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世芳 王 瑾
(中共中央党校 中共党史教研部,北京 海淀 100091)
新世纪历史虚无主义的论争及启示
文世芳 王 瑾
(中共中央党校 中共党史教研部,北京 海淀 100091)
新世纪历史虚无主义的论争可分为三个关键点:第一关键点为2000年,历史虚无主义“自由泛滥”,日益侵蚀“思想阵地”;第二个关键点为2005年,历史虚无主义“重新泛起”,演变成“社会思潮”;第三个关键点从2013年持续至今,历史虚无主义“野蛮生长”,成为严重“政治思潮”。通过对历史虚无主义论争起落的梳理揭示,批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不能囿于革命传统思维,只停留在警惕和抵制层面,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虚无主义,掌握历史的话语权和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以“三个自信”消解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
新世纪;历史虚无主义;论争;话语权;领导权
近些年,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滥,在否定历史、搞乱思想、破坏社会凝聚力等方面产生了恶劣影响。坚决遏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蔓延,掌握历史的话语权,把人心民心凝聚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上,关乎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的兴衰成败。
虚无主义作为外来词汇,传入中国已久。在如何对待历史问题上,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就进行了讨论,一种对历史采取虚无态度的思想随之出现。根据中国知网数据,1956年学术讨论中首次出现“虚无主义”的说法。阎丽川在《美术》杂志发表文章,提出“美术教学中有没有‘虚无主义’和‘自然主义’”[1]的问题,认为对历史艺术缺乏足够重视和继承,是艺术“虚无主义”的表现。此后至新世纪,历史虚无主义论争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1956—1988年:虚无主义演化为“绝对否定一切”的“破坏性思想”
这一阶段,只提出虚无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历史虚无主义概念,但已涉及不尊重历史、不尊重传统。虚无主义的含义也引申为“绝对否定一切,彻底否定社会上已有的各种理论、制度、传统的具有极大破坏性的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社会思潮的激荡,在1979年理论务虚会上和第二个历史决议起草过程中,如何评价党和国家的历史、如何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已引起激烈争议。不过,这一时期历史虚无主义论争,多见之于内部会议,少见之于公开发表的文章,社会影响并不太大。
(二)1989—1999年:历史虚无主义因政治问题而提出,其实质为政治极端主义
1989年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大气候”和中国国内“小气候”发生巨大变化的不寻常之年。东欧剧变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到巨大挫折,国内政治风波严重冲击人们的思想,国际国内借机掀起一股反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潮流。针对这一情况,中共领导人一再强调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并将虚无主义与历史问题结合,明确提出历史虚无主义概念。1989年9月,江泽民强调指出:“任何割断历史,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借口‘改革’而否定党的优良传统的做法,都是错误的”。[2]在新中国成立40周年大会上他再次指出,“要特别注意反对那种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崇洋媚外思想”。[3]12月29日,在党建理论研究班上,他又强调:“一个时期以来,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人权’口号的蛊惑,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滋长,严重侵蚀党的肌体,把党内一些人的思想搞得相当混乱。”[4]至此,历史虚无主义在正式文献中提出,并与民族虚无主义并列。1990年1月,李瑞环在《关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若干问题》的讲话中提出要“批判对待民族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5]将民族虚无主义作为历史虚无主义的组成部分。1990年3月,李鹏在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继续沿用江泽民的提法,“对于近年来广为流传的资产阶级自由化观点和西方资产阶级的哲学观、政治观、新闻观、文艺观等,以及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要进行抵制和批判。”[6]这一阶段,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严峻,历史虚无主义概念因政治问题而提出,并和全盘西化挂钩,其实质就是政治极端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概念在中国一出现,就带有极强的意识形态色彩。
随着国际国内局势复杂多变,新世纪历史虚无主义论争呈现阶段性特征,出现三个关键点。
(一)历史虚无主义“自由泛滥”,日益侵蚀“思想阵地”
1.历史虚无主义问题引起理论界和学术界的广泛讨论。根据中国知网数据统计,2000年,中国学术界发表历史虚无主义文章17篇,超过1997到1999年的总和。[7]理论界、学术界的广泛讨论,引起党报党刊的关注和重视。主要党报党刊集中刊发了一批重要文章,强调正确认识和对待波澜壮阔的20世纪的中国,批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有学者集中阐释了中国为什么会发生革命、和平改良为什么失败、资本主义建国方案为什么行不通的历史原因和背景;论证了新中国成立后,搞社会主义改造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小资产阶级的空想社会主义;用事实说明了社会主义改造是促进了而不是阻滞或破坏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8]有学者指出,中国革命不是制造出来的,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起点;社会主义改造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道路;不能对党和人民奋斗的历史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应当珍惜党和人民奋斗的历史。[9]有学者重点批判文艺界戏说历史、歪曲历史、消费历史的现象。[10]
