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艺术教育实践中“考级热”现象探讨
——基于“本能的缪斯”视角

2015-01-30 18:12高丽萍
淄博师专论丛 2015年3期
关键词:缪斯考级幼儿

高丽萍

(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江苏 苏州 215031)



学前教育研究

幼儿艺术教育实践中“考级热”现象探讨
——基于“本能的缪斯”视角

高丽萍

(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江苏 苏州 215031)

幼儿艺术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提升幼儿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然而,伴随着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幼儿艺术教育“考级热”愈演愈烈。本文从两个典型案例入手,以挪威教育家让—罗尔·不约克沃尔德“本能的缪斯”视角分析当前幼儿艺术教育陷入的误区,提出了正确发展幼儿艺术教育的几点思考。

幼儿艺术教育;考级热;本能的缪斯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然而,在现实的幼儿艺术教育实践中,大部分的城市幼儿都在经历着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艺术童年。由于家长及教师急功近利的价值追求以及对幼儿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忽视,艺术领域中“考级热”现象令人瞠目结舌,“钢琴热”“舞蹈热”不断涌现……于是,家长们陪着孩子奔波在各个兴趣班的路上,争相考级考证,并以此为荣,幻想着为孩子“镀金”。如此这般的种种行为看似在追随缪斯天使,其实是打着所谓“全面发展”的旗号剥夺幼儿的快乐童年,摧残着幼儿的缪斯本能。

一、幼儿艺术教育“考级热”典型表现

情景1:全城奔波的星期天

周末来临了,可是对于有些孩子和家长而言,周末更“忙”。在公交车上就碰见一个妈妈和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妈妈左手拎画架,右手拎小提琴,只听她对着小姑娘说“咱上午去XX上完绘画课,中午去找爸爸吃饭,下午的时候去XX班练习小提琴,宝贝你都缺了好几次课了……”旁边有人说了句“现在的孩子不容易啊,学这个学那个……”那位妈妈答道“我不想让孩子输在起点上,现在社会的‘大环境’就要求孩子具备多项技艺,若是现在给孩子减负,恐怕会毁了孩子的将来……”坐在旁边的小姑娘正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摆弄着手上的玩具,一边又似懂非懂的听着妈妈与阿姨们的对话。

此时,孩子的心声是怎样的呢?成人也许未曾倾听过。幼儿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父母乃至教师想到的,是钢琴要过几级,舞蹈要过几级……并以此为荣。

情景2:比孩子还“好学”的陪练妈妈

在上舞蹈班的时候,有一个小女孩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她只有四五岁的样子,每次练舞都是私教,而且学的是新疆舞。老师说她跟我们一样学基本动作,垫步、动脖子等,老师当作笑谈似的跟我们说“孩子的妈妈可认真呢,如果孩子的动作不标准,妈妈赶紧跑过来,给孩子做示范……”“花钱报班了嘛,肯定动作要学到位,这个基本功呀就得从小练,考级越早练习越容易……”随后,笔者质疑地望着这个稚嫩的小生命伴着老师一遍遍的口号“上身端正,手臂松弛,手指自然展开……”做着机械的动作,偶尔回头望向妈妈,眼里含着泪水,她是多么不情愿“跳舞”啊!

幼儿的舞蹈不是唯美是好。从舞蹈老师的表述中可以看出这位妈妈是多么关注孩子的舞蹈学习,多想让孩子跳出优美的舞姿。老师也是认真示范,想让孩子每个动作都到位,但她们忽略了孩子在活动中的情感态度和体验。为了所谓的舞蹈过级,小孩子重复着这些对她们来说毫无乐趣的“标准”动作,练着枯燥、令人疼痛的基本功。如此这般,只会让幼儿仅有的舞蹈兴趣消失殆尽。

艺术教育应该让幼儿体验美的乐趣,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美。在上述两个情景中,我们丝毫没有看到属于幼儿的艺术表现。如果这种为考级而学钢琴、舞蹈、绘画的现象持续涌现的话,那么幼儿天生的缪斯灵性将会被无情扼杀。

二、基于“本能的缪斯”视角对幼儿艺术“考级热”现象的探讨

挪威教育家让—罗尔·不约克沃尔德教授认为,人类每一成员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韵律、节奏和运动为表征的生命性和创造性力量,即“本能的缪斯”。该力量在幼儿时期体现的最为充分。但是这种天赋的冲动和倾向,又在多大程度上被成人所知并倍加珍重呢?在这些被各种“考级”所累的孩子们那里,获得的只是模仿成人的技能技巧而已,他们已经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机会。那些违背幼儿的文化,脱离幼儿的经验与生活,远离大自然的模仿与艺术训练,充其量只能培养出画匠,而非艺术家。

