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重建

2015-01-30 04:25杨振闻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价值

杨振闻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湖南长沙41000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重建

杨振闻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湖南长沙410006)

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面临诸多问题:老祖宗所传承的精神世界被连根拔起;马克思主义精神信仰遭受扭曲;精神懈怠与困惑现象普遍存在。重建中国人精神世界,是适应转型期价值多元化趋势、抵御西方价值渗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导向、精神铸魂、包容并蓄”的独到作用,通过“宣传教育、示范引领、综合创新、制度建设”,实现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践行”的统一,并使其融入生存方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重建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动物没有思维能力,也就没有精神世界,只生活于物质世界,而人却同时拥有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人不是因为具有物质世界而成为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具有精神世界而成为人。何谓精神世界?顾名思义,就是人的精神所属的独特世界。概而言之,精神世界是一个由多维精神层面(心理、思维、伦理、境界,等等)和多重精神要素(思维方式、道德情操、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精神风貌,等等)所共同构成的立体世界。这其中,核心价值观是精神世界最为关键的要素。北宋著名理学家张载有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充分彰显了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对民生福祉及人的精神世界予以终极关怀的学术理想。儒家思想强调经世致用,关注人自身的伦理价值修为,主张通过“修身”来“治国平天下”。从孔孟哲学到宋明理学,儒学大师们为维护社会稳定制定了一整套符合封建社会发展需要的价值体系和以“三纲五常”、“四维八德”为主要内容的核心价值观。当然,除儒家思想以外,墨家、道家、法家等各派思想也都为中国古代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以及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归属与安顿作出了杰出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1]关注人的精神世界,注重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一个具有重大学术及应用价值的课题。

一、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面临的严重问题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经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2](P48)这种变局,不只是体现在列强入侵、中国封建政治统治分崩离析,整个社会被裹挟入世界现代化进程,更深层次的变革则是体现在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所形成的儒家核心价值观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中国人原有精神家园在“打到孔家店”的口号声中几近坍塌,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由此面临一系列严重问题。

1.老祖宗所传承的精神世界被连根拔起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所建构的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严重冲击。在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里,中国古代儒释道三家,特别是儒家制定了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及其核心价值观,并“通过蒙学读物、民间谚语与故事、家训、家礼等,通过家教与民间社会生活与信仰,渗透到世世代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3]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至官员下至百姓的道德律令和价值遵循。但这种曾被视为“天不变道亦不变”的绝对价值遵循,在鸦片战争以来“欧风美雨”地冲击下发生了严重动摇。维新派主张“托古改制”,引进西方政治学说和价值观念。革命派则主张推翻帝制、建立共和。辛亥革命终于结束了延续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虽然其革命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但革命本身极大冲击了“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价值观念。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并建立适应新时代的新文化,就成了当时必须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此作出了科学解答。毛泽东指出:“所谓‘全盘西化’的主张,乃是一种错误的观点”,[4](P398)新民主主义文化应该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4](P400)建国以后,毛泽东继续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来把握思想领域的斗争,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在斗争中才能发展。……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5](P785)“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5](P783)毛泽东的这一系列重要论述彰显了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建设中国人新的精神世界的科学精神。但在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我们在文化建设方面走了很多弯路,彻底否定传统文化,甚至很多文化古迹在“批林批孔”运动中都遭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文化建设方面把“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与“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并为一体,共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本质属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的思想精华对丰富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重要作用。他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6](P34)但现在的问题是,一些人缺乏科学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能力:或者将其视为封建落后的代名词而看不起;或者无法辨别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陷入盲目的“国学热”,热衷于通过穿汉服等形式来寻回精神家园;或者是真的想了解传统文化,想从传统文化中吸取精神资源,却又缺乏真正读懂传统经典的能力。所有这些,都是重建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需要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才能呈现生机勃勃的新景观。

