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话语转换与创新

2015-01-28 05:09龚翠英
广西教育·C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

【摘 要】针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受教师话语权、学生群体性特点、社会价值观、网络虚拟环境的影响,提出强化教师话语权、转变言说方式、坚持话语内容民族化和话语框架科学化、以批判式话语来转换和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等路径,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内在思想活力,使之成为有灵魂的语言。

【关键词】高职院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话语转换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040-0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话语表达,必须融入到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有层次性、逻辑性、科学性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高职院校应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转换和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话语体系,增强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努力掌握话语权。

一、话语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逻辑联系

话语,就是言语或者说话。无论是口头的言说,还是文字的表述,都是一定的思想观念、科学理论、文化艺术的话语表达。思想观念是内在的,话语则是外在的表达方式。任何话语都表达一定的思想理论观念,任何思想理论观念又都需要一定的话语来表达。“相同范式的言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集合就构成了话语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形成的官方语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倡导和主导的价值体系,本身就是中国特色社会意识形态的话语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决定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丰富和完善已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话语体系上;同时,用独具特色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有效传布和分享各种信息和意义,以便确定用以指导学生言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现状

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根植于学生心田,使之“真懂、真信、真做”。只有懂了,才可能信;只有信了,才有可能去做;懂和信的目的是让学生认同。有了认同感,才会有践行度。而认同和话语连接在一起。“话语体系的中心功能是通过一系列的符号(概念、词句、图形、数字等)和言说方式,有效传布和分享各种信息和意义,以便确定用以指导人们言行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结构。”但在现实的高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却存在让学生“不懂”、“不信”的情况。

(一)教师的话语权问题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讲者、传播者、弘扬者,必须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必须坚持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和中国道路,有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独有的信仰、信念、人生追求、基本道德行为规范话语体系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考核的全过程。在现实中,部分教师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不高,没让学生“真懂”,缺失话语权;部分老师讲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让学生“不信”,丧失话语权;部分教师理论脱离实践,课堂理论满堂灌,没让学生“去做”,独霸话语权。这种现状势必会影响到高职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降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认同度。

(二)高职学生群体的特殊性

一方面,高职生来源于高中毕业生、职业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初中起点“3+2”学生,存在部分学生起点低、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不强、中国文学功底不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较少的问题;另一方面,“90后”大学生崇尚自我,个性独立,既想得到他人认同,又不愿意牺牲个人利益。高职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特殊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意识形态理论话语单靠书本语言的概念推演和逻辑论证无法让学生“读懂”,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政治话语的空洞说教难于让学生“认同”。

(三)实用化的价值观表现明显

部分高职学生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类课程不是专业课,没有技术含量,对“深奥”的意识形态理论话语“懂不懂”无所谓,及格就行。他们认为进入高职的目的就是学习技术,只要学好专业知识、有一技之长就能找到工作,甚至是好工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信不信”不影响就业,也不影响一个人的成长成才。这种世俗化、实用化的价值观催生高职生的行为:重技术而轻理论,重专业而轻基础。

(四)网络虚拟世界对学生价值观的冲击

网络已成为高职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他们通过网络进行人际交往、获取知识、认识社会。但网络上存在大量的不实信息,被别有用心的人大事渲染,不明真相的网民通过双向互动方式,成为不实报道的传播者和追随者,学生从中获得到大量的消极信息;暴力、色情等消极颓废的网络话语,也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一些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传播、推销他们自己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和文化,甚至雇佣网络写手攻击我们国家的方针、政策、领导人。这些网络话语极有可能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所讲内容产生质疑甚至否定。

三、高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话语转换与创新的路径

从以上来看,在高职院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转换和创新符合高职学生特色的话语体系,需要强化教师的话语权,转变教材话语的言说方式,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话语内容的民族化、话语形式的多样化和话语框架的科学化,用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言说方式使之成为有灵魂的、具有长久生命力的话语表达。

(一)强化教师话语权,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教育形式,引导学生认同

首先,提升教师话语权不是让教师“独霸”话语权,而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增强教师的感染力、说服力,让学生紧跟教师步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师话语权的提升,需要教师有很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水平以及相关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自身知识感染学生,被学生“崇拜”;需要教师做忠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信奉者,针砭时事,解决学生心中的困惑,解答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让学生“信奉”;需要教师以德化人,做到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树立学生心目中的“权威”。通过教师话语权的影响力,学生以教师为榜样示范;形象转变为行动,模仿教师行为。

其次,提高教师话语权不是局限于教师的知识广博,教师的道德素养,还在于沟通手段。根据高职学生的特殊性,教师可以运用案例教学、情景再现教学、互动提问教学、演讲比赛、问题辩论赛等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与讨论中,在争辩中明白真理,掌握真理。可以借助网络工具,探讨学生心中的困惑与疑虑,把人文关怀融入话语体系中,让学生感知被尊重、被理解、被信任;结合时代特点和学生生活特点,吸收网络中的新话语,作为师生交流的一种策略,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接受认同国家主流价值观。

