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合作学习在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有效运用

2015-01-30 20:29:53谭丽萍
珠江教育论坛 2015年4期
关键词:交流课堂教学

谭丽萍

(建安初级中学,广东 佛山 528329)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着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人际交往的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由于它能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的形成。所以,被人们誉为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然而在现实中,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情况比较普遍。有的教师认为“自主合作学习”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最佳形式,不管需要不需要、合适不合适,一律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有的则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体现新课程理念的万能形式,每次只用几分时间,学生还没有真正反应过来,就草草收场。这种课堂教学仅仅是给别人看的“花架子”,甚至是一种作秀的欺骗性教学,这样的课堂教学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效果。

某教师在讲授“消费者合法权益”时,为了体现所谓的学生在课堂的“自主与合作”,便根据教材列举的6个消费者权利,设置了6个生活剧场,小组抽签决定表演剧场,给出几分钟时间小组准备,各小组根据所抽到的剧场逐一上台表演,表演结束,各小组说出所表演剧场涉及的权利是什么。诚然,剧场表演之时,学生情绪高涨,课堂场面热闹非凡,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满足了学生的求新心理。但本人认为这样的合作学习徒有虚表,流于形式,整个内容的传授缺乏对消费者权利的深广度的挖掘,学生不能全面、深入了解这些权利在日常生活的表现。表演环节结束了,回归到现实生活案例,学生的认知却仍茫然一片。另外,设定生活剧场,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从主观上收窄学生的视野,也使动态的课堂生成资源被扼杀在僵固的预设环节之中。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的认知肯定肤浅,思想感受也不深,达不到知、悟、行相统一的效果。其实,“消费者的权利”这一知识点很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学生对消费者的侵害事件也闻晓不少,只是由于他们的年龄小,阅历浅,缺乏对相关知识的系统认识。教师只需要在课堂中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让他们通过合作学习,“探讨对消费者权利的理解”“列举与消费者权利相联系的消费事件”,并指出哪些行为是侵权,侵害什么权利。这样,既能让学生清晰地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大大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维。学生之间彼此交流也会迸出智慧的火花,各种想法异彩纷呈,动态资源的生成随时有可能产生,这也将为我们的课堂教学资源增加新的内容。

合作学习方式作为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其价值已经被长期的实践所证实。但是,要让合作学习方式在我国的教学实践中真正发挥作用,则需要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去努力尝试,不懈探索,在实践中反思得失,总结经验,不断调整运用策略。正像合作学习专家约翰逊所指出的:在课堂中实施合作学习需要持续的努力和智慧,并不是一件易事,但确实是值得去做的。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我一直在尝试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完成课程教学,以下是我在实践中的思考,观点是否准确、妥当,恳请专家和同行赐予无私的指教。

一、整合教材内容,设置富有价值的合作学习问题

在合作学习实践中,许多教师感到为难的是,落在一堂课内的合作学习,不仅空间上施展不开,时间上也往往不够用,合作活动要么流于形式,要么耽误教学进度。因此,教师要大胆处理教材,根据教学的重难点圈定合作学习内容,依据内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实际水平出发设置富有创造性和发展性的问题。一般来说,需要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的内容,都是为了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或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以,设置合作学习的问题时,要注意避免两种极端现象的出现,要么是设置的合作学习问题太容易,这样,学生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解决,起不到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要么是太难,学生无从下手,也不会积极思考,同样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如,讲授“平等待人”这一课时,我大胆处理教材内容,紧扣课标要求,突破常规提问,设置4个连续性问题贯穿整节内容。这4个问题带有逻辑性、扩展性和启迪性,问题如下:①结合日常生活,谈谈你对平等的理解。(小组交流畅谈,不拘泥于教材,结合日常生活表达想法)②假如人类失去平等,社会将会……?(小组交流讨论,发挥想象,代表发言)③在现实生活中,人格不平等现象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在第①②问基础上去寻找现象原因,最后,通过现象原因上升为本质根源)④“消除歧视,平等待人”,中学生应该做些什么?(学生以“接龙”的形式畅谈)。

对这部分内容处理和问题设计,我的意图是:第一个问题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收集学生对平等内涵理解的观点,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生内心的思想动态和认知水平,教师便有了更多对学生作针对性指引的机会。然后,通过合作交流,讨论“假如人类失去平等,社会将会……”的问题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想像会更丰富,更充分,甚至包括历史曾经上演过的战争,他们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为第四个问题的解决作思想铺垫。第三个问题,寻找根源,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学生们对前三个问题的充分探讨、合作交流之后,他们从心底里已经有了要“平等待人”的思想境界和内心呼唤,那第四个问题——如何“消除歧视,平等待人”?便就迎刃而解、水到渠成。这部分内容所设置的问题是围绕新课标的要求而产生的,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不用拘泥于教材,只需要让学生围绕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正是对这些有价值问题的合作探讨,学生才有了思想的交流,思维的碰撞,智慧的交融和觉悟的提高,收到了德、智双育的效果。