从内容上看,历史虚无主义的论争已经由泛泛的是否尊重民族文化传统、是否“全盘西化”,转移到如何评价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问题,尤其是新中国一些重大决策和事件的评价问题。
2.2000 年成为新世纪历史虚无主义论争的第一个关键点并非偶然,有其独特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必然性。新世纪对20世纪历史的回顾总结,涉及如何看待20世纪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问题。20世纪的中国,翻天覆地,波澜壮阔。前半叶,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后半叶,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开拓前进,取得举世瞩目的光辉成就。前半叶,如何看待各阶级阶层、各政党团体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中的付出和作用,如何看待革命与改良,都是关系重大的问题。后半叶,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国民经济逐步恢复,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但成功的道路上障碍重重,在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参照的情况下,难以避免地走了弯路,有过失误,甚至犯过“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长时间的错误。如何正确对待成功与挫折、主流与支流,引起广泛讨论。沙健孙、周振华等人的文章都落脚在如何正确看待中国波澜壮阔、天翻地覆的20世纪。
3.中央高度警惕“告别革命”论等对待历史的错误倾向,在意识形态领域展开斗争。1999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思想领域的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就必然会去占领”,[11]“要坚决同各种错误思潮进行斗争,绝不能任其自由泛滥。”[12]
2000年1月14日,江泽民在中央纪委第四次全会上严肃批评有的党员干部受历史虚无主义影响,“对中央已经作出决定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历史结论,公开发表反对意见。有的公然歪曲党的历史、诋毁党的领袖人物和党的优良传统,散布违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在干部群众中和意识形态领域造成了恶劣的影响。”[13]1月20日,江泽民在《通报中央政治局常委“三讲”情况的讲话》中再次批判个别人“公开在报刊上和书籍中发表歪曲党的历史、诋毁毛主席和党的优良传统的错误文章”,提出“我们应该逐一加以研究,制定措施,着力解决。”[14]此后,他在《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等重要讲话中,都对“歪曲党和人民的奋斗历史”的思想言论提出严肃批评。
《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 《求是》 等重要报刊的集中刊文,是贯彻中共中央进行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重要举措。许多文章直接引用其中相关论点进行批判。
(二)历史虚无主义“重新泛起”,演变成“社会思潮”
根据中国知网数据,自2000年以后批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文章,每年都有10多篇;2005年,创历史新高,达到28篇,超过平常年份的两倍,出现历史虚无主义论争的第二个关键点。历史虚无主义论争“重新泛起”,演变成“社会思潮”,并被提升为苏联亡党亡国的重要教训,批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成为捍卫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斗争。
1.历史虚无主义演变为社会思潮,成泛滥态势。
在此之前,历史虚无主义是在学术界、理论界有影响的观点,但在社会上影响有限。到2005年,则已发展为社会思潮,呈泛滥态势,对批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提出更高要求。因此,相关部门召开专门研讨会,部署批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2005年3月19日,教育部社科中心、中国史学会在北京联合召开近现代历史研究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研讨会。会议集中讨论了关于历史虚无主义重新泛起的历史背景、原因;关于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近现代历史研究中的主要表现;关于近现代历史研究中历史虚无义的理论渊源和认识根源;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这次研讨会提出两个关键概念:“历史虚无主义重新泛起”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重新泛起”说明历史虚无主义死灰复燃、卷土重来,并未因2000年的批驳、反对而销声匿迹。2005年提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概念,主要是历史虚无主义已经“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相当影响力”。
2.历史虚无主义是苏联亡党亡国的重要教训,批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成为捍卫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斗争。有学者明确指出,苏共垮台和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的、现实的,有内部的、外部的,有政治的、意识形态的,但最为直接、最为关键的原因,是戈尔巴乔夫推行了一条背离社会主义的错误路线。从意识形态领域看,大搞历史虚无主义,以“重新评价”历史为名,歪曲否定苏共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进而否定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从而造成了党内外的思想混乱,同时为国外敌对势力西化、分化苏联提供了可乘之机。认为“这股历史虚无主义的逆流在苏共垮台和苏联解体中起到了其他因素不可替代的催化剂的作用。”[15]
