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群众观的理论高度及其当代价值

2015-01-30 03:09范志轩位红涛万吉琼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利益群众

范志轩 位红涛 万吉琼

(四川理工学院 四川 自贡 643000)

邓小平的群众观就是指邓小平对待人民群众的根本立场和正确处理与人民群众关系的基本观点。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和伟大的政治家的邓小平,群众观是其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构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基石。

一、邓小平群众观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邓小平群众观的理论来源,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是邓小平群众观的实践源泉。梳理邓小平群众观,可将其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源泉力量观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认为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之源。邓小平作为马克思主义者,不断思考总结人民群众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历史经验,得出人民是历史的主人和社会实践的主体的著名论断。

革命战争年代,邓小平就指出:“没有群众自觉地参加政治斗争,要想削弱封建阶级的政治地位,是不可能的。”为了争取人民群众对中国革命的支持,他一再提醒大家要维护群众的基本利益,听取群众大多数的意见。因此,人民的实践与创造是社会文明的源泉,党和国家的政策都是人民经验的概括,而且只有通过人民的实践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实现社会的变革。《荀子·王制》 一文中提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把君民关系比作舟水关系,王(政权)像一艘船,人民就像江河中的水,水能载船航行前进,亦能把船掀翻。这句千古名言说明了一个朴实的真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必失天下! 任何政权,要想长久和巩固只有得到人民的支持,如果违背了甚至伤害了广大人民群众,就必然垮台。封建主义政权如此,资本主义政权亦如此,社会主义政权也不能例外。纵观历史,我们发现政权的更迭固然有各种因素,但最根本的因素是失去了同人民的密切联系,丧失了执政的力量源泉,前苏联的解体就是最有力的例证。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推进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邓小平不断深化“源泉力量观”,1980年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大力加强党的组织、党员同群众的联系,要把国家的形势和困难、党的工作和政策经常真实地告诉群众。要坚决批评和纠正各种脱离群众、对群众疾苦不闻不问的错误。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对立。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因此,邓小平告诫全党:“要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配合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

(二)人民利益至上

纵观邓小平一生的经历,他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人民利益至上,这是贯穿于邓小平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人民利益至上原则是邓小平政治思想中核心的价值观。作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邓小平始终在理论和实践上坚守人民利益至上这一原则。

在抗战时期,邓小平就把保护人民利益作为一切政策的立足点,把人民利益与党的政策统一起来。他说:“凡是于人民有利的事情,无不尽力提倡与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目的就是要让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发展社会生产,改善自己的生活。人民群众总是从自身的切身利益中,来认识哪个政党才是真正代表自己的根本利益。正是依靠人民群众,新中国才得以建立。新中国成立以后,邓小平从新的中国实际情况出发,不断为实现人民利益而努力,始终把人民利益至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956年邓小平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 中讲到:“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党对于人民群众的领导作用,就是正确地给人民群众指出斗争的方向,帮助人民群众自己动手,争取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他的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观也日臻成熟,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这一时期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邓小平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作为衡量一切工作成败的标准,可见他对人民利益的重视,是人民利益至上这个最高标准的具体化。

江泽民在学习 《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的报告会上,对邓小平的人民利益至上观念做了这样的概括:“他尊重群众,热爱人民,总是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不赞成’、‘人民高不高兴’、‘人民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对邓小平人民利益至上观最直接、最精炼、最科学的总结。

(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的革命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取得了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但离不开人民群众,而且必须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才能取得最终胜利,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邓小平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都是以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基础,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

