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农民工就业的社会支持

2015-01-30 07:54甄月桥朱茹华任远
浙江经济 2015年7期
关键词:农民工信息

甄月桥 朱茹华 任远

返乡农民工就业的社会支持

甄月桥 朱茹华 任远

自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一些地方农民工返乡就业问题凸显。经过城市打拼,返乡农民工一般较留守农民具有更开阔的眼界、娴熟的技能,是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依靠力量。农民工返乡就业受其自身素质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农民工自身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状况及其利用对农民工的就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就业社会支持发生机制

在我国,由于有着强调人伦关系的传统,利用社会关系网络求职的现象较为普遍。据调查,近九成农民工得到就业岗位是通过亲属、朋友、老乡等个人关系。农民工围绕地缘、血缘、亲缘组成的社会关系网络有利于农民工消除空间隔阂,增强人际互信,提升信息在网络中的传递速度,农民工通过关系网络能全面、快速掌握就业资讯,实现职业获得。

经济学大多假定人的经济行为都是理性的,事实上,人的经济行为也有非理性的一面。如人们长期交往带来的信任关系一定程度会左右着个体的经济行为。生活中每个个体掌握的信息不是完全对等的,信息的传递受社会支持网络结构的影响,同时社会支持网络中个体的经济能力、社会地位也会影响到其信息、资源的获取程度。

(一)就业社会支持发生的前提

非对称性信息的获得。返乡农民工与当地用工单位存在信息的不对称是就业社会支持发生的前提。而社会支持有助于人们形成对就业问题更客观、系统的评价,其最主要的价值在于提供就业信息。对返乡农民工来说,找工作首先要了解、收集招工信息,掌握当地各行业用工需求、工资待遇、需求数量等。其次要能够获取有用的、可靠的,特别是价值较大的非公开就业信息。而社会支持网络的规模决定了返乡农民工获取非公开就业信息的能力,社会支持网络规模较大的返乡农民工有更多的信息通道,能够获得网络外成员不容易获得的信息。另外,社会支持网络的关系强度决定了信息的价值大小:当就业信息出现高度不对称时,社会支持网络中资源提供者会根据与返乡农民工的关系基础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传递就业信息。当返乡农民工与社会支持网络中资源拥有者长期交往并具有稳定的亲密关系基础时,网络中的资源拥有者便会直接通过“绿色通道”为返乡农民工快速提供较高价值的就业信息。

稳定持久的关系信任。社会学理论认为,资源不仅可以为单个经济主体所占有,也可植根于社会网络,通过社会网络得以获取。社会支持网络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它的运行是建立在资源流出者和流入者双方信任的基础之上,返乡农民工基于血缘、地缘关系建立的社会支持网具有较强的信用基础和价值认同感。基于血缘关系建立的社会支持因其具有较强的感情因素,一般较为稳定性,它无论何种情况下都能给农民工提供程度最强的支持。而基于地缘等建立的社会支持一方面通过密切联络,增强信任,增加感情来巩固稳定基础。那些善于沟通、勤于交流的农民工较不善联络的农民工有较强的社会支持网。另一方面则通过农村社会的不流动机制来维系。农村家庭小农生产世世代代都在自己不能迁移的田地里耕作,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民四处流动的可能性。因此,农村中的信任不仅依靠彼此的感情来培养,还可以通过社会本身的不流动机制得以维护。

共生共赢的合作机制。互惠与合作是产生信任和维系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传统价值的重要体现。事实上,返乡农民工就业社会支持的发生其实就是返乡农民充分运用当地社会关系网络,实现自我发展与当地经济社会城镇化、现代化共生共赢的联动发展过程。地方政府基于提高财政收入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往往对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具有一定的积极性,返乡农民工则根据近年来的惠农政策,进行承包田地、规模种植、畜禽养殖等多种农业经营活动,返乡农民工、地方政府、返乡地留守村民之间形成了共生共赢的利益协调机制。

(二)返乡农民工就业社会支持的结果

微观层面。返乡农民工所拥有的非正式社会支持网及嵌入其中的情感、信任等主要包括以血缘、亲缘等为核心的支持以及以朋友、熟人地缘等为核心的支持,这种支持因心理风险和成本分担较小而更易被返乡农民工所接受。在就业过程中重视亲缘、地缘等社会关系是多数农民工的选择。调查显示,超过8成的返乡农民工就业中普遍选择求助于亲人、朋友及熟人。但由于返乡农民工“非正式关系网络”成员由于具有相似的社会地位及行为方式,加之他们的社会交往和社会流动都有一定的狭隘性,社会支持网络具有较强的封闭性、排他性,该群体之间享用的资源信息差异不大,这种社会支持特征不仅会将返乡农民工职业搜寻限定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而且也会约束返乡农民工就业质量的提升。

