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精细化撬动社区治理现代化

2015-11-26 10:03:24罗幼琴
中国民政 2015年21期
关键词:院落街道网格

罗幼琴 邹 勤

网格精细化撬动社区治理现代化

罗幼琴 邹 勤

为加强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成华区圣灯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坚持“先自治、再整治、强服务、促长效”和“小网格、大治理、大服务”理念,实施社区治理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区域服务治理水平,取得一定的成效。主要做法如下:

统筹规划,突出“小网格、大平安”。一是把握好辖区实情。圣灯是典型的城市转型辖区,辖区内拆迁安置居民多,新建社区多,建筑工地多,民工多,面临转型社区自治组织涣散、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社区服务意识淡薄“三大难题”。二是抓好“深化网格”规划。党工委、办事处抓住“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试点街道、区域服务治理“大联动”体系试点街道,以自治、法治、服务为“三大抓手”,以社区“两委一站”改革为保障,编制完成了《圣灯街道进一步深化网格服务和管理提升社区治理水平的实施意见》,明确划分三级网格和服务管理职责。三是抓好长效机制建设。以完善社区微自治体系为基础,着力构建适合圣灯辖区的“1134”社区网格管理服务新模式:“1”即共商一套社区网格多元参与协商共治机制;“1”即共制一套院落微治理公约;“3”即共抓三类网格组织建设:院落自治促进会、院落议事会、社区社会组织;“4”即共施四项重点工程:院落微自治、网格多元共治、社区综合服务(信息化)、社区文化建设。

深化机制改革,突出“小网格、大治理”。一是强化街道社会服务职能。重新调整街道办事处的科室,整合社会建设科、社会管理科的部分职能,加强与八里庄二仙桥产业功能区推进办协作,真正实现街道经济和社会发展“双加强”。结合“大联动”信息化推进街道服务“中心化、扁平化”试点,减少管理层级,推动社区减负增效,加快实现“经济职能在功能区,社会职能在街道”。二是深化社区“两委一站”建设。目前圣灯街道正启动实施“两委(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一站(社区综合管理服务站)”的改革工作,社区综合管理服务站是街道设在社区负责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的工作机构。原社区服务站作为社会组织回归本位,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其人员划入社区综合管理服务站,社区党组织书记兼任社区综合管理服务站长,社区警长兼任副站长。三是科学设置三级网格。根据社区规模、人口数量、院落性质,坚持规模适度、便于管理、无缝覆盖、动态调整原则,不断深化“一网式”社区网格建设。强化一级网格:即社区网格员对重大事项进行综合协调、办理和处置,对下级网格进行考核、评估、监督与管理的对接与服务工作。街道领导、各科室负责对社区网格进行包片联系,将优秀的机关临聘人员、流动人口协管员下放到社区网格。划分二级网格:院落、片区网格、社区领导每人包挂一个网格,社区选配两委成员任一级网格长,院委会作为二级网格员,具体负责本院落,本片区网格化管理指导监督,考评等日常工作。细分三级网格:楼栋单元网格,由院委成员任三级网格负责人,居民小组长、楼栋长作为网格员。四是构建“1+N”网格服务管理机制。推动人员、资源、功能在网格中集成整合,每个网格明确1名专职网格员,试点社区民警与一级网格员“1+N”协作工作机制,主要负责网格内社情民意收集、重大事项报告、政策宣传、入户调查、协助开展平安建设、社会管理和服务等工作;推进一级网格员专业化、规范化建设。二级网格员主要负责社情民意收集、重大事项报告,并协助一级网格员开展网格各项工作。试点一级网格员与二级网格员的“1+N”协作工作机制,主要负责社情民意收集、重大事项报告和协助一级网格员开展各项网格工作。发挥自治小组、院落专员、党员骨干、志愿者和物管公司、驻区单位、院落社团三级网格的作用,提高社情民意收集能力。五是试点基层纠纷“大调解”机制。坚持“三不出、四提高、五下降、六增强”联调联解目标,在华林社区试点“互联网+三调联动”模式,构建人民调解进院落(连心驿站、坝坝法庭)、行政调解进网格、司法调解进社区的“三调联动”机制。六是优化网格奖惩机制。建立健全社区网格员工作流程、巡查安排、“在线”绩效考核、奖惩机制、重大问题发现报告工作考核奖励机制和“发现及时、信息灵通”的一、二、三级网格员治理服务响应联动机制,强化网格员在流动人口主动申报和管理服务中的引导作用;大力推进二级网格员(群防群治力量、物业保安、志愿者、红袖标队伍等)实名制队伍建设。用好政府购买服务政策加强对一级网格员的“计件”考核和奖惩;强化对二级网格员的参与网格化管理服务的日常工作和年总奖励考评;试点对三级网格员的奖励服务机制。

