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能
打造台州市域经济组团分层发展新格局
陈永能
改革开放30多年,台州经济蓬勃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政策推动形成的“农村经济”阶段、自发创业形成的“乡镇经济”阶段、区域竞争形成的“县域经济”阶段。近年,县域经济因实力和区位等因素差异,要素优化和集聚需求下的一些县域已向区域中心城市转变,一些县域进行撤县(市)设区,纳入大城市体系,逐步形成建设区域大都市的基础框架,迈入“都市区经济”发展的探索时期。下一阶段,都市区建设必将面临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模式探索。
县域政府协同发展意识不强。由于县域经济是相对独立的发展模式,在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往往只局限于本行政区划内,与邻县共同谋划经济发展在现有体制机制下困难较大,导致若遇到经济发展问题习惯于在区划内寻求解决。
县域合作发展受体制性束缚。随着经济社会深入发展,经济单元的行政主体不断升级,从农村到乡镇再到县区级。经济调控、布局的内容更加复杂,在目前竞争日益激烈、多层级别的行政体制下,要进行县域之间协调发展困难重重。
县域经济资源浪费比较严重。由于县域经济发展初期,企业就地办厂、分散布局,导致土地浪费和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县域经济发展中后期,县域之间过度竞争严重,重复建设突出。
县域要素资源整合能力有限。县域区划内自身资源禀赋条件的限制,资源配置能力较弱,现有的土地、人才和科技等创新要素不能满足县域经济下的大企业培育和支柱产业壮大。加上各行政区划内为追求和保护自身利益,构筑贸易壁垒,阻碍经济资源要素自由流动,资源共享水平较低。
县域产业竞争力和带动力弱。各县级的经济开发区产业呈现出“低、小、散、全”现象,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企业产品附加值低、竞争手段低、市场地位低,产业层次不高、进入门槛不高、市场控制力不高,产业链不完整,产业集聚和规模效应难、产业升级更难,很难发展成具有区域性特色的大产业,导致在国内外市场中不能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要以地级市全域作为组团发展探索范围,以建设大都市作为联动发展目标,以“分层推进”和“六项共建”作为台州城市中心三区与临海、温岭、玉环、三门,以及温州乐清等县域城市组团发展主要途径,打造台温双核心城市群框架下的一核即台州大都市和双核连接延伸的组团式城市带,最终实现经济转型。
中心城市加快融合化发展。明确区域性中心的城市服务功能,让椒黄路三区以及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在空间规划布局和功能定位上实行差异化,分别打造成四个不同特色的功能中心,即椒江打造成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科研中心;路桥打造成区域商贸中心的同时将日渐成熟的洪家市场群纳入该体系中,建设跨区域商贸联盟中心和贸易会展中心;黄岩成为陆路对外交通枢纽的同时,打造城市内陆工业中心;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应以三甲街道为基础的规划建设滨海产业新城,重点服务沿海产业区块。增强产业集聚承载能力,提高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
中心邻城加快同城化发展。通过推进“椒黄路与临温”同城化,在城市间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产生组合效应,将增强台州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和带动力;通过推进“椒黄路与临温”同城化,使城市规划更加统一,交通更趋成网,产业更为优化,要素更加充沛,公共服务充分共享,将进一步促进市区融合发展,提升城市能级;通过推进“椒黄路与临温”同城化,既可强化三区融合,又能及早与临海和温岭两市实现对接,从而加快推动台州都市区建设,形成有一定影响力的都市区。
周边县城加快协同化发展。着力加强台州市顶层设计,制定县域经济跨界协同发展规划,加大对协同发展的推动、加快推进产业对接协作、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构建交通网络系统。加强北三县以生态引领,充分发挥“青山绿水”优势,建立山海协同发展机制。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和西部山区、中部平原的生态环境系统保护,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台温毗邻加快协作化发展。温台经济发展一直非常相近,近年来,温台两地通过产业集群发展、技术管理创新、企业强强联合、内外合作等举措,实现了更大范围内配置和享用资源,使民营经济增长方式正在逐步向质量型、集约型转变。这些共性应该成为台州与温州加强经济资源有效配置和相近产业合理集聚有着广泛的合作基础,随着乐清湾大桥的建设开通,台州应主动向南与温州深度合作,打通连接沿海区域城市带,加强两地经济发展合作,研究乐清湾区域发展模式,打造民营经济发展改革新区,成为两地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突破区划界限,实行制度机制共建。一是增强合作意识。当前的区域经济竞争很大程度上是都市区的竞争,具有行政效能优势的独立经济单元难以在全球竞争中取得领先,为此加强与曾经作为自己直接竞争对手的临近城市合作是必要选择。二是共建协调机制。把县域城市跨界协同发展作为市级政府的重点工作内容,组织相关县(市、区)建立跨区域协调平台,加强各县级区域之间的沟通合作,建立沟通协商机制、利益分配协调机制,促使优势互补、利益兼顾。三是缩短行政层级。浙江除了杭、宁、温原中心城市基础较强外,大部分地级市都是“弱中心强县城”现象,对于还未形成较大都市区的中心城市,可仿效“省直管县”体制缩短行政级别,由“市—县—镇”三级体制转变为二级体制,提高行政效率,做大做强中心城市。
