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队伍结构研究*

2015-01-30 01:33曲洛松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过渡时期新党员工人阶级

曲洛松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 江苏 南京 210046)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队伍结构研究*

曲洛松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 江苏 南京 210046)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党的组织工作面临一个转变,党员干部的分布和素质,广大党员的思想和作风都与党执政后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完全适应。这一时期,党中央首先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整党运动,解决了党内思想上和组织上不纯的问题;其次,调整党员干部,迅速建立各级人民政权,在大规模开展工业建设后,调转大批党员干部转向工业部门,有效地加强了对工业建设的领导;再次,积极培养吸收新党员,并广泛开展对党员干部的文化教育,党员数量有了极大增加,党员素质有了显著提高;最重要的是制定和执行了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大量吸收知识分子进入党的组织,党的党员队伍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党员队伍结构;工人党员;农民党员;知识分子党员

1949年到1956年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执政的开始,也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全国政权的执政党进行自身建设的开始。这一时期党的组织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革命胜利后的新形势下纯洁党的组织、提高党员素质并不断发展壮大党的队伍,以实现党对国家正确而有力地领导。这一时期,党先后召开了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和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会议,特别是正确认识了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充分估计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提出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论断,在知识分子中发展党组织的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1956年党的八大总结了建国七年来党的组织建设的经验,初步形成了执政条件下党的组织建设理论。

一、建国初期党组织的整顿

新中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新形势给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随着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在这一时期显得迫切而严重。在建国最初的几年里,党首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对各级党组织的大规模整顿,整顿分两步:首先是“扎紧入口”,在新党员的发展工作中严格标准,提高要求。其次是对党内的不合格分子进行清洗淘汰,以保持党的纯洁性。

建国之初,各地党组织一度积极实行党员大发展的政策,如当时作为老区的华北地区,党员数量已占总人口的2.2%,但华北局仍要求农村党组织的发展以3℅为目标进行;东北地区则要求在1950年内工矿工人党员数量达到工人总数的15℅至20℅;广东省委在广东刚刚解放,各方面条件尚不稳固成熟的情况下,也计划在1950年内发展15万名党员。[1]针对这种情况,1950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发展和巩固党的组织的指示》,分析了建国数月来党的组织建设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认为: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党的组织有了很大发展,自抗战结束五年以来,全党党员增加了330万人,1949年一年内即发展新党员140万人,[2]在党员发展中,一般也都注意了工人成分,注意了公开发展,注意了在各种斗争中吸收优秀分子入党。文件亦同时指出党员发展工作也有许多的缺点,如一些地方的党组织在条件尚未完全成熟时即开始大量发展党员,因而新发展党员的质量没有得到保证,将一些并不完全具备党员条件的人也吸收到了党内,今后党的组织发展必须采取严格审查和稳步前进的方针。中央指示下达后,各地立即调整部署,克服了党员发展工作中的急躁冒进情绪,1950年全国共发展新党员136万名,而1951年全国仅发展新党员15.8万名,[3]是建国之后除60年代初期和“文革”中若干年国家政治生活不正常情况下党员少有发展外,发展党员人数最少的一年。

“扎紧入口”之后,中央又继续对已进入党内的不合格分子进行清洗淘汰,纯洁党的组织。这主要出于两方面的考虑,除了因为建国初期党员大发展的一段时间内由于急躁冒进使得一部分投机分子甚至坏分子混入党内外,还有一层因素就是由于革命的胜利,党的执政地位的确立,党内一部分人,尤其是一部分老党员、老干部产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在工作中部分党员干部出现了命令主义、官僚主义和享乐主义的错误思想,以至于贪污腐化,严重破坏了党的威信和形象,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后,部分党员干部思想未能及时转变,对党的新政策理解不够,执行不力,在城市工作中仍沿用过去在农村的一套做法,用老方法对待新问题,未能较好地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针对这些情况,中央于1951年3月召开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决定党在之后一段时期的工作重点转为对数以百万计的党员进行整顿和教育,在全党范围内进行整党。整党时,所有党的组织都要对党员进行一次认真的审查,首先清除各类混入党内的坏分子,然后对所有党员进行一次彻底的共产主义教育,改造好那些不完全具备共产党员条件的党员,对经过教育后确实不符合党员条件者可劝其退党。1953年11月,中央又做出《关于审查干部的决定》,认为:新中国成立后,党员队伍迅速增长,党员成分较过去任何时期都更复杂,建国初几年来,由于各级党组织的工作任务紧迫,党员干部调动频繁,各级党委未来得及对全部党员干部逐个进行细致审查,对部分新党员干部的全面真实情况还未能切实掌握,据此,中央又决定在两三年内对全国干部进行一次细致的审查。建国初期的这次党组织整顿活动一直持续到了1955年,在这次整党中,全党25万个支部中共有65万名党员被清除出了党的组织。[4]

