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角下的昌宁县扶贫开发

2015-01-30 00:28中共保山市委党校课题组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昌宁县贫困地区精准

中共保山市委党校课题组

(中共保山市委党校,云南 保山 678000)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角下的昌宁县扶贫开发

中共保山市委党校课题组

(中共保山市委党校,云南 保山 678000)

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就必须使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近年来,昌宁县着力增强扶贫开发“四个力”,成效巨大,但也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为此,一要把巩固成果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手段,二要把精准扶贫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抓手,三要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破解扶贫开发难题的有力支撑,四要把产业兴农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载体,五要把增强工业企业的辐射带动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外力,六要把积极争取扶贫资金作为扶贫开发的有力保障。

扶贫开发;扶贫方式;扶贫管理机制;昌宁县

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工作时强调:“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扶贫开发是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是最艰巨的任务。现在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五、六年时间了,时不我待,扶贫开发要增强紧迫感,真抓实干,不能光喊口号。”这就为我们在新常态到来时期抓好扶贫开发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

一、昌宁县扶贫开发的创新实践

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近年来,通过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工作格局,争取国家扶贫资金5.17亿元,实施整村推进项目331个,改善贫困乡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帮助贫困群众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全县贫困人口从13.77万人减少到6.79万人。昌宁县扶贫开发之所以取得显著成效,关键在于增强扶贫开发“四个力”。

(一)精准扶贫,增强扶贫开发能力

精准扶贫是“把水浇在根上”的扶贫思路。昌宁县把精准理念贯穿扶贫开发全过程,在“精准”二字上做文章,着力解决贫困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问题,提高扶贫开发效率。第一,调整扶贫开发思路。把扶贫重点从“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灌”,把扶贫方式从单个项目扶持转变为产业化扶贫,把帮扶力量从机关结对帮扶为主转变为社会化大扶贫为主。全面调动政府部门、社会等的积极性,把昌宁县对口支援平台用好,把帮扶方式搞活,把扶贫开发的强大合力汇聚起来。第二,处理好区域发展与精准扶贫的关系。根据区域开发拉动扶贫攻坚,扶贫攻坚推动片区协调发展的要求,昌宁县精准识别贫困乡村、贫困户,瞄准贫困农户,精准施策、精准帮扶;在战略布局上,把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主战场;在战术上,真正做到干部驻村到户,精准扶贫到户,确保扶真贫、真扶贫,做到片区规划和精准扶贫到村到户两个“轮子”一起转。

(二)培植支柱产业,激活农村的“造血功能”,增强市场竞争力

昌宁县针对不同贫困地区的区域特点、资源优势及农民种养殖传统,第一,实施“家门口创业工程”。重“鱼”更重“渔”,科学规划、因地制宜,重点选择培植和扶持一批产品有昌宁县特色、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有明显比较优势、能辐射昌宁县千家万户的特色产业。第二,采取农业专业合作社、“大户或者专业队承包”、“农户与企业联营”等新型生产经营模式;投入产业、信贷等专项扶贫资金38478.7万元,大力扶持发展茶叶、蚕桑等名特优产业6.62万亩,逐步形成一村多品、一乡多业多个骨干品种的扶贫产业和特色板块区域格局,特色专业村大量涌现,变常年坐等扶贫“输血”为自行“造血”、自我“供血”。例如,温泉乡光山村以茶叶为主导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860元;耉街乡挖沙村积极发展森林养殖产业,生态又环保,市场供不应求。

(三)抓好公司制农业,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力

第一,根据“做大企业建龙头、龙头拉动强产业,产业带富贫困户”的扶贫开发思路,昌宁县坚持以“特色、精品、高效”为目标,采取“公司+协会+农户”的经营模式,依托优势资源上项目,培植壮大农业龙头企业。第二,抓前期、盯重点、优服务,以有基地、有企业、有品牌、有文化、有服务、有市场的“六有”标准建基地、树品牌,重点扶持10个龙头企业发展种植、养殖业,推动了农业产业向标准化、现代化发展进程,使贫困山区由单一的种养业,逐步向种、养、加、服务业等多元化转变。

