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佳
摘 要 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的办校之本,民办高职院校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亟需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笔者从剖析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内涵入手,结合重庆市主要民办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运行现状,从全面质量管理的视角,从院系两个层面实施“计划一执行一检查一反馈”模式使现有的监控系统更合理、科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持续上升,进而对民办高职学院提升教学质量发展内涵式建设有较大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民办高职院校 教学质量 监控体系 研究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5.01.010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依赖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改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应是所有工作的核心和出发点。我国高职院校内涵式建设的中心工作应当坚持规模、结构和质量的平衡发展。教学质量监控作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一个有效、全面、可行性强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能够保障及时准确地获得一线教学信息,并通过对信息的及时整理、分析和反馈,调整运行机制中的不足和问题,逐步构建一个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教学质量运行体系,从而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良性发展。
民办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教事业的重要力量,从一开始出现就是以市场导向、社会需求应运而生的,其对教学质量的要求非常高,也是现实需要。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民办高职院所培养的人才比例在不断攀升,如何提升其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摆在教育管理者面前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如何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的背景下,探索构建一套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且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1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涵义
教学质量监控是根据一定的教学教学规律,按照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设置,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的评价与调控。教学质量监控包括监督和控制两个方面。“监”是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监督的过程;“控”是在监督的基础上,根据反馈上来的教学意见和建议进行系统分析,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整、控制和修正的过程。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是针对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教学特点和教学效果实施的一系列监控措施,根据市场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影响教学质量的相关因素进行监督,而这一系列举措由分层级的教学管理者以及一线教职工共同实施完成。教学质量监控主要表现在授课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教材的选用、师资的配备、课堂教学质量、实践性环节教学质量、教学内容和手段的改革、考核方式和试卷质量等方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需要在组织、制度和方法等方面获得支撑。
2 民办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运行的现状
目前民办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主要以教务处和督导室作为主要监控力量,与教学管理平行设立从学院到系的垂直管理体系。随着系一级的管理不断深入,学院和系的教学监管责任划分应进一步理顺,系一级的教学监督尚待提升,监控的重心应逐步下放到系,教学系作为办学主体应发挥主要的监督作用。
2.1 教学质量监控手段
(1)听课制。听课是最能够深入了解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为保证听课制度的常态化,大部分民办院校都实施的是行政领导、教学管理人员、系督导组随机检查和共同检查相结合的听课制度。
(2)教研活动制度。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手段。大部分民办院校都是在系一级的领导班子指导下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并定期接受学院的教学检查,承担起教学检查自查环节的所有工作。也会通过召开教师座谈会、集体备课等方式提升专业教学水平。
(3)学生评教制度。作为教学对象和教学活动的主题,学生评教制度不可或缺。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效果的评价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学生评教的主要方式是每学期通过问卷调查或者网上评教、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进行。
(4)定期观摩制度。民办高校的师资结构大多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年龄层结构。通过观摩课制度可以发挥骨干教师、老教师的示范引領作用,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而且作为一项基本教学制度应长期坚持下去。教师按照教学系每周排定的计划按时参加观摩课,并于教研活动组织进行集体评课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5)教学常规制度。教学常规制度主要包括按时备课、提前检查教案、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课堂教学基本要求、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课上和课下辅导、教师实践技能的学习等常规检查。