夯实“院落微自治”,突出“小网格、大自治”。一是社区党建区域化,增加网格“凝聚力”。构建区域化党委-社区党支部-网格、院落党组织(“两新组织”党组织)-楼宇、社团组织、流动党员集中点党小组的组织体系。二是居民组织功能化,激活社团“源动力”。各社区都设置了社区治理服务、环境自治等社区5~6个社区专委会设置,吸纳“社团精英”进入社区专委会,指导邻里互助、社区维权服务、纠纷调处等院落社团、自治小组。三是社会组织全域化,调动居民“参与力”。今年6月,街道率先成立了街道自治组织促进会分会、社区成立自治联合会,创新“三社(社区、社团、社工)联动”机制。加强对院落组织小组的组织和服务,同时引导鼓励居民根据需求建立兴趣类、公益类、互助类、志愿类、自治类社团组织,搭建社区居委会、驻区单位、物业公司、业委会、社会组织、社区居民等多方协商治理平台,完善“区自治组织服务促进会-街道自治联合会-社区居委会(社区专委会)-院落(楼栋)社团”基层治理结构和体系。四是群团枢纽化,增强基层“纽带力”。坚持“条块结合、分类指导、全域覆盖”,团区委、妇联率先完成“区-街-社区(驻区企事业单位)-院落(网格)”的“同心多圆”枢纽型团组织体系构建,实现群团组织在社会治理服务工作全覆盖。五是驻社力量联合化,增强企业支持力。加强对100多家驻辖区企事业单位的资源整合和服务,提高驻区企业参与各类矛盾纠纷调处的能力。

深化社区综合服务,突出“小网格、大服务”。一是以连心驿站为载体,公共服务进院落。结合老旧院落综合整治,各社区均打造了不同规模的连心驿站,积极探索社区信息平台拓展应用研究研发和建设,积极争取社区公共服务“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分工办理—前台督促办结”的运行模式的试点。加强院落连心驿站、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等的建设,探索以区域服务治理“大联动”信息化机制下,社区网格通过APP等终端试点“双代服务”(为职能部门代理事务、为群众代办事宜);同时推行网格员错时、延时、预约服务,实现养老、就业等服务通过“社区网格”直送到居民“家门口”。二是以社区服务站为支撑,便民服务进楼栋。经过“两委一站”综合改革以后,结合社区网格化建设,原社区服务站作为社会组织回归本位,根据居民需求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目前,华林、关家等社区公共服务站下设了“大院便民服务中心”,推出了缝纫、理发等便民服务,对低保户、五保户和残疾人家庭等帮扶对象进行无偿和低价服务。引导社区网格员“进院落、入社团、强服务”,发挥社会组织在社区治理服务中的作用。三是以院落文化站为阵地,文化服务进网格。华林社区打造华林文化广场,关家社区打造关家文化墙、法治文化长廊、居民笑脸墙,设立集法制、科普、环保等知识于一体的学习天地,讲好“黄桷树的故事”等系列“关家故事”。开展“平安院落、和谐楼栋”创建机制,“最美阳台”“孝顺媳妇”等评比活动,加快培育“新型市民”“新型居民”。四是志愿服务中心为补充,志愿服务进家庭。我区正在争取与电子科大“互联网+社区治理服务联合实验室”合作,加强构建R2G新型政民关系的“华林社区便民服务体系信息化规划建设”。目前,华林社区“志愿服务中心”,开发志愿积分信息化系统,与电子科大、成都理工大学等学校建立“雏鹰周末基地”“聊吧”“社区课堂”“老人家空间”等服务载体,适时开展文娱、体育、敬老、留守儿童辅导等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中心组建环保小分队,定时清扫院落、花坛、楼道的垃圾。拓展“门禁”信息化功能,社区居民参与公益活动后,累积积分后可在便民服务中心进行积分抵扣,兑换食品和日用品等。

自2014年启动网格化服务管理以来,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和推进,圣灯街道初步实现了“社区自治居民化、社区网格精细化、社区服务社会化、社区文明和谐化,社区就业及时化、社区安全有序化、社区环境维护机制化、社区困难群众援助体系化”,有效营造了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人人参与治理,人人服务社区的生动局面。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圣灯街道 四川创新社会发展与管理研究院)

猜你喜欢
院落街道网格
用全等三角形破解网格题
院落(外二首)
散文诗(2021年24期)2021-12-05 09:12:20
热闹的街道
反射的椭圆随机偏微分方程的网格逼近
重叠网格装配中的一种改进ADT搜索方法
热闹的街道
基于曲面展开的自由曲面网格划分
风居住的街道
琴童(2016年7期)2016-05-14 10:58:55
街道等
院落里的黄昏
小说月刊(2015年11期)2015-04-23 08:4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