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质培养融入地质工程创新人才教学的探讨

2015-01-31 10:45罗永红赵建军王运生
中国地质教育 2015年2期
关键词:工程地质人文精神人文

罗永红,赵建军,王运生

成都理工大学 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培养模式

人文素质培养融入地质工程创新人才教学的探讨

罗永红,赵建军,王运生

成都理工大学 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本文探讨了人文素质在地质工程中的培养现状及重要性,明确了地质工程中的人文精神,给出了人文素质培养融入地质工程创新人才教学的途径,对地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和教师素质的拓展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人文素质;地质工程;创新人才

我国著名工程地质学家、工程地质教育家张倬元教授曾经指出:“文理分科这种模式可能使得某一方面的研究更精良,但并不利于个人发展。一个理科生对于优秀文学作品感到一知半解;一个文科生面对一些常见生活问题束手无策,我们不应该把学生塑造成这样,现代人才应该是复合型的[1]。”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理工科大学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而且还要具备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才能够成为社会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但实际情况表明,人文知识匮乏、价值观模糊、社会责任感及诚信缺失、法律意识淡薄、集体观念差,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盛行,企业和社会反馈的许多现象和问题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如不在“产品”出厂阶段严控质量关,将会对我们的科教兴国战略、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造成人才“断层”问题。教育部1998年规定指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是大学生的四个基本素质,而文化素质是基础,因此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是人文素质教育[2]。”所谓人文素质是人的一种基本素质,它是人通过后天不断的学习而获得并逐步完善的,体现在人的内在精神和价值意识上,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内在品质,它可以影响和指导人的行为和表现[3]。新一届领导人习近平提出了中国梦的伟大构想,笔者认为这一梦想的实现除了在经济、科技、文化、国防等领域的全面加速提升,还应该包含国民人文素质的提高。本文就目前人文素质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就地质工程类专业而言,围绕该专业毕业生在实现中国梦的大背景下应具有哪些基本素质和能力,探索实施人文素质培养融入地质工程专业创新人才教学的具体途径,对地质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和教师素质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地质工程专业人文素质培养的现状

目前众多理工类院校开设了地质工程专业,且较为重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大部分理工类大学成立了文法、政治、传播艺术与科学、外国语等学院,积极增设了文科专业,并通过开设人文类选修课的形式,加强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教育。

首先,根据学生的自身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人文公选课,通过课堂教师的言传身教、循循善诱、旁征博引拓宽学生视野,弥补不足,从而达到提高其个人文化素质的目的,这也是目前理工类高校加强地质工程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最普遍的教学方式。

其次,开展人文类知识讲座传播人文精神,比如定期邀请国内外著名教授学者,针对大学本科生开展讲座,传承中华文化或世界文化之精髓,传授其成长历程,鼓励年轻学子心怀国家,志存高远,始于足下,不畏艰辛,穷究于理,成就于工,这种方式在综合性大学开展较多,而普通理工类院校相对较少。

第三,开展相关人文实践活动,比如社会实践、支教助学、综合调研、科技下乡、基层走访、文化走访等,通过环保意识、思想交流、爱心助学、文化探讨等方面,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加深学生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和责任感。

理工类高校对地质工程专业在校本科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模式和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此重理学轻人文的“木桶短板效应”。笔者通过与本专业本科生的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心理、就业或考研过程,结合野外带领学生实习、签约单位的反馈信息等,发现目前本专业学生人文精神和思想素质不容乐观,缺乏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人文精神,同时缺少社会责任感和诚实守信的品质,缺乏一定的理想追求与实践精神。因此,本文基于地质工程专业中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培养开展相关的探讨,探索实施人文素质培养融入地质工程教学的具体途径,对地质工程类的教学改革和教师素质拓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二、地质工程中的人文精神

地质工程专业不同于其他一般工科,其以大自然地质体为研究和改造对象,同时也需经受大自然的挑战和威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包含在大学的人文精神中。其人文精神,就是要具备地质工程专业特质的人文精神。

1. 宏观与微观思维

地质工程是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研究对象主要为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岩土圈与人类圈,同时也涉及大气圈、水圈及生物圈层。因此,在调研和学习过程中,必须首先培养学生宏观的思维方式,然后与具体研究对象的微观调查结合,通过宏观思维把握地质体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灾害体的宏观演化或变形阶段以及危害对象等,结合对微观点或线的调查、勘查等论证,最终达到对研究对象的认识、改造或避让。

2. 悟性与灵活性

地质工程中的悟性是一种敏锐性,就是对地质工程问题的观察、理解、分析和感悟能力。由于研究对象的宏伟和广大,必须具备观察现象、敏锐的感知和觉悟宏伟地质环境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的能力,因此需要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归纳和总结工程地质中的现象及其产生的本质原因,进而抽象事物的概念模型。而地质工程中的灵活性是在不违背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和谐的前提下,结合工程地质实际情况找到一种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途径和步骤。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在地质环境中也没有两处完全相同的地质体,因此应该在调查和学习的过程中从客观实际出发,结合具体问题,灵活地提出研究思路、方法和对策。

