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成忠
(中共中央党校 北京 100091)
全面从严治党视角下的政治生态问题探析
山成忠
(中共中央党校 北京 100091)
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生态。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下,如何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直接关系到全面从严治党的落实,也间接影响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实现。政治生态的概念、特点、作用和评判标准是分析和认识政治生态的基本工具。以此为基础,分析当前我国政治生态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关系文化和圈子意识盛行、为官不为的问题严重、“好人主义”大行其道、潜规则横行、“四风”问题树倒根存、腐败问题根深蒂固。应对这些挑战,抓住重点,寻找突破口是关键,当前应重点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保持对反腐的高压态势,加强制度建设。
政治生态;全面从严治党;高压反腐;制度建设
2015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提及“政治生态”一词。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总书记两次提及政治生态,具有很强现实针对性。全面从严治党是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必然途径;同时,良好的政治生态也是推动和保障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条件,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常态下,如何认识政治生态的基本内涵,如何把握当前我国政治生态面临的问题以及如何营造良好政治生态,这是值得思考和探讨的课题。
政治生态的提出反映了我们党对党和整体的政治体制运作的系统思考。认识政治生态的基本内涵有助于深刻把握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的政治生态的问题。
(一)政治生态的概念及特点
政治生态是以生态学的思维、方法分析和研究政治现象的一种新视角,“探求的是政治系统内部和外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动、相互影响的生态联动规律”,[1]集中反映的是一个地方的政治生活现状和政治发展环境,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政治生态具有如下特点:
首先,系统性。一是政治生态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影响和制约,构成一个系统。其中,这些要素都是变量,对政治生态的影响力是有差异的。二是若干局部的政治生态子系统共同构成整体的政治生态系统。三是政治生态与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党的建设相互联系和影响,共同构成一个更庞大、更复杂的系统。
其次,稳定性。一是政治生态内部各要素的影响力具有稳定性。二是一定时期内,政治生态的状态具有稳定性。某地的政治生态一旦形成,一段时期内会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直至外力介入,改变其中的主要变量,这种稳定状态才会逐渐被打破。三是政治生态的影响力具有稳定性。一定时期内政治生态会对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党的建设等产生较为持久、稳定的影响。
第三,变动性。政治生态的稳定性与变动性并不矛盾。短期来看,政治生态具有稳定性;长远来看,政治生态具有变动性。一是影响政治生态的各要素是变量,相互影响,处于变动状态;二是对政治生态的形成、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变量并不固定,或A,或B,或是AB。三是从长远来看,政治生态的状态会随着内部和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第四,差异性。政治生态具有时空的差异性。从时间维度来看,每个时期的政治生态具有差异性。比如“文革”时期的政治生态不同于新中国初期;当前的政治生态不同于改革开放初期。从空间来看,不仅我国与欧美的政治生态各有特点,而且我国各地方的政治生态也不尽相同。比如南方和北方、东中西部。同时,各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政治生态也存在差异性。
由此特点可以得出如下启示:首先应把政治生态放置于和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党的建设相互影响的大系统中认识,把握政治生态的价值;其次,可以以改变政治生态的主要影响因素的状态为切入点,在短期内有效净化政治生态。第三,在营造和维护良好政治生态时,应与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党的建设这些方面相结合,探索营造和维护良好政治生态的动力机制。
(二)政治生态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各方面工作,必须有一个良好政治生态”。政治生态是一个抽象的存在,看不到,摸不着,却无处不在,对经济发展、政治状况、文化发展以及党的建设有重要影响。