(二)转变言说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话语大众化,易于学生接受认同

转变言说方式,把政治话语、文件话语、权力话语等传统文本话语向适合高职生特点的通俗化、生活化、形象化的大众话语转换,可以从多维度实现。

一是用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和名人名言等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作风的言说方式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话语,提升话语内容的趣味性和有效性。用“鱼不能离水,雁不能离群”等中国言说方式来表述马克思主义本质论;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阐述爱国主义的强烈责任感;用“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来启迪学生实现中国梦从小事做起;用詹天佑的“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让学生明白:要用所学之长报效祖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是通过现实事件、历史故事剖析抽象的理论,避免空洞说教。来源于生活的故事和事件,通俗易懂,又高于生活,给学生的是心灵的震撼、精神的引导、思想的洗礼。这种心理路程会推动学生思想的成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在美国人杨早的故事中感召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力量和魅力,在歼-15舰载机总指挥罗阳的故事中感悟民族振兴的中国梦,在雅安地震、神九升天等故事中诠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最美司机吴斌等人的故事中体验道德的崇高与贞洁。这些渗透着生活话语的故事是促进和深化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最好佐证。

三是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可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抽象概念形象化、趣味化。教师采用形象而生动的排比运用,如“要学会游泳,就必须下水”(列宁);“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亲口吃一吃。”(毛泽东)看似空洞的“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问题,经过深入浅出的比喻、排比,学生就能接受和认同。

(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话语内容的民族化和话语框架的科学化,增强学生的价值认同

语言作为思想的载体,是为了准确、完整地诠释思想的意义,它必须具有民族性和科学性。

一是话语内容的民族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兴国之魂,已经是民族化的语言,“思想活力和精神创造力是话语体系的灵魂,是话语权的非物质依托;没有思想的历史是可悲的失语过程,没有灵魂的语言必定苍白无力”。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对高职生进行“信仰—信念—人生追求—基本道德规范”的系统性教育,使高职生实现对“人为什么而活”、“人如何生活”、“人活着的意义何在”的价值追问,达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目的。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话语内容就是重温历史,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相融合,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连接在一起,与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下的各种思想交流、交融、交锋,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联系中华民族百年屈辱史、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与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状况的变迁,去分析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必要性;联系钓鱼岛问题、中国制造在西方受到的不公正待遇等学生感兴趣的焦点问题,讨论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重要性;联系“小悦悦事件”、“速成鸡事件”等社会问题,探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必然性。

二是话语框架的科学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话语框架的科学化,就是依据一定的理论体系和逻辑思路,对某一对象进行系统解构或建构,有利于学生探寻理论体系的缘由,追求理论体系的本质,为信仰指明方向。语言框架的科学化首先搞清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三个方面的问题。从三个方面去追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可以增强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自信;去追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充满信心,坚定中国梦实现的信念;去追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可以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提升中国形象,培育学生富于进取的精神,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去追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给学生提供道德选择的标准,对学生进行道德规范教育。其次,话语框架的科学化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做到言之有物,脉络清晰。要想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就必须弄清楚价值和文化的联系;弄清楚文化、精神文化、先进文化、和谐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间的联系;弄清楚价值、核心价值、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联系。只有弄清楚它们之间的联系,才能实现话语框架的科学化。

(四)以“批评式话语”揭示隐含的意识形态取向,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话语范式

所谓批评式话语,就是针对西方和国内一些现象或言论展开话语批评,通过分析话语生成的社会背景,结合话语关系和话语生成的语境,分析价值观念、权力关系等要素之间的关系,探究话语背景隐含的不为人知的意识形态倾向和权力关系,达到对学生价值取向的引领。

一是与西方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凸显价值自信。在东西方思想的交流、交融与交锋中,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话语权,凸显价值自信。价值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气、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战无不胜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价值追求。中国与西方的追求目标、价值基础有着根本性的区别。以美国为例,美国把敬畏上帝、自由、平等、民主、个人主义、资本意识等理念作为整合力量,将个人价值与个人奋斗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自力更生和独立自主会变成自私自利和无法无天,雄心抱负变成贪婪和一种不惜一切代价获取成功的狂热推崇”。在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是国家,基石是集体,终极价值是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三者和谐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敢于理直气壮地批驳西方民主、自由、人权的虚伪本质;让学生明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所具有的高度和在人类文明中的价值,使之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不懈动力,凸显价值自信。

二是对社会不平等、不合理事件以及违背道德规范等现象的揭露,达到消除不公正、不合理现象。针对网络中讨论的一些热点、焦点等问题进行社会背景信息联系分析,把握隐含的深层社会关系,重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因果关系,追究根源,反射出它的意识形态取向。一方面,可以折射出我国公民主体意识提高,公平正义成为社会成员的基本行为取向,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社会风气的改变。另一方面,反映了部分公民法制观念淡薄、不成熟的政治意识表达以及缺乏理性思考的问题。通过对热点、焦点等问题的批判性分析,引导学生新媒体语境下的合理政治意识话语表达,提升学生的政治认知水平,理性看待社会政治生活中的热点、焦点事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成为自身的价值诉求。

毋庸置疑,话语权决定了社会舆论的走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话语表达,必须成为高校的言论走向,使之成为引领高校的主要思潮。在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话语转换与创新中,教师是关键,言说方式是基础,话语内容的民族性和框架的科学性是保证,批判式话语是必要的补充,不可分割。

【参考文献】

[1]李辽宁.论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传承与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4)

[2]邱柏生.试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话语体系支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4]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

[6]全林远.话语体系的内在思想活力[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4)

[7]巴拉克·奥巴马.无畏的希望:重申美国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41-42

【基金项目】2012年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立项项目(201204B);2013年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工程项目(2013JGB370)

【作者简介】龚翠英(1971- ),女,四川自贡人,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教学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