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材开发中教师实践社群建设探析

2015-01-28 16:19罗桂温肖立章
广西教育·C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校本教材建设

罗桂温++肖立章

【摘 要】校本教材开发中教师实践社群为教师学习提供管道,有利于教师共享知识、提高实践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校本教材材开发中教师实践社群建设应遵循平等、开放等原则,建立社群档案库,培养成员归属感,保持社群活力,使社群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实践社群  校本教材  教师实践社群  建设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117-03

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和专业地位的建立,是提升教育品质和改革的关键,因此,教师专业发展越来越受到各国的关注,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潮流和趋势。在此背景下,教师在职培训和教育、反思性教学、教师行动研究等蓬勃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然而,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偏重于个人形式的学习成长过程,缺乏团队合作,缺乏与外界的沟通交流,这种闭门造车的学习方式易于使教师知识面狭窄,限制了教师全面、快速的发展。

有学者认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社会化的组织系统,提出教师合作学习的概念。校本教材开发聚集大批教师进行合作,为教师交流和合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渠道。然而,校本教材开发中的教师合作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所讨论的议题有限,工作结束后团队就解散了,更没有有效的理论来指导。校本教材开发中的教师合作应在新的理论指导下,结合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理念,创建一个更加有效、持续发展的教师合作机制,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更好的途径。本文基于实践社群理论,探讨校本教材开发中建立教师合作学习机制,即教师专业实践社群。

一、实践社群理论

实践社群理论是由温格(Etienne Wenger)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理论。该理论结合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存在于人们认识事物的实践活动中。学习是合作与参与的过程,是一种社会性参与的学习形式,实践社群(communities of practice)为社会化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温格等人认为,实践社群是指在一个社会学习系统中,一群人拥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定期参与共同学习,分享知识和经验,增进成员间的认同和归宿感的学习活动。其核心观点如下:

(一)学习是社会性的活动,是一种情境学习。温格将学习定位在合作性参与的过程中,学习要置于某种社会化情境中。情境学习将学习与学习发生的社会真实情境联系起来,在社会性学习情境中观摩、实践所学知识,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情境学习关注学习者“周围环境”,包括学习环境、学习活动和同事等,因此,要提供多元的情境给学习者。通过类似学徒制的学习,才能掌握行业无法用语言表述“潜规则”,学习者只有进入情境,通过观察和参与,才能成为行业专家。

(二)学习是社会参与的活动,要为不同的社群参与者提供各种参与形式。在实践社群中,人们带着不同的目的参与社群,社群成员分为“核心成员”,“活跃成员”和“外围成员”。实践社群要允许各种成员的存在,创建公开透明的机制,为新手和专家之间的讨论活动、认同以及获取知识和实践机会提供渠道。“合法周边参与”使新成员逐步发展成核心成员;在核心成员对某议题不感兴趣时,可以转成外围成员。总之,使成员可以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成员结构不断变化,承担不同的责任。

(三)学习是实践活动,要重视实践知识。温格认为,实践知识比学术理论对学习有更大的意义。人类的认知行为发生在实践过程中,在与他人进行的社会交往中,生成有效的知识,进而持续地创造这个世界。知识是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持续发展变化的。学习必须基于参与者的实践累计,关注实践知识的分享,因为实践知识对于每个成员来说是最核心、最贴近实际需求的,可以快速有效地解决彼此的问题。

二、校本教材开发中的教师实践社群与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个体的认知和实践是无法应付当今知识快速发展的时代的,教师个体缓慢的发展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学生的需求,需要教师分享彼此的知识和经验,才能实现更加全面快速的发展。校本教材开发需要众多教师的团结合作,为建立教师实践社群提供良好的机会,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方式。教师实践社群具有较强的互动性、丰富多样的活动、多元的参与者、注重实践性问题等优势,避免了教师孤军奋战的风险,使教师能共享知识和经验,有利于解决实际性的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有利于建立合法学习的管道。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教师的工作是单打独斗的。有些教师不愿投入社群活动,课余时间喜欢自己埋头苦干,不喜欢与人交流。传统的教师习惯只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没有时间或者机会与其他老师进行交流。校本教材开发中,教师社群聚集许多教师,建立正式或者非正式同事学习的管道,提供教师合法与他人进行定期交流学习的机会。

