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阐述和谐友好宿舍人际关系的作用,分析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帮助学生建立和谐友好人际关系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宿舍文化 人际关系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020-02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相互之间的心理关系。”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就是大学生在宿舍的集体性学习和生活中通过互动交流形成的一种心理联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中最敏感、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因此,关注当代大学生的宿舍文化,引导学生建立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和谐友好宿舍人际关系的作用
和谐友好的宿舍人际关系,是宿舍融洽氛围形成的前提,是校园美好环境建构的保障,更是个人健全身心养成的基础,因此也为每位大学生所渴望。
一方面,和谐友好的宿舍人际关系有益于大学生健全心智和人格的发展。宿舍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最主要的生活场所,每位成员要在此空间中获得身心的高质量休息,其氛围必须是自由和轻松的,要避免严肃和紧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能使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在宿舍中找到归宿感和安全感,起到稳定情绪、补偿情感的作用,进而减少学生在异地环境中的不安、不适、孤独之感。除了生活休息,宿舍也是大学生进行知识交流、思想碰撞的重要场所,具有和谐融洽人际关系的宿舍,更利于健康文明、团结进取氛围的营造,进而促进宿舍全体成员知识体系、人格意志的全面且快速的发展。同时,大学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工作岗位的过渡阶段,宿舍对大学生起着“第一社会”的作用。宿舍人际关系是社会人际关系一个缩影,大学生处理宿舍人际关系的实践,对今后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关乎个人事业和人生发展。此外,大学时光承载青春记忆,融洽的宿舍关系,舒心的集体生活,将是每位成员最美好、最长存的印记。总之,宿舍的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促进功能。
另一方面,和谐友好的宿舍人际关系有益于文化校园的建设。“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空间,以大学生生活为载体的一种群体文化。”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多方面内容。建设良好的大学生宿舍文化,不仅需要安全舒适的物理硬件,更需要健康有序的人文软件,其中,和谐融洽的宿舍人际关系是其得以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行为自律、精神文明的宿舍更有利于宿舍管理及其他校园管理的落实,更有利于安全、健康、文明校园环境的建设。近年来,接连发生在诸多高校中,由于紧张的宿舍人际关系而导致的校园惨剧,如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案等,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各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宿舍人际关系,引导学生建设健康和谐的宿舍文化和校园文化,进而为稳健、安定社会环境的建构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当代大学生以“90后”为主,他们的宿舍人际关系整体上是和谐、友好的,但在具体的宿舍活动和人际交往中,也还存在许多不和谐因素及问题,主要有:“内部相吸、外部相斥”的“小团体”现象;价值取向差异下的互不理解现象;因利而起的不良竞争现象;生活琐事引起的不和现象等。出现了人际关系问题的大学生宿舍多呈现出感情疏远、“冷暴力”、口舌之争、拳脚之争等状态。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的产生,笔者认为,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学生个体认知因素。“一个人的个性品质往往直接影响着他的交往质量。”每个大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不同的成长经历和文化背景造就了他们各不相同的性格特征、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而宿舍生活是一种集体性活动,需要较为协调一致的行为及思想,二者的矛盾势必使宿舍这一各成员接触最频繁的地方成为校园摩擦的主要聚集地。同时,大学生的心智和人格都尚未发展成熟,他们不仅对人际交往的意义认识不够,更缺乏与人沟通交流的良好技能,以及应对冲突、化解矛盾的有效策略,并且其换位思考、审己度人的观念不强。因此,在处理宿舍人际关系的实践中,大学生往往具有情绪化、直觉化、易冲动等倾向,难以做到理性思考、冷静处理、客观对待。
二是家庭环境和教育因素。家庭是子女的第一课堂,家庭环境及教育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90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自小缺少与同辈相处、合作、分享的意识和经历,这使得他们在集体性生活中易与他人产生摩擦和矛盾。同时,“4-2-1”模式的家庭结构,优越的经济条件,让多数子女成为被宠爱、被呵护的对象,缺乏独立生活能力以及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品质,而其诸如好逸恶劳、自私懒惰、奢侈浪费等不良习惯,使之在人际交往中处处碰壁。另外,诸多家长对孩子寄予了较高期望,不断给其灌输不甘落后、出人头地的思想,培养其竞争意识和好胜心理,这使孩子易将身边同学当作竞争对手对待,而非朋友。可见,不恰当的家庭教育是造成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的一大原因。
三是高校教育及管理因素。高校教育对大学生知识体系、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等的塑形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当前多数高校的德育课程并未贴近学生实际,而存在喊口号、假大空的情况,缺乏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行为及心理的重视,未能开展丰富的集体活动,没能提供较多的团队合作机会。同时,高校宿舍管理的缺失也易造成宿舍人际关系紧张。宿舍管理偏重对学生日常行为的约束,面对违反纪律制度的学生,出现矛盾纠纷的宿舍,管理员和辅导员多以口头教育、处罚、调换宿舍等方式加以处理,没有进行深入的情况调查和耐心的思想政治工作,故学生宿舍的人际关系问题难以得到根本解决。
