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产业升级断层阵痛

2015-01-30 17:16汪燕
浙江经济 2015年6期
关键词:小城镇新兴产业断层

汪燕

小城镇产业升级断层阵痛

汪燕

浙江是较早步入经济新常态的省份,近年来突出转型升级主线,着力推动经济向“增长中高速、质量中高端”迈进,主动适应新常态已经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笔者在调研时发现,作为特色产业发达、经济活跃度高的小城镇,可谓是“春江水暖鸭先知”,一方面已深深感受到新常态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在积极寻求转型升级中普遍遭遇到产业升级“断层”困扰,“转型升级盲区”、“技术创新鸿沟”等问题日益显现。

浙江的小城镇发轫于农村工业化,发展中逐渐集聚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产业链齐全的块状经济,如柳市镇的电器、分水镇的制笔,织里镇的童装、壶镇的带锯机床、钱清镇的纺织服装、古山镇的五金产业等,成就了浙江特有的产业发展模式。这些曾为经济率先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传统特色小镇,传统产业比重普遍较大,随着成本上升、竞争加剧和环境压力加大,发展模式和势头逐渐出现了疲态,层次低、规模小、组织结构散、创新能力弱等问题成为转型的沉重负担,小城镇的产业升级面临“顶天”、“落地”两条“断层线”。

第一条断层线:传统优势产业遭遇“天花板”。大量小微企业的同质化竞争激烈,使得一些技术档次低、花色品种陈旧、市场竞争力弱的传统产品出现过剩,传统产业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步消失。调研中企业反映,如去年新推出的电动平衡车市场反映良好,立马出现了互相模仿、贴牌生产、低价组装等“恶性竞争”,导致原先售价3000元左右的电动平衡车短时间迅速降价至数百元,对拥有自主品牌、自主研发的商家造成打击。空间约束趋紧也是转型升级的制约之一。目前浙江每万平方公里城镇数量约为177个,大幅高于周边省份(江苏约为128个、安徽约为84个),导致小城镇土地资源短缺的“瓶颈”约束日益严重,加上粗放发展带来的资源要素错配、劣配、低配,“小池塘”已经逐渐容纳不下那些不断发展壮大的企业,为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工业企业尤其是优质企业外迁现象普遍。

第二条断层线:新兴产业难寻“落脚点”。引进新兴产业、实现“弯道超车”,“看上去很美”,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小城市要实现新兴产业落地还面临几个突出问题。一是龙头企业少。龙头企业相对创新能力较强,资金、技术、研发能力配备均较为完善,是新兴产业发展的主力,并有能力带动一批中小企业配套发展,建立起完整的产业链。浙江小城镇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有的小城镇甚至只有数家规上企业,上市企业则更少,尚不足以承担带动当地新兴产业发展的重任。二是专业人才缺乏。浙江是流动人口大省,27个试点镇中有1/3左右出现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倒挂”现象,然而外来人口以低素质劳动力为主,高端人才缺乏。没有了高素质人才,新兴产业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跳出小城镇,将目光放得更远一点,就会发现产业断层危机是一种规律性现象,即当区域处于从一个工业化阶段上升到更高阶段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产业替代的衔接问题。比如日本在由工业时代向信息经济转化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衰退,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和台湾在向发达工业化升级过程中也曾遭遇大规模产业重组的转型震荡。即使是在被称为“科技创新领头羊”的美国,产业升级也曾出现“断层”,导致失业率居高不下。

浙江小城镇产业在面对升级“断层”问题时,首要的仍是“稳阵”,转型升级不能急于抛弃传统产业搞新产业,稳步提升传统产业价值链不失为一条更为现实的路径。在与浙江小城镇产业情况相近的“第三意大利”地区(意大利的东北部到中部一带地区农业地区),转型升级走的就是提升产业价值链的路子。上世纪70年代末期,该地区的中小企业通过高效竞争合作,建立了产品—配料—专业机械—生产性服务业的完整产业链,形成了高度灵活专业化的生产协作网络,实现了由标准化大批量的刚性生产方式向小批量定制的柔性生产方式的转变,在欧洲国家普遍经济衰退的情况下获得快速的产业增长。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需要回补现有制造环境与先进制造环境所需的环境“断层”,特别是在软环境方面,城镇整体形象和创新创业氛围尤为重要。政府应当在提升市政设施水平、公共服务水平、商贸服务配套、产业园区建设等方面下更大功夫,努力化解产业升级的环境、机制障碍,缓解小城市产业升级出现的断层阵痛。

作者为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副主任

猜你喜欢
小城镇新兴产业断层
如何跨越假分数的思维断层
嘛甸油田喇北西块一区断层修正研究
X油田断裂系统演化及低序级断层刻画研究
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国际化的推进策略
陕西经济挺起“新支柱”——“数说陕西70年”之新兴产业
一种改进的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模拟方法
山·水·乡愁
——黔南示范小城镇集锦(之一)
小城镇社会治理创新逻辑
小城镇远
我国小城镇体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