其次,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又遭遇西方强势文化和所谓普世价值论的包围,以致不少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缺少历史传承。西方极力宣扬所谓普世价值论,其实质是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正如尼克松所写《1999不战而胜》一书书名所言,西方就是想通过对社会主义阵营进行意识形态输出这样的非军事手段、以和平演变方式“不战而胜”。苏东剧变一定程度上就是西方和平演变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骄人成绩,中国模式受到世界关注,但在国际上,中国话语体系还有待完善、话语权还有待提升。正因为受西方强势话语体系包围,一些中国人总觉得外国月亮比中国圆,看不起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看不到“中国道路”背后“中国理论”的独特价值,不善于发掘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来塑造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换言之,这种妄自菲薄的心理使得一些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缺少历史传承。

2.马克思主义精神信仰遭受严重扭曲

上世纪初期,中国人信仰几千年的传统价值体系及其核心价值观陷入认同危机。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苦苦向西方追寻救国救民的真理,寻找新的精神家园。“那时,求进步的中国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书也看。向日本、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派遣留学生之多,达到了惊人的程度”,但令人奇怪的是,“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5](P676)正当中国人陷入求学困惑、精神迷茫的时候,国际上发生一个重大的变局,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这就是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5](P677)掌握了这一先进理论武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就得以重新充盈起来。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革命具体实践,创造性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这一思想在党的七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正是紧紧团结在这面思想旗帜下,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实,实现了全国人民思想大团结,并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建国之初,也正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正确指导下,我们很快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取得了不少建设成果。但在一个一穷二白的东方大国搞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事业,在探索中我们也走了不少弯路。特别是在“阶级斗争为纲”的“文化大革命”期间,马克思主义被严重扭曲,异化为“踢开党委闹革命”的斗争哲学和整人哲学,成了不关心人、不讲人道主义只讲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的教条化、甚至冷冰冰的意识形态话语。这就导致了一些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了动摇,中国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引领的精神家园出现裂痕,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又一次出现危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符合马克思主义根本精神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也正是在这条思想路线指引下,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进行了艰辛探索,明确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7](P255)“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7](P373)这一系列重要论述,澄清了以往人们对于社会主义的种种误解,恢复了马克思主义本来面貌。拨开了思想认识上的重重迷雾,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扫除了思想障碍,形成了符合中国现实国情的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内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正是因为遵循这条基本路线,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人在“物质世界”上实现小康并逐步走向富有的同时,“精神世界”上也重新找回了自信,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信心。

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在改革进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腐败问题。同时,国际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方面加紧西方价值观渗透工作,加上自身原因,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遇严重挫折,处于相对低潮。在这种背景下,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也出现了一场严重政治风波。一时间,“马克思主义不行了”、“共产主义不灵了”之类的论调甚嚣尘上,美国学者福山还提出了所谓“历史终结论”,认为“自由民主制度也许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并因此构成‘历史的终结’”。[8](P1)这些噪音严重干扰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其理论的正确认识,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产生质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核心价值观失去价值认同,精神世界陷入迷茫。

3.精神懈怠和精神困惑现象普遍存在

改革开放以来,一些人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消极影响,陷入拜金主义,沦为物化生存,出现精神懈怠,精神世界一片荒芜。“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5](P373)邓小平南方谈话关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的上述石破天惊之语,消除了人们关于市场经济的种种误解。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独立性、积极性、创造性大大提高,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得到很大发挥,社会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显著改善。但是,市场经济也是一面双刃剑。市场经济讲究等价交换、追逐物质利益最大化。一些人就把等价交换的原则不恰当地运用到其他领域,甚至在政治生活中,大搞权钱交易。一些人奉行拜金主义,把占有物质财富的多少作为判断人生成功与否的标准,“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坐在自行车后笑”,沦为物化生存。这种生存方式重物质占有、轻精神富有。“精神懈怠”就成为物化生存的人在精神面貌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主要有:权力寻租盛行、宗旨意识淡薄;实用主义流行、理想信仰动摇;物质享乐成风、精神迷茫困惑。

