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尔库塞的阶级一体化理论

2014-03-11 15:39高海艳祝黄河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马尔库塞工人阶级

高海艳 祝黄河

摘 要:马尔库塞从经济收入平等化出发,论述了工人阶级在政治、经济、生活和思想意识的同质化,认为福利资本主义社会已经进入阶级一体化阶段。马尔库塞的“阶级一体化理论”阐述了福利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变化,揭露了福利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这对正确理解和建构全球时代的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借鉴意义。

关键词:马尔库塞;工人阶级;阶级一体化

20世纪,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与资本主义社会福利政策的实施,致使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呈“钻石型”状态,工人的阶级意识淡漠,整个社会朝一体化方向发展。工人阶级是否退出历史舞台,不再担负起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使命?阶级斗争是否不再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斗争方式?马克思解读历史发展规律的核心概念——阶级及其阶级斗争是否依然有效?阶级分析的方法是否依然适用?这些问题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马尔库塞的阶级一体化理论就是针对此所作的理论回应。马尔库塞认为,福利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已经融合,经济决定论式的阶级理论已经不适用于福利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方式从经济斗争转为意识形态斗争,他主张从意识形态层面重构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马尔库塞的阶级一体化理论在否定苏联马克思主义经济决定论式的阶级理论的同时,也尝试着重新阐述马克思的阶级理论,但他脱离生产关系来谈论阶级理论,本质上否定了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基础,体现了其阶级理论的乌托邦倾向,在实践上最终只能以失望而告终。

科技发展导致经济收入的提高是工人阶级与资本主义一体化的根源。马尔库塞认为,苏联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是以经济收入多少来确定阶级属性,工人阶级处在经济分层的最底层,社会被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借助科学技术的成果,改变工人的工作环境,提高工人的经济收入,实施社会福利保障政策,提升了工人的经济地位,改变了其生活方式,这一切造成了工人阶级同资本主义的一体化。

一体化首先表现在工人阶级与资本家劳动方式的一体化。马尔库塞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的普遍使用改变了工人阶级的工作环境,蓝领工人白领化,工人劳动强度的减弱、劳动时间的缩短,使工人与资本家在职业领域实现了平等。其次,物质收益的一体化。随着技术官僚的形成,原本受制于资本家管理的工人阶级越来越多地进入企业管理层,参与企业管理,使原本与企业利益处于对立面的工人阶级,因其拥有企业股份,参与企业分红,使自身的利益与资本家的利益联系起来,这种利益相关性从经济层面上打破了工人阶级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促使二者由对立走向缓解、融合。第三,生活方式的一体化,由于工人经济收入的增加和社会福利政策的实施,使工人迫于生存需要的经济压力减小,无论是从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上,工人购买能力的提高,促使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在物质享受上趋于一致。用马尔库塞的话说就是,工人和他的老板享受同样的电视节目并漫游同样的游乐胜地,打字员同她雇主的女儿打扮得一样漂亮,黑人也拥有凯迪拉克牌高级轿车,这个社会的绝大数人在很大程度上分享着这个制度所提供的需要和满足,即使阶级不消失,阶级对立也不会如此强烈地对抗。第四,思想意识一体化。由于劳动方式、物质收益和生活方式的一体化,必然导致工人阶级与资本主义社会在思想意识上的高度一致。总的来说,马尔库塞认为,马克思所说的在艰苦的条件下从事繁重体力劳动,受到残酷剥削的无产阶级已经不复存在;蓝领工人人数下降和白领工人人数增加,职业阶层的分化日益模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政治距离越来越近;工作环境与经济收益的满足,致使传统的以经济收入作为划分阶级属性和决定阶级地位的基础被撼动,利益一致取代利益对抗的劳资关系使两大对立阶级——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结成经济联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致,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一体化了。

发达工业资本主义社会利用技术,承诺为越来越多的人提供物质享受用来维持自身的合法性,技术在马尔库塞看来已经不是中立的,而是具有政治特性,发挥着科技意识形态控制的功能,而这是导致工人阶级阶级地位和阶级意识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技术合理性作为政治合理性导致了作为否定力量的工人阶级的变化。

第一,机械化降低了工人在劳动中的体力消耗和劳动强度。在马克思对工人阶级的描述中,资本家为了占有剩余价值,对工人阶级的肉体进行严酷剥削,在劳役的重压下,工人阶级本身的生活状态就是对资本主义制度活的否定。当半自动化和自动化占据了工作的全部或部分时间,机器的操作对象就不再是物质形态的产品,而是活生生的工人,机械化加速劳动速度,高强度地占有、消耗和麻醉活劳动,当肌肉疲乏被高度的精神紧张和疲乏所取代的时候,机械化破坏了工人的内在自由,失去了否定性维度。