2.2 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体系
(1)学院层面。学院层由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分管院领导、院督导组及教务处等机构及人员组成,在教学质量监控中起统领、组织、调整和督察的作用,负责制订院级教学质量监控的内容、方法和实施办法,组织开展全院的教学质量检测评估活动。具体承担对专业建设质量进行监控的责任,有组织、定期地对各教学系进行检查和评估,对课程建设、实践教学、课堂教学、期末考试和毕业设计进行质量评估,发现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等教学工作环节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并及时将检查、评估结果和解决问题办法反馈到相关系、教研室及教师,确保及时改进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
(2)系层面。系层由系主任、系副主任、教研室构成,负责系一级教学活动的计划、实施、检查、总结、改进等,对本系的所有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具体承担专业建设的责任。系应当明确各专业建设负责人的责任与权力,支持并督促其开展工作。同时,系还必须对教研室承担的课程建设质量、教学实习质量进行实时监控、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及时反馈给教研室和教师,帮助教研室改进教学工作,提高课程建设和实践教学质量。
(3)教研室层。教研室具体负责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等方面的质量。教研室应支持并督促课程主持人开展工作。同时,教研室还负责对教师承担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考试、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的质量进行监控,通过有组织、有目的的教学检查,及时评估这些环节的教学质量,并将评估结果及时反馈给系管理层和教师本人,帮助教师不断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4)一线教师层面。作为教师在教学的一线层面一方面做好教育教学的基本职责,作为教研室的组成主题参与教改科研活动;另一方面也要接受学院层面、系层面和教研室层面的监督和管理。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和教学反馈进行信息收集和管理;通过观摩课教学交流、相互听课对青年教师的教学情况起指导和监督作用,同时也对教师自身的教风师风和师德起到监督和维护的作用。
3 教学系进行全面教学质量监控的实践
3.1 明确系一级的权责和职能划分
(1)人才培养方案的改进。根据学年学分制教学改革和内涵式发展的需要,学院教务处组织各系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修订人才培养计划,系一级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梳理。在修订过程中,系一级发挥主体作用,协同专业建设委员会召开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会,通过行业专业、企业专家和教育专家的参与梳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梳理出工作流程和主要学习领域,以能力为本位,优化课程体系。
(2)兼职教师管理。兼职教师是高职学院教师队伍的重要构成。构建系一级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强化兼职教师队伍的管理提供了平台和契机。大多数民办高职院校都制定了《兼职教师管理办法》,从学院到系两个层面将兼职教师的管理落实到教研室和课程团队,加强兼职教师的聘任、教学过程监控、教学质量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管理。
(3)考试管理。统一考试课程一般采用闭卷或开卷笔试。其他课程的考试方式,可根据课程性质、特点以及教学要求,由开设此课程的系(部)确定考试方式,经教研室主任审核,报系(部)主管领导批准,送教务处备案。考试工作由学院考试委员会在院长领导下,依照本管理规定和学院相关规定进行组织和协调。所有考试(免监考考试除外)都要安排人员负责主考和监考。根据巡考安排,教务处、各系(部)和部門领导须到场巡查监考和考试情况,并做好巡考记录。在考试过程中,监考教师严格按照监考流程,安排学生考试座位。
(4)调课管理。对于整体调课,应事先提出书面申请,经各系(部)主任同意后,至少提前一周送教务处审核、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审批,获准后方可调课;对于临时调课,应事先提出书面申请,病假附医院开具的证明、因公出差开会附相关证明材料,经各系(部)主任同意后,至少提前一天送教务处审核、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审批,获准后方可自行使用本人账号通过教务管理系统申请部分调课。
(5)毕业顶岗实习管理。由学院层面教务处指导整个顶岗实习工作的开展,并制定出全院具体工作的时间表。教务处对各系的顶岗实习的开展进行整体的监控。在系一级层面,根据教务处的指导文件要求和时间节点,按进度开展具体工作,并由系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和辅导员共同对学生的顶岗实习期间的表现进行指导和管理。
3.2 完善系一级教学质量监控系统
(1)完善教学信息监控制度。通过强化开学、期中和期末的常规教学检查,完善系一级的教学信息反馈和学生评教信息信息收集渠道,及时动态地获取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在常规教学工作中,系一级督导小组采取深入教室听课、个别询问、问卷调查、座谈会、师生访谈等形式进行检查,收集师生反映。对收集到的教学监控信息要及时处理,剔除异常或无效信息,并在尽可能大的样本基础上,进行纵向对比和横向对照的统计与分析,确保结果的合理和公正。各级质量管理者通过统计分析的结果,进行评估与诊断,切实掌握各类教学工作、各种教学环节、每名教师和各个班级的教学质量。
(2)建立系一级教学督导监控机制。对本系的所有教学活动进行常规性的随机性的督导和反馈。教学系定期收集各种客观、公正、善意、建设性的教学监控信息及改进意见,以口头或书面、个别交换或公开发布等形式,反馈到系领导和系督导组,促使授课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改进,逐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系一级的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及时反馈到教务处、分管领导和学工部的分管领导,以便综合了解整体的教学质量。
(3)推动听课主体多元化。系一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之后,与过去主要有院督导组、教研室主任主导的听课机制有所不同了,听课的主体不再局限于教研室主任和专业带头人,而是全系所有的教师都被动员起来了,并且在学生当中设置学生督导员,通过定期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丰富了听课主体的功能,这样逐步实现了听课主体的多元化。