加强规划对接,实行空间格局共谋。一是立足效益最大化。按照尊重自然、因地制宜、有利发展的要求,打破行政边界,在更大范围内谋划生态、生产和生活空间,规范开发秩序,引导人口分布、产业布局在大都市区内的总体均衡,实现县域城市跨界协同发展空间资源利用的综合效益最大化。二是空间功能合理分工。制定县域城市跨界协同发展规划,突出区域性中心的城市服务功能,增强产业集聚承载能力,提高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快中心城市周边的县级城市建设和发展,打造规划布局合理、设施配套齐全、环境自然优美的现代化县城;培育中心镇小城市的建设,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加强交通对接,实行交通设施共建。要加强城际和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国省道、机场快速通道、市政干道和城市公交联络线的规划、建设和衔接,完善城市间综合交通网络,提供同城化客运服务。同时突出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推进轨道交通规划与建设,完善各县市区之间的城市轻轨交通线网及节点的布局,加快县域间的货物与人员的通勤速度;二是加快完善高速公路和城际干线路网,打造中心城市高速公路成环、辐射周边县域快速道成网;三是布局建设综合运输枢纽,加快港口资源整合和开发,提高区域性枢纽运输能力;四是推进公共交通同城化。统筹布局跨行政区域公交线,加快改造提升为“城际公交”,推进公交常态化、密集化。
加强产业对接,实行产业体系共构。按照链式集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的要求,统筹考虑区域内生产力布局。一是突出错位发展,加强产业优势互补。中心城区大力发展高端旅游、商务、金融及文化创意、科技研发、软件信息服务等精致型产业,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城郊和周边县域培育发展现代物流业、休闲观光农业等都市型产业,大力发展各类特色产业专业园区。二是突出集聚发展,促进产业链式延伸。统筹各县域经济开发区块产业规划,整合土地等资源要素,发挥税收杠杆作用,引导项目按产业上下游集中集聚布局,形成空间上相互关联、生产上相互衔接的产业链,招引和提升补链扩链型项目,带动整个产业链条做长、做强、做优,加快企业集群、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利用。
加强要素对接,实行要素市场共筑。引导区域内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信息流等各类生产要素合理配置,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发展。一是建立统一的科技创新体系。打造统一的科技创新园区和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共同建立科技人才信息库、科技信息共享平台,开展科技项目合作。二是建立统一的金融资本市场,加强金融体制改革和探索,合理发挥和利用民间资本,合力搭建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引导民营(间)资本进入小额贷款、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等产业金融领域。三是建立统一的贸易信息平台。探索建立内外贸易一体化平台,推动内外贸一体销售信息和物流网络平台建设,促进商品流通。探索建立统一的电子商务网络平台,推进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等新型业态。四是建立统一的人才和劳动力市场。加强区域内人力资源合作,建立统一的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和科技人才共享库。
实施环保联手,实行生态环境共治。一是开展环境污染联防联控。构建环境污染监测、预警的区域一体化,共同建立环境准入标准制度,集中整治违法排污企业,淘汰高污染行业,实现环境管理制度的整体对接。二是建立联合调查机制。建立统一监测、统一评估、统一协调的区域大气污染、上下游关联河道水质污染联合调查治理工作机制。三是建立区域环境质量信息共享体系。互通大气、水、固废环境信息和大项目审批信息,共同搭建联防联治政策平台和技术平台,提高联防联治效能。四是环境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在接壤地区共建污水处理、垃圾填埋与焚烧等环境基础设施,提高废水和固体废弃物处理能力,提高设备运行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台州市椒江区政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