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大景区 实现美丽和谐发展

2015-01-30 03:09秦福荣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峨眉山圈层景区

秦福荣

(峨眉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 四川 乐山 614200)

一、经济新常态下传统点对点旅游模式的颠覆

在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特征的经济新常态下,旅游也有了新变化,表现出新特征:

(一)旅游选择的多样性

新常态下的旅游较之过去具有更坚实的经济基础,旅游者在旅游所涉及的各方面均可以有多样的选择并有能力实现它

(二)旅游行程安排的线性和区域性

交通工具现代化必然带来旅游出行方式特别是行程安排的深刻变革。飞机的航空速度、高铁的巨大载乘、自驾游的任意驱弛为旅游者所倚重,三者的结合更是对传统的“点”(居住地)对“点”(目的地景区)旅游的颠覆,一次旅游往往是多“点”的连线或是以某点为中心的区域辐射与扩散。

(三)旅游和旅游产业经济具有鲜明的全域性

现代交通工具使景区、城市和乡村作为传统旅游目的地的时空限制被打破,更能体现信马由缰、自由自在的旅游本质,孤立的传统“点”式旅游在产业形态上被严重弱化,只有建立在“点”式串连或辐射的区域产业链条上才可能带来产业经济发展的实质意义。

(四)旅游休养娱情特征更突出

快节奏的现代产业生活和都市环境,使旅游于观光游览之外,被人们更多地赋予了远离尘世喧嚣、远离案牍劳形等休养生息、休闲度假,换种环境生活、娱乐、消费、购物等自在娱情意义。

在新常态下,旅游景区如果仍然走熟悉的路,坚持“点”对“点”的旅游模式,就必将因旅游者疲劳奔波、达不到休养娱情的目的而被旅游者抛弃,其旅游经济仍将只是让旅游者于游览观光途中收集机票、船票、车票、游览票等的票务经济,不具有旅游战略支柱产业聚集平台的实际意义。旅游景区如何摒弃旧模式,在新常态下实现创新发展,已成为旅游景区当前的重大现实课题。我们认为,景区要实现经济新常态下的新发展,就要实施大景区战略,确保不被“点”化和边缘化,就是要做“点”也要做游客区域旅游行程辐射的中心“点”。

二、峨眉山景区发展的现状分析

就空域范围来看,峨眉山具有建设大景区的梯次纵深。峨眉山景区面积154 平方公里,核心景区93 平方公里,旅游交通纵深约52 公里,游山步行道80 余公里。

就资源禀赋来看,峨眉山历史厚重,资源丰富,有建设大景区的良好物质基础。峨眉山有4000多年的文明史,其中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达2000 多年,历经了多种文化形式的碰撞交流与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峨眉山文化,在宗教文化、武术文化、茶文化、休闲文化、民俗文化、中医药及保健理疗文化等六个方面都有深厚的底蕴。其中,尤以宗教文化、武术文化影响最大。另外,景区内保存了完好的典型地质剖面,有野生动物2300 多种、高等植物3200 多种,分别占到全国的1/4 和四川的1/3,素有“天然地质博物馆”、“动植物王国”之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自然天候孕育了佛光、圣灯、云海、日出等峨眉山特色景观,使峨眉山赢得了“峨眉天下秀”的美誉。今天的峨眉山集拜佛、观光、度假、养生、娱乐于一体,旅游事业蓬勃发展。

就品牌影响力来看,峨眉山景区已成为在旅游业界和游客心目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品牌景区。1982年国务院命名全国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峨眉山名列其中。1996年12月,峨眉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成为世界第18 个、中国第3 个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峨眉山成为世界的瑰宝。其后,峨眉山相继成为“全国文明风景区”“中国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先进单位”,入选“中华十大名山”、“中国最美的地方”、“全球优秀生态旅游景区”,成为“中国旅游知名品牌”。

以上种种仅能说明峨眉山在外部表征上具有大景区的客观特质,但以下问题的存在却使峨眉山像一个外强中干的巨人,在实质上没有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大景区。

(一)原住民生存发展需求与景区世界遗产资源保护利用的矛盾日益突出

一方面,峨眉山不是在产权清晰、补偿到位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景区,历史累积了景区保护管理与黄湾乡村民生存发展需求的矛盾。在景区发展初期,居民愿意牺牲自己的生活方式、承担资源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带来的影响,以换取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当旅游发展到一定时期,他们对景区发展持消极态度,并以过去的牺牲为理由要求满足其对周围环境和自身的个性化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原本应当由景区乡村基层组织负责的群众民生和发展问题越来越多地由景区承担,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依赖程度也越高,由此产生的矛盾冲突会越来越激烈。如2014年村民所提出的养老、就业、收益分配、基础设施投入等方面的诉求就是这种变化和矛盾的集中反映。另一方面,经营与管理的矛盾持续发酵。峨眉山景区不是对区内配套服务产业统一经营管理的景区,区内服务产业多数由当地居民和社会人员经营,成分复杂,规范管理难度很大,同时由于景区没有核定并公布必要的产业规模和数量,也不是以公开公平竞标的方式来确定服务项目经营权归属,特别是餐饮、住宿、农家乐等主要是景区村民利用自有住房条件经营,有房有地便可经营的思想弥漫,置资源环境保护于不顾,使景区规建失控、布局混乱,已为人诟病。加之“靠山吃山”、“有证无证都要吃饭”的影响,一些经营户想方设法违规经营,以此换取利益,一旦生意不好就迁怒景区,对抗管理。