(4)加强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学员通过引进教学质量监控软件对课堂教学进行信息化管理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实现学生在线评教、课堂在线考勤、教学计划上线监控等功能。这样能够降低管理人力成本的同时,使评价结果更客观、实时和公正。同时,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也为进一步分析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3.3 加强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
教学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坚持每年召开校企合作及人才培养质量反馈会,学习职业教育的先进教育理念,国家的指导性文件,在办学理念、教学改革、专业和课程建设、实习实训等方面与企业和行业专业进行调研和分析,在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指标上达成共识,实时了解市场需求,以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调整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标准。联合系团总支和学生会的力量,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机制,通过收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反过来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
3.4 强化系一级督导的作用
系一级的教学督导主要对象为青年教师,民办院校由于出现时间较晚,师资结构普遍呈现青年教师比例较大的现状。如何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关系着学院的教学质量的提升。
4 实施效果
以上实践活动有效推动了教学系的教学质量监控,但仍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系一级的监控主导作用不强。从目前民办院校的教学监控情况来看,仍然主要有教务处和院督导统筹实施的情况较多。系一级和教研室以及系督导更多是配合学院完成各项检查工作,主动性、积极性还不够。
(2)对实习实训的监控力度不够。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是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但目前民办院校所开展的实践教学,其教学质量监控指标仍然采用理论教学的监控标准来衡量,无法突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改革、也没有体现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利用效果,监控力度不够。
(3)全民参与全程管控的意识不够。学生和教师应当是评价的主体,但从实施情况来看,部分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认识度不够,没有充分认识到评教评学工作的作用和意义,缺乏主动性。这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监控的反馈效果。另一方面,用人单位、社会和同行的参与度也不够。
5 结论与建议
民办高职院校在创办初期,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实行高度集中的家族管理模式。但在进入发展期之后,这种管理模式严重制约学院发展,要构建现代大学的教学管理体系必须要规范管理才能实现长远发展。笔者认为,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的管理理念到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坚持全过程动态管理,以学生为导向调动各监控主体的积极性,以建立符合民办高职院校实际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1)强化系一级的主体作用。教学系根据其自身实际情况,按照学院的要求制定教学质量监控细则,成立系一级的分专业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完善系一级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进一步健全系一级反馈系统,形成小反馈系统。通过系一级的反馈,缩短反馈周期,使问题得到及時解决。此外,教学系可以将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师考核联系起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
(2)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监控指标体系框架。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的几大先进理念,即:顾客导向、以人为本、全员参与、全程控制、全面管理、系统管理、预防为主、持续改进,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监控指标体系框架,从专业建设(专业设置、专业实施、专业效果)、课程开发(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过程(生源情况、教学管理、毕业就业)和资源管理(师资队伍、经费状况、设备条件)建立教学管理全过程的监控体系,做到理论层面的科学性和操作层面的可实施性。
(3)对实训课程建立独立的评价标准、指标。目前,实践教学有集中进行的实践教学与教学做一体的实践教学。集中进行的实践教学主要有集中实训课程、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对于集中进行的实践教学的监控主要是采用中期检查的形式。对于分散进行的实践教学,建议结合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成果以突出能力本位、项目导向的特点来建立独立的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以区别于对理论课程的监控。
参考文献
[1] 陆炳坚.从ISO9000理论看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7(4).
[2] 朱景虎.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研究初探[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
[3] 张娟.对构建民办高职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思考[J].职业教育,20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