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佩芬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012)
移动化与智慧化: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新范式
丁佩芬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012)
教学管理信息化将成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改革的必然趋势,在云计算与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面对新时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为了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克服面临的新挑战,提出一种适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新范式,即实现教学管理的“移动化与智慧化”,并分析了该范式的实践意义与内涵,详细阐述了新范式的改革思路和可能存在问题及其参考建议。所提范式将为我国高职院校探索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新的改革思路和实践指导。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范式
相较于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信息化教学管理是一种采用先进信息科学技术来实现教学管理逻辑化、虚拟化的教学管理模式,从而实现教育资源数据的数字存储与实时分享。它颠覆了传统教学管理模式,实现了教学管理的数字化与网络化,拓展了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的应用边界,从而演化出泛教学管理思维。
具体来讲,高职院校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意义在于:一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符合了我国信息化教育的时代潮流,是信息科学发展新时代的必然选择;二是高职院校实现教学管理的信息化,能做到在虚拟空间中灵活有效地统一现有教育资源信息,从而能实现资源的共享、共建与共管,可在较大程度上满足资源利用者的个性化需求,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高效与便捷,促进教学相关数据的科学化分析与统计工作的有效开展;三是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管理能有效实现教学管理的一致化管理,将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传统教学管理模式所带来的教学信息杂乱性,能促进教学管理工作的有序展开,能在较大程度上削弱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现代化建设步伐的迈进。
目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已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明显成效,信息科学技术在教学及其管理工作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如时下流行的慕课平台便是一个信息化教学的典型应用),其高效地促进了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遗憾的是,尚处于信息化建设初期的高职教学管理仍然存在较多现实问题,如对教育资源实行移动化管理的程度不高,教育信息资源的共享广度与深度都有待进一步开发,信息“孤岛”现象依然明显;信息化教学管理的智慧程度不高或缺乏,广泛显现“教学信息泛滥而有益知识缺乏”的怪象。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都将有赖于我们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幸运的是,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当前云计算和大数据处理技术在大量应用领域的成功实现,为目前高职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将进一步巩固高职教育资源的共享、共建、共管机制,有望进一步优化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模式。
但是,面对新时期的发展机遇,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还需面临如下新的挑战:
首先,在当今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移动或手持设备的广泛使用,数字资源的生产者、消费者以及管理者具有明显的移动特征,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实现教育资源的移动化管理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广泛使用与高效管理,这是目前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管理所面临的首要挑战。
其次,不难发现,目前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管理缺乏有机联系的统一的运作体系,信息化系统间鲜有实质的资源共享通道,因此,如何改变当前割据式信息化教学管理现象是目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所面临又一现实挑战。
再次,如前所述,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普遍忽视了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教育大数据时代,如何充分挖掘和利用教育教学数据价值从而实现信息化教学管理的智慧化,是目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所面临的最重要的挑战。
最后,教学管理信息化有效拓展了传统的物理教学管理的运作边界,导致泛教学管理理念的萌生。泛教学管理框架下,教学管理的边界呈现理论上的无限延伸,教学管理资源表现出宽泛性、多元异构性和多维性,因此,在新的科学技术时代,如何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是当前高职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所面临的最后一个重要挑战。
面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所面临的上述重要挑战,本文立足于高职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在云计算和大数据时代难得的发展机遇,积极探索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管理的新思路、新路径。为此,基于云计算平台和教育大数据处理技术,本文提出一种新颖的信息化教学管理范式,即“移动化与智慧化”教学管理模式,按照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和要求,着力构建基于云计算平台的移动化与智慧化教学管理基础设施,实现高职教育资源的泛在整合与共享,提升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平台的智慧水平,促进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在信息科学发展的新时代,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构建的指导原则应该是:(一)应用需求驱动原则。由于各院校实际应用背景的差异性,导致其教学管理模式各异,所以,各高职院校在构建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前要首先进行必要的应用需求调研与分析,且依据本身的教学管理特点开展相应的功能模块设计与开发。(二)效用优先与操作规范化原则。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的整体建构要以操作简便、功能实用、便于管理为首要原则。同时,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的操作亦当体现出明晰的权限与责任界限,在确保功能操作环节简捷的同时实现系统内各工作流的规范统一,做到平台构建的一致性和科学性。(三)移动管理和智慧支持原则。在信息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假借现有的成功云平台基础,实现教学管理的移动化运作,将在较大程度上提升教学管理的工作效率。另外,依托教育大数据分析技术,为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提供具有决策能力的智慧支持服务。(四)开放性原则。在泛教学管理理念的指导下,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的构建不应是封闭的,应提供开放式接口,以实现与其他院校或相关教育实体甚至企业的教育系统进行统一对接与整合。
