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林元
(南京大学哲学系 江苏 南京 210023)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些想法*
刘林元
(南京大学哲学系 江苏 南京 21002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是单纯地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体系运用于中国具体实际、吸收中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就形成的理论成果,而是发生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是对中国实践经验的哲学总结。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有四个环环相扣的环节组成,首先,应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其次,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对中国国情、矛盾和问题进行分析,形成指导实践和解决矛盾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计划、办法;再次,坚决而又谨慎的实践;最后,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对实践经验加以总结,形成科学的理论结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实践,走的是从“实践到理论”的研究路径,后者做的是理论转换工作,走的是从“理论到理论”的路径。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通常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运用,或者是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思维的特点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转化为民族化、大众化的中国哲学。我以为,这些观点没有正确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发生机制和发展过程,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背景,离开中国实践的土壤,就哲学来谈哲学的“化”,故没有说清楚问题。
首先说一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一个过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果、理论结晶,两者是等价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其本质说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固然跟在中国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系,跟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有关系,但不是拿来用一用或吸收一下中国传统哲学的营养,就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要说清楚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要说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是单纯地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体系运用于中国具体实际(并吸收中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就形成的理论成果,而是发生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是对中国实践经验的哲学总结。离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没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就没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灵魂和精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分析中国国情并形成正确的实践观念用以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并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对实践经验进行纠正、系统的理论总结,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的检验,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坚持和发展。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起点,到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止,这个过程有四个环环相扣的环节组成。第一个环节就是应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里最要紧的是要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至今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我们以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内容可以分为三大层次:一是阐发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这是必须加以坚持的基本原理。二是马恩著作中的重要观点、重大结论,凡经历史和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我们都应该坚信、坚持。对没有为实践证明的设想、预见,我们应该尊重,并期待实践来证明其真理性;但在实践未证明之前,我们不能视其为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加以运用。三是马恩著作中的个别观点、个别结论,因为不具有普遍意义,不论正确与否,都不能视之为普遍真理。但科学研究,我们应该重视马恩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总之,我们要坚持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基本原理,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而不是每一个具体结论。
第二个环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对中国国情、矛盾和问题进行分析,形成指导实践、解决矛盾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计划办法,哲学上这叫实践观念,直接指导实践行动的。理论指导实践并不是说抽象的理论可以直接付诸实践行动,而是通过在理论指导下形成的实践观念指导下进行的。我们党的历史上教条主义的错误,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理论泛化,坚持以书本就是真理,句句是真理,坚持具体结论;二是脱离中国国情,忽视中国革命的特点、照搬书本和别国经验来制定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观念,必然招致实践的失败。理论搞错了必然失败,即使理论正确,如果脱离实际,不搞调查研究,理论与实践统一不起来,实践方案就会出问题,也一定会导致实践挫折,甚至完全失败。这是有深刻教训的。
第三个环节,坚决而又谨慎的实践。只有通过实践,观念的东西才能变成物质的东西,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同时,只有通过实践,由实践过程和实践结果来证明指导实践的理论的科学性,从而坚持下去,同时通过实践创造出崭新的实践经验,这是丰富和发展理论的源泉。所以,实践这一环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环节。正因为这个环节的关键地位,实践的指导者既要坚决付诸实践,又要用心谨慎。一般说来,实践过程中根据理论指导是很少的。但调整、修正实践观念是常有的,部分修正或大的调整都会有,特别是解决复杂的矛盾。随着实践的深入,会出现预料不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既定方案完全不变是很少有的。因此,实践的指导者,要自始至终密切关注实践的全过程,不只是关注实践的结果。
第四个环节,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对实践经验加以总结,形成科学的理论结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的就是为了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但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的达到之时,指导实践的成功,改造了客观世界(革命胜利建设成功)。这就实现了两大成果:一是物质成果,改造中国社会建设发展中国,二是在漫长的实践中积聚了丰富的新鲜实践经验,对这些经验加以总结,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意。因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是新鲜的。总结的理论指导和方法论运用是科学的,所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必然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中国共产党通过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马克思主义作出的伟大贡献。当然,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指导中国实践,但结果在指导中国实践的同时,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指导中国实践的过程和结果,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对这个过程和结果的理论总结。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理论体系(比如毛泽东思想)包含政治、军事、哲学、经济、党建等多方面内容的统一。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统一的实践过程及其结果、统一的成功实践经验,从不同学科角度进行理论总结就产生不同学科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如从军事学科进行总结,就产生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毛泽东军事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进程中综合的实践经验的哲学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理论结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实现的,它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通过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即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才产生的。它不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规律简单移植到中国,并结合中国的语言习惯进行“中国式”的改造,变换之后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体系的重新解释,推演或编排。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必将产生大量的新鲜实践经验,而这些经验是复合型的,而非单一学科型,因此,从不同的学科角度进行总结就能形成不同学科的理论成果。比如,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代表,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经验的总结,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军事等方面经验的有机统一。而从不同学科层面进行的总结,就形成各学科的理论形态。诸如,从哲学学科层面进行总结,就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其代表就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实践论》、《矛盾论》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指导下对中国革命实践经验进行总结的经典作。而《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著作就是从军事角度对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即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真谛就在于:其起点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中国国情,指导中国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是对中国实践经验的哲学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关键词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指导中国实践取得成功,对实践经验进行哲学的思考和总结。这里,“结合”是前提,“实践”是基础,哲学总结是不可或缺的条件(关键)。
