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平,邓常清
湖南中医药大学:1 生理学教研室;2 医学院, 长沙 410208
新形势下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对策
黄小平1,邓常清2
湖南中医药大学:1生理学教研室;2医学院, 长沙 410208
分析了当前临床专业学位特别是中西医结合专业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完善培养方案、改革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严格落实临床能力训练、规范临床能力考核办法、培养导师和研究生对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的信心和热情等是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
中西医结合;研究生;专业学位;培养;方法
2013年7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该意见指出:现阶段“研究生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培养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提出,今后研究生培养应当“深入实施教育、科技和人才规划纲要,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以分类推进培养模式改革、统筹构建质量保障体系为着力点”。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强调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适应专业岗位的综合素质,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大力推动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的有机衔接”。这就意味着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在今后的研究生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医学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也同样面临着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局面。如何进一步深化医学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改革,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
目前,我国的医学类研究生学位教育主要存在两种形式: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科学学位研究生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为导向,学生就业以教育和科研机构为主;医学类专业学位主要是培养具有坚实、系统的临床医学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临床工作能力的高层次临床医师,其培养特点与科学学位有着本质的区别。
1.1 临床医学类专业学位的培养特点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①临床性。培养的首要任务是临床技能培养;②实用性。侧重于以临床基本技能为主的实践能力培养;③临床知识的广博性。要求研究生具有广博的医学知识和技能,但不要求他们像科学学位研究生那样有在本领域研究的深度和前沿性。
1.2 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自1998年起开始试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临床医学类专业学位教育已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就其现状来看,许多院校医学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3]:
1.2.1 培养单位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重视程度不够 以往我国的研究生培养采取的是统一的科学学位培养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讲,过去以科学学位模式培养的研究生所产出的成果将直接影响所在高校的综合实力。因此,很多高校都比较注重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而并不重视临床医学类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培养,把主要精力放在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上,使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令人堪忧。
1.2.2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标准不统一,质量评价标准不明确 培养标准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具体培养目标,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临床医学类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的标准。而目前国家缺乏针对临床技能培养的具体目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也不明确。一些学校根据国家《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制定了相应的培养方案和临床能力评价考核办法,但大多没有对指标进行量化和细化,评价指标缺乏规范统一。这就造成各高校对临床医学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标准和各专业学科临床能力的考核各行其事,难以做到客观、有效、公正、全面地评价研究生的临床能力。
1.2.3 导师缺乏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经验 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一种新生事物,在缺乏统一标准的情况下,研究生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比较茫然。许多导师在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上极易走原来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老路”,以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临床医学类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而这种培养方法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1.2.4 社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存在误区 目前,社会上普遍认为,研究生是科学研究人才,他们的能力是在某个知识领域中所达到的专门化、系统化和创造性的能力。而专业学位研究生侧重的是临床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对科学研究的要求和标准相对较低。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能力和水平受到人们的质疑。
1.2.5 用人单位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期望过高 用人单位对医学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他们不仅能胜任医疗工作,而且在教学科研方面也要具有特长。显然,这是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认识上的误区。事实上,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时充其量只能达到一名高年资住院医师的标准。
