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二胎放开政策引起轰动外,另一则新闻也引发了舆论的关注。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中国目前约有1亿的人口在跨省流动,其中九成以上是劳动力适龄人口。劳动力流出地和流入地的差异,使得人口净流入地和净流出地的老龄化程度差异较大,给就业、养老带来了巨大压力。这种养老压力失衡的局面将为经济社会发展蒙上阴影。10月10日举行的“人口、劳动力流动与空间集聚”全国学术研讨会探讨了这一困局,并提出了尽快提高养老和医疗保险统筹层次等建议。由人口流动产生的养老压力失衡问题,引发热议。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文章《重视一亿跨省流动者的保障之忧》认为,应该说,养老、医保全国统筹的实现,可以帮助突破这个利益藩篱,破解这道难题。但现实中,仍有不少阻碍。区域之间基金结余不平衡,人口赡养比不均衡,信息化建设不统一,以及各地政策、标准和养老医疗资源不一致等因素,决定了完成全国统筹的难度,需要寻求最大的利益平衡点,处理好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地方和地方之间的关系。这将是一项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
《南方都市报》也评论认为,养老压力严重失衡,全国统筹势在必行。伴随着养老压力失衡问题的越发严重,针对养老问题的解决,可能不能仅仅局限于完成全国统筹,而是要系统性地解决政府养老的责任和边界。承担兜底责任,政府义不容辞,而通过发展养老产业,探索以市场的方式解决相当比例人群的养老问题,也十分重要。与其做全方位的养老规划,不如聚焦兜底性质的养老任务。至于中高端的养老服务,政府需要的只是设计制度平台,让企业拥有更大的创新空间,让专业的养老力量能够更快速地成长。
光明网则建议,养老资源配置要跟上流动社会的需要。对于我国养老问题的关注,有着多重视角,如养老金的亏损问题,农民养老问题,城乡养老制度的分割问题等等。但其实综合起来,这里面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养老资源的配置如何适应流动社会的需要。毕竟,在生育和死亡率相对稳定的背景下,我国未来人口变化的最大变量仍在于人口的迁移。若养老制度不对这一趋势做出及时和适当的宏观回应,上述问题都可能随之加剧,社会性的养老压力将更为凸显。当然,除了养老问题,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所有的公共服务,恐怕都得做好适应社会流动性的调适。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所长陈卫民发表个人观点:鉴于劳动力流动对流出地和流入地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同影响,我国的养老社会保险需要继续提高统筹层次,直至实现全国统筹。作为对策,一方面需要调整养老资源配置,增加人口流出地的养老服务供给,另一方面应从制度和政策上鼓励和支持家庭流动,维护和增强家庭的养老功能。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广州也认为,要高度重视迁移对家庭的影响。随着这样的迁移增多,越来越多老年人口的子女不在身边,老年留守问题日益突出。尤其对于1亿多独生子女家庭来说,养老问题将成为更加严峻的挑战。
中国伟大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在著作《前十年为后十年做好准备》提过这样一句话:“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不论是如今将要放开的二胎政策还是将来养老社会保险可能进行全国统筹都将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