江苏 南京 210023
基于师生满意度调查的本科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研究—以“工程地质”课程为例
卢小慧1,王海林2
1.河海大学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8;2.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质量监控处,江苏 南京 210023
本文在述评本科地质课程教学及其评价研究的基础上,以“工程地质”课程为例,通过选取南京地区某高校开展本科课程教学问卷调查,了解高校师生基本情况、师生沟通交流、师生总体关系及课程总体满意度现状,运用重要性/满意度矩阵和绩效差距分析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效果以及师生之间所感知的重要性和满意度,并初步探讨构建PDCA模式的本科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工程地质;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满意度
《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应建立本科教学自我评估制度,根据学校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围绕教学条件、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包括院系评估、学科专业评估、课程评估等多项内容”①,“应特别注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工作的评价。”课程教学评价是课程评估项目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目标,运用评价工具对课程教学过程及效果进行测量判断并为持续改进课程教学目标服务的活动。课程教学评价的实质是师生所感知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效果(满意度)是否达到课程教学目标(期望值)的过程。
“工程地质”课程是地质工程及其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其他关联专业的重要课程。笔者在梳理国内外有关地质课程评价研究的相关文献后,尝试基于师生双主体视角开展课程教学评价的实证研究,以期探寻本科课程教学现状,并结合实际构建本科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截至2015年3月1日,笔者通过中国知网以“教学评价”为主题进行检索,找到关于国内期刊论文、硕博士论文、会议等方面的文献记录37785条;若并含“地质课程”进行二次检索,查询结果为0。若以“地质课程教学”为主题单独进行检索,只找到相关文献记录38条。另外,与地质课程评价关联性较高的专著和报告,通过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也只查询到1本,即赖旭龙教授所著的《国外地质类专业课程体系研究》。关于国外研究论文、书评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笔者以“teachingevaluation”为主题查询SSCI数据库,找到相关记录41126条。在此基础上,若并含“geological courses”进行二次检索,仅得到相关文献记录2条,都为期刊论文且与本科地质课程教学无直接关联。
基于文献检索及研读,关于地质课程建设及评价方面的已有研究主要呈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 (1)从研究成果上看,总体上关于地质课程教学方面的成果较少,且主要是对地质课程教学现状、理念、意义等宏观上的探讨,对地质课程评价的研究尚未展开,也尚未将师生满意度评价引入其研究范畴;(2)从研究视角上看,已有研究主要是从教学管理者的角度去看待地质教学问题,没有从地质教学的主体(教师和学生)的视角去研究地质教学及其评价;(3)从研究方法上看,地质教学研究主要是经验总结和事实归纳,一定范围的实证调查几乎没有。
(一)基本情况
根据“制定测评计划、开展测评研究、设计测评问卷、实施测评调查、分析测评结果、做好测评总结”[1]6项测评流程,基于师生双主体满意度的视角,并结合“工程地质”课程教学实际,笔者编制《本科课程教学满意度调查量表》,并将问卷分为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教师卷和学生卷各21题,主要包括个人基本资料、师生沟通交流、师生关系、师生评价、课程总体满意度、课程教学服务的满意度及重要性、课程及导学关系建议等内容。
本调查研究属于定量的大样本研究,总体为南京地区某高校,调查形式为学生问卷调查,对教师访谈式调查,得到有效学生问卷233份,有效教师卷8份。其中,有效学生问卷中男生204人,女生29人;地质工程专业190人,非地质工程专业43人。关于对课程教师的调查样本中,男教师5人,女教师3人;教授4人,副教授1人,讲师3人。
(二)调查统计分析
1. 师生沟通交流
在沟通交流的频率方面,学生卷的统计数据是:选择1~5次的占16.31% ,6~10次的占36.05%,11~20次的占9.87%,20次以上的占7.73%,没有的占30.04%;教师卷的统计数据是:选择1~5次的占12.5% ,6~10次的占37.5%, 11~20次的占25%,20次以上的占25%,没有教师不与学生沟通的。值得关注的是有30.04%学生从来不与教师沟通交流,这需要教师主动与其沟通交流,当然如果在教学管理上提供小班化的教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师生沟通交流的频率。
