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党群沟通的思想渊源、价值意蕴及运行策略

2015-01-30 07:24杨新红苏青场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党群群众

杨新红 苏青场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 浙江 宁波 315000)



中国共产党党群沟通的思想渊源、价值意蕴及运行策略

杨新红 苏青场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 浙江 宁波 315000)

党群沟通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一个基本问题,关系着党群关系和谐与政党基础的巩固。中国共产党与群众的沟通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既有继承性,又有时代性。党群沟通预期效果的实现,离不开党群沟通机制的良性运行,即党、群众、信息、沟通渠道、沟通方式等要素之间的有机联动。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既要遵循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基本原则,也需关照中国现实,更要健全和完善机制的结构要素,三者有机统一,党群沟通机制才能良性运行,持续发力。

党群沟通;思想渊源;价值意蕴;运行动力

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认为,政党的存活,离不开与它所代表的群体的密切联系,这是我党的政治优势。为了发挥政治优势、避免最大危险,通过党与群众的沟通密切党与群众的关系,是我们党面临的长期课题。中国共产党与群众的沟通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既继承了马克思列宁的党群沟通思想,也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有中国特色。党群沟通效果的实现,离不开党群沟通机制的运行。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既要遵循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基本原则,也需关照中国现实,更要健全和完善机制的结构要素,三者有机统一,党群沟通机制才能良性运行,持续发力。

一、中国共产党与群众沟通的思想渊源

党群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一个基本问题。因为任何一个政党,都存在着如何处理政党与群众关系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中国共产党人研究的党群关系,实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党群关系。而密切党群关系的党群沟通方法自然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党群沟通思想的指导,尤其是马克思恩格斯建党初期的党群沟通思想与列宁执政时期的党群沟通思想。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群沟通的思想

在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的欧洲社会,社会矛盾的尖锐性导致阶级斗争尖锐,资产阶级的强大和无产阶级自身组织的不健全使得无产阶级的自发斗争都以失败告终。如何使无产阶级的自发斗争走向自觉斗争,需要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并向无产阶级群众传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才能唤醒群众的阶级意识和革命意识,使自发斗争向自觉斗争转变。马克思恩格斯的党群沟通思想在无产阶级政党产生和存在的合理性上产生了。一是要建立无产阶级政党代表无产阶级利益来行动。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各国的工人运动此起披伏,基本上以失败告终。这一切表明,“无产阶级要想完成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关键是组织成为独立的真正的工人政党”,[1]成为一个阶级来行动,才能推动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要想担负起领导的责任,首要的任务就是向工人群众传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宣传中转变工人群众的意识,在转变工人群众的意识中组织工人群众,在组织工人群众中依靠工人群众,敦促无产阶级“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二是唤醒群众意识需要先进的理论灌输。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先进的共产党人走向传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第一线,一方面从理论上向工人群众宣传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2]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工人群众觉悟——如1846年8月恩格斯到巴黎后,在先进工人协助下,他们深入工人群众,在正义者同盟各支部代表会议上宣传科学社会主义,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讲解德国的历史和现状,帮助工人提高觉悟。[3]三是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需要与各党派沟通,进而团结各阶层群众。在实现无产阶级目标的过程中,仅靠无产阶级先锋队是不够的,还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而在当时的欧洲,共产党不是唯一的工人政党,工人阶级中存在着许多派别,譬如,英国有工联派、法国有蒲鲁东派、德国有魏特林派、巴古宁派等,这些工人政党虽然不能完全代表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但在它们的旗帜下均有着一部分工人群众。如何处理同这些党派的关系,争取这些党派中的群众,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党与其他无产阶级党派联合的过程,也是广泛传播共产主义、提高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觉悟的过程,进而团结一切群众的过程。譬如,在第一国际工人协会中,就是灵活运用思想交流和讨论的方法逐步取代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错误思想,才能达到思想上的一致。[4]四是在争取农民成为自己同盟军的过程中需要沟通。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巴黎工人六月起义失败的原因时,他们也深刻地认识到,“狡猾的资产阶级离间工农关系,起义工人没有得到农民的支持”。[5]为此,马克思强调说,“无产阶级如果能够把农民从资产阶级的影响下争取过来成为自己的同盟军,无产阶级革命就得到一种合唱,若没有这种合唱,它在一切农民国度中独唱不免要变成孤鸿哀鸣的”,[6]而“争取农民成为自己的同盟军”就需要无产阶级政党与农民的沟通,在沟通中摈弃农民自身存在的小农思想进而投入到无产阶级革命中形成“一种合唱”,就成为特定社会发展的需要。