3.批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坚决捍卫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2000年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驳、反对,不仅未能刹住这股歪风,反而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外采取更加开放的态度,西方各种思潮进一步侵蚀中国意识形态领域,历史虚无主义演变成一种社会思潮。中共中央为了捍卫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组织了批驳和反对。此前,中共中央已高度警惕宣传、教育、科研等领域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逐渐蔓延,于2004年1月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提出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之后,接连发出《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与教材体系建设的意见》等文件,重点加强在教育、科研等领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强化主导地位。理论界、学术界充分认识到“在史学研究领域里,正有一股历史虚无主义的逆风乘隙袭来,且有愈演愈烈之势”,[16]因而,2005年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驳、反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其亮剑举旗的“重炮”。
(三)历史虚无主义“野蛮生长”,成为严重“政治思潮”
从2005年开始,关于历史虚无主义论争的文章日益增多,至2013年达到129篇,2014年205篇,2015年前10个月已有203篇,出现新世纪历史虚无主义论争的第三个关键点。这次论争呈井喷式爆发,规模之大、内容之广、参与程度之高、持续时间之长前所未有,表现出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1.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更广,演变为危害甚大的政治思想,批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十分重要的内容。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提出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命题,主要针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错误倾向。90年代初,有不少学者就指出历史虚无主义具有政治意图。[17]从实质、规模、影响等综合来看,到第三个关键点,历史虚无主义已发展为影响更大、危害更深的政治思潮。主要表现为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功绩,其实质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正如《红旗文稿》文章所指出的:“历史虚无主义虽然也存在于学术领域,表现于学术问题上,但它从本质上说不是一种学术思想,而是一股政治思潮。”[18]
根据《人民论坛》的调查,2010—2011年度最受关注思潮排名中,历史虚无主义位列第7,2014年,中外10大思潮中,历史虚无主义依然位列第7,令人震惊的是,2013年10大思潮中,历史虚无主义竟然高居第2,仅次于新自由主义。[19]在各种社会思潮的激烈碰撞下,历史虚无主义连续跻身前10,其受关注程度之高、影响之大前所未有。值得高度警惕。
近几年,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重大纪念活动不断,各种杂音也趁机蔓延。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2011年中共成立90周年、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2013年毛泽东诞辰120周年,2014年邓小平诞辰110周年。由此引发改革开放前后30年关系的讨论,如何看待新中国60年和中共90年的问题,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到底起了什么作用,如何评价毛泽东等领袖人物,为历史虚无主义论争持续升温提供了兴奋点。
各种观点在网上激烈碰撞,网络成为历史虚无主义论争的大舞台。互联网平台为各种思想提供发声机会,各种观点相互碰撞厉害,相左意见针锋相对、各不相让。在公开刊物上,知名学者之间公开论争。这些论争涉及面广,既有史学理论问题,也有史实问题;既有史料取舍问题,也有史料解读问题;既有重大事件评述,也有重要人物评价。这种论争又往往蔓延到网络,成为网上舆论热点,形成辩论甚至炒作风潮。如果说学者之间的论争,基本能保持在理性的辩论范畴内。那么,蔓延到网络后,则往往降格为无序的纷争,谩骂和攻击,从而使得论争变了味道,失去应有的意义,但影响不容小觑。
消解历史虚无主义对学术研究的影响,成为重要研究任务和目的。历史虚无主义本来并非学术流派,也没有一个系统的学术思想,但随其成为影响大的社会思潮,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成为高校硕士研究生论文选题和国家社科基金研究课题,研究不断深化。[20]消除历史虚无主义在高校与大学生中的影响,也就成为重要目标。
仅在2014年,用“历史虚无主义”和“高校”或“大学生”为标题的文章就有10余篇。其中,绝大多数是关于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2014年,中宣部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计划”,也以高校教师为主要培养对象。2015年,中央党校开始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培养计划”,招生简章明确指出,这是落实中央关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要求的重要举措。
2.必须正视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绝不可掉以轻心。在政治层面: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对拿党史、国史说事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坚决批驳、反对。习近平高度重视历史的作用,调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最好的教科书,是营养剂、清醒剂,是必须修好的必修课。同时,也高度重视捍卫历史领域的话语权。2010年7月,在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要坚决反对任何歪曲和丑化党的历史的错误倾向。2013年1月,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深刻阐述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不能互相否定的思想,尖锐地指出:“古人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他总结苏联解体和苏共垮台的惨痛教训指出:“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各级党组织几乎没任何作用了,军队都不在党的领导之下了。”感叹说:“苏联共产党偌大一个党就作鸟兽散了,苏联偌大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分崩离析了。这是前车之鉴啊!”[21]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的讲话中,习近平强调在意识形态领域要敢于担当、敢于出手。12月,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指出,既不能把领袖像神那样顶礼膜拜,也不能因为他们有失误和错误就全盘否定,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