二、贯彻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过程中党员队伍的大发展

1953年,党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确定后,以“一五”计划为代表的大规模工业建设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并渐入高潮。要从组织上保证这条总路线的实施,党必须不断巩固和扩大党的组织,提高党的战斗力。

1956年1月,中央召开组织工作座谈会。会议首先讨论了1956年至1957年两年间发展新党员的规划,提出在工业系统的职工(包括手工业从业人员)中接收新党员85万,占时有职工人数的5℅;在交通运输系统的职工(包括个体运输业劳动者)中接收新党员12万人,占时有职工人数的3.4℅;在财贸系统的职工中接收新党员31万人,占时有职工人数的4.1℅;在文化教育系统中接收新党员13万人,占时有人数的6.5℅;在高中以上学生中接收新党员6万人,占时有人数的4.5℅;在群众团体、行政机关的职工中接收新党员6万人,占时有人数的5℅;在部队接收20万人入党;在农业系统和农村中接收新党员272万人,其中在农村中接收新党员268万人。会议还讨论了在知识分子中发展新党员的规划,指出在时有的384万名知识分子中有党员17万人,占4.4℅,在10余万名高级知识分子中有党员7000人,占7℅,比重均不高,认为党对知识分子的重要作用和进步估计不足,在接受知识分子尤其是高级知识分子入党问题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关门主义倾向,为了更好地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党认为需要积极地、较多地接收一些知识分子入党,要求各地各部门党组织根据本地本部门的具体情况,定出在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的计划,总体上要按照两年规划接收27万人入党,其中在高级知识分子中接收10℅的人入党。[5]

按照中央要求,各地党组织在1956年迅速发展了大批党员。到1956年6月底党的八大召开前夕,全党共有党员10734384人,比七大时增加了8倍,比建国时增加了近2倍,占人口总数的1.74℅,党的组织已经分布到了全国每一个城镇和县区以及每一个重要的企业和每一个民族,在农村,除少数民族地区外,基本上每个乡也都有了党的基层组织。党员组成方面:工人党员1502814人,占党员总数的14℅;农民党员7417459人,占党员总数的69.1℅,在农民党员中,贫民成份的有536万人,中农(主要是由贫农上升的新中农和下中农)成份的有205万人;知识分子党员1255923人,占党员总数的11.7℅;其他成分的党员508188人,占党员总数的5.2℅。[6]

三、不同成分党员的均衡发展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党员发展工作的重点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这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三大主力群体上,新发展的党员结构较为均衡,比较好地体现了党在这一时期的政治指导思想和组织路线。

(一)工人党员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党长期活动在乡村,远离工人阶级集中的大都市,因此在发展工人党员方面力有不逮。甫一建国,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入城市,党高度重视在工人阶级中发展党员的工作,1950年5月,中央在《关于发展和巩固党的组织的指示》中明确规定:“今后发展党的重点,应放在城市中,首先是工人阶级上,在三年到五年内要从产业工人中接收三分之一的人入党”,“为了保证无产阶级成分在党内有一定的比例,今后对农民党员的发展,应加以限制”,在老解放区一般地不再在农村中发展党的组织,新解放区在土改完成前一般也不应在农村中发展党的组织。[7]

值得注意的是,在建国最初的几年里,党对工人阶级在中国革命中领导阶级的地位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渐明晰的过程。如1951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中还有“中国革命的过去是城市工人阶级和乡村半工人阶级领导的,在今后,更需要工人阶级的领导”的提法。1951年7月间,中央在《中共中央关于工人阶级和半工人阶级的领导作用问题的解释》中,将上述提法改为“中国革命在过去是城市和乡村的工人阶级和半工人阶级领导的”,半工人阶级也“是包括在内的”。其后不久,中央修正了以上看法,认为半工人阶级不能作为革命的领导阶级,作为半工人阶级的乡村贫农及城市的贫民和苦力,在中国革命中确实曾经表现过积极作用,但这种作用和工人阶级在革命中的领导作用仍应有所区别,否则,易使人对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发生误解。1951年12月,中央作出《关于中国革命领导阶级问题的修正指示》,对过去提法进行了最终修正,认为“中国革命是中国工人阶级领导的”,要求“无论过去或今后,均应只提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不应再把半工人阶级包括在内”。由于中国共产党明确了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只有工人阶级,所以愈来愈重视在工人群众中发展党员和建立党的组织。