(一)“本能的缪斯”——幼儿艺术生命之泉

“缪斯”是指古希腊神话中的九个文艺女神,分别掌管历史、天文、音乐和诗歌、喜剧、悲剧、舞蹈、抒情诗、颂歌、史诗等。“本能的缪斯”是保存在幼儿身上的最为完整的生命性和创造性力量。正是幼儿这种天生的缪斯冲动让其对世界充满好奇,进而快活地感知、体验和表达着美。情境1中的妈妈如果理解孩子的绘画表现,就会尊重孩子的涂鸦,自由地让孩子画画,而不是带孩子去报各种绘画班。也许在妈妈的眼里,绘画应该成为值得夸耀或者加分的技能。

幼儿的舞蹈、绘画等艺术表现不在于技法的娴熟,肢体的模仿,而在于艺术生命的整体性表达,在于创造一个完整的艺术生态。成人不必去刻意地塑造儿童,只要为其创造适宜的环境,来保护其最为原始的缪斯天性,尊重幼儿自发性地歌唱、涂鸦、手舞。让—罗尔·不约克沃尔德曾描述过一个小孩玩飞机的事件,边玩边“呜呜……呀呀……”地哼叫着,那声音简直不是从他嘴里发出的,而是从他整个体内涌动出来的,整个人完全和他的游戏、他的声音、他的身体动作融为一体,密不可分。这种现象再次印证了让—罗尔·不约克沃尔德教授的观点“学习必须在一个有意义的缪斯性的有机整体中进行。如果你让孩子们作一些枯燥的练习就是扼杀了音乐和儿童的艺术心灵。”[1](P174)

案例中情境1和情境2中的舞蹈考级、乐器考级,是忽视幼儿缪斯灵性的艺术训练。这些行为,只是让孩子在短期内获得了超越同龄孩子的技能技巧。不过,这些“标准化”的艺术,最终却割裂了幼儿的真实生活,压抑了幼儿的天性,消解了幼儿的兴趣与愿望。这些美育实施中的权威主义、成人中心主义,缺乏对孩子想法与感受的关注,幼儿的缪斯天性也被无情捆绑。没有了艺术生命的泉眼和审美,艺术也便无从谈起。

(二)伪“全面发展”——幼儿艺术教育的异化

幼儿艺术教育首先应该是审美教育。不突出审美本质的幼儿艺术教育就不是真正的艺术教育。在符合幼儿天性的艺术环境中确实能让其获得体、智、美全面发展。然而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为“考级”吗?虽然教育部出台了升学不参考社会考级证书,却并未为这股热潮降温,而是换个马甲又披上了多学才艺、“全面发展”的外衣。此举仍未将快乐的周末还给幼儿。

经受层层“考级”的幼儿真得“全面发展”了吗?多数研究者纷纷指出这种趋之若鹜的现象已经给不少幼儿心理健康造成了伤害。有些孩子为学习艺术而讨厌艺术,有些孩子为拒绝学艺术甚至造成了性格上的封闭 , 还有些孩子不愿意学习艺术造成了厌学 …… 廖乃雄针对我国音乐教育现状不无痛心地说:“试看当今有多少孩子和学生被教师或家长逼着学某种乐器,完全不顾年龄、生理、心理特点,不顾学习者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不按艺术作为艺术的自然规律,而是被迫着致力于技术的操练,力求达到技能的掌握,从而逐渐丧失了对音乐原有的乐趣和敏感……”

幼儿艺术教育为何被异化,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小大人”式儿童观、艺术观根深蒂固。这样的行为,没有认识到幼儿的年龄特征、身体发育、心理特点是有特殊性的,其艺术表现是自由、夸张、想象和创造性的,而非成人化的精美、标准、到位。

2.学校、社会竞争压力的驱动,致使许多家长认为幼儿有了一定级别,就可以比同等条件下的幼儿多出一些竞争机会。

3.成人的艺术“功利心”剥夺了幼儿的话语权,认为幼儿弱小,家长将自己的意志印刻在幼儿身上,希冀幼儿成为某一专业人才。

4.不少培训机构在利益驱动下,不顾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 诱惑家长参加各种培训机构。

三、走出“考级热”的误区:让幼儿艺术回归本真与自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曾是,而且永远是大自然之子。“真正的思想总是饱含着激动的情感,只要孩子领略到了语言的芳香,他的心就会激动。要到田野去,到公园去,要从源泉中汲取思想,这种溶有生命活力的水会使你的学生成为智慧的探索者、好学好问的人、成为诗人……”[2](P52)然而当下涌起的各种“考级热”既捆绑了孩子的缪斯天性,违背了儿童的文化,又脱离了大自然与生活,把幼儿的两个世界(教室和自然)割裂开来。幼儿在教室里被动地“学”绘画、“练”唱歌、“仿”舞蹈……幼儿天赋的缪斯本能被无情捆绑,孩子失去了快乐,生命失去了艺术灵性,一个个小小艺术家变成了呆板的画匠。艺术教育意义何在?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今天的幼儿艺术教育方式。