首先,政治生态影响经济发展。“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是要有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2]其实质就是指政治生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良的政治生态会增加企业的交易成本、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的秩序、阻碍人们的创业和创新积极性。
其次,政治生态影响政治发展。政治生态犹如土壤,良好的政治生态可以孕育民主政治的发展要素,促进民主政治发展;“土壤”被污染,意味着腐败、潜规则、为官不为和“中梗阻”等问题泛滥,人民的利益诉求就会受阻,人民当家作主就会变成一句漂亮的“口号”。如果“土壤”被污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种子”就会“变异”或死亡。
第三,政治生态影响文化发展。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深入传播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中之重。这一过程中,政治生态扮演着重要作用。文化只有被认知,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由于“人对世界的认识既不是消极的直观反映,也不是抽象地发挥思维的能动性,而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反映”,[3]不良的政治生态会解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民众对现实与理论的认识产生巨大的反差,影响民众对主流文化的认知和接受程度。
第四,政治生态影响党的建设。“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4]良好的政治生态有助于形成积极的氛围,提高工作积极性。可以同化和改造个体行为,如果某地风清气正、吏治清明、干部勤政、勇于担当,那么一些蝇营狗苟、明哲保身之徒就没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甚至还会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他们的行为。如果政治生态被污染,就会出现“破窗效应”和“劣币淘汰良币”的现象。
(三)政治生态的评判标准
政治生态的状态如何评判?这是认识政治生态的前提,可以从两方面分析:
一是人的维度。“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5]人是政治生态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最活跃的要素。政治生态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个体或群体行为,包括民众、普通公务人员以及领导干部等,其中领导干部具有关键影响。从人的角度来看,评判政治生态的标准有两个:
首先是“各司其职”。所谓“各司其职”是指每个人,尤其是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能依据法律,按照职位和角色的基本要求做好本职工作。“各司其职”是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基本条件,也是基本评判标准。
其次是“各得其所”。“各得其所”与“各司其职”相辅相成。“各司其职”强调的是秩序,如果只强调这一点,政治生态将失去生机与活力。“各得其所”是指在“各司其职”的基础上,个体能公平公正的得到与工作质量和行为活动相匹配的“回报”。一是严格按照职位、角色、法律要求做事的人能得到提拔重用。二是违反党纪国法的人能及时被惩治,能及时矫正其行为。做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者得利。
二是制度的维度。制度对政治生态有重要影响,是评判政治生态的又一标准。从执行力来看,如果制度成了“纸老虎”、“稻草人”,潜规则就会盛行,会出现“劣币淘汰良币”现象,而且会形成恶性循环,恶化政治生态。如果制度的效力较高,制度就会发挥应有的作用,会有效维护政治生态。从制度科学化来看,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适时完善制度是保证制度效力的关键。良好的政治生态必然意味着制度科学化。制度科学化程度很低的地方,制度对政治生态的保障作用很难体现出来。
政治生态的基本内涵为准确认识和分析当前我国政治生态现状提供了必要的分析框架。以此为基础,可以更好的把握当前我国政治生态面临的主要挑战。
在十八届中纪委五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重构政治生态的工作艰巨繁重”。[6]这是总书记基于现实问题的理性判断。当前,净化政治生态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关系文化和圈子意识盛行
我国社会有浓厚的人情文化传统,讲究差距格局。正常的人情往来和健康的朋友圈是生活的“调味品”。如果带着功利性和目的性看人情,交朋友,就会使人情变味,使朋友圈变质,使关系文化和圈子意识盛行,影响政治生态。
一些地方或单位盛行“谋事不如谋人”、“能力不如关系”的庸俗哲学。有的人抱着“有关系走遍天下,没关系寸步难行”的信条,沉迷于经营关系,导致这种不正常的风气不仅在党和政府内蔓延,还渗透到社会生活领域,使普通民众也将“经营关系”视为“法宝”。关系文化必然衍生出圈子意识。由于把关系视为被提拔和重用的“法宝”,人们便会挖空心思搞圈子,比如“同乡会”、“同学会”等,企图通过圈子构建自己的“关系网”,以达到个人目的。正因如此,一些人整天念着“歪经”,不踏踏实实工作,热衷于阿谀奉承,四处钻营,寻求“靠山”,拉山头,搞圈子。结果是“圈子”林立,山头主义泛滥,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之人没有发展空间,投机钻营、拉帮结派之徒却获得提拔和重用。长此以往,会出现“劣币淘汰良币”现象,污染政治生态。关系文化和圈子意识之所以有广阔的“市场”,一是受我国传统文化中浓厚的人情文化的影响;二是权力使用缺乏有效监督;三是制度落实方面出现了问题。
