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中的游侠气

2015-01-28 08:25梁峰
科教导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游侠气质诗歌

梁峰

摘 要 诗仙李白,在其早期的作品中曾出现过一种维持时间不久的气质:游侠气。盖因其少小文武双修,于是在年轻时期,自成一种为民请命之游侠思想。这种思想的养成虽承载了历史的熏陶,但更多的还是其个人的性格魅力所在。他不但自己为民立命,更是用一把剑和首首诗篇记载了自己的游侠之梦和对右下生活的赞叹。而他的这些诗篇,这种做法不但使他诗仙之名更加闪耀,更是为后人留下了一盏闪闪发光的精神明灯。

关键词 游侠 诗歌 气质 剑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5.01.081

Abstract Poet Li Bai, in his early works there had been one kind of maintenance time soon temperament: Ranger gas. Cover because I left the civil and military alike, so in his youth, self-contained kind of populist ideology Ranger. To develop this idea, although carry a history of influence, but more of their personal character or charm. He not only made their own destiny for the people, but also used a sword and the first poem described his dream life right ranger and admiration. His poems, this approach not only makes him more shine, it also left for posterity a sparkling spiritual light.

Key words ranger; poem; quality; sword

1 放任其性纵游侠

1.1 纵文习武望逍遥

诗仙李白,在碎叶出生,在蜀中长大。自幼喜欢读书习文,十五岁开始修习剑术,并开始创作诗歌与文章。而后又开始广交挚友,后拜师赵蕤,在其教导之下学习纵横家的思想:纵横学与帝王之术。

赵蕤这个人比较任侠有气,十分擅长纵横之术,并以此闻名于当世。而李白正好从赵蕤那里学习到了纵横之术的精华,因而有了当世人“赵蕤术数,李白文章”之称。因而李白多了一份逍遥的仙气。

虽然说“文武不殊途”,但李白却被排除在外。那么,从小文学素养如此深厚的李白怎么这么喜欢剑术?要知道在那个时代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够有资格佩剑的。剑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在《说文》中记载“庶人有事则带剑,无事不得带剑”。所以,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再加上当时游侠流行“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这种社会主流意识,那些心中有着远大理想抱负的少年都希望做出一些豪气纵横、快意恩仇的事情,从而得到世人的赞誉。而李白很早就相信道家思想,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同时李白的建功立业之心也是十分的强烈,因此他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曾自称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这种看似矛盾但又统一的性格,导致了李白个人对逍遥与地位的双重需求,所以使得他对剑的喜爱之情更是增加,从而奠定了他豪放不羁的性格,从而在仗剑把酒吟诗作对之时便多了一份任侠逍遥的个性。

1.2 游侠气成个性扬

中唐玄宗开元十四年,正是李白坎坷人生的最初阶段,也是他这一生最为豪迈的阶段,正意气风发,开始了“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生活。在游行的路途之中,李白挥毫写下了十分有名的诗句“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时候的李白是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了绝对信心的。

还有,由于他的性格原因所致,李白他在求仙访道的同时,又十分注意结交与他当时的性格相仿的莫名豪杰,即那些能够抗暴扶弱、仗义舍身的游侠人物。他在东游吴越的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散金近三十万,周济生活困难的人。自此他这种包含了逍遥、豪迈等潇洒的个性便已经养成,而这种性格又是作为一个游侠不可或缺的,于是他便开始凭借他的个性开始了他的短暂却灿烂的游侠生活。

2 聊以诗剑立游侠

2.1 何以萌愿尽不平

我们都知道,自汉魏开始,朝堂中最为有名的就是士大夫阶层,他们不事农务、商业,并以此为恶,人生目的单一:做官。因为世家门阀所处的地位之高,那么就养成了他们养尊处优的性格。他们看不起平头百姓,做事不考虑平头百姓,但生活必须又不得不取之于平头百姓,就这样,得了便宜再去卖乖,时间长了,便使得世家门阀与平头百姓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两极分化的根源就在此处了。

所以,综合了知识分子拯救平民以及游侠儿游走昭平这两种状态的李白,实则是游侠的高级境界,李白游侠气质的生成,当然是因为他那荡绝不平的想法,但所谓的不平,其实很多都是个人的荣辱观。虽然李白作为一个优秀的知识分子来讲,他应该有更高的思想境界,但事实远非如此,从他后期对朝堂的期许之中就看得出来,《新唐书》本传中记载:“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益骜放不自脩。”这一段话虽然描述的是李白不畏强权,让高力士为他脱靴子,叫杨贵妃给他磨墨,但如果不是他的名利之心作祟,也不会在名扬天下之时却走上朝堂希望建功立业,更不会在他的晚年投入永王李璘的帐下做个幕僚,最后落得一个兵败含恨而终的下场了。话虽如此,但笔者宁愿相信前期的李白,做游侠儿只是对世间不平的直接做法,那样的话,他的诗仙之气,便愈发的迷人了。