在沟通交流的时间方面,学生卷的统计数据是:只有1.29%的学生认为交流时间过多,选择交流时间合适的有46.78%,而觉得交流时间过少的占51.93%。教师卷的统计数据是:87.5%的教师认为交流时间合适,觉得交流时间过少的占12.5%,没有觉得交流时间过多的。以上数据显示:觉得交流时间过少的学生比例明显远远高于教师比例。
在师生交流的主要方式方面,学生卷和教师卷的统计数据排列相同,由多到少依次是:上课期间、课后面谈、电子邮件或QQ、电话或短信,没有学术会议及其他。上课期间的沟通交流是师生交流最主要的方式,课后交流很少。
2.师生总体关系
以被调查学生的总体而言,认为师生关系非常融洽的占24.03%,比较融洽53.65%,一般21.46%,比较紧张0.43%,非常紧张0.43%。关于“总体上,您对本课程(工程地质)教师是否满意”这项调查,学生对于教师的总体满意度为90.13%。
以被调查教师的总体而言,认为师生关系选择非常融洽的占25%,比较融洽75%,关于“总体上,您对本课程(工程地质)学生是否满意”这项调查,根据满意度公式得出教师对于学生的总体满意度为100%,高于学生对教师的总体满意度。
3.重要性/满意度矩阵及其绩效差距
重要性/满意度矩阵是一种分析服务主体感知的有效应用工具。我们用竖轴代表满意度,横轴代表重要性。在四个象限中,第一象限为高重要性/高满意度,第二象限为低重要性/高满意度,第三象限为低重要性/低满意度的领域,第四象限为高重要性/低满意度项(见图1)。
关于学生评教,通过计算得出学生对教师所提供的教育教学服务指标(Q1~Q12)中的重要性平均值是6.49,满意度平均值是6.08。我们建立以重要性和满意度两个维度的平均值为中心原点(6.49,6.08)的一个坐标系。由图可知:第一象限有Q2教师的教学态度、Q3教师的教学水平、Q8教师对待学生的公平、公正度、Q12课程考核制度;第三象限有Q5教师的教学效果、Q7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第四象限有Q6(工程地质)课程教学内容、Q9(工程地质)课程学习氛围、Q11作业的布置。其中Q1(工程地质)课程的实用性、Q4教师的教学方式和Q10教材的选用的满意度都是6.08,因此都在横轴上。
图1 学生评教的重要性/满意度矩阵图[2]
关于教师评教(见图2), 我们建立以重要性和满意度两个维度得分均值为中心原点(6.51,5.96)的一个坐标系。由图可知:第一象限有Q1(工程地质)课程的实用性、Q5学生的学习效果;第二象限有Q6(工程地质)课程教学内容、Q8学生对教师的尊重程度、Q10教材的选用、Q12课程考核制度;第三象限有Q2学生的学习态度、Q3学生的基础知识、Q9(工程地质)课程学习氛围、Q11作业的布置;第四象限有Q4学生的学习方式、Q7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图2 教师评教的重要性/满意度矩阵图
由图1、图2可知:第一象限指标是本科课程教学的相对优势项目,需要继续保持且满意度数值争取达到重要性数值;第二象限指标是师生认为不重要却很满意的指标;第三象限指标可以暂时不需要投入过多的资源和精力;这里最关键是第四象限指标,是院校及师生在课程教学评价方面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建议院校对这些方面应采取优先行动,提高师生满意度。
另外,绩效差距分析是对重要性/满意度矩阵的重要补充分析。通过图1、图2可以看出:全部指标的满意度都低于重要性,也就是说师生所感知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效果没有达到课程教学期望值。就总体而言,学生评教的平均绩效差距是-0.41,而教师评教的平均绩效差距是-0.55,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要比学生对于教师的期望值高;就各指标而言,绩效差距达到-0.5的有:学生卷中的Q6、Q8、Q11和教师卷中的Q1、Q2、Q3、Q4、Q5、Q7、Q9,这应该值得院校及师生的关注。
4.课程教学总体评价
根据满意度公式得出学生对课程教学总体评价的满意度是89.27%,其中地质工程专业是87.89%,非地质工程专业是95.35%,这说明非地质工程专业学生对课程教学总体评价高于地质工程专业学生的评价;教师对课程教学总体评价的满意度是100%。
PDCA模式是ISO9000全面质量管理的科学方法和时代精华,可以将其应用到本科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中。P(策划):根据顾客的要求和组织的方针,建立实现结果所必需的目标和过程;D(做):实施过程;C(检查):根据方针、目标和产品要求,对过程和产品进行监视和测量,并报告结果;A(处置):采取措施,以持续改进过程绩效[2]。 笔者认为,基于PDCA模式构建持续改进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1.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策划
(1)明确课程教学评价主体和客体。组织依存于顾客。因此,组织应当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3]。依据ISO9000理念,学生应定位为院校的核心利益相关者或主要外部顾客,教师应被看作是主要内部顾客。教师和学生是课程教学的两个主体,也是课程教学评价的主体。课程教学评价的客体是课程教育教学服务过程。