(二)为官不为的问题严重
谚语有云,“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对为官者而言,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最基本的职业要求。但是,当前我国很多地方和部门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为官不为的现象。为官不为与“各司其职”和“各得其所”的标准相背离。有的官员觉得任职年龄到期、提拔无望,希望“安全着陆”,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得过且过,敷衍了事;有的官员对人民的利益诉求置之不理,“无为而治”,对关系到自己利益的事,却是精于谋划、“积极有为”;有的官员不求干事,只求无事,遇到问题绕着走,碰到矛盾就缩手,毫无担当意识;面对潜规则,有的官员形成了“干的不如看的”、“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无为”思想。由于为官者不同程度的掌握着一些权力,一旦出现为官不为的问题,就会上行下效,迅速蔓延,影响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建设。官员之所以得为官不为的“病”,一是理想信念缺失;二是干部管理制度方面存在漏洞;三是惩治力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不完善、执行力不够。
(三)“好人主义”大行其道
我国古代讲究“方”“圆”结合,所谓“方”是指要坚守原则;“圆”是强调变通性和灵活性。“圆”要以“方”为基础和主宰,否则就会陷入“好人主义”的泥潭。“好人主义”最大的特点是不讲原则,只讲随和。“多栽花少栽刺”是对“好人主义”最现实的脚注。
有些官员错把会做人理解成老好人,面对是非问题不讲党性、不讲原则,将“多栽花少栽刺”奉为圭皋,把“圆滑”当成熟,视“世故”为稳重;有的官员曲意逢迎,两面三刀,“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各投所好,树立“好人”形象;有的官员放弃我们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代之以“和事老”、“老好人”处世,对上级批评时“放礼炮”,对下级批评时“放空炮”,对同级批评时“放哑炮”,深怕得罪人、丢选票、影响仕途。“好人主义”的根源在于个人主义至上,它滋生的是虚伪主义,培养的是“两面人”,助长了只讲好话,不讲原则的恶劣风气。在一个充斥着“好人主义”的地方或单位,不可能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好人主义”之所以大行其道,首先是党性缺失;其次缺乏对忠诚担当行为的激励和保障机制;第三是干部制度存在漏洞,有的“老好人”行为就是因为怕丢选票产生的。
(四)潜规则横行
潜规则是腐蚀党员干部、败坏党风政风以及社会风气的沉疴毒瘤,是污染政治生态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一些潜规则横行天下,很多人说话办事不按既定程序和制度,处处以潜规则为指导,挖空心思学习和实践潜规则,甚至视那些按照规章制度办事的人为“书呆子”、“木脑袋”,冷嘲热讽,暗里嘲笑。
具体来看,“在思想政治上,一些人信奉‘马列主义对人,自由主义对己’,‘两个嘴巴说话,两张面孔做人’;在组织生活中,一些人信奉‘自我批评摆情况,相互批评提希望’,‘你不批我,我不批你;你若批我,我必批你’,‘上级对下级,哄着护着;下级对上级,捧着抬着;同级对同级,包着让着’;在执行政策中,一些人信奉‘遇到黄灯跑过去,遇到红灯绕过去’,‘不求百姓拍手,只求领导点头’;在干部任用中,一些人信奉‘不跑不送、降职使用,只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在人际交往中,一些人信奉‘章子不如条子,条子不如面子’,‘有关系走遍天下,没关系寸步难行’”。[7]潜规则横行犹如“宦官专权”,根源在于有章不循,制度成了傀儡,形同虚设,缺乏权威。潜规则会严重污染政治生态,迫使公道正直正派、遵纪守法的人没有生存和发展空间,出现“破窗效应”和“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五)“四风”问题树倒根存
“四风”直接关系到党风政风,影响社会风气,是影响政治生态建设的重要方面。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八项规定为切入点,在全党范围内整治“四风”,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四风”问题依然存在“春风吹又生”的隐患。
一些机构的“衙门”气息浓厚,想方设法设置障碍、拖着不办,借机吃拿卡要;一些地方热衷于以会议落实会议、文件落实文件的方式对待中央精神和政策;有些单位以各种名义公款吃喝、公款旅游、违规发放津贴福利等;有的地方和单位,每逢节假日、婚丧嫁娶,总是变着花样,搞变通,送收礼金;有的领导干部忙于跑项目、搞应酬、拉关系,很少“接地气”,贴近群众;有的党员干部高高在上、唯我独尊,对上拍马溜须,对下横眉冷对,官气十足;有的党员干部沉迷于花天酒地,纵情于声色犬马,铺张浪费,骄奢淫逸,生活奢靡;有的官员有恃无恐,以为有“保护伞”就可以顶风作案,万事大吉,等等;总的来看,“四风”问题树倒根存,且更趋于隐蔽化,存在着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好查难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难查好改的问题。尤其在基层,群众身边的“四风”问题依然很严重。这些问题充分说明,“四风”问题的顽固性和反复性,具有很强的变异性和传染性。“四风”问题看似很小,其实很多问题都是与它有关,或是由它衍生出来的。