第二,资本主义控制方式由身体控制变为技术控制,利用技术而不是恐怖去征服那些离心的社会力量。科技意识形态控制使工人阶级失去辨别科技与效率在资本主义社会已经成为价值和政治问题的能力,国家和资本家的整体利益披着技术合理性的外衣,行政手段取代身体控制,生产过程中的不平等和奴役被掩盖,工人的阶级意识就模糊了。

第三,消费主义与享乐主义生活方式弱化了工人阶级意识的形成。资本主义通过其庞大的大众宣传网络,将消费作为一种幸福的实现方式来宣传,制造虚假消费,强化基于消费平等的政治平等理念,使它的政治统治更隐蔽、更舒服。马尔库塞认为,“对于晚期资本主义来说,这变成了它的最必需的控制装置之一。一再唤起新的需要使人们去购买最近的商品,并使他们相信他们在实际上需要这些商品,相信这些商品将满足他们的需要,结果是把人们完全交给了商品世界的拜物教,并在这方面再生产着资本主义制度甚至是它的需要。”{1}物质需要的均等化使工人相信消费让他们获得了与雇主一样的尊严、地位与平等,资本主义社会成功地通过享乐主义生活方式实现了控制、操纵与摆布人们意识的政治目的。

第四,文化被作为商品消费,维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取得了居民的支持,这破坏了社会主义的激进基础。在马尔库塞看来,文化和商品在资本主义社会发生错位,作为人类精神食粮的文化变成精神鸦片,物质形态的商品具有文化、艺术特征,而精神形态的文化、艺术却具有商品特质,商品文化将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审美、批判和人文关怀等功能取缔,代之以消遣、娱乐和媚俗。如此这般,阶级意识何以形成?工人阶级何以独立?正如马尔库塞所说,“如果每个个人都满足于通过管理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设施而获得幸福的话,他们为什么还要为不同商品和服务的不同生产而坚持不同的制度呢?如果每个个人都预先受到制约,以致令人满意的商品中也包括思想、感情和愿望的话,他们为什么还要独立地思考、体验和想象呢?”{2}人被大众文化阉割为一个没有批判向度的人。

在马尔库塞看来,资本主义社会缩小阶级之间的收入差距,提倡消费主义和享受主义生活方式,通过对技术、文化和消费的总体管理与协调,消除政治、生活、思想领域内阶级对立意识,扼杀工人的想象力,致使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联合起来,丧失了阶级否定性与革命性,使他们变成巨大“技术机器”统治系统的一部分,把一切倾向于变化的力量限制在单向度社会,造成了工人阶级与资本主义的一体化。

马尔库塞的阶级一体化理论是对资本主义发展到福特制时代社会阶级结构变化的理论回应,这为我们拨开福利资本主义社会的面纱,认识福特制时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收入、控制方式的变化而导致的社会结构变化及其社会本质,打开了另外一扇门。马尔库塞的阶级理论揭示了福利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质,其统治更为隐蔽,对工人阶级的剥削更为严酷,“福利”这块遮羞布并未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它将一切对立力量都纳入了自身的统治体系内,反过来强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及其统治基础。马尔库塞阶级一体化理论对福利资本主义社会的指认有其合理性,但他因此而得出阶级一体化的结论却过于片面、悲观,有其局限性。

马尔库塞的阶级一体化理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进入福特制时代的产物,具有历史局限性。从一定意义上讲,福特制时代,工人收入的增加既是资本主义社会自身发展的需要,又是工人阶级斗争结果。一战结束后,资本主义为恢复经济,扩大生产规模,急需大量劳动力,但劳动力数量因战争而急剧减少,供应不足。在劳资市场上,工人阶级处于优势地位,改变工人阶级的福利待遇成为鼓励工人参加劳动的手段,而工人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不过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副产品。实现商品转利润惊险的一跳,就必须使消费者有足够的购买力,流水线、大规模、组织化的资本主义生产了大量的物质产品,如何处理剩余产品成为福特制时代的问题。提高工人的工资就是提高工人的购买力,从而达到赚取利润的目的。因此,福特制时代工资水平的提高不过是技术发展和资本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已,而非资本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从工人阶级自身的发展轨迹来看,马尔库塞阶级一体化的结论过于悲观。从工人阶级的历史发展动态看,随着资本主义战后经济的恢复,资本主义社会进入后福特制时代,资本的掠夺范围从一国范围扩大到世界范围,国家资本主义向国际资本主义转变,无产阶级也扩大到全球范围,无产阶级的数量在世界范围内是增多而不是减少。从工人阶级的现实发展看,全球化导致工人阶级分化,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转化为工人与管理者之间的矛盾,工人阶级的斗争对象不明确,但也正因为如此,作为第三世界的传统产业工人大军还将长期维持下去。在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当资本主义社会进入后福特制时代,劳方市场饱和,资方再一次掌控市场,失业率有增无减,马尔库塞眼中地位提高的奴隶再次回到原位,工作不稳定,无法控制自身劳动,受资本控制,工人阶级依旧处在马克思所说的生产过程中。从世界范围来看,工人阶级不再是一个民族国家范围内的事情,已成为全球问题。后福特制时代,发达资本主义改变了本民族国家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同时通过资本的自由流动,将剥削的范围扩大到世界范围,将剥削的对象扩展到全世界。全球资本的形成和跨国资本家的崛起已经势不可挡,全球无产阶级是一个不可更改的必然事实。后福特制以劳动岗位的减少为前提条件,在促进经济的增长的同时也导致了失业率的增高,工人阶级的数量不是减少而是增加了,工人阶级的范围不是缩小而是扩大了。正如大卫·哈维所论,目前全球无产阶级的数量远远多于以往任何时候。马尔库塞忽视了资本主义福利政策产生的历史因素,只注意到作为一个民族国家内的阶级一体化现象,就得出“阶级一体化”的悲观结论,过于武断。

