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小青
摘 要:独立阅读古文的能力指在没有注解的情况下,能读懂字句,理解内容思想。具备这种能力首先要有一定的文言基础,其次,还要具备以下几种能力——根据句子合理解释词语,参照文段正确分析和翻译句子,前后贯通理解文章内容思想。
关键词:独立;培养;理解;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335-01
看下面例子说明如何培养这三种能力?
太宗始嗣位,思有以帖服内外者。一日,辇下食肆有丐者不得乞,因倚门大骂。主人逊谢,久不得解。众方拥观,忽一人跃出,以刀刺丐死,且遗其刀而去。会日已暮,追捕莫获。翌日奏闻,太宗大怒,谓仍五代乱习,乃敢中都白昼杀人。既严索捕,期在必得。有司惧罪,久之,述其事,乃主人不胜其忿而杀之耳。狱具,太宗曰:“卿能用心若是。虽然,更为一复,毋枉焉,且携其刀来。”不数日,尹再登,对以狱词,并刀上。太宗问:“审乎?”曰:“审矣。”于是顾小内侍:“取吾鞘来。”小内侍唯命,即奉刀内鞘中。因拂袖而起,入曰:“如此宁不妄杀人!”
一、解释词语
正确解释词语,尤其是实词,比较困难。有些词语虽然在课文中学习过,但换个语言环境,意思就会发生变化;上下五千年中国文化,实词何其多,有很多词语没有学过,如何正确理解,下面从几方面说说。
首先,注意识别专用名词和术语。文中“狱具”是司法术语,意思是“案子已经审理好有了结论”,“太宗”是皇帝的庙号。又比如古时把皇帝死叫“山陵崩”,把大臣去世称作“填沟壑”,把官员称为“有司”或”缙绅“等。专用名词和术语在平时文言学习中要特别注意,不断积累,如果把它们当成一般词语翻译,文意就相差很远了。
其次,注意修辞手法。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和现代汉语差不多,但有些词语现代汉语已经不用了,这样给翻译带来了困难。如文中“辇下”,现代汉语已经见不到这个词了,它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时候,需要做一点合理的联想和推断。“辇”是“皇帝坐的车”,这个在课文《阿房宫赋》“辞楼下殿,辇来于秦”里学过,那“辇下”如果翻译为”皇帝车的下面”,带到文章中意思就不通了。而皇帝车马出入的地方就是京城,“辇”是京城最重要的一部分,故而把“辇下”看成是借代的手法,翻译成“天子脚下”、“京城”意思就通了。这种现象文言文中很多,例如“布衣”代“平民”,“六出”代“雪花”,“丝竹”代“音乐”,“黄发垂髫”代“老人小孩”等等,都是借代手法。我们既要注意积累,同时还要注意对词语做合理的推断,就能正确理解词义。还有,古人表达一个意思时,有时候不直接说,会形象或委婉地表达。例如:“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袁枚《祭妹文》)“ 披宫锦”不能直译为“穿着宫廷的锦衣”,它是一种形象地表达,应该翻译为“考中进士”,就好理解了。又比如,有些词不便直说,就委婉地表达。例如“吕后问陛下百岁后”中“百岁后”是指“死后”。又如“会猎”是“打仗”,“更衣”指“上厕所”等等。
第三,要正确选择义项。文言实词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等现象。在具体语境中,如何合理选择正确的义项,就要斟酌。如文中“迹其事”,“迹”在谓语位置上,故而是个动词,根据上下文“太宗大怒”要求限期破案,“有司惧罪”,又无法破案,只好主观推测,应该翻译为“推测”。再如“审”字,是“审问”吗?如果这样翻译,文面是通的,但不符合生活逻辑。因为这是第二次查该杀人案,皇帝不可能问审问了吗这样的问题,只能是“审问清楚了”的意思。除了根据语境合理推测词义外,汉字造字法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词义。例如“籴”是个会意字,意思是“买粮食”;“粜”就是“卖粮食”。“罹”字,从“网”从“心”,表示遭受,等等。古人喜用对偶手法造词写句子,故而相对应的词词性应该相同,词义大多要么相同要么相反。例如“赏賫”,由“赏”推测出“賫”即“赏赐”的意思。又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和“用”的意思相同,是“任用”。另外,常见的双音节词语和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把它们的意思迁移到文言中,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例如“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薄”有很多义项,其中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是“逼近”的意思,该义项用在此处最合适。“始速祸焉”中的“速”是什么意思?联系成语“不速之客”既可推断是“招致”的意思。
二、分析句子
分析句子指不仅会翻译该句子,还要理解那些较为复杂的句子的弦外之音。例如文中太宗说“如此宁不妄杀人”,从字面翻译“像这样难道不是在乱杀无辜吗?”,字面是通的,但太宗指责的是谁呢?是“主人”还是?联系太宗“即奉刀内鞘中”的行为,仔细想想应该指责的是那个胡乱判案子的“尹”。又如文段“乾元初,揆兼礼部侍郎。揆尝以主司取士,多不考实,徒峻其堤防,索其书策,深昧求贤之意也。其试进士文章,曰:‘大国选士,但务得才,经籍在此,请恣寻检。由是数月之间,美声上闻”,其中“揆尝以主司取士”中“以”有两个义项“认为”和“凭借”,代到句中都译的通。但是翻译成“凭借”,就和下文的揆的行为“经籍在此,请恣寻检。”大相径庭,又怎会“由是数月之间,美声上闻”呢?联系下文翻译成“认为”就合理了。
三、理解中心内容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无法真正理解古文的思想内容的。必须学会前后贯通、全面把握。例如,该文中“太宗”是唐太宗还是宋太宗?五代后紧接着就是宋朝,断定是宋太宗。再想想,杀死乞丐的是谁呢?最后开封府尹把刀交宋太宗后,太宗为何让小内侍拿来刀鞘,并将刀纳入刀鞘中?说明刀是太宗的,是太宗派人杀死了乞丐。再想想,太宗为何要杀乞丐呢?看文段看头,“太宗始嗣位,思有以帖服内外者。”,这就是他派人杀乞丐的动机,他想借此告诫大臣们不要骗他,给手下莫测高深之感,好让他们帖服于他,太宗玩弄了一个权术。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中心不离上下文,才能翻译准确,理解到位,真正领略到古文之意、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