当然,造成“精神懈怠”的原因,不仅仅是由于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消极影响,也由于一些人无法适应中国社会转型期带来的深刻变化而产生的精神迷失。中国社会正经历文明转型与体制转型的双重变化: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的转型;由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双重转型必然引起人们生存方式的深层变迁,即由原来信奉“官本位”核心价值观的权力化生存方式向奉行“能力本位”的能力化生存方式的变迁。不过,这种变迁不是一帆风顺的。直到现在,能力化生存方式还只是代表了当代中国人生存方式的根本走向,很多人实际践行的依然是权力化生存方式和物化生存方式。而权力化生存对权力的追逐、物化生存对物质的贪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的创新能力的呼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人之健康向上精神风貌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由于生存方式不能适应转型时代的新变化、新要求,一些人在物质上获得前所未有发展的同时却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心态失衡、心理焦虑与精神困惑:在主观认知上缺乏核心的价值认同;在理想信念上缺乏坚定的精神信仰;在精神追求上缺乏鲜明的精神旗帜。

二、重建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必要性

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出现了上述一系列严重问题,使得重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成为一个重要且紧迫的现实课题。

1.重建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是适应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价值多元化趋势的必然选择

如前所述,当代中国正在经历深刻的双重社会转型,而转型的实质是文明的转型,归根结底是要实现新旧价值体系及其核心价值观的转型,转型完成的真正标志必然是在全社会确立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及其核心价值观在中国人精神世界的统摄和领导地位。目前,中国社会转型还在“途”中,改革还处于攻坚阶段,多种新的社会矛盾相互叠加,利益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新的社会阶层不断涌现,人们思想活动、价值取向呈现多样性、多变性的新特点,各种价值观念、价值思潮都会各显其能,不同层次、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人们价值追求、价值信仰也各不相同甚至相互冲突,整个社会的精神世界呈现出一幅多种价值观念交错并存的图景。

当前,这幅多元价值观念交错并存的精神世界图景,给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特别是价值观建设领域提出了十分艰巨的任务:既要进一步清除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遗留的“官本位”价值观,又要克服计划经济条件下所形成的“等靠要”的消极价值观念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人“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价值取向,还要自觉抵制西方价值观念的侵蚀。重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就是要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转型期的人们有共同价值信仰和精神家园,化解社会转型期带来的价值混乱、行为对立,成为维系人心与社会安定的精神支撑。

2.重建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是应对全球化时代文化交融与价值冲突局面的迫切需要

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对初现端倪的全球化问题作了前瞻性分析,提出了著名的“世界历史”理论,认为由于社会分工和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9](P114)相比于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年代,当今世界已经进入高度全球化时代,各民族、各地区交流日益频繁,文化交融的广度和深度更是前所未有。邓小平深刻把握这一时代特征,特别强调:“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5](P78)多年来,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不仅让我们开阔了眼界,还吸收了大量资金技术,促进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但与此同时,西方各种思潮也纷至沓来,特别是近些年来西方以所谓“普世价值”论与社会主义国家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斗争日趋激烈。因此,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告诫我们:“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10](P86)

在全球化时代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来统摄人心,重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反观近年来中东北非的政治演变,我们不难发现,西方散播的“普世价值论”实际上沦为颜色革命的工具。我们和西方在价值观上的差别,不在于要不要“自由、民主、公正、法治”,而是要什么样的“自由、民主、公正、法治”。事实上,在党的十八提出“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就已经包含了“自由、民主、公正、法治”等价值观。“自由”并非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价值观专利,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高度关注自由,而且赋予其更丰富更真实的内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理想社会的设想,就是要建立“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11](P239)在我国,“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是“三位一体”的辩证关系,三者的共同目的就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只有认清西方输出所谓普世价值观所包含的企图颠覆我们价值信仰的真实政治目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建设好中国人自己的精神家园。

3.重建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穷同样不是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最高价值追求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铸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中国改革发展进入新时期、新阶段之后提出的紧迫课题,即如何在基本实现小康之后更进一步实现中国人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全面富有、全面小康的新课题。