(二)有利于教师分享知识和经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每个教师都积累了各具特色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社群活动,可以使教师的个体知识转化成共享的知识和经验。校本教材开发中,教师实践社群结合校内外的成员,请专家进行讲座,一起讨论和分享新的教学理念、教学问题、社会需求、评价方式等。在社群活动中,形成对教师的专业素养、专业知识、专业情操等的共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有利于教师实践能力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是教师实践能力和智慧的发展,而教师实践智慧的发展依赖于教师的实践。教师实践社群关注的重点是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注重个体教师实践知识的分享,帮助教师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校本教材开发着重研究和解决当地问题,教师要分析当地学生需求、调研当地具体情况,编写出符合当地特色的教材。校本教材开发中的教师实践社群围绕着实践问题,通过调查和实践,编写出符合实践要求的教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智慧得到提高。

(四)有利于教师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贯穿整个职业生涯的过程,需要教师持续不断地学习,教师实践社群的建立为教师提供了学习的机会,激发教师学习的渴望。在校本教材开发中,教师实践社群互相探讨、互相合作、互相学习,促进了教师的反思,发现自身的不足,不断进行反思和学习,有利于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endprint

四、基于实践社群理论的校本教材开发中教师实践社群的建立

教师实践社群是由一群有共同目标的教师自发的或由学校组织起来的教师实践群体。校本教材开发吸引了一批拥有共同愿景的专家和教师,他们聚集在一起共同协作,为建立教师实践社群提供了契机和条件。传统的教材开发队伍是在某个带头人的领带下分工合作,成员有固定的职责,各自负责相应的工作,缺乏沟通联系,教师在教材开发过程中对于除本职工作外的内容并不了解,因此,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帮助有限。而与传统的教材开发队伍不同,校本教材开发中的教师实践社群注重教师平等、多样化的参与方式,不再以专家或领导为首是瞻;注重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对自身教学工作的实践情境深入理解,在实践中学习,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问题;注重教师个体知识的传递和共享,教师能了解不同教师的知识和经验。社群使教师在学习发展的基础上编写教材,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的途径。那么如何在教材开发中建立教师实践社群呢?

(一)教师实践社群建立的目标。在校本教材开发过程中,建立教师实践社群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师素质,尤其是实践能力和智慧,最终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校本教材开发最终目标是研究和解决本校或当地问题,编写出符合当地实际需求的校本教材。因此,教师要就教育改革所提出的新议题以及自身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等展开的对话、讨论,使他们对自身教学、学生学习、学科知识及课程改革等学校教学实践有全新的认识。此外,教师还能从集体互动的学习中汲取新的思维方式、行动逻辑和集体理性,教师的隐性知识可以通过社群的活动实现传递和共享。因此,教师实践社群为教师更深刻地理解教学情境,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学校等,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智慧,与同事的交流更弥补了教师个体的盲点,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教师实践社群建立的原则。校本教材开发中建立教师实践社群的目的是帮助教师全面地发展,提高实践能力和智慧,在此基础上开发出更符合当地特色的校本教材。建立教师实践社群需遵守以下原则:

1.多元化原则。多元化包括了多元的参与者、多样的活动以及不同的组织形式。温格研究发现,实践社群包含更多元的参与者可以激发出更大的思想碰撞。社群创立初应尽量吸引来自不同背景的教师和专家,进行从理论到实践的探讨,专家和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对校本教材开发发表各自的意见,让思想和观点能够不断地更新和突破。同时,采取不同的互动方式,除了专家讲座、研讨会等传统形式外,社群应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组成在线社群,成员可以讨论各种议题,包括以前使用过的教材的优缺点、本校学生的需求等。在线社群的学习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成员间可以保持较高的联系和沟通;讨论成果可以以文件的形式进行保存,成员可以随时随地讨论、分享自己或他人的知识和经验。在组织形式上,采用灵活的组织方式,根据不同的议题,让不同的成员成为活动的主角。

2.开放性原则。开放既是对社群内部的开放,也是对外部的开放。有效的社群是建立在群成员的集体经验上的。一本优秀的教材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教材开发的各种活动应面对全体成员,不能专家决定,教师跟随。无论是专家、新手教师或者熟手教师,甚至是学生都应创造机会让他们参与群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在内部和外部间,打开对话的可能。要采取外部成员的观点,外部成员可以是不参编的教师、外校教师、或者专业领域的从业人员,来帮助成员看到一些盲点和机会,开发社群潜能。带入外部人,展开对话,使群成员看到新的概念和议题,形成新的种子,开发出能满足各方面需要的教材。