(四)创新扶贫机制,以“交响”促共鸣,增强开发活力

昌宁县多数贫困乡村的山水资源丰富而且有特色,拥有较大的开发潜力。为做活“山水”这篇大文章,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第一,昌宁县以扶贫开发总揽县域经济工作全局,打开山门,打破地域和所有制界限,健全扶贫绩效考评问责机制。第二,坚持强化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活化使用权的原则,通过招标、股份合作、租赁形式,激励企业和个人参与开发,领办或者创办企业。第三,根据县域经济以民营为主的特点,生产上给环境,营销上给政策,政治上给地位,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参与扶贫开发,变“要我参与”为“我要参与”。第四,既争取按照要素分配的资金,也争取项目资金和贷款贴息资金。通过努力,争取到国家扶贫资金5.17亿元,用贴息的方式,激励农民借贷发展,提高扶贫效益。

二、昌宁县扶贫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返贫现象比较突出

昌宁县返贫现象的主要成因,第一,因自然灾害返贫。由于极端气候频现,贫困地区自然灾害频发,造成房屋倒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损毁。虽然有救助资金,但往往是杯水车薪,恢复重建的重担还得靠当地政府和农民自己。第二,因缺乏技能返贫。许多农民文化素质低,缺乏技能,只能打短工、从事建筑等体力劳动维持生计。一旦生病,经济来源就会归零。第三,个别特困问题难以破解。贫困地区少数特困农户,严重缺乏劳动力,虽然有政府低保,但是,要脱贫致富,难度极大。初步解决脱贫问题的群众起点低,家底薄,增收难度大。要巩固扶贫开发成果,必须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帮助贫困群众改变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

(二)基础设施落后,扶贫开发的难度增大

第一,昌宁县的贫困人口多数居住在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增收难度大、科技教育事业发展滞后的地方,缺乏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能力,减贫压力不容小觑。有的地方一方水土甚至养不活一方人,“减贫效应”递减。第二,由于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不优、人才缺乏等因素的制约,昌宁县贫困地区的市场竞争能力较弱。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要素以后,客观上不利于资源配置向贫困地区流动。第三,农产品供过于求,价格走低,销售困难,单纯依靠发展种养业帮助农民增收,难度越来越大。第四,在产业扶贫过程中,项目如何选、资金如何投、贫困户如何扶,是亟待破解的新课题。

(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未出现新的“拐点”

第一,昌宁县农产品加工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和粗放型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第二,茶叶、石斛的生产时好时坏,规模经济总量不足。第三,由于受国内外市场深度调整的挤压,昌宁县农产品“走出去”的形势依然严峻。习惯国内市场的昌宁县企业很难适应“出海捕鱼”的打法,“品牌走出去”还难以形成规模。

(四)扶贫开发资金缺口大

由于昌宁县总体经济实力不强,扶贫资金的数量有限,加之贫困地区基础条件差,扶贫开发难度大,财政增收乏力,扶贫资金与贫困地区的需求仍然存在明显的差距。昌宁县每年启动整村推进重点村建设,若按每个村平均90万元的资金配置额度测算,贫困程度深的乡镇,每个村平均缺口资金超过30万元。伴随着重点村启动数量的不断增加,投入能力有限,难度也显而易见。

三、加快昌宁县扶贫开发工作的举措

(一)把巩固成果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手段

贫困是动态的,也是相对的。昌宁县要打赢扶贫攻坚战,巩固扶贫开发成果,第一,打扶贫强心剂是可行的,但应当处理好贫困户“药物依赖”的问题。要做到给钱给物与精神激励互相兼顾,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互为补充,“输血”与“造血”相辅相成,以“造血”为主,最大程度地发挥扶贫政策效应。第二,把健全长效工作机制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举措。要以部门扶贫为动力,壮大社会扶贫力量。搞好农村扶贫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扶贫开发干部队伍;健全“领导挂乡,单位包村,干部包户”,重点增强贫困户的就业创业能力的“一挂两包”挂钩帮扶机制;构建扶贫要素向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汇聚、全社会齐抓共管参与扶贫开发,形成横向联动合力的大格局。第三,要突出本地特色,探索扶贫开发的新路子,培育带动社会扶贫的公益品牌。第四,加强村级基层党组织建设,使村级基层党组织成为永不撤退的扶贫工作队,带领群众摆脱贫困的领头羊。

