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创新活力 打造创新高地

2015-01-30 04:19朱策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合肥科技成果创客

[摘要]为贯彻落实国家大力发展众创空间,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部署,合肥科技创新重点围绕全业态抓创新创业、全要素抓创新平台、全链条抓产业载体、全方位抓体制创新,着力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开拓“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新局面。

收稿日期:2015—06—02

作者简介:朱策,合肥市科学技术局(知识产权局)党组书记、局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市场要活、创新要实、政策要宽,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政策制度环境。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合肥科技创新工作按照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战略定位和“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战略目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支撑合肥创新转型发展新引擎。

一、全业态抓创新创业

“创客”现象是新经济业态下科技创新的一种全新模式探索。“创客”起源于英文单词“Maker”,即把创意转变为产品的人。其实质是利用开源硬件和互联网平台,使传统经济模式中生产的场地、工具等生产资料的低成本甚至零成本成为可能。打造‘创客经济’,就是要打破过去那种依靠资源单一要素的驱动模式,就是在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打造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不熄引擎。

合肥市高度重视创客经济等新经济业态,顺应开源硬件、3D打印、长尾效应发展趋势,大力发展OTO、TMT、电商等创新业态,激发全社会创新智慧与创造活力,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热潮,努力打造“创客之城”。

——构筑众创空间。大力支持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发展,建成科技创业苗圃、5F创咖、梦工厂、聚变场、大学生创业中心、IC咖啡、谷歌开发者社区等各种类型的众创空间14家,空间面积达4.1万平米,集聚创业企业(团队)411个,创业人员4610人。市科技创业苗圃全免费提供40个创业工位、8个创业空间,近两年已培育创业团队103个,孵化企业28家。讯飞语音孵化器集聚5.5万线上开发者,线下入园企业47家。“创客·梦空间”,总建筑面积2000平米,累计减免房租、水电、物业等费用300多万元。5F创客空间,是安徽省首个不以盈利为目的创客组织,为创客提供创业地点、基础办公设备和风险投资,可培育小微企业不少于50家。

——提升孵化功能。政府要转变职能,以制度创新和服务创新打造创客成长的良好环境,突出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小微创新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合肥突出以提升孵化能力为核心,努力搭建和完善创新创业孵化服务平台体系,建设动漫渲染、公共设计、检验测试等研发试验平台。积极开展股权众筹融资,引导金融机构建立以天使基金、创新贷、科技保险、知识产权质押、科技融资担保、创业板、“新三板”、“四板”等为依托的多种融资渠道,探索为初创期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小额初始短融服务。探索“孵化+创投”模式,完善创业投资、天使投资退出和流转机制。致力提升基础服务质量,增强专业咨询服务能力、技术转移服务能力、市场推广能力,实现网络孵化服务。

——突破政策障碍。合肥以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市为契机,大胆先行先试,突破政策障碍,致力打造最优“创客栖息地”。积极降低创新创业门槛,开通工商注册登记和涉税、涉地等业务绿色通道,先试集体户注册模式,简化审批手续,减少政策瓶颈,缩短审批时间。大胆破冰,研究探索国有企业孵化器对在孵企业投资持股孵化模式,允许孵化器从业人员参股在孵企业,进一步激发孵化机构活力。

二、全要素抓创新平台

科技创新已经成为驱动合肥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合肥以制度创新为支撑,积极探索建设创新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进科技金融结合,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领先的创新精神和优异的创新土壤,聚集起丰富的人才和资源,为合肥的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构筑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合肥市着力在与现有成果转化体系相衔接的同时寻求新的突破。2012年中科大先研院启动建设,针对科技成果转化单项或批量价值超过800万元需上报财政部,因层层审批导致成果转化时效性丧失的矛盾,以崭新的理念和超前的思维,改革机构、人员设置和技术转让自主权体制机制,大胆先试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的新模式,突破成果转移转化障碍坚冰,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通道。2014年,国家出台了科技成果“三权”改革试点政策,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进入试点,改革红利进一步得到释放。目前先研院已建研发中心34个,凝练项目107个,孵化创新企业84家,吸引入驻工程硕士900名。筹划不同模式建设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北大未名生物经济研究院等新型研究院平台。推进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现代显示等十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院建设,吸引研发人员达1065人,研发转化成果114项。

——构筑科技金融平台支撑。积极探索构建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源互动的政策环境,不断延伸科技金融内涵,从单纯的科技金融贷款发展到涵盖创业投资、银行信贷、资本市场投资服务等多个领域,为创客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更广阔的融资渠道。引导科技银行、保险、担保、创投等各类科技金融载体密切合作,打造多元化、多层次科技投融资体系。2014年我市共凝炼天使投资项目160家,已投资12家5900万元,第二批投资28家1.3亿元正在进行尽职调查。完成首批科技金融支持企业179家115亿元,其中初创期企业创新贷28家、科技保险34家。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21家3.7亿元。全市主板上市国家高企26家,新三板、四板挂牌企业分别达24家、149家。成立杭州银行科技支行,服务科技型企业220户,累计投放信贷超过13亿元。