3.平等性原则。社群内部成员间的关系应是平等的。无论是教师还是专家都为教材开发贡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教材的开发和使用进行探讨,丰富和完善整个群体对教材的理论认识和实践问题。尽管新手教师、熟手教师和专家在教学知识和经验水平上存在差异,但校本教材开发应考虑到一线教师的需求,他们更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校本教材的理念更要靠他们去实施,专家提出的理论和观点应基于学生和教师的实际能力和水平。成员间平等和谐的关系有利于营造开放性、批判性和挑战性的研讨氛围,易于形成更具创新和突破的观点,有利于开发出更新颖、实用的校本教材。

4.实用性原则。教师实践社群讨论的主要内容就是实践知识,注重活动的实用性。实践知识对每个成员来说是最重要、最贴近彼此的知识,可以立竿见影解决存在的问题。在校本教材开发中,社群讨论的议题一般是围绕教材开发中的问题,并且是群成员经过实际操作后,对教学、教材或面临的问题发表自己的想法,集思广益,使问题得到解决。资深教师是分享实践知识的主角,他们拥有丰富的经验,对许多问题有更精确的见解,对将要发生的问题也更具有预测性,可以避免产生许多问题。

(三)教师实践社群的管理。社群建立后,如何让社群不断成长壮大,不断吸引更多的成员,对教师有更大的帮助,这些是社群发展会面临的严峻问题。特别校本教材开发中的教师实践社群,容易在教材编写完成后遭受解散的命运。为了让社群有更强盛的生命力,在教材编写结束后仍能继续为教师专业发展做出贡献,本文提出了一些建议。

1.建立社群档案库。社群应该建立档案库,把讨论的内容和结果记录下来,避免讨论的内容被遗忘或被重复讨论,有利于知识或经验的共享。档案库可以是实体的,也可以是电子档案。收集的资料只需要关注大的议题,如教材开发的理论、教材使用中的问题等。档案的形式也可以多样,可以是文字记录、图片、录音或者视频等。每个成员都有义务提供资料,收集自己相关的资料,进而完善所有的相关资料,从理论到实践完整记录所讨论的教材开发事宜,便于教师在编写教材中回头查找资料。

2.培养成员的认同感。成员对社群有认同感,才愿意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认同感要在长期互动的基础上才可以建立,成员需要来自他人的鼓励,需要受到他人的重视,分享应得到肯定等。新手教师更需要老教师或者专家的肯定。因此,应营造社群内部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开放的空间,创造平等的人际关系,让每个教师都能畅所欲言,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观点。成员可以接纳不同的意见,就会获得更多的信息。社群成员对社群拥有了认同感,社群就不容易因为教材编写完成而解散,而是形成一种私人关系的情感,让社群可以继续存在和发展。

3.保持社群的活力。每个社群都会经历成长和结束的过程,维持社群的活力才能保证社群的生命力。单一的成员、老旧的话题、不变的领导者等都会导致社群失去活力。教师在开发教材的过程中会面临各种新的问题,社群议题应不断变化,由不同的教师提出不同的议题,以解决不同时期不同的问题。同时,要招收新成员,新成员可以不是参编教材的教师,而是将要使用这个教材的教师和学生,也可以是外校的其他教师和专家。新成员的加入会给校本教材开发输入新鲜的血液,为校本教材开发提供新的思路。新的领导者能带来新的议题、新的使命、新的资源等,让成员保持新鲜感和认同感,带领社群不断前进。新成员、新议题、新领导者有利于保持社群的活力,避免社群在校本教材开发结束后解散的命运。

综上,基于实践社群理论的校本教材开发中的教师实践社群建设吸引了一批拥有共同愿景的教师,避免了以往教材开发团队的缺点,变得更加开放、平等,给教师一个交流沟通的管道,让教师能互相学习,共享知识和经验。在社群中建立的人际关系及对社群的认同感,使教师在教材开发结束后仍然能在社群内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Wenger, Etienne.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Learning, Meaning and Identity [M]. Cambridge Universtiy Press, 1998

[2]Wenger, Etienne,等. 实践社团: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傅建明. 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9(15)

[4]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5]吴刚平. 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责编 卢 雯)endprint

猜你喜欢
校本教材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高职英语校本教材开发质量的评估体系研究
基于企业需求的职业学校加工中心校本教材开发的探讨
对流动儿童竖笛校本教材内容选择的思考
开发咏春拳校本课程,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
五年一贯制大专阶段二外日语校本教材的研究开发
论中职数控专业项目化教学开发校本教材开发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