(二)科学利用景区纵深不够,导致景区内部发展不平衡,各方利益失衡

长期以来,景区始终重视核心区域保护发展,对非核心区尤其是门票外区域保护重于发展,产业梯次不明确,在客观上形成了景区旅游热区域和冷区域的显著区位差异。具体表现为:热区域居民持证、就业充分,发展充分,村民富裕,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程度高,私建违建房屋、扩张、硬化道路要求强烈;冷区域持证、就业率不高,退耕还林后收益无保障,相对贫穷,公共基础设施落后,就业、办证、收益再分配要求强烈。可以说,热区域民众欲壑难平,扩张性要求与景区规划、保护管理要求相冲突;冷区域民众为生存发展计,收益致富要求与景区收益承载力相关。但景区的这种不平衡使各利益攸关方对景区发展支持的态度和力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消耗了大景区发展的内动力。同时,景区管理者不能从游客的大幅增长中获得与自身辛劳付出同步的收入增长,更直接影响了管理者的信心和决心。

(三)旅游要素和产业要素与景区发展不同步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景区大量资金投入项目建设,但在景区旅游要素匹配上没有解决制约景区发展的根本要素——旅游交通走断头路、回头路的问题,也没有利用好与毗邻区的回旋空间,顾客盈门却止步山门外,这让人心痛,在2014年度的游客满意评价中也为人诟病最多。同时,要素产业和企业在景区没有实现相对聚集,沿旅游干线、游步道零散分布,拳头品牌产品不多,缺少市场影响力,在客观上使已占据旅游消费大半壁江山的购物旅游在峨眉山表现另类,也使游客在景区停留时间不长,产业经济大幅缩水。

(四)景区旅游经济实力不强,与大景区相比差距很大

由于景区旅游经济主要还是“一根杆杆”(门票)“四个轮子”(观光车)“几个池子”(温泉),高附加值产业和产品不多,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尚未起步,景区总体经济实力不强,市场份额不足,2014年景区接待游客276.77 万人次,门票收入3.94 亿元,综合收入18.53 亿元,这在全国景区中属中等水平。

三、建设大景区,实现美丽和谐发展的对策

峨眉山要成为真正的大景区,必须立足自身实际,充分利用景区纵深,统筹兼顾遗产地保护与景区各利益攸关方的发展需求,因地制宜,分圈层确立保护、发展重心,在大空域大平台、大产业大格局、大保护大发展上,实现峨眉山美丽发展、和谐发展。

(一)坚持问题导向,统筹景乡发展,促进以旅富民,实现和谐发展

1.注重景区民生问题,处事不留后患。要认真梳理、及时处理好景区过去发展中积累的历史遗留问题,在化民怨、解民困上营造景区发展必需的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要建立历史遗留问题台账,化解一处,消弥一处;对发展过程中新近产生的引起民众聚焦、关注的热点问题及时处理,不留隐患。

2.注重梯次发展,让景区村民不同程度地参与旅游产业发展。在保护管理好景区核心资源和不影响环境资源自我修复的同时,利用好次区域和外围区域资源优势,引导景区村民因地制宜,在加强环境资源保护的基础上,适度发展生态旅游和季节性度假休闲产品,参与旅游产业发展,从中获得生产、经营和服务性旅游收益,分享景区旅游品牌收益。

3.扩大招商引资,拓宽就业渠道。在景区外围与城市缓冲带,加大综合性旅游产业发展平台建设,拿出优质项目,积极招商引资。同时,出台政策措施,鼓励景区旅游企业和利用自有宅基地、房屋设施从事旅游经营服务的个体业主聘用景区无业村民,多渠道增加村民就业,提高景区村民的旅游从业收入。

4.完善景区社会公共服务,科学利用社保平台。加大景区社会公共设施和社会事业投入,多渠道解决景区村民就业、读书、养老等问题,完善景区年老体弱无业者的基本社会保障,真正实现应保尽保,确保其老有所养。