3.脚踏实地与仰望星空

目前尽管各种遥感、雷达等信息技术较为发达,但地质工程专业相对其他学科的重要特点就是必须要经过现场认真仔细的观察、定点、描述、素描、照相等系列过程,然后才能对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给出较为准确、合理的结论。因此,需要我们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要沉下浮躁的心情,脚踏实地走出一条又一条调查路线,收集复杂而又有趣的地质信息资料。与此同时,当我们在埋头看路的时候,也需要不时地仰望星空,而且只有当我们站在星空的角度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我们这个星球的各类地质现象的形成及其演化规律,以及与人类活动的相关性。

4. 吃苦耐劳与开拓创新

地质工程必须要经历野外现场的认真调查。无论我们面对的是10余米高甚至几百米高的山地斜坡,还是长达几百米至几万米的泥石流沟,所必须具备的就是由高度的责任感而产生的坚强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样才能获取原始调查资料及数据,为给出准确、合理的评价结果提供重要的保障。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吃苦耐劳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只有具备这样的精神,才能够建设一支真正为重大工程服务或预防自然灾害的战斗队伍。

三、地质工程教师素质的拓展

众多的工程地质教学改革论文多侧重在探讨如何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以及兴趣等方面[4-8]。但目前高等学校地质工程教学队伍中人生阅历和工程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的知名学者、教授往往由于繁重的科研任务、研究生培养或管理任务等而无法完全顾及一线本科教育,转而主要由刚毕业的年轻博士、青年教师、副教授等承担了地质工程专业大学生的培养任务。然而知识体系不够完善、工程经验不足、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缺乏等客观因素导致地质工程教师队伍的整体综合水平并不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参差不齐。由此笔者以为应该在如下几个方面改善和拓展教师队伍的素质。

1.地质工程专业教师应具有相应的人文素质

理工科高校教师的人文素质是指以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人生经验为基础所形成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人格境界等方面的素质和修养[9]。从学科上看,人文素质体现为教师在历史、哲学、伦理学、审美(艺术)、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和修养[9-10]。常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名教师不仅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要具备良好的人格、道德等才能作为典范。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作为地质工程专业教师,不仅应该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而且也应该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这样才能够言传身教,建树立身,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

地质工程专业的特点是以大自然地质体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面对复杂而又丰富的地质现象,如何结合专业且融入人文精神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笔者以为地质工程专业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人文素养。

(1)语言文字素养。

语言文字是思想交流的工具,是思维的物质外壳[10],任课教师是否能够用简洁而又生动的语言,清晰地表达科研成果、专业知识及个人思想,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语言文字的表达及表述。但由于工程地质专业的老师常常扎根于高山峡谷、荒郊野岭,虽然具有丰富的工程经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资料分析能力,但在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述上常常使听众、读者难以理解,导致知识传播困难、科研成果难以被接受。因此加强语言文字方面的修养,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还可以提升个人的语言文字修养。

(2)正能量的教育理念及积极的教育心理素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压力的增大,本专业同样也面临着单位职位的饱和等现实情况。而且学生就业后的多数工作环境需要深入野外,条件相对较艰苦,距离一般大学生理想中的工作环境具有很大的现实落差。随着学生对专业的深入了解,消极心理及混日子、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在本科生中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上网、刷微博、玩游戏、喝茶打麻将等成为课后甚至上课期间的活动,这种现象一旦蔓延将会像瘟疫一样影响着地质工程后备人才的培养。此阶段教师若能够以积极的教育心理、正能量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走出消极的心理,将有助于重塑学生的自信,形成积极的心理。当然这就需要专业教师加强这方面的修养,多了解国家政治、经济、教育等各方面的积极政策和方针,吸收国家发展过程中积极的、正确的、健康的社会进步现象,辩证地看待社会中腐败、道德缺失等负面问题,只有自身具有正能量、积极心态才不会言之虚假,达到言传身教。

(3)经济、法律、地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素养。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的建立,法制制度的完善,各项工程的建设必然建立在经济预算合理、技术可行、有法可依的基础上,与此同时,涉及地质工程的各项工程活动还必须考虑对地质环境保护等综合因素。这就要求开设地质工程专业的综合性大学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和市场化的需要。而培养这样的人才就需要地质工程专业教师加强经济、法律、地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拓展和学习,了解和掌握与工程地质专业相关的经济活动、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保护条例等,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潜移默化地融入课堂教学。同时也在教学科研活动中能够运用相关的知识,提高教师的科研课题预算的经济合理性,而且能够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保护科研成果不受剽窃,并且通过相关的科学研究为地质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2. 专业教师要有专业发展的需要和意识