依据马斯洛人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在较低层次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得到最低限度实现后,就会开始追求更高层级的需要(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回顾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历程,人们在需求内容方面的变化轨迹一定程度上印证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国民经济到了崩溃边缘,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来解决“人与物”的关系问题成了当务之急。邓小平一语破的:“发展才是硬道理。”[5](P377)这句至理名言今天仍然管用,因为我们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面对在资源环境、社会公正等方面付出的巨大代价,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什么样的发展才是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经过反思,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这表明,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除了需要继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以解决“人与物”的关系问题之外,“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即如何更好地分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又突出提到日程上来了。而历史发展到今天,随着精神懈怠问题的日益凸显,“人与自身精神世界”的关系问题,又成了我们必须加以解决的新课题。呼应这种新期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2](P18)“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努力抢占价值体系的至高点。”[10](P88)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重建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重要作用

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指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13]这段话清楚告诉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目的和精神实质,就是要重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重建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具有重要作用。

1.价值导向作用

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从国家价值目标的维度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这一重大问题;“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从社会价值导向的维度回答了“我们希望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这一重大问题;“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是从公民个人价值准则的维度回答了“我们应成为什么样的公民”这一重大问题。这三大问题,也恰恰是重建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需要解决的三大核心问题。只有从根本上回答了上述三大价值问题,明白了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的价值取向、价值目标、价值准则,人的精神世界才不会陷入空虚迷茫,才不会出现精神懈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的导向性,这从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的提法本身就可以得到说明。那么,“导向性”究竟是为谁的方向导航呢?从根本上说,这就是为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重建工作提供了价值导航:从国家层面而言,精神世界的重建工作就是要引导人们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而奋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一价值目标就为人们投身国家建设提供了价值支撑;从社会层面而言,精神世界的重建工作就是要引导人们为建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而奋斗,“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一价值导向就为人们投身社会建设提供了价值引领;从公民个人层面而言,精神世界的重建工作就是要引导国民争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价值准则就为公民在处理国家与个人、事业与个人、个人与自身、个人与他人的关系问题提供了价值准则。总而言之,“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导向、个人价值准则的统一,为中国人精神世界重建工作提供了根本的价值遵循。

2.精神铸魂作用

毛泽东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14](P162)一个国家、民族和社会更应该有自己的精气神,有自己的思想灵魂,否则就会精神缺钙,就会死气沉沉,成为迷失的羔羊。一定国家、民族、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特别是其核心价值观在长年累月的潜移默化中已经内化到人们精神血脉之中,构成一个国家、民族和社会精神世界的灵魂。有了这一思想灵魂,人们才会有为之共同奋斗的价值目标,才会有处变不惊的主心骨。中华文明之所以能绵延几千年而保持旺盛生命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积淀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所凝结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发挥了强大的统摄人心的作用。而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已无法适应时代发展新要求,人们就得寻找新的安顿灵魂的精神支柱。在20世纪初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传统核心价值观的批判,其用意就在于完成“改造国民性的‘灵魂救治’的历史任务”。[1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所达成的最大“价值共识”,是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核心和灵魂,是当代中国人价值追求的“主心骨”。有了这样的核心和灵魂,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重建工作就有了可靠保障。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目的,就是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凝魂聚气,形成全体中国人共同信仰的精神支柱、思想灵魂,在国内外各种社会思潮的碰撞中保持思想定力,从根本上解决“物质富有、精神困惑”的悖论,摆脱“身强力壮、东张西望;钱包鼓鼓,六神无主”[16]尴尬局面。

3.包容并蓄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推进,相比于改革开放之初,当今中国的经济水平、社会结构、利益格局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既然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社会意识”肯定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换言之,与“物质中国”发生深刻变化相伴随的必然是“精神中国”的变革,即人们价值观念的选择性、独立性、多样性日趋明显,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发生了深刻变化,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图景。