1.2.6 专业学位研究生对培养过程不满意 尽管国家教育部已经明确临床医学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临床医师,但是由于大多数导师仍然存在着“轻临床重科研”的倾向,这就对研究生临床技能的学习造成影响,从而导致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后科学思维、科研能力、临床技能均不突出的现象。所以,专业学位研究生对其培养过程也不满意。
1.3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是从1998年开始试行的。通过十多年的探索,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考核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中医、西医是两个不同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医学体系,两大体系既有共性又有各自的特点。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达到既源于中、西医学又高于中、西医学的疗效,这是中西医结合的基本宗旨。这就决定了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培养相比,既有共性,又有其特点,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根据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的特点,其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应当以培养高层次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师为目标。为达到此目标,研究生不仅需要掌握中西医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应熟练掌握中西医临床诊疗技能和临床操作技能。目前,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除存在以上共同的问题外,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3.1 部分导师和学生对该专业缺乏信心和热情 中西医结合目前仍是一个发展中的学科,国内外对中西医结合的含义、发展战略、思路和方法、结合点、结合的途径等仍然存在争议。很多学生甚至部分导师对该学科的发展前途感到迷茫,学生不愿意再安心学习中医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工作,热衷于西医的学习。培养的学生成了西医加中药的简单“凑合”,这决不是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的目的。
1.3.2 培养目标不明确 在对待中西医关系上轻中医,重西医;在中医学习上轻理论,重临床;在临床和科研的关系上重科研,轻临床。其直接的后果就是造成学生临床能力下降。很多院校没有针对中医、西医不同来源学生和不同专业分科的培养方案,现有的培养方案中中医学习的深化不够,从而导致学生的理论学习不够系统,具有中医背景学生的理论得不到提高,具有西医背景的学生很难掌握中医理论精髓。
1.3.3 缺乏扎实的临床基本功培养 中西医结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学科,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加强动手能力培训,是培养高素质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必经之路和基本要求。但现有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由于临床实践的时间短、动手操作少,甚至有研究生入学时没有参加过临床实习,出现了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动手能力较差,难以适应临床工作要求的状况。
1.3.4 考核内容不能体现中西医结合学科培养目标 很多院校在研究生毕业时有毕业考核,考核分为理论和临床两部分。但大多数院校理论考核采用的大部分是西医的试题,少量的是中西医结合的试题或中医的试题。从而使学生重视西医理论,而淡化中医理论。同样在临床考核中,操作、病例分析考试时,临床实践技能的考核也以西医为主,不能体现中西医结合学科培养的要求。
随着国家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对临床医学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挑战。根据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的特点,其研究生的培养应当以培养高层次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师为目标。为达到此目标,应当制定更加完善的培养方案,加强中西医学专业技能的培养,从而培养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临床型人才[4-5]。
2.1 完善培养方案,提高培养质量[5]
为了全面提高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包括临床思维、分析综合、诊断治疗、临床技能,等),要进一步深化培养方案的改革,突出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特点,提高他们的临床诊疗、思维和操作能力,加强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方法的培养,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各个专业均要制定针对中医、西医不同来源学生和不同专业分科的培养方案,明确该专业和其他轮转学科研究生应当掌握、熟悉的病种和技能操作的种类,以及在上级医师指导下诊治病例和技能操作的数量和其他需要完成的工作量要求。
2.2 改革培养模式,提高人才标准[5]
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行“合轨培养”。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培养方案总则,包括培养目标、培养年限、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培养任务与轮转计划、临床教学要求、学位论文要求等内容。提出研究生在轮转科室、专科训练及住院医师训练期间,在理论和技能上应当达到的要求和临床能力训练时间的要求,以及对临床教学的时间要求。对临床医学类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进行规范化培养,将临床轮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对研究生在二级学科各专业进行基础训练,选择相关二级学科进行临床轮训,时间为20-22个月;第二阶段对研究生进行专科训练,在三级学科轮训,时间为11-12个月,着重进行专科的强化训练。在整个培养过程中,第一阶段强调加强科室集体指导,各科安排一名科主任主管协调研究生的培养,各轮转科室安排专人负责指导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训练;第二阶段实行导师指导和科室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调动导师和科室集体的力量,保证和监控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训练质量。大力拓展研究生的临床医学相关知识,培养他们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以及现代科学研究方法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实践创新型教学模式
在修订培养方案的同时对课程设置进行优化,目的在于使其更加符合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特点,强化临床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为此,可开设中西医学基础课和和技能类课程供研究生选修,鼓励开设基础理论与临床医疗运用密切结合的桥梁课程,注重对研究生临床思维与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加强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其次,要合理分配理论与实践学习的时间,对理论学习和实践环节进行灵活安排,采取灵活的上课方式,充分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使研究生一入学即进入临床轮转,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研究生临床实践的时间;第三,为加强专业课程的教学,要求研究生在原有本科基础上深化和扩展专业知识,随时了解该学科及相关领域的动态和临床医疗方面的最新进展,从而加强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4 严格落实临床能力训练和考核,保障临床培养质量[6-7]
