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礼荣
摘 要:中职学生语文学习心理表现普遍不佳,语文教师必须研究和因应学生的心理,有针对性地优化教学的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和形成自学能力,才能真正学好语文。
关键词:语文;学习心理;表现;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4)12-0062-02
作为教师,要想在教学中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要了解和熟悉自己的学生,也即是对自己的学生要有较准确到位的研究,才能做到因材施教。而要研究学生,首先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因为心理决定行为。
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在中职学生中学习心理表现普遍一直不佳,这已影响和制约中职语文教学的开展,有的甚至严重到没法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更谈不上学科能力的达标。下面结合笔者多年中职语文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及对策。
一、中职学生语文学习心理表现
学生学习心理一般体现为非智力心理和智力心理两大类。
(一)非智力心理表现
1.语文学习兴趣不浓,缺少学习动机。由于在中小学阶段的一些主客观原因的影响,导致入读中职学校的学生语文基础普遍不扎实,欠账较多,一说到语文就头痛,认为语文难学,学也没用。所以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普遍不浓,甚至怕学。
2.情感空虚,意志薄弱,性格缺陷。由于语文学科知识的缺失,缺少语文“知”、“情”、“意”的熏陶,中职学生普遍表现出情感空虚,意志簿弱,性格存在缺陷的心理特点。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具体体现为对人冷淡,不懂感恩,缺乏爱心,生活和学习没有目标,没斗志,没自信,难吃苦,遇事易冲动,没理性,对生命的意义缺少思考。
3.没能形成良好的学语文,用语文的习惯,导致说话难,话难出口,言不由衷;书写难,词不达意,错字语病连篇。
(二)智力心理表理
智力通常是指人在心理的认识过程中所表理出来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认知能力因素的综合。中职学生在这些方面普遍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懒记、懒思、懒想,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语文学习中说不清,听不明,读不懂,写不出。
二、中职生语文学习心理问题成因
(一)语文学习心理问题形成的主体因素
从学生的心理基础来说,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绝大部分是中考的失利者,从内心深处来说,其对于升学已经不抱期望,认为自己这辈子只能当工人,不可能再上大学,也不可能会有太大的发展。这也就直接造成了他们在进入中职学校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心理阴影和消极的学习心态。换句话说,他们对于学习已经存在了一种被动接受的心理,不具有开放性的思想意识,因此也就没有太大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在学习上缺乏动力,加上语文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日积月累。短期内,他们看不到学习的直接效果,也会产生放弃的想法。没有把语文学习与提高综合素质结合起来,缺乏通过学习来改变自身,提高自身的决心。同时,由于中职生潜在的自卑心理,他们在课内课外与老师的交流不够,甚至从来不愿意与老师有目光交流,更不愿意主动去回答问题,在心理上期待老师可以发现自己、关注自己,但在行动上又因为担心自己做不好、这种状态就直接体现为中职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处于消极与被动的状态。
著名心理学教授张大均也曾说过:“对学生来说,没有哪样东西会像学业失败和挫折那样对学生的人格适应产生那么大的不良影响”。这句话充分证明了中职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心理问题主观成因,因为失败过,所以不愿再投入,也就直接影响到了中职生在学习语文上的心理动机与状态。
(二)语文学习心理问题形成的客观因素
首先,人们对于中职开设语文课有着不理解,现在部分中职学校过度片面倡导“扭曲”的课程改革,使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抱着技能至上,文化课可有可无的态度,认为语文学习与技能训练没有太大关系,这种理解和想法导致中职学生对于语文这门学科的忽视,进而直接影响到其学习态度。
其次,由于中职教育中的语文教材是“大一统”,虽然按照“基础知识、职业能力”等模块来编写,但实际上与各个专业基本没有直接性联系,又没有结合招工单位的招工条件倾向,这样,就会造成“学不学语文照样就业”的思想。而教学中,鉴于学生的基本素养,绝大部分语文老师只能进行机械性的、简单的讲解,没有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与课堂互动,也就直接使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度下降,降低了学生对于中职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而中职语文考试的单一性评判标准也让学生对于考试产生反感与敷衍的心理。