那么,如何才能满足新时期人们精神世界的日益多样化的新需求呢?这就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重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具有包容并蓄的特性,是各个阶层与群体的人群共同认可的“价值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精神,又充分吸收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还借鉴了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合理因素,因而是最具包容精神的核心价值观。正因为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具有包容性,所以倡导这种价值观就能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精神需求。比如,“民主、自由、公正、和谐”等社会主义价值观就都具有包容并蓄的特性。只有发扬“民主”精神,创造“自由”环境,提供“公正”机会,才能实现各阶层、各群体“和谐”共存的局面。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能为满足当代中国不同阶层、不同人群精神世界的日益多样化的需求提供广阔空间。

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重建的基本路径

重建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基本路径,就是要通过“宣传教育、示范引领、综合创新、制度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入生存方式之中,实现价值认知、认同、践行的有机统一,营造中国人共有的精神家园。

1.加强宣传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喻户晓,为中国人精神世界凝魂聚气

人总是要有精神的,而人的精神世界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引领,错误的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就会乘虚而入,整个社会的精神世界就会坍塌。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强调:“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9](P15-16)这里,马克思实际上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与无产阶级本身之间的辩证关系,两者谁也离不开谁: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大众性,为无产阶级代言,哲学不能离开无产阶级;另一方面无产阶级头脑里不可能自动冒出先进理论,需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武装头脑,无产阶级不能离开哲学。列宁更直接指出工人阶级的成长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他说,“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17](P317)因此,重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必须理直气壮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灌输工作,坚决反对“自发论”的错误论调。宣传灌输的根本目的,是要增强人们价值辨别力、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只有有了科学的价值信仰,人们才能消除社会转型期的精神困惑。

人的精神世界是一个立体性结构,涵盖多维精神层面(心理、思维、伦理、境界,等等)和多重精神要素(思维方式、道德情操、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精神风貌,等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灌输也要进行立体宣传:既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三个维度(国家、社会、个人)的整体内容进行立体宣传,阐释三个维度之间的内在逻辑;也要使宣传深入到人自身精神世界的立体结构的各个层面(心理、思维、伦理等),使之融入人们的道德追求、价值取向、理想信念、思维方式、生存方式之中,使当代中国人都拥有健康向上的精神世界。同时,宣传教育还要注重长期性,不是单独一次或几次宣教活动就能使价值观融汇到人们的言行之中,而是必须持续推动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使其家喻户晓,老少皆知,从而为全体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凝魂聚气。

2.树立榜样模范,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培养中国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是基础性工作。但宣传灌输很大程度上还只能解决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知问题,还无法彻底解决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问题。而要实现价值认同,除了核心价值体系及其核心价值观本身应具有吸引力、感召力以外,还必须有公众人物、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们精神世界的地位和认同度与党风廉政建设成效直接相关。试想,如果只要求老百姓去践行核心价值观,而党风廉政建设没有抓好,领导干部直接践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怎么可能使人们对官方宣传的核心价值观产生强烈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呢?当前一些地方出现塌方式腐败,就严重削弱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而之所以出现塌方式腐败,其思想根源就在于一些领导干部的精神世界出了问题,出现了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迷失。习近平总书记对此进行了深刻揭露:“在一些人那里,有的以批评和嘲讽马克思主义为‘时尚’、为噱头;有的精神空虚,认为共产主义是虚无缥缈的幻想,‘不问苍生问鬼神’,热衷于算命看相、求神拜佛,迷信‘气功大师’,有的信念动摇,把配偶子女移民到国外、钱存到国外,给自己‘留后路’,随时准备‘跳船’;有的心为物役,信奉金钱至上、名利至上、享乐至上,心里没有任何敬畏,行为没有任何底线。”[18](P17)欲改变这种状况,领导干部就必须“坚实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18](P137)我们必须发挥榜样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价值示范作用,大力宣传焦裕禄式的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领导干部的先进事迹,弘扬社会正能量,引导更多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实精神世界,使当代中国人呈现出富有蓬勃生机的精神风貌。