地质工程专业为什么要发展、如何发展、怎样发展,发展的阶段目标和长远目标是什么,这一系列问题均需要专业老师不断的思考和补充。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国家在能源、水电、交通、工业、城镇等方面的投资和需求,地质工程专业在西南地区得到了空前的应用、发展和提升。“5·12”汶川地震、“4·20”芦山地震诱发了数以万计的次生地质灾害,并导致大量人员伤亡及财产的损失,但从另外一方面也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研究案例,同时也提升了专业老师及科研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仅通过专业的发展为国家建设服务,而且应该为国家的防灾减灾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

地质工程专业与建筑、机电等专业相比,其发展历史较为年轻,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地质工程专业从传统的调查手段,到引入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再发展到目前引入物联网信息技术,专业的发展提升到信息化的阶段。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再结合传统的调查手段,使得我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更加深入和科学化。 因此,就专业教师而言,不但要懂得传统的方法和理论,而且能够掌握和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推动专业的发展并满足社会的需求,具备专业发展的需求和意识。

3.专业教师要有独特的教学能力

专业教师独特的教学能力直接涉及到能否打破常规教育模式,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独特的教学能力应该基于科学求实的精神,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深层次思考和分析相关问题并提出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独特的教学能力应该结合老师个人的气质特点、个性、语音、表达语言、肢体语言、思想、个人感悟及工程经验等综合因素,从而形成个人的独特魅力。融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或是德高望众,或平易近人,或风趣幽默,或严肃认真,或知识渊博,或语言生动形象、板书优美等,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在不断学习个人心目中“偶像”身上的独特魅力和思想,达到言传身教,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完善起到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地质工程专业教师的独特教学能力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多学科交叉与专业纵深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野外调研相结合,单门课程单一任课教师与综合性专业课由多位专长于某一领域的专业教师讲授相结合(如“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教师讲授与穿插学生演讲相结合等,综合以上多种教学备课、教学安排、教学方法将使得专业教师的独特教学能力更加符合专业特点,达到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的统一。

4. 将哲学知识融入地质工程教学

“上天容易,入地难”,由于对地质体的深入难度,导致其主体认识的不可视性、模糊性及不确定性,同时由于地质体的成因复杂、影响因素多样,往往形成多解性存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教会学生通过地质现象看本质,善于假设小心论证,学会分清工程地质问题的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要全面地看问题,坚持矛盾两点论基础上的重点论,这样才能够抓住主要地质工程问题及主控制因素,理清其他一般影响因素与其主控因素之间的转化关系。

将哲学的思想和理论引入工程地质教学,用发展和辩证的思维看问题,不但有助于提高专业教师的科研和教学水平,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能力。

[1] 张倬元,锲而不舍,声远非籍风[N].成都理工大学报,2013-10-16(A8).

[2] 刘静静,张德全.理工类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融入高等数学教学的探讨[J].大众科技 2013,(15):153-156.

[3] 刘瑆, 李欣,冯成江.关于理工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问题的思考[J].交流探讨,2013,(19):5-6.

[4] 林军志, 莫丽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的工程地质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咨询(科技管理),2011,(10):99-101.

[5] 孙强,朱术云,杨伟峰,等.从工程地质学探讨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中国地质教育,2011,(3):54-56.

[6] 孙强,杨继红,朱术云.从认知过程探讨工程地质学教学[J].中国地质教育,2010,(3):100-102.

[7] 祝方才.基于工程能力培养的工程地质教学[J].高等建筑教育,2007,(16):42-45.

[8] 刘翠然,郭进军.工程地质教学探索与改革[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86-88.

[9] 纪光欣.对理工科高校教师人文素质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2,(7):64-65.

[10] 谢开勇.高等工科教师与人文素质[J].高等教育研究,1996,(12):19-22.

humanistic quality; geological engineering; creative talents

G642

A

1006-9372(2015)02-0017-04

2014-08-16;

2015-01-18。

成都理工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工程地质分析原理”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罗永红,男,副教授,主要从事工程地质、地震工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投稿网址: www.chinageoeducation.net.cn 联系邮箱:bjb3162@cugb.edu.cn

引用格式:罗永红,赵建军,王运生.人文素质培养融入地质工程创新人才教学的探讨[J].中国地质教育,2015,24(2):17-20.

Title: Discussion of Humanistic Quality Training Integrating the Geological Engineering Teaching for Creative Talents

Author(s): LUO Yong-hong, ZHAO Jian-jun, WANG Yun-sheng

猜你喜欢
工程地质人文精神人文
继往开来 守正创新——河北省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
继往开来 守正创新——河北省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工程地质勘察中的水文地质危害与相关方法
水文地质在工程地质勘察中的有效应用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