2.列宁执政时期的党群沟通思想

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带领民众建立了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成为执政党。“党不是通过选举从地下状态上升为执政状态的,这个时候,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赢得民意,对布尔什维克党来说非常重要”。[7]为此,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共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党群沟通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俄国实际和执政面临的困难,积极与群众进行沟通。一是从关心群众生活上与群众沟通。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布尔什维克党颁布了与十月革命前土地国有化政策相反的、适应群众愿望的《土地法令》和《土地社会化基本法》政策,将土地分配给农民,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给后来的国内战争极大地支援和帮助。在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决定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认为只有通过这种政策的实际执行来不断改善工人、农民的生活状况,才能在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国家中帮助工人、农民实现他们的利益需求。二是从巩固政权上与群众沟通。对于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俄国,要想度过帝国主义包围的难关,必须首先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不仅需要工人阶级的大多数,而且需要农村居民中被剥削劳动群众的大多数”。[8]只有“千百万劳动者团结的像一个人一样,跟随本阶级的优秀分子前进,胜利也就有了保证”。[9]但要想使千百万劳动者团结起来,就离不开先锋队在沟通中的宣传和引导。正如列宁所说,“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10]为此,以列宁为代表的先进共产党人通过“口号”、演说等形式沟通动员群众;通过报刊与群众沟通;通过工会、非党代表会议等形式与群众沟通;通过作报告、信访、申诉的形式与群众沟通;通过先锋模范作用影响群众等。[11]这些不同形式的沟通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俄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向前发展。三是从赢得各阶层支持的角度进行沟通。“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和资本主义俄国留下来的一切东西”,“而这些东西都掌握在资产阶级专家手中。他们中间大多数是不同情苏维埃政权的。但是,我们没有他们就不能建成共产主义”。怎么办?列宁提出“要利用一切机会,来获得大量的同盟者,尽管这些同盟者是暂时的、动摇的、有条件的”;[12]“应当用同志的关怀、共产主义的工作精神包围他们,使他们同工农政权并排前进”;[13]“还要求我们在群众中进行组织工作,建立纪律,即同志纪律,扩大无产阶级对其它所有的人的影响,造成新的群众环境,使资产阶级专家看到,回到旧社会已不可能,只有同共产党人一起才能进行工作”。[14]这些灵活机动的做法实际上是一种潜在的沟通,尽管沟通的形式不同,其目标完全一致,由此形成的各阶级、阶层之间对布尔什维克党的忠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显现出来。

二、中国共产党与群众沟通的价值意蕴

中国共产党与群众的沟通是党开展群众工作的一种方法,也是一个价值取向。其形成既受马克思主义党群沟通思想的影响,也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努力在追求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中实现党自身的人民性与其活动(包括领导活动和执政活动)的合法性。

1.凝心聚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支配人们自觉活动的思想意识,归根到底是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在物质生活条件低下的社会,人民对旧社会改造的意识往往处于自发阶段,结果一次次的走向失败。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就担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为幸福生活奋斗。由于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是贫农问题,“贫农问题的中心问题,就是一个土地问题”。[15]找准了这个切入点,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颁布了《兴国土地法》、《土地问题决议案》等政策,通过“打土豪、分田地”的实际行动,使农民获得土地,在经济上翻身,从而信任党并积极参军。如“长冈乡全部壮年男子407人,当红军、做工作的320人。上才溪青壮年554人,当红军、做工作的485人。下才溪青壮年男子765人,当红军、做工作的533人”。[16]在一些地区还出现了“群众到处找共产党,拥护共产党的标语,群众自动得张贴”[17]的局面,这些举动使党的威信在群众当中提高了很多。新中国建立后,我国进入现代化建设时期,现代化建设是一项艰巨任务,需要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力量去奋斗。如何凝心聚力,是党开展群众工作的难点和出发点。为此,中国共产党一方面通过制定适宜的政策引导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路,另一方面通过改进执政行为和工作作风,如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加强保障住房建设、加大养老服务力度、关爱留守和流动妇女儿童、丰富群众的文体生活、促进城乡居民的便利出行、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等,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政治需求,集聚建成全面小康的人力物力。

