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茂吉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241)
利用校园社交网络平台推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
廖茂吉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241)
新形势下,加强校园社交网络平台建设,是推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迫切需要。校园社交网络平台的建立,虽然增强了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行性,但其在推广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阻碍了其作用的充分发挥。为此,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社交网络平台,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推进宣传思想工作的健康发展:一是平台互动,壮大高校主流思想舆论阵地;二是上下互动,实现网络宣传与现实教育“无缝对接”;三是双向互动,实现宣传思想工作的目标要求。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校园社交网络平台;积极影响;问题;对策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各高校纷纷建立起符合自己学校特点的校园社交网络平台,其对于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笔者认为,如何准确把握校园社交网络平台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带来的积极影响及其在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的对策建议,对于推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校师生通过校园社交网络平台不仅能够便捷地在网络中建立起自己的社交圈子,进行资料、知识等的分享,而且能够实现更广泛的交流与协作。实践中,校园社交网络平台的功能和范围在不断地拓展和延伸,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带来了较为明显的积极影响。
(一)增强了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针对性
近年来,我国高校十分重视校园社交网络平台的建设工作,已经基本形成以高校官方网站为核心,教师、辅导员、学生各就其位、各尽其职的纵向网络模块格局,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微博、微信和贴吧等为主要形式的横向网络模块格局,总体上实现了校园社交网络平台的“立体式架构”。校园社交网络平台的用户主要针对的是师生群体,他们必须通过实名认证,经相关部门对其身份进行审核后,才能使用校园社交网络平台。这种严格的准入制度和审核机制保证了用户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能够进一步增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针对性。
(二)增强了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实效性
许多高校在构建校园社交网络平台时,借鉴了商业社交网络平台的一些成功经验,把班级作为最小的评价单位,并赋予其一个EGPA值,该值反映的是班级成员参与校园社交网络平台活动的活跃度和使用度。这种考核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一保一增”,即一方面保证了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发布的宣传教育信息能够被学生关注到,另一方面,部分班级成员为了班级荣誉往往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言论,将自己身边的所见所闻与大家分享,从而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增加了许多鲜活的素材。另外,大学生通过转发、评论教育内容,既实现了与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的联系和交流,同时也扩大了教育内容的影响范围,进而提高了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实效性〔1〕。
(三)增强了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可行性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校园社交网络平台有针对性地进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结果采用适合于学生的方法开展宣传思想工作。首先,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通过数据采集和分析,可以准确把握大学生使用校园社交网络平台的时间段以及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关注点,便于其在学生使用这一平台的高峰期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思想工作,这样做既有利于减少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的工作量,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宣传思想工作的可行性。其次,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部门可以通过校园社交网络平台采集的相关数据,把握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弥补传统调研方式的缺陷,不仅使得参考数据更加客观、公正和全面,而且也使其在此基础上制定和采取的宣传措施更加切实可行。
我国许多高校虽然十分重视校园社交网络平台的建设,在规模、功能、设计制作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升,但校园社交网络平台建设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工作,除了要加强校园社交网络平台自身建设外,还需要高校各部门的协同与配合。当前,校园社交网络平台在建设和推广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约束了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必须对此予以高度重视。
(一)强制推广,导致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现阶段,我国许多高校校园社交网络平台在建设过程中面临“注册人数减少”和“使用率降低”两大困境,而为了及时、有效地遏止这种不利势头,高校往往采取行政命令或强制手段推广校园社交网络平台,这种“强制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注册上的强制性。许多高校不顾学生需求,强制要求学生使用校园社交网络平台,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使得部分学生在未使用校园社交网络平台之前就已经产生了抵触情绪,即使勉强注册,其使用的积极性也往往不是很高。二是考核机制上的强制性。现在不少高校都将校园社交网络平台使用率作为对院系、班级乃至辅导员年度考核测评的重要依据,如强制要求学生提高对校园社交网络平台的使用率,甚至采用量化指标的方式将其作为申优评奖的硬性指标,导致大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从而不利于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开展。
(二)实名认证,导致高校师生不愿吐露心声
实名认证是校园社交网络平台区别于商业社交网络平台的重要标志,也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利用校园社交网络平台进行针对性教育的重要举措,对于平台信息的发布和监管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许多高校虽然通过各种考核机制激发师生参与校园社交网络平台的积极性,但是因为实名认证所具有的真实性、可追溯性等特点,使得他们往往采用避重就轻、明褒实贬、歌功颂德等评论方法在校园社交网络平台上发表言论。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师生存在线上与线下言论不一、线上言论与线下行为不符、校园社交网络平台上的言论与商业社交网络平台上的言论相悖等诸多问题,这种表里不一和言行不一现象使得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不能通过校园社交网络平台快捷、准确地了解师生的真实想法,从而不利于宣传思想工作的改进和提高。