在上述基本原则的指导下,本着多维教育资源立体时空互动整合的思想,基于信息化教学管理体系内在模块之间的本质联系,提出优化构制高职信息化教学管理“移动化与智慧化”新范式的探索思路。
首先,在教学管理平台功能充分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管理框架体系,以做好平台的顶层设计,并定义平台对内、对外的功能接口,规范平台数据结构和一致化功能操作流程。
其次,搭建高职院校移动化教学管理平台,实现多元教育资源的时空整合。依托新兴的信息科学技术与实现手段,基于现有的云计算平台(如百度云平台),构建高职信息化教学管理移动基础支撑平台,采取多元开放式建构策略,在泛在吸纳的基础上实现教育资源的多维时空整合,形成生产者、消费者与管理者三方对云资源的共建、共享与共管体制。
再次,建立高职院校智慧化教学管理体系,形成内在联动的教学管理过程环节智能反馈系统。历经多年的信息化沉淀,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系统已积累大量教育信息资源,已初步形成教育大数据环境,高职院校教育大数据的时代已然来临,使得利用大数据处理技术来发掘教育资源潜在价值的基础条件已变为可能。因此,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可主动嵌入多方有效的大数据挖掘技术,实现教育资源的主动分析与知识发现,并将有价值信息正向反馈到其它有机联系系统,从而将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系变为一个“教育数据流驱动+知识发现反馈”的智慧控制系统,最终实现高职教育资源的个性化消费、移动化与智慧化管理模式。
最后,建立开放的泛教学管理体系,以灵活可扩展性原则为指导,主动吸纳多方教育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化教学管理的多面综合决策管理机制。基于云平台的开放式设计理念,构建于其上的教学管理平台自然传承这一优势,即提供对外教育资源系统的灵活对接机制,便于与其他相关教育系统的资源予以吸纳和整合。同时,基于泛在信息资源的挖掘与分析,能为教学管理平台提供更科学的决策或智能支持服务。
我国高职院校在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模式创新的道路上可能会面临诸多现实问题。比如建设经费短缺问题;信息安全问题;资源精炼与版权保护问题;教学管理人员技术素养欠缺问题;信息化教学管理模式支持系统不健全问题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如下几点可供参考的建议。
首先,面对建设资金短缺问题,高职院校可考虑建立多方位、多途径的资金积累机制。高职院校可参考国外(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建设经验,在地方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政策推动下,通过社会或企业赞助支持,形成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社会或企业赞助为辅的多方位资金筹集机制,促使社会、企业、教育团体甚至是个人积极参与到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建设中来,为建立“移动化与智能化”教学管理系统提供资金、技术和设备支持。
其次,为了保障教育信息资源不受恶意攻击和破坏,以实现信息的安全存取,在物理上可建立有效的信息访问安全保护壁垒,在逻辑上可建立基于角色的分层式信息存取权限体系,确保数字化教育资源建立与管理的安全可控。
再次,严把进门关,加强内练环节,积极提升信息化教学管理团队的技术素养。制定岗位标准考核要求,吸纳高素质的教学管理人员。同时,对现有团队进行系统化的培训与实际操作演练,以整体提升管理团队的实操技能。
最后,由于基于云平台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的数据采集来源丰富、多样化,难免存在一定量的噪声或无效信息的导入,为此,高职院校可在信息入口对入库资源进行一定的精炼和效用甄别,以剔除糟粕,留取精华,保持教学资源信息库的纯净。另外,为了杜绝版权问题,在教育教学资源的积累上,高职院校应大量采取资源自建或校企合作构建,亦可采取购置一定量的正版资源,严禁不明来源的信息载入系统。
另外,还要努力完善信息化教学管理的支撑系统。高职院校相关教务管理部门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建立泛教学管理理念,从思想意识上支持信息化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同时,高职院校教务管理部门还应制定相关的支持政策,保障新的教学管理模式的顺利实施。一方面,学校管理部门可引导教学者积极采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并对应用效果进行考评;另一方面,出台相关文件,硬性规定教学管理相关人员利用信息化平台开展有效作业,并要求其提交教学管理年度实施报告以及决策建议。
综上所述,在信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实施信息化的教学管理“移动化与智能化”新范式的创新改革是当前高职院校实现教学管理效率和质量提升的有益尝试。高职院校教务相关管理人员应树立开放的泛教学管理理念,建立一种泛在吸纳基础上的教育资源多维时空整合机制,依据云计算平台和教育大数据分析技术,构建教育资源的移动化共建、个性化共享、及智慧化共管的新教学管理模式,以显著提升我国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和智能化水平。
[1]李红玫,张素芬,刘燕娟.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1,(2).
[2]刘士祺.基于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0).
[3]高林琴.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5).
[4]冒永杰.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西昌学院学报,2012,(4).
[5]郑力.浅议云计算及其在教育方面的应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9).
【责任编辑:黄素华】
Mobilization and Intelligentization:A New Type of Informationalization for Teaching Manage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DING Pei-fen
(Zhejiang Business Technology Institute,Ningbo 315012,China)
Informationalization for teaching management has already become an irresistible trend in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However,in an era of cloud-computing and big data,the informationalization process has stepped into a new period of challenges opportunities,in the facet of which,mobilization and intelligentization has been proposed as a new type of informationalization for teaching manage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The contents and practical meaning of the type has been explained together with specific ways of conduction and the potential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so as to provide a new type of reformation and practice in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informationalization of teaching management;type
G718.6
A
1671-9565(2015)02-060-04
2015-04-16
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扎根理论的高职学生学习动机之影响因素及激发机制研究”(编号2015SCG250)阶段性研究成果。
丁佩芬(1976-),女,浙江宁波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教学管理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