(六)腐败问题根深蒂固
腐败是政治生态最严重的污染源,包括权权交易、权色交易、钱权交易、收受礼品、公费旅游、滥发奖金等,它不仅集中在经济领域,而且也蔓延到了政治和社会领域,可以说,“腐败现象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8]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零容忍的态度,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当前反腐败形势依然很严峻:
一些领导干部滥用权力,干预资源开发、土地转让、房产开发、城市规划等事项,严重破坏市场公平原则,导致行贿之风盛行;有的领导干部策划亲属子女经商办企业,借机大肆敛财;有的领导干部秉持“雁过拔毛”的理念,贪污挪用扶贫款、涉农款、救济金、医保费等,全然不顾人民群众的冷暖;有的领导干部抱着“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腐朽思想,任人唯亲,搭建“势力圈”,划分“势力范围”;有的领导干部明码标价,买官卖官,造成吏治腐败,形成“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只跑不送,暂缓使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的恶劣风气,等等;尤其在基层,“苍蝇”扑面,侵害群众切身利益的腐败问题时有发生。有些地方和单位甚至出现了“窝案”、“串案”和塌方式腐败,影响极为恶劣,不仅严重破坏了政治生态,还损害了党的形象和政府公信力。在一个腐败猖獗、腐败常态化的地方或单位,清正廉洁、为民服务者会被视为“另类”,这种情况下会出现“劣币淘汰良币”的现象。
上述这些问题并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影响,交织在一起,影响政治生态。习总书记强调,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必须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生态。面对这些错综复杂的问题,如何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事关“四个全面”的深入推进。
唯物辩证法是处理复杂问题的根本方法,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思维和方式是重构良好政治生态的关键。尽管净化政治生态面临着六大主要挑战,但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善于抓住关键,突破难点,才能更有成效的解决问题,统领全局。
(一)关键:抓好领导干部
领导干部的党性问题、觉悟问题、作风问题是政治生态的核心问题。在权力的作用下,领导干部自身的素质、作风等直接影响该单位或部门的风气和政治生态。重构政治生态,首先要以“三严三实”的要求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实实在在做人做事,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三严三实”是针对存在的不严不实问题而提出的,是领导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三严三实”从做人做事的角度诠释了合格领导干部的标准,其关键在“严”和“实”。首先,领导干部要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具有坚定的信念,坚持为人民服务,做到勤政务实,敢于担当,保持清正廉洁。要明大德,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补好精神之“钙”;其次,要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出表率,以上率下;第三,要做到慎独、慎微,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第四,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夯实正确使用权力的思想基础。要树立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的事业观,为人民谋办实事,谋实利;第五,要做到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敢于担当,坚守正道,弘扬正气。
要把“三严三实”贯穿于对领导干部的选拔管理全过程中。在选拔环节,要坚持以“三严三实”为标准,选拔理想信念坚定、道德情操高尚、严格要求自己,心怀民众疾苦,踏踏实实干事的党员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在培养环节,应把“三严三实”与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院校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与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正本清源,使广大党员干部从思想上认清“为何严为何实、如何严如何实”的问题;在考核评价环节,要以“三严三实”为重要依据和标准,使之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形成行之有效的考核方法,发挥良好的导向作用。在监督管理环节,要做到严格监督,对一些苗头性的问题,通过监督及时发现、及时提醒、及时批评,使监督具有实效性。
(二)重点:保持高压反腐