再有,中职学生已有的学习心理体验也是造成其心理倾向的原因之一。由于义务教育阶段以应试为主的评判标准,造成在课堂教育中,出现了优生与差生的区别。大部分中职的学生正是来自于这一标准下的所谓“双有生”。老师的长期忽视让学生产生了自卑、厌倦、多疑等心理,让学生对于学习有一种天生的畏惧与自卑感。作为中考的失利者,学生在中职期间的学习中,如果依然没有体会到学习的动力,没有在中职语文学习中体会到成功和快乐,那么这种心理也就会一直持续到中职学习中,甚至会影响到其将来的学习、工作、生活之中。
三、对策与实践
针对学生存在的上述学习心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以下的做法。
(一)重视新生入学初的语文学科的重新认识的教育
每学年新生入学后第一节语文课。我都会与学生探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什么是“语文”?通过这个问题探讨,让学生重新理解语文的含义,就是关于语言文字的学科,学语文就是学习语言和文字,能力要求就是听得明,说得清,读得懂,写得出。二是介绍中职语文的教材特点、目标要求、教学模式、考核方式。让学生与中小学的语文作一个比较,从而明确今后进行的中职语文学习的定位是什么。三是向学生介绍学好中职语文的基本方法:建立“大语文”的学习理念,课内课外相结合,在学生心目中植入“处处留心皆语文”的学习观念。实践证明,这三个问题的探讨作用是相当大的,它能消除学生以往对语文学科的一些错误认识,激发语文学习兴趣,树立学科学习自信心。
(二)从说入手,重视课前口语训练的作用
语文始于口语,离开口语谈语文则是舍本逐末。故此,针对中职学生语文基础普遍薄弱的特点,我便设定从口语训练开始,在每节语文课正式讲授内容之前安排三到五分钟给学生进行口语训练,为学生创设一个说的平台。内容由易到难,由老师定话题到自由讲。一般刚开始时,大部分学生都不太主动,这时候老师就要多鼓励多引导,有时我对学生说你能上讲台就已经是很了不起了。按本人的经验,一般到第一学期期中,学生便很涌跃很主动参与了,往往会出现学生争着上台讲,要求老师给多一点时间让他们讲的局面。所讲的内容也会越来越丰富,从自我介绍到家乡的风景名胜、风土人情、特产到自己的生活经历、人生感悟等。这一环节的训练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促进了他们之间的情感交流,也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他们感觉到,原来学语文是这么有趣的,从而喜欢上语文课。
(三)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根据中职教育的特点,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主要是围绕“人文性,工具性,实用性”进行。目前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普遍追求全面、综合、系统,知识点多,信息量大,既繁又杂,对中职学生来说,普遍要求过高。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我们的培养目标按“定向、定量、定度”的要求进行优化,重口语,重应用文写作,让学生感到能学,学得有用。同时在教学方法和考核上也进行优化,推行目标(项目)教学,每个单元课时就解决一个知识点。让学生感到每节课都有收获。考核推行全程考核与集中考核相结合,口语与卷面相结合。整个教学过程要体现既“实”又“活”。
(四)注重语文第二课堂建设
根据“大语文”的学习理念要求,笔者主要是通过第二课堂促进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用语文的良好习惯,主要做法有:一是开设语文门诊,在教室黑板旁设一个语文门诊框,让同学们把自己在平日发现的一些错别字写在上面,让大家认识。一般是每周两到三辑。二是在班中开展查工具书正音、释义及查找专业术语比赛,开展书法、手抄报、朗读、朗诵、演讲比赛。三是指导学生定期办墙报、班报。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在学生中既营造了浓厚的语文学习气氛,又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平时留心留意,时时处处学习语文知识,促进了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使学生乐学语文,逐渐养成学语文,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自学能力的形成,不仅是一种通过外部的学习活动掌握具体知识及技法的过程,更是一种心理的综合发展过程。只有意识到这点,教师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语文学科是这样,其他学科亦然。
参考文献:
[1]谭惟翰.语文教学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
[2]于满川主编.语文教学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
[3]赵丽娟.农村中职生语文学习心理现状调查与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1(8) .
责任编辑 朱守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