(三)功能缺失,阻碍宣传思想工作作用的发挥
目前,我国高校校园社交网络平台主要是为师生提供各种服务,如教学服务、招生就业服务、信息发布服务、校园生活服务等。笔者认为,这种价值定位本无可厚非,而且应当值得肯定。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种价值定位往往被歪解,如教学服务模块被局限在课程选择、成绩查询等基本领域,校园生活服务模块逐渐被娱乐性的社团活动和现实性的兼职启事所占领,宣传思想工作模块内容则往往是高校发布的相关文件。实践中,大学生很少去关注宣传思想工作模块发布的宣传信息,这种功能缺失现象使得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往往停留在“宣传”上,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要正确认识校园社交网络平台在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努力寻找解决路径,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扎实推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健康发展。
(一)平台互动:壮大高校主流思想舆论阵地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往往将校园社交网络平台“使用人数减少”和“使用率下降”的原因归咎于商业社交网络平台的竞争,进而采取行政命令或强制性手段强迫师生选择校园社交网络平台。事实上,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必须转变思路,改变传统校园社交网络平台的设计框架,将商业社交网络平台作为校园社交网络平台的合理补充,“推进辅导员博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博客、校务微博、校园微信公众账号等网络新媒体建设”〔1〕,从而壮大高校主流思想的舆论阵地。以上这种做法能够进一步提高高校师生参与校园社交网络平台的积极性,消除抵触情绪,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参与”。同时,壮大高校主流思想舆论阵地,有利于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教育对象的范围,可谓一举多得。
(二)上下互动:实现网络宣传与现实教育无缝对接
校园社交网络平台的实名认证对于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因此,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不能一叶障目,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来处理校园社交网络平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矛盾,而应该努力做到扬长避短,如既要加强线上宣传教育,又要加强线下宣传教育,进而形成一种线上与线下双向互动的良性循环模式。首先,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网络宣传方式在目前大多数情况下仍然只是现实宣传教育方式的补充和延伸,借助于校园社交网络平台虽然可以壮大高校主流思想的舆论阵地,但如果弃本逐末,只会使得宣传思想工作缺乏理论支持和科学内涵。可见,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必须提高阵地意识,“切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2〕。其次,现实社会相对于网络社会而言,更加真实、透明和难于伪装,在网络上发表的违心言论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不攻自破,这不仅会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正确认识、把握当下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习惯提供更加客观的依据,同时也有利于确定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目标和方向。再次,受宣传页面和话语体系的限制,当大学生在面临诸多现实问题时,很难在网络中找到系统、全面的解决办法,并且也很容易受到其他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这就要求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要在现实教育中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及时解决他们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
(三)双向互动:实现宣传思想工作的目标要求
校园社交网络平台的推广是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可以利用校园社交网络平台,通过优化宣传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手段等方式实现宣传思想工作的目标要求。具体说,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实现宣传教育资源“网络化”。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应顺应目前网络教学和网络学习的热潮,“打造示范性思想理论教育资源网站”〔2〕,并将此纳入校园社交网络平台中,进而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非地域性和非时空限制等优势,使学生能够更加合理地安排时间进行学习。第二,实现宣传教育手段“隐性化”。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可以将宣传教育内容融入社团活动、职业生涯规划乃至就业指导中,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并且通过校园社交网络平台扩大其宣传范围,以摆脱传统宣传思想工作模式给学生带来的束缚。
〔1〕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N〕.人民日报,2015-01-20.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01-20.
Using Campus Network Platform ofSocial Contact,Promoting College Job of Propaganda Ideology
LIAOMao-ji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1,China)
Under the new situation,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network platform of social contact is urgent for promoting the college job of propaganda ideology.The construction of it enhances the pertinence,effectiveness and feasibility of propaganda ideology,while there are also some problems,which block its function. Hence,we should use campus network platform to promot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job in college.First is platform interaction,expanding position of mainstream ideology;second online and offline interaction,realizing joint between network propaganda and present education;third is bilateral interaction,achieving the aim ofpropaganda ideology.
college;job of propaganda ideology;campus network platform;positive influence;negative influence;effective path
D641
A
1009-1203(2015)04-0118-03
责任编辑 芳晔
2015-06-16
廖茂吉(1989-),男,四川宜宾人,华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部2013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