(一)改变艺术教育理念:尊重幼儿文化

幼儿文化与成人文化的冲突是根本。对幼儿文化的观念理解错了,在幼儿艺术教育的路上便会愈走愈入歧途。尊重幼儿文化就是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尊重和理解幼儿的自我表达与表现。正如挪威教育家让—罗尔·不约克沃尔德教授所言“许多孩子在他们童年早期像小鸟一样快乐地在天空中自由地飞来飞去,他们把自己想象成许多不同的角色,从满脸污垢的小捣蛋到展翅高飞的雄鹰,可是,几年学校生活之后,他们成了缪斯天性意义上的残废人。”[1](P123)

艺术教育不是学知识,不能用普通的学校教育捆绑住幼儿的缪斯灵性。幼儿生来好动、贪玩,世界里充满了稀奇古怪的东西,这正是他们创造力的源泉。家长和教育者要学会放手,尊重幼儿的天性,追随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创造适宜的艺术空间和环境,让幼儿自由地去表达和创造。

(二)幼儿艺术教育方式游戏化

幼儿艺术教育是培养幼儿感受美、爱好美和表现美的能力教育,应选择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感染儿童,通过游戏、娱乐活动进行。[3](P102)艺术教育的方式不是模仿和训练,而应以游戏的方式进行。艺术与游戏有着天然联系,幼儿艺术应以游戏的方式存在,应具有一种游戏精神。游戏化的艺术教育不仅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而且能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所以,游戏既应成为艺术教育的内容,又应成为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手段和形式。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可以让幼儿在玩中学画,在玩中学舞,充分调动幼儿的感觉、知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参与艺术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中体验和表现艺术。

具体的游戏化策略,如:(1)体验策略,即通过游戏化的方式尽可能调动幼儿的动觉经验和感觉体验,做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交替,给幼儿心灵留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创造灵感的迸发;(2)联觉策略,即运用游戏化的方式,帮助幼儿打通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官间的通道,促进幼儿对艺术对象的感受与表现,比如教师可以请幼儿一边感受不同乐器的线性流动,一边用画笔在纸上自由地表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三)幼儿艺术教育内容要贴近生活,走进自然

艺术教育本质上离不开生活,幼儿艺术教育要从其生活层面展开。艺术教育内容要多选择充满幼儿生活气息的题材,选择幼儿能接受和理解的艺术内容。另外,艺术教育要走进大自然。美育大师杜威认为“艺术即经验”,人与自然互动、交流、结合时才产生艺术,才有审美。[4](P259-264)因此,要以生活化的体验方式让儿童到大自然中去感受“真”。比如学画画,可以带着孩子入大自然中去观察,树是什么样的就画什么样的。幼儿艺术教育不要模仿,而是要创造性地表达。孩子只有感受和体验生活和自然才会激发缪斯的灵性,只有到生活中接触美,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中陶冶美的心灵,才能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只有在生活和自然中经验着、生长着,幼儿的缪斯天性才会自然涌现。

我国著名的儿童音乐教育家、教授许卓娅谈到教育孩子的体会时说:“每当我让孩子唱歌、跳舞时,我都努力地使孩子非常喜欢他们自己 , 喜欢那个正在享受音乐快乐的自己,喜欢同他人一起分享快乐的自己。”这也许正是艺术教育的灵魂所在。[5]

[1]让·不约克沃尔德.本能的本能的缪斯-激活潜在的艺术灵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3]唐淑(等主编).幼儿教育百科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4]杜威.经验与自然[M].傅统先(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5]冰凌.孩子学艺术的目的应是什么[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03-21(12).

(责任编辑:李静)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preschool education, children's art education helps to improve children's ability of feeling beauty, finding beauty and creating beauty. However, along with the stress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the fever for upgrading levels in preschool art education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fierce. This article sets about from two typical cases, analyzes the current mistakes of preschool art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orway educator Bjorkvold Jon Roar’s "Instinct Muse", and puts forward some though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preschool art education.

preschool art education; fever for upgrading levels; "Instinct Muse"

2014-11-01

高丽萍(1988-),女,山东青岛人,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教师,主要从事幼儿园课程研究。

G617

A

(2015)03-0014-04

猜你喜欢
缪斯考级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音乐听力》考级(三级)教学分析与思考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试衣的缪斯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格雅缪斯花语系列G06258
他们会忘记?多么稀奇!
你是如何面对失败的
幼儿画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