要重视和加强临床技能培养。按照轮转计划的安排,研究生在入学之后很快就会进入临床,研究生应保证每周有5天的临床实践时间。按照专业培养方案要求,研究生必须在科室上级医师的指导下完成规定种类和数量的基本操作训练、规定的基本病例种类和例数、接诊患者的病例检查记录报告与诊治记录,等,完成后要向上级医师汇报。上级医师除了指导研究生学习如何进行正确操作外,还要对研究生的临床工作给予评价。研究生对患者的管理与病例记录,科室都要随时检查监督与考核。研究生离开轮转科室前,对其诊治的每个患者的病例记录、技能操作、手术、门急诊工作、会诊病历讨论、查房、带教、住院医师工作、业务学习情况、工作量统计和转科小结等记录在《临床能力训练手册》。其次,要建立严格有效的临床能力考核体系。根据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要求,建立规范的临床考核指标体系,制定相应的临床能力评价考核办法,并对指标进行量化和细化。研究生临床能力考核应当包括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两部分,考核范围为培养方案中规定的研究生在轮转科室的学习内容。按照不同阶段分为:①轮转考核。研究生每轮转完一个科室,由科室指导小组对其进行考核。在考核中,不仅考核研究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要考查研究生是否按照培养方案的转科要求完成规定的工作量以及医德医风情况;②阶段考核。研究生完成第一阶段后,按照二级学科进行阶段考核。阶段考核除思想品德与素质考核外,还包括临床技能、临床思维、专业课及专业外语考核四个方面的内容。考核工作可按照二级学科成立各专业考核委员会,统一命题、统一阅卷、统一组织临床能力考核。这种考核办法能够对研究生在第一阶段严格按照二级学科培养起到监督和指导作用,并且能够对各培养单位的培养质量起到互相促进作用;③临床能力(毕业)考核。研究生住院医师考核合格,完成第二阶段培养后,进行临床能力(毕业)考核[8]。
2.5 提高培养导师和研究生对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的信心和热情
要充分认识到临床医学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对促进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性,改变过去只注重科学学位而忽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不足,重视临床医学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对该专业的热爱是首要的前提。通过加强对导师和学生本学科发展方向、前途的讨论和教育,使他们能充分认识到中西医结合在临床治疗中的优势、特点和具有的生命力,使导师和学生对本学科树立信心,从而产生对学科发展的责任感和学习动力。
总之,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又是一个新生事物,有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通过深入分析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能进一步了解该学科研究生培养的规律,以便在改革中有针对性地抓住要点,从而提高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为国家输送合格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人才。
[1]吴春玲,王毅超.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现状与对策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3,33(2):271-272
[2]苏祖禄,苏海.医学学位研究生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10):1334-1336
[3]陆松鹤,蔡志华,李海涛,等.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6):112-114
[4]陈铭,王志刚,孟磊.浅谈中西医结合外科临床研究生的全面培养[J].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21):80-82
[5]马兆鑫,李明,黄平.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6):14-15
[6]杨松青,陈丽萍.关于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29(5):59-60
[7]陈培丰,宋康,沈敏鹤.对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体会[J].中医教育,2007,26(5):59-61
[8]吴峻,黄庆晖,邱丽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引入导师制的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9):91-92
Countermeasures for training clinical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s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HuangXiaoping1,DengChangqing2
1PhysiologyTeachingandResearchSection;2MedicalSchool,Hunan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Changsha410208,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isting insufficiency of clinical medical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training. It proposes that improving the training scheme, reforming the education mode, optimizing the curriculum, implementing strictly clinical ability training, standardizing clinical ability assessment methods, cultivating advisors' and graduates' confidence in and enthusiasm for clinical specialty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are important measures to further deepen the training reform of clinical medicine specialty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training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postgraduate; professional degree; training; method
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改研究项目(2013A021)
2014-12-03
黄小平(1974-),女,湖南常德人,硕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研究和中西医结合研究生培养。
邓常清(1963-),男,湖南衡阳人,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研究和中西医结合教育工作。电话:0731-88459426;E-mail:dchangq@sohu.com
G642.0
A
1004-5287(2015)03-0324-04
:10.13566/j.cnki.cmet.cn61-1317/g4.201503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