所谓相信群众,是指在根本上要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而在具体实践中,则是指相信群众一定能接受党的正确领导。依靠群众,是指依照群众大多数人的意见办事,依靠群众自己办自己的事。邓小平始终认为“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是人民”,因此,我们不但要相信群众,还要依靠群众,更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依据,也是检验我们所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否正确的标准,正如小平同志所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最核心的体现就是向人民群众学习,做群众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带领人民群众奋斗。正如邓小平所说:“主观主义者不懂得,只有首先善于做群众的学生的人,才有可能做群众的先生。一个党和它的党员,只有认真地总结群众的经验,集中群众的智慧,才能指出正确的方向,领导群众前进。”改革开放的许多决策,都是邓小平同志听取群众意见后作出的。如1977年恢复高考、派遣留学生、建设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搞中外合资合作经营等。特别是众所周知的我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农民的创造发明,我们不过是总结了农民的经验,上升为我们党的政策。

(四)心系人民群众,做人民的好儿子

邓小平伟大的一生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一生,正如党的十五大报告对他所评价的那样:“他把毕生心血都献给了中国人民,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2004年,胡锦涛在邓小平诞辰100 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邓小平同志热爱人民、心系人民,始终对人民群众怀着无比深厚的感情,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作为毕生奋斗的目标。”正如邓小平在为英国培格曼出版社出版的 《邓小平文集》 所写的序言中所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认为,作为中国人民的儿子,必须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邓小平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第一位,关心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向人民群众负责。

从参加革命起邓小平就时刻关心人民的疾苦,特别是建国后,1975年他重新恢复工作后,面对人民群众极度贫困的生活状况,提出“我们党和国家一定要关心群众生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搞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等,实质上就是关心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人民群众谋幸福。邓小平讲:“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正确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到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精神面貌好一些。”邓小平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不断努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中国人民生活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事实雄辩地证明了“邓小平一直心系人民群众,做人民的好儿子”。邓小平说:“我们的历史经验是,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关心群众。只要你关心群众,同群众打成一片,不仅不搞特殊化,而且同群众一块吃苦,任何问题都容易解决,任何困难都能够克服。”

二、邓小平群众观的理论高度

(一)哲学高度——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观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物质生产的历史。人民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基本力量和根本动力,始终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也就是,人民群众的活动构成了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邓小平的“源泉思想”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这是对唯物史观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邓小平说:“马克思主义向来认为,归根结底说来,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工人阶级必须依靠本阶级的群众力量和全体劳动人民的群众力量,才能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解放自己,同时解放全体劳动人民”,强调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的历史,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决定力量。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观的另一大发展就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突出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力中的位置。同时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给了知识分子应有的历史地位和客观评价。邓小平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中国的知识分子中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自己的知识分子,因此也可以说,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他们“正在努力和自觉地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出,邓小平同志的群众观依据的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观,彰显了人民主体思想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实践主体与利益主体的有机统一、价值形态与科学形态的有机统一。

(二)实践高度——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和灵魂

邓小平群众路线的实践高度最集中的体现就是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第一次将实事求是确定为党的群众路线的是毛泽东,随后经过延安整风运动,我党正式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但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们党在坚持和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过程中,却遭遇了严重挫折,一度出现了“浮夸风”、“共产风”,给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人民的生活带来严重损失。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邓小平开始认真思考和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得失,思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如何开篇布局,如何抓住“牛鼻子”,选准突破口。邓小平以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的敏锐洞察力,抓住了“大脑”、“思想”这个关键,于1978年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这成为我们党在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宣言书;1992年的南方谈话,又成为我们党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宣言书。这两次宣言书,是我们党重新恢复、确立和发展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两个丰碑,为新时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扫清了思想障碍,引领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结合新的国际国内形势,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内涵作了完整的新概括:“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四句话肯定并强调了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的客观前提和基础,是最重要的内容。它正确地解决了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出发点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的基本内容,是实事求是的根本途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事求是的可靠保证。今天我们进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大力践行“三严三实”,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用社会主义实践来检验我们党的政策、路线和方针,防止历史悲剧重演,争取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三)价值高度——人民的利益是我党的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现在,不断取得胜利,一个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真正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支持和拥护。邓小平一直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利益,最根本的利益。”

现阶段,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最高体现,就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共产党只有保持与人民群众鱼水相依、血肉相连的亲密关系,只有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两个一百年的伟大目标。正如习近平在谈到中国梦时所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因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四)政治高度——群众路线是我党根本的工作路线