腐败与关系文化、潜规则、“四风”问题等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是政治生态的最大污染源。腐败污染政治生态,被污染的政治生态孵化新的腐败。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举反腐利剑,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反腐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一些腐败分子一意孤行,仍然没有收手,甚至变本加厉”,“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塌方式腐败’”。[9]要始终保持对反腐高压态势,久久为功,才能营造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保持反腐高压态势,应该坚持两个原则:
第一,全面性。“全面性”是指“老虎”、“苍蝇”一起打,坚持反腐无盲区,无死角。打“老虎”、拍“苍蝇”是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必然要求;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则是山清水秀政治生态的具体反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营造良好的从政环境,首先要从高级干部做起。严厉查处高级干部中存在的腐败问题对重构良好政治生态具有重要意义。一个高级干部会影响一大片政治生态。他们掌握的权力大,更容易产生“上行下效”现象;还可以通过影响人事安排,导致吏治腐败,而“吏治腐败是最大的腐败”。要坚持反腐面前人人平等,不论腐败者的官衔职级有多高,只要违反了党纪国法都须绳之以法。
除此之外,还要坚决查处群众身边的腐败行为,坚持拍“苍蝇”不遗余力。基层党员干部的腐败对政治生态也有重要影响。“有的群众说‘老虎’离的太远,但‘苍蝇’每天扑面”。[10]由于基层党员干部数量更多、更贴近群众,如果基层党员干部出现大面积腐败,政治生态和社会风气就会恶化。一旦形成腐败常态化、正常化的政治生态,廉洁清正、勤政为民者的生存空间会被严重挤压,变的越来越小,就会滋生“破窗效应”和“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因此,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坚持反腐零容忍态度。
第二,长期性。反腐败斗争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任务,必然要长抓不懈,否则就会出现反复反弹。
腐败的本质是公权私用,其目的是通过公权使用获取私人利益,而追求利益是人的天然属性,公权使用者都有腐败的可能。但由于主客观条件不同,并不意味着所有掌权者都会腐败,需要从教育、制度、监督三方面入手,建立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始终高悬反腐利剑,常抓、长抓反腐工作不放松。
从历史角度来看,反腐是项长期任务。国民党之所以垮台,与腐败有直接关联。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党保持反腐高压态势,有效遏制了腐败。改革开放以来,形势有所变化,腐败在多领域逐步呈现了多发、易发态势。仅十八大以来被查处的省部级以上高官达一百多人。一些地方和领域的腐败问题更是触目惊心,经常会出现“拔出萝卜带出泥”的现象,有的甚至出现了“塌方式”腐败。这说明腐败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必须要坚持长期性原则,否则会出现腐败“过山车”现象,[11]这会给国家政治体制、社会秩序带来诸多隐患和严重挑战。
(三)核心:加强制度建设
制度具有强制性、连续性、稳定性、导向性等特点。净化政治生态需要加强制度建设,保证各项措施能有章可循、产生效力,铲除潜规则存在的土壤。应着重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扎牢重构和保障良好政治生态的制度“篱笆”。
1.健全权力监督和权力责任制度
领导干部能否正确使用权力对政治生态有重要影响。保证领导干部正确使用权力,既要靠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政绩观,更要靠制度,其中最重要的是健全领导干部权力监督机制和责任制度。
首先,健全权力监督机制。一个地方的政治生态状况不好,根源在于权力的异化使用。历史证明,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将权力置于监督之下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权力的异化使用。要健全和完善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和舆论监督,以四位一体的思路构建权力的监督体系。同时,要加强领导班子内部监督,健全和完善行政监察制度、审计监督制度,并使巡视监督制度化。通过有针对性的监督制度,保证领导干部正确使用权力,做到清正廉洁。
其次,建立健全权力责任制度。权责统一是保证正确使用权力的基本前提。有多大权力,就应该承担多大责任。离开责任的约束,权力就是一匹脱缰的野马。责任制是实现权责统一的重要举措,是迫使领导干部正确使用权力的紧箍咒。责任制度应包括两方面,一是规定责任边界和范围的制度。明确不同权力主体应该承担的责任大小、责任范围、责任类型等,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具有可操作性。二是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如果领导干部没有履行职责或者出现严重失职时,不论身居何职,不论退休与否,都应该追究其相应的责任。