(二)利用景区纵深,兼顾保护发展需求,实施圈层战略

一是在空间概念上,突破核心景区范畴,根据不同圈层资源保护等级和总规相关用途规定,充分考虑景区旅游发展水平和原住民生存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可能,明确各圈层保护、发展重心,有效利用空间纵深,合理布局产业,实现景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从景区遗产资源分布和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大致可分为三个圈层,其由内到外的保护层级递减,可开发利用层级递增。第一圈层为峨眉山门票内区域。这一圈层是景区优势资源高度集中的核心景区,是应严格保护和实施“去城市化”的区域,但实际上已成为资源利用高频区、旅游发展热区,是极易被游客行程“点”化的区域。这一区域承载着景区旅游的核心价值,除必须的旅游展示项目外。第二圈层为景区次区域,即景区范围内的门票外区域。这一区域分景区游客集散功能区(如报国寺、黄湾)和冷旅游地带(如杨零公路右翼,严格意义上还应包括高桥的张沟和峨眉山后山),实际上是峨眉山的规划控制区。这一圈层具有明显的生态资源优势,是发展养生、休闲游的绝佳地带。第三圈层为景区大量的外围区域和景区与附近毗邻城市的缓冲区。在这个广大区域内,毗邻城市的缓冲地带是打造旅游功能聚集区、建设综合性旅游产业发展平台(园区)的优势区域,其余外围毗邻区是建设较松散的旅游度假区的好地方。这一圈层尤其应注重山城一体协调发展,特别是规划衔接和资源环境保护。在上述圈层内,不管是观光、休闲、养生还是度假客,只要来了,绝大部分都会上峨眉山。从点式旅游观点看,这三个圈层还只是峨眉山放大的点。但经济新常态下的旅游更重要的是线性旅游和全域旅游,为此,景区的未来发展要更加重视景区与周边景区、城镇、乡村旅游点的线路合作和沿高铁、高速公路干线区域旅游景区、城市的泛区域合作。而且从产业发展角度看,景区旅游应当突破线性,融入大旅游区和泛旅游区,在旅游的区域一体化和泛区域一体化中成为旗帜和标杆,才能获得自身长足的发展。

二是在时间概念上,以游览链条的多点串连提高行程载荷和产品多元迟滞旅游者前行脚步是做实景区旅游经济的必然选择。为此,大景区战略的第二基点就是游览项目和旅游商品的储备与开发。

三是大景区战略实施的关键在于加强规划衔接,统筹发展布局,协调攸关方利益。

(三)坚持“美丽发展”、“梯次发展”、“多元发展”,是实施大景区战略的三大原则或基础战略

1.坚持“美丽发展”。就是要坚持保护第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建设宜游宜养景区。就是要切实提高景区空气、水、生态、景观质量,把包括旅游在内的人的活动影响限制在资源的自我修复能力范围内,以确保资源环境的原始、生态、完整和不被人为活动所破坏,还景区以蓝天白云、碧草茵茵,为旅游者营造远离城市喧嚣的静谧休养氛围,创造新的生存空间和生活环境。

2.坚持“梯次发展”。就是要坚持因地制宜与发展可持续性的统一,根据不同圈层的不同特质采取不同发展方式,同时在资源控制利用上给予不同力度的控制。一般来讲,景区第一圈层为景区核心竞争力圈层,是世界遗产核心区,排除非保护性开发和非游览基础设施建设,要以保护景区招牌和竞争力储备的认识提高保护级别,采取全面、强力控制措施,在去城市化上下功夫。景区第二圈层在目前为冷旅游带,实质为非开发区域,但从世界遗产地保护原住民生存发展状况和景区退耕还林后的收益状况看,这一圈层应为生态环境保护圈,可在不污染环境,不破坏生态、水土的条件下控制性发展生态旅游和养生、休闲旅游,管理者责任应侧重于加强规划控制和污染源控制。景区第三圈层为旅游产业集中圈层,是实施山城一体战略、协调发展、招商引资的核心区,重点要在规划衔接、环境资源保护、污染源控制、功能区布局上加强协调力度。

3.坚持“多元发展”。就是要在进一步完善吃、住、行、游、购、娱、信息等基础要素和相关产业的同时,着力拓展“商、养、学、闲、情、奇”发展主题要素。“商”是指商务旅游,包括商务旅游、会议会展、奖励旅游等旅游新需求、新要素;“养”是指养生旅游,包括养生、养老、养心、体育健身等健康旅游新需求、新要素;“学”是指研学旅游,包括修学旅游、科考、培训、拓展训练、摄影、采风、各种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闲”是指休闲度假,包括乡村休闲、都市休闲、度假等各类休闲旅游新产品和新要素,是未来旅游发展的方向和主体;“情”是指情感旅游,包括婚庆、婚恋、纪念日旅游、宗教朝觐等各类精神和情感的旅游新业态、新要素;“奇”是指探奇,包括探索、探险、探秘、游乐、新奇体验等探索性的旅游新产品、新要素。每一个发展要素和对应的新旅游业态在景区未来发展中都有文章可做,而且做好了就将成为景区旅游经济新的增长极和支撑点。因此,景区的多元发展就是要做好发展主题要素业态文章,形成景区旅游发展新的多点多极支撑。

猜你喜欢
峨眉山圈层景区
文化遗踪——峨眉山—乐山大佛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No.4 圈层用户不断拓展,圈层经济价值释放
峨眉山下
B站冲破圈层
『摘牌』
年轻人“圈层化”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摘牌”
让圈内新闻飞出圈层——“振兴杯”宣传的一点思考
某景区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