中观层面。随着农民工返乡规模的扩大,返乡地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出现了依靠农民工自身能力及其围绕家庭构建的非正式社会支持所无法解决的就业困难。然而,由于很多农村关系网络都围绕家庭亲情建立在家族文化基础之上,这也使农村中普遍缺乏对就业具有强支持性的以居委会、社区等为主的中观层面的社会支持网络。这直接导致返乡农民工获取有关就业创业的信息不足。另外,为返乡农民工就业提供帮助的社会支持体系也没有建立,有限的帮扶途径主要来自政府,社会机构缺乏,没有发挥其中介沟通协调功能。

宏观层面。随着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农村经济呈现出良好势头,但由于长期以来市场经济发展滞后,不少县乡承接产业转移与升级的经济基础薄弱,投资软环境不良,配套设施不齐,经济发展落后,地方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较小,就业压力较大,不少农民工返乡后“无业可就”。此外,地方政府对通过产业转移为返乡农民工拓展就业空间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当地自然资源、市场潜力、人力资源等优势缺乏战略规划,有关创业就业政策宣传与落实不到位,就业创业政策环境不佳,导致农民工返乡后在本地就业仍存在较大程度的后顾之忧。

为返乡农民工就业提供社会支持

增强政府正式社会支持力度,发挥主导作用。首先要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使农民工“有业可就”。地方政府要加强战略规划和政策引导,明确发展方向,抓住当前国内产业转移的契机,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促进本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为农民群众提供充裕的就业岗位。政府要加大对返乡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力度,使返乡农民工“有业能就”。基于此,应积极开展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返乡农民工就业技能、职业素养,把提升就业竞争力放在构建返乡农民工就业社会支持的重要位置。同时,政府还应完善公共服务职能,为返乡农民工就业营造良好环境。例如,政府可出台金融担保等创业扶助政策,给返乡农民工提供税收减免、金融担保、简化手续等良好的创业环境,鼓励有胆识、有能力、懂技术、善管理的返乡农民工精英进行创业;可建立返乡农民工失业登记制度,掌握返乡农民工数量、需求等,将已登记在册的返乡失业农民工与职业介绍所、技能培训机构进行结转,建构有利于农民工就业渠道。

完善社会基层组织的整体功能,发挥补充作用。社会基层组织作为一种具有高度自治化的新兴群众组织,因其基层性、群众性、自发性往往在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就业信息、争取资源、创造就业岗位等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尤其是在重视家庭和邻里文化的传统文化影响下,社会中介组织发挥着重要的协调功能。“当中国社会慢慢从关系信任转向对信用制度的依赖时,当公共信息真实性提高、市场运作机制完善从而交易风险降低时,弱关系就会替代强关系成为求职时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因此,政府应对城乡基层社会组织加大支持与指导力度,提高基层社会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打通其职业晋升与发展通道,吸引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从事社会基层组织工作。其次,社会基层组织应进一步完善内部治理结构,通过建立民主科学决策机制,提高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提升其自治和发展能力,增强群众参与度,扩大其社会影响力。社会基层组织应完善自身职能,进一步拓展与社会互助性组织合作的积极作用,使他们成为返乡农民工切身利益的维护者,家庭矛盾的协调者,多方面解决返乡农民工返乡后的生存发展问题。

个体积极利用各种支持,发挥主体作用。事实上,尽管农民工在返乡前已经具有少量的资金基础或掌握了某种谋生本领,但由于他们长期离开家乡,进城务工前留有的社会支持网络大多已不再完整,尽管基于家庭血缘关系构筑的社会支持网络规模或许较大,但由于网络成员的同质性高且具有明显的封闭性质,除提供心理支持外,往往并无助于农民工返乡后的职业获取。对于返乡农民工,社会支持网络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网络质量和利用度。基于此,返乡农民工增加人际交往,综合运用正式与非正式社会支持、先赋支持和自致支持等支持的整合功能,积极与他人增强信息与情感沟通,通过各种社会关系网络获得就业信息,树立就业信心,分享成功经验以及积极争取资金进行创业等。此外,返乡农民工还应注重自身素质提升,加强品格塑造和积极人格的培养,在人际交往中讲信用,懂感恩,广交朋友、扩大社会关系网络,促使自身返乡后就业创业目标的实现。

(本文受浙江省自然基金项目“浙江省农民工返乡就业的社会支持发生与扩展机制研究”(项目号:Y14G030129)、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在杭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知研究”(项目号:2013R406065)资助)

作者:甄月桥,浙江理工大学高教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朱茹华,浙江理工大学高教发展研究中心讲师;任远,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

猜你喜欢
农民工信息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点对点”帮2万名农民工返岗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连云港:为农民工讨薪“撑腰”
理性看待和应对农民工“二次返乡”
订阅信息
农民工眼中的大树
展会信息
信息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