(二)把精准扶贫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抓手

“三严三实”实不实,关键要看精准扶贫准不准。第一,要把精准理念贯穿扶贫工作全过程,坚持走精准扶贫之路,瞄准扶贫对象,人往贫困乡村走,资金往贫困乡村投,项目往贫困乡村倾斜。做到扶持思路精准、扶持对象识别精准、方法精准、考核精准、监督管理精准,确保扶贫开发的精准性、持续有效性。第二,要从贫困村经济基础、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出发,因村制宜,面向市场,选准产业、项目和载体,制定操作性、针对性强的务实举措,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形成一村一品特色优势产业,把真金白银投向特困地区特困户,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确保扶贫开发成效,帮助贫困地区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破解扶贫开发难题的有力支撑

要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齐抓共管,形成横向联动合力。第一,既要有异地扶贫搬迁等“传统项目”,又要有类似电商扶贫的新鲜尝试。第二,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注意在市场波动中查找项目,在打破常规策划中生成项目,在产业链延伸中发现项目。第三,要切实抓好交通、水利、能源建设部门的联系协调,组织实施“村村通达工程”、“公路通畅工程”,提高建制村公路通畅率;抓好美丽村庄建设工程,使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从而破解发展瓶颈,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四)把产业兴农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载体

产业兴农是被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扶贫方式。第一,要密切关注产业政策和市场动态,用活政策利好,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挥高原特色农业优势,重点发展香菇、茶叶、核桃、畜牧、烤烟、生物制药六大产业。第二,发展壮大农业专业合作社,用合作社带动主导产业,以主导产业助推扶贫开发,带动贫困农户参与项目建设和产业培植;培育专业户,组织贫困户,让农产品有通畅的信息销售渠道。第三,要依托昌宁县的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搞好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增强昌宁县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帮助贫困农民增收,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

(五)把增强工业企业的辐射带动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外力

在新常态下,扶贫方式需尽快转型升级,突破口在哪里,扶贫开发抓什么、怎么抓,怎样布局是事关昌宁县发展全局的关键问题。为此,要周密细致地分析昌宁县工业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精准研判可能出现的新情况,理性地预期昌宁县工业企业拉动贫困地区经济增长的速度,力争做到“保”与“调”兼顾,不但要保住昌宁县工业企业主要发展目标和项目,还要聚焦品牌的“心智定位”,更加注重转方式调结构,精准识别、精确规划、找准产业,加大基础产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力度;力争做到“远”与“近”兼容,昌宁县工业企业的近期改革要有利于在建成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中先行先试的长远制度安排;力争做到“内”与“外”兼得,不但要抓住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战略机遇,巩固昌宁县工业企业的原有市场,积极开拓新兴市场,而且,还要致力于技术创新和产品更新换代,培育昌宁县工业企业的内需市场。

(六)把积极争取扶贫资金作为扶贫开发的有力保障

由于县乡财力有限,资金不足已成为制约昌宁县扶贫开发的瓶颈,影响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第一,要坚持全县“一盘棋”的思想,更多地争取扶贫项目资金,才能加快昌宁县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速度,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策红利。第二,为了解决昌宁县重点村建设捆绑的“三项资金”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的困难,要以国家的扶贫资金为动力,以整乡、整村推进项目为抓手,把昌宁县农业、水利、交通、财政、林业等部门项目资金、资源有效整合起来,集中投向贫困村,引导社会力量带着真情实感、用担当精神真抓实干、真金白银参与扶贫开发,想方设法吸引民间资金开发资源,使扶贫开发工作真切而热烈、新颖有亮点。

责任编辑:万泳延

F126

A

1671-2994(2015)06-0129-03

2105-08-28

课题组简介:唐继龙(1963-),男,四川内江人,中共保山市委党校副校长。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党的建设。

课题组成员:杨国辉、杨艳玲。

猜你喜欢
昌宁县贫困地区精准
昌宁县档案馆获赠379幅脱贫攻坚主题摄影作品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昌宁县总工会:顺利完成第十五期互助金收缴工作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精准的打铁
云南省昌宁县老年大学举办“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书画展”
A NEW CONCEPT AND EXHIBITION PROGRAM FOR THE EGYPTIAN MUSEUM IN CAI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