——构筑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成合芜蚌创新示范区“一中心、三基地”,形成成果展示、技术交易、创新服务、科技中介、技术平台、创业辅导六大服务功能,降低创新创业成本。培育科技要素交易市场,建成科技成果展示、知识产权发布交易平台,开展中科院所属院所、教育部17所高校成果转化对接,出台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政策,技术合同交易额90.47亿元、增长31.1%,居全国第8位。引入中国技术交易所、深交所路演中心,建设汇众知识产权代理、联合产权交易所等各类高端科技服务机构,建成安徽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托管企业418家。促进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联网仪器1710台,市政府每年补贴仪器使用方资金约600万元,为创新创业降低成本。

三、全链条抓产业创新

合肥市着力激发创新创业活力,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模式也发生深刻变化。今年一季度,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实体经济发展困难的背景下,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继续保持平衡较快增长,对稳增长、调结构的支撑作用逐步显现。数据显示,第一季度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309.3亿元,同比增长16.5%,超过工业增加值增速4.8个百分点。合肥科技创新“由点及链到面”的示范效应持续放大,现代产业体系加速形成。

——原始创新助推产业集聚。合肥以原始创新为原驱动力,加快原始创新成果转化,推出“创业——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小巨人”全链条服务,培育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飞速发展。以中科大原创语音技术为基础成立的科大讯飞,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语音上市公司,产品占有中文语音技术主流市场70%以上份额,“国家智能语音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实验室”相继落户合肥,产业资源加速汇聚,以讯飞为龙头的中文语音产业链已初具规模。科大讯飞以一个企业的发展,成就了一个国家级产业。美亚光电以智能识别技术为核心,坚持技术研发、技术储备,不断拓展产品链条,迅速由一个原创小企业发展成年销售额6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1/3的龙头企业。科大立安立足中科大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原创成果,形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清洁阻燃、火灾探测、清洁高效灭火等全产业链条。

——试点示范构建产业链条。2009年合肥市成为全国首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城市,翌年成为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试点补贴城市。近年来,合肥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注重政府引导,强化政策保障,扎实推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推广试点示范。成功启动运营了全球首条纯电动公交线路。创新定向购买、电池租赁模式,建设特锐德车联网充电站、财政积分交易试点和新能源汽车专利池。在全国率先将充电设施纳入市政建设控制性详规。建立新能源汽车产业基金,组建新能源汽车研究院。建设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集聚了53家企业和高校院所。新能源汽车的试点示范总量达1.2万辆,完成率全国第一。目前,全市已集聚涵盖整车及关键部件、租赁服务、金融投资等全领域50多家企业,有力促进了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的形成

——集聚资源构建创新体系。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个一”机制,抓平台、规划、方案、专项政策、重大项目、重点产品、基金、联盟、大赛、基地等。引进一批国内外龙头大企业,做大新兴产业,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聚集。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平板显示、光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产业集群。以“重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吸引集聚人才创新创业。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集群”的梯级政策支持体系,2014年全市新增各类市场主体8.3万家,新认定国家高企373户,高新技术和创新型企业总数近2000家。京东方6代线、8.5代线吸引近2000多名来自世界各国的人才;光伏、集成电路、机器人、生物医药等产业,集聚各类人才2万多人。

四、全方位抓体制创新

合肥市作为首个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持续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力求以政策体制的创新突破,激发全社会的创业创新活力,全面打造深化改革先行先试的“合肥版”。

——推进科技成果改革试点。构建市场引导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制度,打通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应用的通道。围绕国家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三权”改革试点,组织编制中科大、合工大试点实施方案,规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流程,完善成果交易机制及管理制度,激发知识、技术、管理要素的活力。

——落实股权激励改革试点。改变导向单一的评价体系、构建多元细分的激励机制,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造创业动力活力。试点企业近150家,激励人员1114人,激励金额3.5亿元。

——改革科技投入体制。在全国率先整合科技三项费用全面实现后补助,每年修订完善自主创新政策,2014年市创新政策兑现资金4.35亿元,拉动上资投入比例超过1︰9,共争取国家科技资金16.25亿元、省4.85亿元、国家高企所得税减免13.5亿元、研发项目150%加计扣除税收减免4.1亿元,总额达到38.7亿元。承接联动省市县政策。对接国家政策改革和省创新驱动政策,建立1+3+5产业政策体系并每年修订,变资金为基金吸引社会资本支持创新,今年重点强化众创空间、科技服务业、科技成果交易等政策支持。

——改革科技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政府监管科学化水平,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完善科技型企业信息管理和知识产权信息管理“两系统”,编制科技成果转化和专利促进“两条例”,推行科技报告、创新调查“两制度”,完善县(市)区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科技型企业统一信息平台系统已入库2685户企业7449个项目,科技微信用户达3300户。

责任编辑:吴妍妍

猜你喜欢
合肥科技成果创客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合肥井松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合肥蜂巢城市会客厅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小创客”有法宝
创客
创客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