2.密切党群关系

当代中国,党群沟通是为了密切党群关系。党群关系是一对政治关系,只有密切党群关系,才能营造和谐的执政氛围。党群沟通就发挥了这样作用。政党政治视域下,政党要掌握公共权力,必须得到民众的认同。而要得到民众的认同,政党必须代表人民,准确表达民众的利益、愿望和诉求。由于民众的利益、愿望和诉求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决定了政党的执政认同离不开与民众的沟通,在掌握民众、发动民众、依靠民众中取得事业的胜利。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产生了不同阶层利益的差异。为了处理好这些利益关系,一方面“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18]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策于民,把群众参与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最大限度地反映民意、顺应民意、体现民意;另一方面要进行广泛宣传,动员民众积极参与到政治活动中,通过制度内渠道有序发表意见和看法,以便能够科学决策、正确决策。如果一项政治决策离开了与民众的沟通,便会失去支持基础,在实践中无法贯彻执行,群众也会怨声载道。

3.推动政治发展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政党目标的实现仅仅靠党的先进分子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因为“社会变革的最终动力和根源是生产力。而在生产力的诸要素中,作为劳动者的人民群众是主导的要素,他们直接参与社会生产力的运动。在他们参与社会生产力的运动时,他们的情感、意志、情绪等心态因素也就直接融化、体现在社会生产力中了。劳动者积极向上、主动热情的心态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生产力。……相反,劳动者消极被动的情感、情绪和心态,则必然会削弱社会生产力,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9]而要唤起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不但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还必须满足人民群众的政治需要。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在具体执政实践中体现的民主、平等、法治、公平等理念,这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也迎合了社会发展中人民群众的政治需求。如革命战争年代在中央苏区以毛泽东的名义颁布的《宪法大纲》、《劳动法》、《土地法》、《惩治反革命条例》等法律文件;建国初期党领导人民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951 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1952 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1954 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法律文件;改革开放以后制定和颁布的《行政许可法》、《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都是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沟通过程中法治思想的体现。再如,为了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动员群众支持抗日,颁布了《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18岁,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的差别,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20]在选举办法上,边区政府创造了许多适合群众行使民主权利、操作简便的方法。投豆入碗就是边区选举的一种方法,体现了民主、平等、自由的价值理念。这种潜在的沟通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凝心聚力的作用,也引领着社会健康发展。

三、保持党群沟通机制健康运行的策略

党群沟通是保持党群关系和谐的重要途径,其预期效果的实现,离不开党群沟通机制的运行。党群沟通机制运行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坚持原则,也要着眼于中国实际,更要健全机制的结构要素,三者有机统一,才能良性运行,持续发力。

1.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历史和现实表明,政党的兴衰,事业的成效,最终取决于是否以民为本,能否赢得民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时时处处为人民谋利益,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诉求,有事同群众商量,努力改善人民生活,是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从群众的需要出发,而不是从任何良好的个人愿望出发”。[21]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仍然强调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要求向群众找动力,把依靠群众、关心群众、发动群众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主要方法。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阶层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利益格局也越来越多元化,涉及人民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越发突出,人民内部矛盾愈发复杂。为此,只有坚持群众观点和走群众路线,从实现人民利益出发,通过与人民群众的沟通,才能协调好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等关系;才能发挥历史主体的能动作用,有效地促进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才能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赢得持续不断的动力。