二、保障合作学习时间,让预设环节达到教学目标,使生成性资源为课堂锦上添花

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基础,要想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以学生为主”的意识,不要让合作学习匆匆走过场。特别是当学生围绕着任务要求正在热烈讨论的时候,千万不要为了完成自己设计的教学计划中断学生的学习活动。要知道,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不仅让课堂的教学留下遗憾,更重要的会浇灭学生创造性学习的热情,甚至可能造成生成性资源瞬间流失。新课程改革下,教学不是为了把知识或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实践,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思考、分析、探究,从而最有效地获取知识性结论。同时,通过这一过程性探究活动去生成新的资源、发现新的事实和结论。所以,只有在课堂中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由境生情,由境悟道。

如上面所讲授的“平等待人”这一课,只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分析、领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平等话题,充分感受“假如人类失去平等……”所带来的种种危害,学生才会有从心底上发出“要平等待人”的呐喊,如何做到“平等待人”的具体行动才会有深度和维度,平等待人的做法才会纷至沓来,生成性的资源才能如鲜泉般喷发。

三、面向全体,尊重差异,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合作学习的提倡者明确提出必须给每一个学生成功的机会,必须为每个学生创设公平参与的条件。成功的均等机会意味着所有的学生,不管其能力或背景如何,他们的努力都会得到认可,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但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实践中,由于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知识储备、接受能力、个性特征、心理素质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而,在合作学习时,作为教师的我们都可能会犯这样的错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往往会给予更多的交流表达机会;而那些成绩差、能力滞后的学生,我们可能会忽略或轻视他们的交流互动。于是,那部分能力较弱的学生的学习意愿在无趣和失望中慢慢地被泯灭,甚至完全丧失。

为了避免课堂不公平合作交流的发生,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合作学习之中,我尝试了多种途径和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参与效率。其中有这样一种做法,我个人认为是比较有用的,这就是“接龙”展示合作成果。即在每次合作学习之后,每小组都有机会展示探究成果,这个展示的机会由哪组和哪位同学负责呢?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随机抽取一组和组内某号同学,然后,从抽取到的那组开始往后接龙,各接龙小组的某号同学对应不变,由他(她)来展示自己在合作活动中所获得成果,最后,根据该同学的表现状况给予小组相应的加分。这种做法的有效性在于每个同学在小组内不再是单独的个体,他(她)是小组内不可缺少的一员,每个人都应与小组的荣誉共进退。这样就迫使每个学生在合作学习时去主动思考问题,真心交流探究,以便获得更多、更好的探究成果,在接龙展示成果时能为组争光,为自己添彩。“接龙”展示探究成果这一做法使得各小组内成员凝聚力得到大大增强,能力相对较强的同学对能力相对薄弱的同学的帮扶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真实体现,从而促进学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四、建立和完善合作学习的评价制度,确保合作学习的有序和有效

古语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内在的规律及规则,有了规则,且人人遵守,社会才能井然有序。合作学习这一方式也不例外。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开展学习的,所以,小组的评价机制直接影响着合作学习活动的成与败。构建一种良好的评价机制去宏观调控班内的小组发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从而更好地实现生管生、生教生、生帮生、生强生的合作模式,这将大大增强学生的互助合作意识和小组责任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合作学习的有序性,从而提高合作活动的有效性。

在我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小组捆绑考核制度是我开展合作学习的主要评价机制。课堂合作互动程度、小组作业质量、阶段性检测结果(参考斯莱文的成绩分阵法计算)等是主要考核项目。每月对小组的得分情况进行1次小结,每半学期进行1次先进小组的评比,被评出的先进小组给予一定的奖励,而且根据学生的阶段性成长对奖励的形式和手段作灵动修改。这些细节的评价机制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也使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能永葆青春,绽放生命的光彩。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更好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促进了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更促进了师生教学相长。只要我们平时善于思考,扬长避短,克服过程中的不利因素,有效开展,不断完善,它将给我们的课程教学带来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 马兰,盛群力.多彩合作课堂[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2] 刘玉静,高艳.合作学习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 孔艳萍.如何让合作学习更有效[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2(1):44-45.

猜你喜欢
交流课堂教学
如此交流,太暖!
科教新报(2022年12期)2022-05-23 06:34:16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24
美在课堂花开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0-14 08:35:28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50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海峡姐妹(2020年8期)2020-08-25 09:30:18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4:48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东方教育(2017年19期)2017-12-05 15:14:48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唐山文学(2016年2期)2017-01-15 14:0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