马尔库塞的阶级一体化理论强调基于经济利益平等化的阶级意识淡漠,本质上是意识形态阶级斗争理论。马尔库塞把政治行动和意识形态独立于物质关系之外,把革命阵营转移到独立的政治和文化斗争领域,把革命与阶级斗争分离开来,强调意识形态与文化斗争的独立性,希望知识分子扮演人民群众革命良知的角色,使知识分子代替固有的阶级冲动与利益,为人民革命斗争做导航。在马尔库塞看来,工人的力量已经在资本主义运行的全过程中被结构性摧毁,经济利益不再是推动工人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驱动力,工人阶级不能成为变革和推动社会变迁的主力。

事实上,阶级斗争本质上就是争夺剩余价值的斗争,只要人类社会的剩余价值还不足以让全人类共享,这样的情况就会一直持续下去。因此,工人阶级依旧是现实的一部分,也是彻底改变现实的动力,他连接着现实与未来,是未来与现实的交汇力量,无论现在还是未来,依旧有人从事着比其他人更加艰苦的工作,有更多的孩子需要抚养,人活着,就要不断抗争。经济平等在发达工业资本主义社会不过是个幻象,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也不过是抽象的平等。工人的根本阶级利益在本质上是反资本主义的,工人阶级比其他社会团体都能更为直接、具体地在普遍利益上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社会主义的核心就是消灭阶级实现一切人的自由联合体的远大目标,这一任务必须由作为阶级剥削对象的人们来实现,他们的阶级地位会直接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解体和自身的消亡。因此,工人阶级以阶级斗争的方式取得社会主义的胜利,这是唯一的途径。也正是如此,对马克思而言,阶级的消亡,也是阶级斗争的最终产物,是革命进程的最终目标,而工人阶级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就在于它的阶级利益要求不同于其他阶级,工人阶级自身的条件使其可能促使自身的消亡。尽管马克思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也如马尔库塞所言也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绝对贫困的现状发生了改变,但相对贫困且贫困的差距依旧存在而且还不断扩大,工人阶级的整体性存在依旧是一个事实,阶级利益依然是社会冲突的根源,只要资本主义存在,阶级及其阶级斗争就不会消失,阶级斗争的解释力和有效性依旧存在。正如高兰·赛博所言:“永远不能忘记,福利国家资本主义仍然是资本主义。不仅资本主义政治的老问题确实仍然存在,而且,当前的经济危机对福利国家资本主义——完全就业、社会安全、男女之间平等的增大——的实现也造成了威胁,因而也使得这些问题成为核心的政治问题。那种认为充分发达的福利国家已经——至少是在外表上——转移了工人阶级敌对性的基本目标,比如工资、工作条件、就业与社会安全的观点是根本错误的。”{3}

我们认为,马尔库塞从经济层面对福利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分析,对苏联马克思主义单纯从经济收入层面来决定阶级归属的阶级理论提出了挑战。苏联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从经济收入层面来论证工人阶级作为一个阶级的理论价值和革命意义,无疑将工人阶级当作天然形成,好像只要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工人阶级就会自动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担当社会主义的革命者和接班人。马克思曾提出,缺乏政治代表的阶级就不能算是完全意义上的阶级。在马克思看来,一个阶级只有在意识到自己作为一阶级的本质时,才能算得上一个真正的阶级。这个过程既是法律的、社会的、文化的,也是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马克思认为,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中,非经济因素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一个阶级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是充满了各种分化和多样性。马尔库塞合理地发展了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在当今世界,工人阶级的数量、构成、组织形式、生活方式、行为能力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阶级划分越来越不适宜了,如果按照传统的工人阶级定义,不但不具有理论说服力,而且还会对现实产生困惑。马尔库塞从意识、文化层面来重构阶级,强调意识形态阶级斗争,至少告诉我们:阶级不是一个民族国家范围内的经济现象,它还是一个文化、政治和社会范畴,要注重阶级意识建构,提升工人阶级的理论自觉,从而推进社会主义革命的进程。