在现实层面:批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关乎社会主义建设成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当今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是,发展黄金期和矛盾凸显期叠加,改革已到攻坚期、深水区,需要啃硬骨头、涉险滩,反腐倡廉工作也到需要猛药去疴、重典治乱,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关头。在历史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尤其需要统一思想、凝聚工作。不纠结于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向后看”为了“向前看”,方能充分发挥历史在大时局中的鼓舞、导向和凝聚作用。反之,则容易搞乱思想,影响大局。
在技术层面:批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成为意识形态领域长期的、持续的斗争。随着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兴起,中国社会已进入人人手握话筒的全媒体时代。各种歪曲、污蔑党史、国史的观点在网上大行其道,肆意泛滥,严重侵蚀党的执政基础。面对严峻的形势,单靠媒体管控和理论批驳已难抑制,论争一起,一时难以平息。
历史虚无主义几经起落,愈演愈烈,足以引发深刻思考。
历史虚无主义论争起落,情况复杂,原因多样,涉及文化多元化冲击、信息技术发展、新史料发现、新史学方法传播,掺杂国际局势变化和国家之间的纷争,往往兴起于党和国家重大纪念日前后。把历史虚无主义简单归结于国内外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的革命传统思维,简单地提出高度警惕、坚决抵制,既是不负责任的态度,也无益于问题的解决。批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不能囿于革命传统思维,只停留在警惕和抵制层面,应持更客观理性的态度,采取更加务实、长效、令人信服的举措。
(一)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斗争是长期的、艰巨的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个比较模糊且不断演化的概念。作为一个舶来品,历史虚无主义概念日益意识形态化,发展为特定的政治概念和政治思潮。即使如此,它依然存在概念不清晰、边界不明确等问题。这种政治思潮又和学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更增添了模糊性和迷惑性。批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有必要对历史虚无主义概念本身做明确的界定与研究,以避免概念滥用、泛化以及批驳缺乏针对性。
历史虚无主义几经批判而不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不同政治诉求的推波助澜是主因,深刻的历史文化和时代背景也不容忽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外敌侵略一败再败,饱经苦难和耻辱,加上近代工业文明发源于西方,在西学东渐、向西方学习过程中,民族文化自信受到极大损害,为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生存土壤。
20世纪的中国是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整个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社会阶层变动巨大,社会阶级对立激烈,利益调整深刻,极为复杂和令人震撼,广大人民或直接或间接搅进了历史大旋涡,站在不同立场对这段历史做出不同评价难以避免。如翻身农民及其后代与乡村士绅及其后代,对这段历史的评价就不可能尽然相同。因而,必须充分认识到与历史虚无主义的斗争是长期的、艰巨的,不能仅靠批驳、反对。
(二)必须掌握历史的话语权
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折射出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价值冲突、社会矛盾等问题。主张历史虚无主义的人们,原因和动机千差万别。国内外敌对势力是拿党史国史说事,抹黑党的历史,损害党的形象,侵蚀党的执政根基。另外一些人,有的对现实不满,借历史说事;有的对学术问题有不同看法、不同追求;有的语不惊人死不休,哗众取宠,增加所谓知名度和谋取经济利益;有的历史知识匮乏,又没有独立认知判断能力,被标新立异的思想观点吸引和误导,人云亦云,随意跟风。因此,批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应针对不同目的和动机,采取不同应对手段和措施。比如对国内外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借历史之名进行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活动,就必须坚决打击、绝不手软;学术问题和方法问题,则可以采取更柔和理性的处理方式,不可一刀切、一风吹,简单应对。
历史虚无主义论争愈演愈烈,充分说明传统宣传教育模式受到严重挑战。当今社会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社会,信息传播发达,怀疑精神和自我意识高涨,如何掌握历史的话语权,占领意识形态领域的制高点,引导人们尤其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是一个新课题。同时,对历史的教育和宣传,曾经也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历史被林彪、“四人帮”搞混乱,被任意篡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虽然历史领域经过拨乱反正,颠倒了的历史被颠倒过来,但历史研究和宣传领域也并非没有可供商榷和值得反思的问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宣传教育工作者要主动积极应对挑战,掌握主动权。相关部门、历史研究者、教育工作者应统筹协作,形成合力,主动设置议题,引导发展方向,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
(三)必须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22]批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
批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既要增强传统媒体、传统教育的影响力和导向性,也要针对网络成为历史虚无主义论争的大舞台、广大青年成为非马克思主义思想争夺对象的新情况、新形势,努力打造一支能建设好、运用好、管理好互联网的理论队伍和宣传队伍,培养造就党的真正让人信服的宣传思想工作行家里手,用通俗的语言、青年的思维、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历史的主流与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深入浅出地讲出来、推出去。