3.注重综合创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使中国人精神世界充盈而富有活力

精神世界重建工作不应从零开始,而应该充分吸收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地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6](P33)一个民族的文化失去根基,就意味着这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失去了地基,会摇摇欲坠。因此,重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必须充分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比如,“爱国”、“诚信”、“和谐”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几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一直推崇的价值观。当然,我们还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重建工作无需从零开始,也不能闭门造车,而必须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新文化及西方文化之间保持一种必要的文化张力,推动“文化综合创新”。何谓文化综合创新?张岱年先生对此有精彩见解,他说:“真正的综合必是一个新的创造”,[19](P206)“所谓创造的综合,即不止于合二者之长而已,却更要根据两方之长加以新的发展,完全成一个新的事物。”[19](P265)而要使文化创新保持正确方向,就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主义的正确指导,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引领。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文化的综合创新,才能使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充盈而富有活力。

4.强调制度建设,转变生存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

邓小平曾经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20](P333)因此,我们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通过深化改革来完善各项制度,使制度成为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遵循和根本保障。一个社会的精神世界是否充满朝气与活力,与这个社会的制度是否先进、是否合理直接相关。如果只是在价值观的宣讲上讲公平正义,但社会具体制度却与之相悖,则会使这个社会民怨沸腾,充斥社会负能量,整个社会的精神世界就会萎靡不振。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注重以核心价值观完善各项制度,特别是要使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充分体现出公平正义。而制度的执行又离不开健全的机制相配套,因此,必须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体参与机制、组织管理机制、转化运行机制、牵引动力机制与支撑保障机制建设,为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富有提供可靠保障。惟其如此,正气就会压倒邪气,整个社会的精神世界就会生机勃勃。

在注重制度与机制完善的同时,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重建工作还必须积极引导人们形成健康向上的生存方式。精神懈怠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一些人陷入权力化生存、物化生存。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里,“官本位”思想盛行,“学而优则仕”成为一种普遍价值选择,整个社会呈现出金字塔式的权力结构,金字塔顶端就是绝对权力——君权,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时至今日,这种官本位思想仍然有其市场,社会上跑官、卖官等丑陋现象,就是这种落后腐朽的价值观作用的结果。这说明,这些人依然奉行权力化生存方式。与对权力的攀附相伴随的,是一些人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消极影响而对物质占有的贪婪,陷入拜金主义和物化生存。权力化生存和物化生存的共同特征是对占有外在事物(权力、金钱、财富)的贪婪,而对自我内在精神的提升漠不关心,陷入精神懈怠。重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必须引导人们自觉摒弃权力化生存和物化生存,要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养成,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之中去,使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的一种全新生存方式。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1).

[2]转引自梁启超.李鸿章传[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11.

[3]郭齐勇.“仁”“义”与现代人的精神世界[J].人民论坛,2013(10上).

[4]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6]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代序)[M].黄胜强,许铭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汇编[Z].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

[13]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

[14]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5]吴春梅,张贻龙.中国马克思主义启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3).

[16]易中天.中国人当下钱包鼓鼓,六神无主[N].江南时报,2014-08-28.

[17]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8]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

[19]张岱年文集:第1卷[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

[20]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缪开金]

Core Socialist Values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World for Chinese

YANG Zhen-wen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Party School of Hunan Provincial Committee of CPC, Changsha 410006,Hunan,China)

Nowadays,Chinese people have to face various challenges in spiritual world,such as the wavering faith in traditional belief,the distortion of Marxism and the lack of motivation.The r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people’s spiritual world serves as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diversified value orientation during the transitional period,resistance to the penetration of western values and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people.We must give a full play of the significant role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in value-orientation,spiritual cultivation and inclusion.To pursuit the integrity of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the practice of socialist values,we should incorporate the value into people’s life through education,comprehensive innovation and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socialist core values;Chinese of the modern society;the re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world

B018

A

1674-0955(2015)03-0026-09

2015-03-15

杨振闻(1970-),男,湖南宁乡人,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哲学博士、教授。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价值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