1953年,党中央确立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为了从组织上保证总路线的实施,党中央明确要求大量增加党内工人党员的比重,以解决大规模工业建设迫切需要的党员干部问题。其后,党一方面在党内将大量党员干部从各个领域抽调至工业部门,另一方面则大力从工人中吸收党员。如继1945年和1949年的两次大规模调配干部之后,党又大量调配干部到工业部门工作,一方面因为要办好工业,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忠于工人阶级事业,政治坚强且经过考验的老干部作为骨干;另一方面,当时人口达3亿的新区农村业已完成土地改革,将干部配备的重点转向工业具备了可行性。据统计,从1952年到1954年,共有16.3万名干部转到工业部门中去,而且这些干部大多数是年纪较轻、文化程度较高的干部。[8]此外,从1953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大量吸收工人党员,扩大党内工人比重的高潮,大批工人中的先进分子进入党内,如在1953年底“中南区全区工人党员比1952年6月增加了4倍,平均每15个产业工人中,就有1个共产党员”;1954年第一季度“武汉市新发展的1321名党员中,工人占856名”;。[9]天津市在1954年“全市党员约相当于1949年解放初期的6.6倍,其中工人成份的党员已占全市党员总数的一半以上”;沈阳市在1953年年底“全市党员中工人出身的占49.56℅,到1954年5月已增加到52℅强”,其中1953年一年全市发展的新党员中“工人占61℅以上”,1954年1月到5月全市发展的新党员中“工业和交通运输系统的比例达到了69℅”。[10]到了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高潮的到来,更是有大批在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的工人积极分子被吸收进党内,尤其是为了顺利实现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大力在私营企业中发展党员,扩大党的组织基础。从1955年7月到1956年7月的一年中,“上海市各级党组织共接收了2万多名新党员。工人成分的新党员占这批新党员总数的最大比例,一共有1万多名工业、基本建设、交通运输等系统的产业职工加入了党的队伍,其中有7000多人是在新公私合营工厂中发展的”。[11]

但是,也应看到由于这一时期我国刚刚开始工业化建设,工人阶级队伍还不甚发展壮大,因此,虽然党对发展工人党员倾注了巨大努力,但和1949年工人党员占全部党员的比重12.24℅相比,1956年工人党员所占比重也不过14℅,增幅并不甚明显。

(二)农民党员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依靠农村中的党组织进行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彻底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之后在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开展了互助合作运动等一系列事件中农村党的组织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广大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在这一系列重大的历史性转变中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新中国成立伊始,由于当时中央在发展党员工作中的特定考虑,农村的党员发展工作曾一度停滞,到1953年中央确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时,许多新区农村还没有建立党的组织,许多农业生产合作社中尚无党员,一些建立起党组织的乡村,由于党员很少,也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这种情况同党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历史任务难相适应。为此,1954年11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党的第一次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会议,会议指出:全国共有农村党员400万人,约占当时农村人口的0.8℅,全国22万个乡中尚有5万个乡未建立党的基层组织,根据实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要求,党计划在1955年至1957年的三年内,有步骤地在农村发展200万到300万党员,并使全国各个乡都建立起党的基层组织。[12]这次会议是过渡时期加强党在农村组织建设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后,党大力发展农村党员,使党的基层组织覆盖到了全国绝大多数的乡村。虽然这一时期农村党员的绝对数量有很大增加,但由于建国后,党将工作重心转向了城市,党内工人党员和其他成分党员的比例有所增加,所以农民党员在党内所占的比例小幅下降,由新中国成立时的75.8℅降至1956年的69.1℅,但农民党员仍占党员总数的七成左右,仍是党员队伍的主体。

另外,这一时期,党还结合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农村地区进行了整党,重点是对广大农民党员进行教育,使农村党员组织起来,走合作化、集体化的道路,并批判当时在一部分党员中出现的富农思想和剥削行为。如1953年山东省在3847个支部中的调查,“整党前参加互助合作组织的党员平均占党员总数的30℅左右,即在互助合作工作较有基础的地区,也只占40℅—50℅。经过整党后,参加互助组的党员平均增加了一倍。一般地区占党员总数的60℅左右,在互助合作工作较有基础的地区,党员已普遍地加入了互助合作组织”。[13]