四是社会文化因素。在这个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数字化的时代,当代大学生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影响,思想价值观念的多元取向,交往媒介的虚实共存,让大学生获得了更多交流和发展的机会。然而,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鱼龙混杂的各种主义、不健康的网络行为等,也会给大学生带来巨大压力,造成其人际交往困境。因此,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社会行为,引导积极、健康、安全的人际交往。
三、建立和谐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对策
鉴于对当代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引导大学生建立和谐融洽人际关系的策略。
(一)加强教育,完善大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其良好的个性品质。“人际冲突的预防和避免,最根本上是要加强大学生自身的素质修养。”因此,大学生必须积极自主地加强自身学识及品格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控力,学习与人交往的知识技能,懂得尊重他人,换位思考。同时,家长要加强对子女宿舍生活的教育和指导,树立其与人为善的人际交往理念,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能力,保持与子女的有效沟通,教会子女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矛盾的方法和技巧。高校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坚持专业教育、心理教育、道德教育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完善其知识结构,使他们学会理性、客观、全面、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问题。
(二)完善宿舍管理制度,提高后勤部门的管理、服务功能。后勤部门要改革和完善学生住宿制度,在统一安排的大原则下,畅通学生申请调换宿舍的渠道,允许学生自由地选择宿舍和舍友,不能为了省事而加以阻止,恶化矛盾。同时,管理部门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宿舍文化活动,如“文明宿舍”评比、“宿舍设计大赛”、“宿舍文化艺术节”等,创造更多集体活动机会,以便使宿舍成员间增进了解,强化认同,增强凝聚力。此外,宿舍管理要培养合格的舍长队伍,充分发挥舍长在协调人际关系、维护宿舍稳定、建设宿舍文化等方面的作用。管理人员要定期听取舍长汇报,掌握宿舍人际关系动态,及时处理学生间的矛盾。宿舍成员也应在舍长的带领下,协商制定符合宿舍实际的内部规定,坚持公平公正、求同存异的原则,以保证宿舍每位成员的合理利益。
(三)创新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工作方式,注意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阶段性特征。据调查分析,大学生“人际总分是随着年级上升而下降的”,也就是说,在对宿舍人际关系的总体满意度上,大一新生最高,大二有所下降,大三最低,大四又有所上升,具有阶段性特征,且男女学生之间又存在性别差异。因此,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要有针对性地对各年级学生给予宿舍人际关系的关注,不仅要注意新生更必须注意高年级的人际关系,并做到“男女有别”。宿舍人际关系矛盾的处理与解决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非一蹴而就之事,辅导员和班主任要经常深入宿舍与学生交流,并注意跟踪观察,防微杜渐。同时,还应带领学生开展多项集体活动,增进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了解,化解矛盾,建立友情。
(四)优化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大学生宿舍文化集中反映着了大学生所受影响的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内容及特征,培养大学生和谐融洽的宿舍人际关系,就需要优化总体外部环境,营造文明、健康、和谐、安全的文化氛围,避免和打击各种低俗、庸俗、恶俗的文化。优化校园文化和社会风气,尤其要注重诚信文化体系的建构。“人无信则不立,业无信则不兴。”诚信品质对于人际交往活动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它是人与人友好交往的基本前提,是社会机制健康运行的根本保证。因此,应当进一步加强诚信社会、诚信校园的建设,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实现总体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进而推动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安定、融洽。
总之,宿舍人际关系是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乎大学生的校园学习、社会交际、人生发展等多方面内容,也关乎文化校园、诚信社会的构建。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探索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有效策略,营造健康、友好的宿舍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心理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K].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233
[2]雷玉明.大学生保健[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62
[3]雷志斌.“90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探索[J].全国商情,2013(19)
[4]路海东.社会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5
[5]姜美霞.大学生同学间人际冲突及应对[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6]刘星光.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宿舍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2013
[7]杨婧婧,周成仓.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14(2)
【作者简介】覃如冰,女,广西科技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卢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