从本质上看,马尔库塞的阶级一体化并未摆脱苏联马克思主义简单的二元对立划分模式,其思维路径延续了苏联马克思主义解读模式,其理论预设犯了两个错误:一是根据经济收入来确定阶级倾向。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就对收入平等的理念进行了反驳,认为社会平等并不是财富或者资源的等量分配,而是每个人自由发展的机会平等,阶级不仅与经济因素有关,而且与文化、法律和政治有关,是社会阶级,仅从经济意义上界定马克思的阶级概念过于简单、粗糙。马尔库塞以经济收入均等为基础而否定马克思阶级理论的有效性,没有将马克思的阶级理论与苏联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区别开来,没有理解马克思阶级理论的本质,犯了前提性错误。二是马尔库塞没有认识到工人阶级在马克思阶级理论中的重要政治地位。对于马克思而言,工人阶级与其他阶级的不同在于他们是全人类解放事业的传播者,工人阶级最具决定性意义是他们在资本主义生产模式中所处的位置,工人阶级的利益在现存的资本主义体制框架内不可能得到根本的满足,只能通过彻底替代的社会主义体制才能做到,只要资本的逻辑依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发挥作用,阶级与国家依旧联合起来支配劳动,那么剥削依旧是阶级的基本功能,榨取剩余价值与维持这种榨取的强制性权力也依然存在,工人阶级就不会被摧毁,更不会被一体化。马尔库塞没有认识到工人阶级在马克思理论中的地位,更没有认识到福利资本主义社会资本逻辑的本质,就得出阶级一体化的结论,太过草率、简单。

马尔库塞把意识形态看作阶级的决定因素,将阶级斗争的领域置换到心理与意识形态层面,沿着重建工人的阶级意识路线,构建社会主义革命策略。马尔库塞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就是使人摆脱现实原则的控制,将人的爱欲释放出来,完全遵从“快乐原则”生活。在他看来,马克思以经济利益作为革命动因、以工人阶级作为革命主体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变得不再可能,提出了不同于马克思解放模式的全新的人类解放思路和模式,制定社会变革的基本公式:“劳动=游戏=想象=幻象=艺术形式=表现=爱欲无需升华的直接表达=生命本能的要求的自由表现。”{4}马尔库塞“革命新理论”的引人注目之处:一是把解放人的爱欲作为革命的根本目的,把人的本能结构作为革命的主要场所;二是把“青年知识分子”和“嬉皮士”之流作为革命酵素;三是主张审美救世论,通过审美来培养革命意识,并以此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方式,打破阶级一体化的格局,激起工人阶级的革命性,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马尔库塞坚持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应该有生物学基础,他特别重视本能结构的革命,生物本能才是工人阶级进行阶级斗争的生物基础与动力,只有排除人的心理上的压抑,实现“本能结构的决定性改变”,才有可能完成社会总体解放的任务。

马尔库塞脱离生产关系来界定阶级,强调政治行动与意识形态阶级斗争的独立性,体现了其阶级理论的乌托邦倾向,本质上否定了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基础,在实践上最终只能以失望而告终。马尔库塞将阶级理解为经济意义上的政治概念,认为阶级经济意义的消失意味着其政治意义的消失,这是对马克思阶级概念的误解,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阶级理论的要义。马克思从来就没有将阶级理解为单纯的经济—政治概念,在他看来,阶级是以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以剥削他人为手段,获取自身利益的权力,只要资本家依旧占有生产资料,资本的逻辑依旧发挥作用,工人阶级就依旧处在被剥削的地位,阶级的基本功能就仍是剥削,那么阶级对立就不会消失,阶级斗争就依旧存在,阶级分析方法就仍然有效。

注 释:

{1}徐崇温:《法兰克福学派述评》,北京:三联书店,1979年,第79页。

{2}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47页。

{3}转引自艾伦·伍德:《新社会主义》,尚庆飞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07-208页。

{4}李小兵:《审美之维——马尔库塞美学论著集》(译序),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第14页。

(责任编校:文 建)

猜你喜欢
马尔库塞工人阶级
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自然
赫伯特·马尔库塞
唯物辩证法与马尔库塞的“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
马尔库塞对新人本主义伦理学的贡献
冲破单向度的枷锁
从德国表演主义电影《大都会》看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
从马克思到卢卡奇:工人阶级概念的变化
工人阶级的命运与前途
浅析煤炭工业的发展对英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