2.完善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良好的党风是营造山清水秀政治生态的“隐形翅膀”,可以在无形中形成一种氛围,影响政治生态的形成和发展。保证优良的党风,关键要健全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责任制是保障良好党风的最后一道屏障,一旦缺少这一制度,歪风邪气就会肆无忌惮的蔓延,严重污染政治生态。“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制定实施切实可行的责任追究制度”。[12]各级党委(党组)特别是主要领导必须树立不抓党风廉政建设就是严重失职的意识,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领导班子成员根据工作分工对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负领导责任。[13]同时,以制度确保党委(党组)定期向上级纪委报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情况;要尽快完善纪委负监督责任的体制机制,确保纪委和党委形成合力。
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还须建立切实可行的追究制度。这是保证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真正贯彻实施的关键环节。2010年修订的《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中,分别从八个方面对党政领导班子、班子主要负责人以及班子其他成员应当承担的领导责任做出了较为全面的规定。但还缺乏完善的追究制度,即一旦违反了这些规定,无论退休与否,无论是否已经调离,都需要追究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责任追究制度就像紧箍咒,可以迫使领导主动抓党风廉政建设,有效避免“为官不为”的现象。
3.完善和优化干部制度
能否选拔出正直、清廉、勤政、敢于担当的领导干部关系到本部门或单位的政治生态。因此,重构良好政治生态需要完善和优化干部制度,最大限度保证德才兼备、忠诚干净、敢于担当的人走上领导岗位。
完善和优化干部制度应把握两个关键环节:
一是入口关,即如何选拔正直、清廉、勤政、敢于担当的领导干部。这需要在干部提名、考察、推荐环节增加民意测评的比重,因为工作作风、党性修养、道德修养、法治素养体现在日常工作中。不仅要听取领导班子成员的意见看法,还应该兼听普通工作人员的看法,兼听则明,这样才能更全面的了解候选人。
二是出口关,即如何及时淘汰腐化堕落、为官不为的领导干部。淘汰是竞争的内在要求,是优化系统结构不可或缺的环节。干部淘汰制度是促使领导干部清正廉洁、积极有为的“鞭子”,是保护干部的“篱笆”。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淘汰机制需要把握以下内容:第一要进一步明确淘汰对象,将为官不为者纳入淘汰序列。为官不为者表面上无过无错,实则贻害无穷,这种人遇到问题不处理,碰到矛盾绕着走,不仅无法治理政治生态,反而污染和恶化政治生态。第二是淘汰程序要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程序合理是保证淘汰制度科学化的基本条件。如果淘汰程序不合理,淘汰制度很容易沦为权力斗争的工具。同时,要使淘汰标准科学化、定量化,具有可操作性。第三,监督是关键。要通过监督保证淘汰制度的落实。没有监督,制度很容易会成为“稻草人”、“纸老虎”。要发挥纪检部门的监督作用,一方面监督淘汰制度的执行和落实情况;另一方面,监督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对违反党纪国法的领导干部提出淘汰提议。同时,应该畅通群众举报渠道,保证群众能够通过正常渠道对领导干部实施监督,发挥群众在官员淘汰制度中的作用。
[1]肖红.政治生态变迁下走出“塔西佗陷阱”的路径选择[J].领导科学,2014,(29).
[2]栗战书.科学发展要有好的政治生态[N].人民日报,2010-12-21.
[3]孙正聿.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J].求是,2015,(08).
[4]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发表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7-01(01).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7.
[6]习近平十八届中纪委五次全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1-14.
[7]习近平在参加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10(01).
[8]王长江.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142.
[9]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24(01).
[10]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1-21(01).
[11]所谓腐败“过山车”现象是指在反腐败过程中,随着对腐败重视程度和惩治力度的忽重忽轻,导致腐败问题时而消停时而严重,起伏不定的现象.
[1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6.
[13]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733.
(责任编辑:卫令海)
2015-07-02
山成忠(1986-),男,青海西宁人,中央党校党建部博士研究生。
F810.451
A
1672-1071(2015)05-004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