有的论者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运用,似乎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搬到中国来运用就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这个说法“省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过程,省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中国实践经验的哲学总结,只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外国移栽到了中国就变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这种“省略”是背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际历程的。不错,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是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的,但这种运用不是通过概念搬家用中国式的哲学语言和表达方式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转化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体现在两个环节上:一是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中国国情,以形成指导中国实践的实践观念时,需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分析复杂的矛盾情形,形成解决矛盾的方案。我们说,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其中的主要内容。这个环节的运用不是概念移用,而是作为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工具使用的。二是在总结中国实践经验时,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范畴和规律,使中国实践经验成为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的理论体系。我们知道,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比如毛泽东哲学)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外再创造一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畴、规律来,作为思维工具仍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工具(比如物质、意识、实践、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矛盾、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等,这种运用是必然的、应该的。)这个环节的运用,是为了总结实践经验的需要,实践经验才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那些范畴、概念只是以中国实践经验为土壤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表达工具。这个工具是必要的,但我们之所以把这种实践经验的哲学总结称之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因为它总结的是中国的实践经验,而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搬家。
还有论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这个说法并没有错,但必须把几个问题说清楚。第一个问题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实现三因素的有机结合。这三个因素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土壤、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和水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犹如一棵大树,这棵树的种苗是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种苗生成的大树仍然是马克思主义的,这就是保证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马克思主义性质。中国实践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扎根的土壤,给哲学之树提供丰富营养和水分,在阳光照耀下使其得以茁壮的生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只要我们善于利用,也会促进大树的成长,从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三要素分析中,可以得知,这三要素是不可或缺的。我们从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中可以清楚看到,这三个要素都是俱备的。第一,“两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阐述和表达。第二,两论是以中国革命实践经验进行的哲学总结,是为了解决中国革命实践问题而写作的,它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的阐释。第三,无论是“实践论”还是“矛盾论”,我们都或隐或现的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但应该强调指出,两论的核心内容是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实践问题提出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哲学论证。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要牢牢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扎根在中国实践土壤之中,这才有旺盛的生命力。
上面,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概念作了具体而明确的说明,判断是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关键是看是否紧紧同中国实践相联系,其产生机制是否是对中国实践经验的哲学总结,看中国化的目的是否是为中国实践服务,为实践提供符合中国实际的思想路线、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如果回答是肯定的,这种哲学就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就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根据这个标准来判断,毫无疑问,毛泽东哲学思想是实现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典型代表。那么,我们如何看待另一类型在中国存在的哲学?如成千上万种的马克思哲学原理教科书、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常识的小册子、翻译成中文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各种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专著和论文、各种版本(中文)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通俗介绍(比如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以及像李达的“社会学大纲”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系统全面阐述的著作,还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指导下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研究著作,对西方资产阶级哲学的介绍和研究著作、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评介性著作,等等。这类著作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不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产生的,不是从对中国实践经验进行哲学总结而产生的理论成果,而是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或把外文“化”成中文,或把深奥难懂的理论化成通俗易懂的理论,或推崇赞扬某种理论,或批评否定某种理论,或把理论作系统化的研究,或分析结构某种理论。这种从理论到理论,从外国理论到中国理论的转化,缺乏关键的实践环节,有很多理论不是着眼于实践的目的,而是为了理论本身。因此,这“化”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种研究哲学理论的理论不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那么,给它们一个名称呢?我把它们叫作“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称之为“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条必须是在中国产生的,第二条必须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的,那些坚持反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的作品不在此列。
为什么要区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呢?一是客观上存在这种区别,前者强调实践,走的是从“实践到理论”的研究路径;后者做的是理论转换工作,走的是从“理论到理论”的路径。二是从理论的发展看,坚持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之路,扎根于实践土壤,立足于实践经验的总结,这是发展理论的根本之路。后者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和广泛传播具有巨大作用,对理论的全面深入的理解,对理论的实际运用具有积极作用的。但要发展理论,发现新的理论实现理论的与时俱进,则必须主要立足于实践,而不是离开实践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的演绎推理上下功夫。
(责任编辑:木 杉)
本文是2010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0AZD00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问题研究”、200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科研项目(06JJD710006) “中国共产党人的资本主义观” 的阶段性成果。
2014-12-07
刘林元(1941-),男,江苏靖江人,南京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兼职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毛泽东哲学思想、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
D641
A
1672-1071(2015)01-0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