《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意见》 指出: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这是被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历史所证明的真理,也是我们无数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宝贵经验,是我们党发展、壮大直至走向胜利的力量之源,也是我们党执政之基。无产阶级政党与人民群众有着共同的命运和根本利益,它和广大人民群众具有本质的、必然的、内在的血肉联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牢记党的宗旨,才能在工作中避免和减少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事情发生。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直接关系着党的群众路线的贯彻执行,对此邓小平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因此,要确保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正确执行,首先必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也是聚力中国梦的根本工作路线。要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三、邓小平群众观的当代价值

(一)群众观及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人民群众是一切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人民群众永不止步的实践探索,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由此可见,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之所以能保持生机活力,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就在于党来源于人民,植根于人民,从人民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新时期,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新的期盼、新的要求,党一定要不辱使命,把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作为自己的第一需要,更好地深入群众,在践行群众路线实践中开拓进取、大有作为。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工作的生命线。邓小平群众观和群众路线是党的群众观、群众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辟的论述、独到的见解都是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所必须坚持的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从来都没有离开过群众,而是紧紧坚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为了群众”理念才走到了今天。“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就会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命源泉,就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二)践行群众观是加强党的建设,改进工作作风的内在要求

坚持群众路线思想,就是要全党同志牢记党的宗旨、党的使命和党的性质,在实际工作中践行党的理想信念,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群众观有利于不断丰富党的理论建设和提升党的思想建设,同时有利于提高每一个党员的思想觉悟和综合素质。坚持群众路线思想是弘扬党的优良作风的重要保证。正如小平同志所说:“很多旧问题需要继续解决,新问题更是层出不穷。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

党的工作作风,是指党组织和党员个人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一贯态度和行为。党的工作作风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其本质反映的是党性和世界观。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突出问题是解决党的作风问题。虽然绝大多数党员、干部作风没有问题,一心一意为人民谋利益,但是今天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各种诱惑,部分党员同志作风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败坏了党的声誉、腐蚀了党的肌体、伤害了群众的感情,降低了群众对党的信任,削弱了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狠抓党的作风建设,并将重点对准党的工作作风,聚焦到集中治理党内“四风”上。邓小平高度重视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在工作中强调时刻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用人民群众“高不高兴、赞成不赞成、答不答应、满不满意”作为评价一切工作的最直接标准。加强党的建设,改进工作作风就必须坚持群众路线,换言之,坚持邓小平的群众观是加强党的建设,改进工作作风的内在要求。

(三)坚持群众路线是当前践行“三严三实”的必然要求

2014年3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在关于推进作风建设的讲话中,提到“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重要论述,称为“三严三实”讲话。“三严三实”提出的第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加强和巩固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所取得的成果,继续深入地推进党地作风建设。

“群众利益无小事”,能不能把人民群众的事情办实、办好直接关系着党的作风问题。在解决群众切身利益的过程中,党员干部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一个修身有道、用权有度、严以律己的党员干部一定能够肩负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重任,一个谋实事、创实业的党员干部一定能够完成党交给的重要任务,将党的事业做得更好。坚持群众满意唯一标准,把群众的期盼和反应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解决好,就是在“三严三实”要求下继续践行群众路线的最好体现。因此,新时期,坚持群众路线是践行“三严三实”的必然要求,只有严格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办事,才能确保人民群众的利益不受到损害,才能确保党的事业长久不败。

[1]邓小平文选(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张星炜.民主观、群众观、利益观——试析邓小平政治思想的基本理念[J].理论与改革,2004,(4).

[3]江泽民.在学习5 邓小平文选6 第3 卷报告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3-11-03.

[4]江泽民文选(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胡锦涛.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 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04-08-23.

[6]郑晓国,南东风.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六)[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3.

[7]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利益群众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为了人民的利益》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出版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利益与西瓜
斩断“灰色利益链”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