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领霞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山西太原030031)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及解决途径
裴领霞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山西太原030031)
心理危机是伴随着危机事件的发生而出现的一种心理失衡状态。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主要来自危机源、人格特质、心理认知等方面,呈现出矛盾性、多元性、多层次性等特征。解决大学生心理危机,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危机源的管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完善科学的危机预警制度,将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
大学生;心理危机;危机源;危机预警制度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变革和90后大学生群体特征的凸显,在外在社会环境压力和自身心理健康问题的相互交织和作用下,一些承受力较差的大学生会陷入心理危机,这也让大学校园这座美丽的象牙塔里充满了不安全因素。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心理危机问题的产生对个人成才、家庭幸福、社会稳定以及大学生群体形象都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如何有效地预防和及时干预大学生心理危机,促进大学生群体的健康成长,是当前高校心理教育中一项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大学生心理危机指学生个体或团体受到外界应激事件的刺激和影响时,其本身现有的应对方式不能正确处理这种刺激和影响,从而导致心理处于一种过分紧张、迷惑和失衡状态。与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方法进行主动调节的心理问题不同,心理危机反映的是无法应对危机事件导致的心理失衡程度,一般无法通过自身调节来克服,其对个体的社会功能具有更强的潜在危险和破坏力。当大学生遭遇心理危机时,其生理、情绪、认知和行为往往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表现和反应,当这些反应不断累积超出其承受力时,有可能以某一件小事为导火索全面爆发心理危机。
当前,大学生心理危机既有群体特征(如新生群体、贫困生群体、学习差生群体),也有个体特征(个性、经历);按心理危机不同的应激源来分,有适应型危机、情感受挫型危机、人际关系紧张型危机、学业困难型危机、家庭贫困型危机、网络成瘾型危机、求职困难型危机等。步入大学,新的面孔、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让不少大学生难以很快适应,如远离亲人朋友的孤独感、人际交往模式的困扰、高手如云的学习环境、曾经的优势地位感丧失、教学模式的转变、就业的压力、高昂的学费等,让不少大学生措手不及。高校相关部门若不能采取恰当的措施予以及时引导,这部分大学生久而久之就会感到孤独、无助甚至产生自卑心理及敏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进而升级为心理危机。
要想有效地干预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必须结合当前高校中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实际,对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危机的因素进行全面深刻的分析。笔者认为,危机的成因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危机源。危机源是指导致大学生心理发生危机的各种应激事件或元素,包括各种生活事件(如一次失败的恋爱经历、一次尴尬的经济纠纷、一次难忘的考试,一次失败的求职、一次痛苦的体验)、环境因素(如家庭环境、宿舍氛围、新学校)、突发事件(如灾难)等。如果个体因为某种应激源短期内超出其承受紧张刺激的能力,或长期处于一种慢性紧张和压力状态下,都会引发心理危机。
二是情绪不稳定的人格特质。人格是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知、情、意、能力、气质和性格。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影响较大的人格因素是气质和性格,其决定了人们的认知和行为方式。气质具有生物属性,性格具有社会属性,不同气质的人对情绪的应激不同,胆汁质和抑郁质的人更容易产生心理危机。不同性格的人对情绪的体验程度不同,情绪波动较大的人更易产生心理危机。
三是心理认知与现实世界发生冲突。危机源本身的刺激情境并非心理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个人对刺激情境的认知解释和评价才是引起心理危机的根本原因。当心理认知与现实世界发生冲突时,原有的心理结构被破坏,便会导致心理失衡。大学生个体的认知决定着危机源是否可以构成心理危机,通过改变大学生对危机源的认知和主观感受,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危机、辩证看待问题,可以避免陷入心理危机。
四是缺乏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指以大学生为中心,其周围的亲人、朋友、老师、同学等与之接触的人们以及大学生与该群体的交往活动所构成的系统。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给予大学生以情感支持、陪伴、具体任务协助、心理暗示等帮助,是其正能量的主要来源。如果没有一个高密度、高质量的社会支持系统,大学生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和心理波动,容易陷入心理危机,而且一旦陷入难以恢复。
总体来看,当前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呈现出矛盾性、多元性、多层次性等特征。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解决重在预防,通过对危机因素的控制、心理教育的宣传以及危机预警制度的建立,可将危机遏制在萌芽状态,最大程度地降低对大学生的伤害。
(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危机源的管理。在大学生心理危机源中,有些是可控的,有些是不可控的。采取一定措施减少可控危机源的数量和强度可以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学业困难的学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厌学和考试焦虑。帮助厌学者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合理的学习计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都有利于消除应激源;对考试焦虑者可以采取你我他日记法,用文字写下他的压力和焦虑,相互交流,以缓解其紧张焦虑情绪,以平和的心态应对考试。
(二)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于大学生心理危机源在性别、年级、专业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课程开设方面,针对大一学生主要是进行新生的适应性教育和人际交往教育,教育他们如何与舍友及周围同学相处;对大二大三学生主要是进行恋爱观教育、如何高效率地学习和情绪管理教育,面对相应的问题教给他们一些摆脱困难的方法;对大四学生主要开展就业指导教育与生命教育,帮助他们摆脱就业困惑,且自信地走向社会。对所有学生均需开展“危机通识教育”,让他们了解心理危机的特征、表现形式和成因,正确看待和解决心理危机,同时加强学生的“自助”行为,做到有效防治。
(三)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首先,对产生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的学生建立重点学生关注档案。辅导员定期和学生及家长谈话,随时进行总结分析,动态把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其次,对于有人格障碍的学生鼓励其参加体育俱乐部。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心理教育方法的运用,充分调动有人格障碍的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与积极性,并有效地调解他们的情绪,使其表现出积极的心境状态,消除紧张情绪。同时,增进有人格障碍的学生与老师、同伴的交往,优化他们的社会支持资源。再次,增强朋辈互助。朋辈是指同辈的友人、志同道合的人,在这里,我们更多地指的是高校中有相同境遇的人。因为受不良人际关系的困扰,很多被孤立的同学会产生莫名的失落感、孤独感,相关部门和组织可以通过组织学校活动或社团,让他们“抱团取暖”、“惺惺相惜”,相互给予精神上的支持。
(四)建立高素质的危机干预队伍和科学的危机预警制度。心理危机干预的专业性较强,需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经验的专门人才作为干预队伍的重要力量。高校应重视心理危机干预的师资培训,从心理健康知识、心理辅导方法和危机干预技术等方面提升心理咨询人员、辅导员队伍的专业技能,因为他们的工作水平高低决定着学生是否可以顺利度过危机。同时,要以预防为主,通过大学生心理普查和日常观察,层层筛选,发现和识别潜在的危机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将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
〔1〕阎天华.大学生心理危机分析与防控〔J〕.社会心理科学,2014(3).
〔2〕王宁霞.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探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责任编辑 李雯
G44
A
1009-1203(2015)04-0112-02
2015-07-08
裴领霞(1977-),女,山西万荣人,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