2.着眼实际关心群众生活

毛泽东说过,“如果我们单单动员人民进行战争,一点别的工作也不做,能不能达到战胜敌人的目的呢?当然不能”。[22]怎么做呢?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以党群沟通为基本行事方式,把动员群众、组织群众与关心群众相结合,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在陕甘宁边区,干部的主要工作“不是向人民要东西,而是给人民以东西”,在当时条件下就是“组织人民、领导人民、帮助人民发展生产,增加他们的物质福利,并在这个基础上一步一步地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与文化程度。为着这个,我们应该……,切切实实地去研究人民中间的生活问题,生产问题,……,并帮助人民具体地而不是讲空话地去解决这些问题”。[23]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失业人口较多,部分地区发生灾情,人民生活困难,意见较大。面临执政后的新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及时收集和综合这方面的信息,向党中央汇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到1951年12月就安置就业的知识分子近100万人。到1953年9月,已有207万工人就业,87万人以工代赈、领救济金,共解决294万人的问题。[24]正是共产党人关心群众,热爱群众,才获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并取得事业的胜利发展。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阶层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在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25]为此,各级党委政府结合本区域实际,从中国改革发展大背景出发,把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作为沟通的切入点,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策于民,在了解群众中掌握群众,在掌握群众中关心群众,进而引导群众和依靠群众,才能得民心、顺民意、走民道。

3.不断健全结构要素

党群沟通机制的结构要素是中国共产党、信息、群众、渠道、沟通方式等要素。就中国共产党来说,党员干部是党的细胞,与群众沟通主要通过党员干部来进行。党员干部的素质能力关系着党群沟通的效果。就目前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的问题而言,要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基础上,结合“三严三实”要求,一方面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另一方面在选准用好干部上把好关,切实培养一批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就群众来说,主要是提高群众的沟通意识和沟通水平。受传统官贵民贱、官主民仆、官大理多等政治文化的影响,民众政治参与意识普遍低,一些地区还出现了政治冷漠的现象,反映到党群沟通中,就是民众面对政治问题没有动力、愿望去诉说,造成党不了解民众、民众也不了解党。对于这种现象,一方面要加大教育和宣传力度,把先进的政治思想内化为广大公民积极向上的政治心理、政治情感和价值取向上;另一方面要培育公民文化(民主文化)推动现代公民意识的形成,使政治权力遵循着民本的价值运行。就渠道来说,党组织(党员干部)、人大、信访、政协、党报、媒体、人民团体、民间组织等都是党沟通民众的渠道,[26]但从党群沟通过程来看,党群沟通不畅现象时有存在,群体性事件频发就是事实。为此,要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信访制度,发挥民间沟通渠道功用,不断拓宽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表达诉求渠道。就沟通方式来说,要注重方式方法。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指出,“全党深刻地注意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房子问题、衣服问题、生小孩的问题等等,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如果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27]这实际强调的就是走群众路线。但也不可避免会遇到意见不同的群众。对于这些群众,“不能用咒骂,也不能用拳头,更不能用刀枪,只能用讨论的方法,说理的方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一句话,只能用民主的方法,让群众讲话的方法”。[28]这实际上讲的就是协商民主。也就是说,在党群沟通过程中,党员干部一方面要走群众路线,另一方面还要坚持协商民主。只有这样,党群关系才和谐,执政基础才巩固。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

[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3-285、699.

[3][5]周尚文.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1847-1988)[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0.37、53.

[4][11][26]杨新红.中国共产党党群沟通机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2. 63-65、63-65、233-235.

[7]刘道福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群关系的主要思想[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1).

[8][9][10][12][14]列宁论党的建设问题[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378、352、364、133、214.

[13]中央党校编写组.列宁论科学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87.140.

[15]逄先知.毛泽东年谱(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188.

[16]陈荣华等.中央苏区史略[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289-290.

[17]中国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341.

[18]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8.

[19]张俊芳等.社会转型期社会文化心态变迁规律研究[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2.47.

[20]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1 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204.

[2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12.

[22][27]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6、136-137.

[23]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67.

[24]周清.中国共产党-社会沟通机制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7.68-69.

[25]十八大报告.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新华网,2012-11-19.

[28]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91.

(责任编辑:卫令海)

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保持党的纯洁性研究》(批准号:12&ZD076)的阶段性成果。

2015-09-02

杨新红(1975-),女,河南洛阳人,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执政党理论与建设。苏青场(1975-),男,河南商丘人,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副教授,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主要从事党的建设和应用经济学研究。

D26

A

1672-1071(2015)05-0031-05

猜你喜欢
党群群众
拱辰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家门口的“红色家园”
队旗在党群服务中心飘扬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新形势下油田党群工作思路的探索和研究
多让群众咧嘴笑
党群工作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金雅福党群服务中心揭牌 打造罗湖非公党建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