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必须清晰认识历史虚无主义起落的规律,重视统筹考虑和“顶层设计”。历史虚无主义往往兴起于党和国家重大纪念日前后,核心在于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史,否定新中国建设、改革的成就,否定和贬损革命前辈,诋毁党的领袖和革命英雄,喜欢将历史碎片化,拿党史、国史中曲折发展时期的问题说事。据此,在相关重要领域和重要问题上,应有预先研究、谋划,集中力量拿出一批精品力作,有系统、有步骤地回答人们关注的历史问题。批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也需要广大理论工作者、历史研究者在正确理论指导下,做扎实细致的工作。《人民论坛》关于社会思潮的问卷调查,有关论文关于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和对策研究,就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四)必须以“三个自信”消解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
近代以来,为了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各种政治力量、各种主义和思潮,都做出过尝试和探索,但历史和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在各种孤立、封锁和“制裁”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各种“中国崩溃论”和“历史终结论”沦为笑柄。历史和现实已经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符合中国客观实际,体现社会发展规律,顺应人民群众意愿。批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必须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故事,以“三个自信”消除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成功推进,是破解有关发展道路问题的争论、消解历史虚无主义影响最具说服力的理论与实践依据。批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的观点,在发展中祛除历史虚无主义存在的现实基础,抚平落后挨打的历史伤痕。同时,也必须注意,在发展中解决问题,但不能等待发展后再解决问题。在发展道路上,必须警惕、抵制各种不良倾向。
[1]阎丽川.美术教学中有没有“虚无主义”和“自然主义”[J].美术,1956(11).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思想年编(1989—2008)[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8.
[3][5][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75、274、384.
[4]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4.
[7]这里所指的关于历史虚无主义论文的数量,是在中国知网以“历史虚无主义”进行“主题”搜索的结果。本文关于论文数量的数据,统一按此检索得出.
[8]周振华.应当十分珍惜党和人民奋斗的历史——兼评历史虚无主义的若干观点[J].求是,2000(16).
[9]沙健孙.应当珍惜党和人民奋斗的历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思想理论教育,2000(10).
[10]李伦.评近两年的历史虚无主义批评[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0(04).
[11][12][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94、196、266.
[14]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66.
[15]陈之骅.苏联解体前夕的历史虚无主义[J].高校理论战线,2005(08).
[16]田居俭.历史岂容虚无——评史学研究中的若干历史虚无主义言论[J].高校理论战线,2005(06).
[17]持这种观点的文章很多,如李文海:《在“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座谈会上的发言》,《高校理论战线》1991年第1期;《高校理论战线》1991年第2期评论员文章:《必须正确评价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五论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历史经验》。
[18]田心铭.识别历史虚无主义要透过现象看本质[J].红旗文稿,2015(09).
[19]参见:高源.公众关注的重大思潮调查[J].人民论坛,2011(01);王业、韩冰曦、康培.2011重大思潮调查报告——与2010年的对比分析[J].人民论坛,2012(03);人民论坛“特别策划”组.2013十大思潮[J].人民论坛,2014(02)(上);贾立政、陈阳波等.2014中外十大思潮(下)[J].人民论坛,2015(03).
[20]主要硕士研究生论文有:朱永的《俄罗斯苏联时期的历史虚无主义运动研究——以意识形态合法性为视角》(2009年)、杨晗的《论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前提—历史复杂性视角》(2012年)、胡明君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高陈其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高校学生的影响研究》、袁方的《唯物史观视域下的历史虚无主义研究》、姜强强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刘笑涵的《历史虚无主义在当代中国的重现及其批判》、李杰的《历史虚无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的不良影响及其对策研究》。“近年来党史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评析”被纳入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2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13.
[22]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占领制高点掌握主动权——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的重要论述[N].光明日报,2014-02-16.
责任编辑:刘建文
D092
A
1671-2994(2015)06-0167-06
2015-10-12
文世芳(1982-),男,湖南宁乡人,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博士研究生,中央党史研究室宣传教育局编辑。研究方向:改革开放史。
王 瑾(1990-),女,河南商丘人,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