(2)明确课程教学评价目标和实施计划。课程教学评价目标和实施计划是开展课程教学评价的基础。在制定评价目标和实施计划中应充分听取相关方(教师、学生、教学管理者、用人单位等)的建议并充分考量评价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细节问题,同时需考虑评价目标和实施计划的可测量性和可操作性。
2.保障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运行
在实施课程教学评价过程中,按照前期策划内容不折不扣地去执行。值得注意的是,实际情况可能与策划内容不相符,因此必要时需及时调整。师生满意度调查是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中重要一环,但不是全部内容,需不断丰富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内容及其深度,从而保障课程教学评价体系运行的客观性。
3.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4C管理
4C管理在这里主要包括Check(检查)、Communicate(沟通)、Clear(清理)、Control(控制)。根据课程教学评价目标和教育服务要求,对课程教学评价过程及相关教学服务进行监视和测量,及时与相关部门和人员坦承沟通,清理不切实际的评价内容和目标,以便于控制整个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4.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是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永恒的目标。例如,根据本文上述调查数据可知:教师卷和学生卷中所有指标的满意度都低于重要性,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效果都未达到课程教学目标(期望值)。这就为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持续改进提供了原动力。“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4]”因此,教师及教学管理者应持续改进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使其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和系统化,为提高师生满意度奠定制度保障。
[1] 王海林.高校学生满意度测评流程探究[J].文教资料,2009,(9):211.
[2] 全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GB/T1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3] 全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GB/T19000-2008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4]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8.
engineering geology; course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satisfaction
G640
A
1006-9372(2015)02-0092-04
2015-02-07;
2015-04-16。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2013年研究课题“基于师生满意度调查的导师与研究生导学关系研究—以南京高校为例”(B2-2013Y12-163)的研究成果之一;河海大学2014年小型教学研究项目“基于师生满意度调查的本科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研究—以‘工程地质’课程为例”的研究成果。
卢小慧,女,副教授,主要从事地下水数值模拟和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工作。
① 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
投稿网址: www.chinageoeducation.net.cn 联系邮箱:bjb3162@cugb.edu.cn
引用格式:卢小慧,王海林.基于师生满意度调查的本科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研究—以“工程地质”课程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15,24(2):87-91.
Title: Based on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Satisfaction Survey of Undergraduate Course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Research——Taking the Course of Engineering Geology as an Example
Author(s): LU Xiao-hui, WANG Hai-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