(三)知识分子党员

自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党的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后,党一直十分重视在知识分子中吸收党员,发展党的组织。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确定后,我国面临着大规模工业建设的紧迫任务,而掌握现代科学知识的知识分子是工业建设必不可少的力量,因此,党更加重视吸收知识分子入党,提高党的整体文化水平,以适应新的历史任务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后,要想使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技术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把我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就必须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力量。但是,当时在党内有部分党员对知识分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知识分子存有某些歧视现象,从而影响了知识分子作用的发挥。与此同时,新中国建立后的几年中,党一方面对从旧社会接收过来的知识分子实行“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取得了巨大成效;另一方面党在建国后也已经直接培养了大批工人阶级的新型知识分子。面对知识分子队伍结构的变化,党也需要在对待知识分子的理论政策上有所前进和发展。为此,中共中央于1956年1月专门召开了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周恩来在会上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对知识分子的历史和现状做了正确的估计,宣布知识分子中的绝大多数已经成为国家工作人员,已经为社会主义服务,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对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做了符合我国知识分子实际情况的正确而重要的论断。同时指出党在知识分子特别是高级知识分子中吸收党员的工作,过去存有严重的关门主义倾向,今后必须坚决彻底地纠正,要改善对知识分子的使用和安排,充分信任和支持知识分子,创造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使他们能够积极地进行工作,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党员,将知识分子更进一步团结在党的领导之下,和工人、农民一道,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贡献更大的力量。1956年2月中央政治局通过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指示》,肯定了知识分子的基本队伍已经成为劳动人民的一部分,要求大量培养具备较高业务水平和政治素质的知识分子,加大在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其中高级知识分子中的党员到1962年应该占到高级知识分子总数的1∕3左右。

为了改善和提高党员队伍的文化结构以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党在大力吸收知识分子入党的同时,还狠抓党员干部的文化学习,以提高党内工农党员的知识水平。1953年,中央专门发出《关于干部文化教育的指示》,指出:鉴于大量工农干部文化水平很低,已经阻碍了他们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高,使之在新时期国家建设面前有力所难及的困难,为此,要广泛开展党员干部的文化教育,使文化水平较低的党员干部逐步提高到高小以致初中毕业的水平,并使一部分工农干部具备条件升学深造,要求文化程度不及初中的党员干部一律必须参加文化学习,把党员学习作为一项制度确立了下来。到1955年底,广大党员干部文化学习已有相当大的规模,全国共有业余文化学校3546所,在校人数131万人。[14]

小结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党的组织建设工作紧紧围绕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开展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等工作广泛展开,从组织上保证了党的政治任务的实现,党的组织路线基本上是正确的,党的组织建设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这一时期在党员发展工作中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受党的政治路线的影响起伏较大,发展党员的方针是在政治运动中发现、培养积极分子以吸收入党。如1950年全国发展新党员136万名,而1951年由于党的组织工作重点转向对党员的整顿教育,全国仅发展新党员15.8万名,之后几年发展党员的数量也一直保持在较低的水平,到了1955年,接收的新党员数量又升至168万人,在1956年的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中,由于这一年的党员发展规划受反右倾保守思想的影响,发展党员目标定的很高,接收的新党员数量甚至达到了322万,。[15]在发展党员的具体过程中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简单粗糙、不按规定程序进行的倾向,这不能不说是这一时期党员发展工作中的一个瑕疵所在。

[1][2][3][4][5][6][8][12][14][15]赵生晖.《中国共产党组织史纲要》[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 250、249、250、262、287—288、294、269、280—282、291、289.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243.

[9]中南各地工矿和交通运输企业中 大批优秀工人和技术人员加入共产党[N].人民日报,1954-05-02.

[10]北京天津沈阳党的队伍日益壮大 一年来吸收大批产业工人入党[N]. 人民日报, 1954-07-02.

[11]沈阳上海工人成分的党员迅速增加[N].人民日报,1956-07-01.

[13]各地党委正确执行中央整党方针 广大农村党员觉悟普遍提高[N]. 人民日报,1953-04-02.

(责任编辑:卫令海)

本文是中共南京市委党校2014年校级课题“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队伍结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2014-12-16

曲洛松(1986-),男,河南洛阳人,博士,中共南京市委党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共党史和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及党的建设。

D26

A

1672-1071(2015)01-0070-05

猜你喜欢
过渡时期新党员工人阶级
北安市 以“四招”促进新党员能力素质提升
重读《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进行再认识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政治经济学:范尼·普莱斯与大西洋的工人阶级
家长见证庄严时刻
过渡时期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改造理论探析
初中语文的过渡期教育
南漳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上)
通城
论马尔库塞的阶级一体化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