2.2 诗中仗剑傲苍穹

李白一生写了许多歌颂侠士的诗,赞美那些在国家危急关头,勇于舍身赴难而不居功、不贪恋爵禄的豪侠。最为出名、也正是最激荡人心的就是那首《侠客行》。而这首《侠客行》中所写的生活也正是当时的李白最为追捧的。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锤,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有人说这首诗歌其实是他在赞扬朱亥和侯嬴,但熟悉围魏救赵故事的人都知道李白应该是借用自己这首诗以“借他人故事,浇自己块垒。”他开篇就首先描写游侠的衣着:“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这仅仅只有二十个字,而且仿佛只是写物而已。以五言而书,简洁明快,但那种游侠的和气势,不但展现的栩栩如生,就连第一印象给人们留下的都满是明朗、轻快。他并不是简单的描写物,而是物物都着眼于那种精神气势来描写游侠。

然后李白再写游侠“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行为。依然二十字整,但已经将一位以排忧解难、尚义气、不求名利、重承诺等高尚人格为自身品质的游侠潇洒形象以笔写活。然后诗以“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的思想结束,用以赞扬游侠。而事实上,李白是以当时他年少轻狂时期的理想向往的任侠生活,因而才能把大众的游侠思想,写得如此生动而且深刻。

李白对侯赢、朱亥二人叹服不已,崇拜之情于词中显而易见。由于李白就是尚任侠的,所以李白将自己少年的豪情壮志和自己以后向往的把剑赋诗的英豪形象,在诗中表现得一览无遗。

3 应以侠名遗后人

3.1 男儿当习三尺剑

游侠并不是超越历史的存在,通常人们认为游侠是活在冷兵器时代,游侠们凭借的是个体超人的武艺,而这些武艺里,剑便作为了首选。这不仅是因为古人佩剑成习、仗剑远游的情趣,更是因为剑是游侠精神的象征。也是因为剑的形状用途决定了它可长可短、便于隐藏、易于携带,又可抛掷,类似于飞镖之流。正如李白所言:“流星白羽腰间插,剑花秋莲光出匣”(《相和歌辞·胡无人行》)。

作为游侠,早期也并不注重剑术,而真正开始讲究剑术,并强调剑在游侠生命中的意义的最重要人物,也是李白。李白传世的一千多首诗中至少有一百首是写到了剑的。例如“知音不易得,抚剑增感慨”(《赠从弟宣州长史昭》),“扣剑悲吟空咄嗟,梁陈白骨乱如麻”(《金陵歌送别范宣》)等等。而自此之后,游侠之于剑开始变成了一种传统,就类似于吕布之于方天画戟、关云长之于青龙偃月刀、岳飞之于沥泉枪等等。

而后剑的这种意义,便开始广泛的应用在诗词、传奇、小说之中,而小说最为繁盛的便是现代时期的武侠小说,在这些小说中剑都被作者赋予了某些意向,如古龙的《泪痕剑》、《三少爷的剑》,金庸的《越女剑》等等。而据笔者所观,对剑赋予最多情感的应该是梁羽生的《七剑下天山》。小说背景定于满清入关时期,政府要求全民禁武。于是三位侠士上天山恳请隐士晦明禅师拯救中原,于是禅师炼出七把宝剑:莫问剑、游龙剑、青干剑、舍神剑、天瀑剑、日月剑、竞星剑,交予三侠和自己的四位充满为民请命性格的徒弟下山拯救黎民。当然,并不是说将剑赋予了名字剑便有了灵魂,它的灵魂当然还是来时用剑者的,七把剑的使用者性格各异,于是七把剑便有了七种完全不同的情感,甚至上升到了由剑道晋升到了儒与道的思想境界。由此可见,剑于游侠,不单单只是兵器而已,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3.2 行侠当弃名与利

其实更早一点的游侠并非都是武艺高强之辈,就比如张良之属,他们强调的是义气交游,就连民垂千古的荆轲也被人称之:“惜哉剑术疏”。因而,到了唐代游侠对剑术的要求便开始高了起来,其中尤数李白。上文提到了李白对朱亥的钦佩,其实不单单是对朱亥,李白还曾作诗谈到鲁仲连:“却秦不受赏,击晋宁为功”,讲出了游侠的那种来去不拘、不为名缰利锁羁绊的本性。所以笔者认为当时的李白认为游侠就该像朱亥和鲁仲连一样,为了大义尽力而为最后却功成身退,并不是为了立功封爵。而在此之前左思曾说过:“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或许这就是侠士行侠之后的“事了拂衣去”是怕被人们误认为真正动机是为了名利,而失去了游侠的疏放与潇洒。

少年时期的李白由于剑术超群,所以对于自己的朝堂志向还稍稍模糊,并未像后期一样明确,因此才会有“一去别金匣,飞沉失相从。风胡灭已久,所以潜其锋”(《古风》)这样的诗句。胡灭便藏锋,行侠之后,不留姓名。而这种行侠仗义之后“事了拂衣去”的性格也对后人留下了深厚的影响。

讲一近代人物:大刀王五王正谊。王正谊,沧州人士,拜双刀大师李凤岗为师,行五,因此被称为:“大刀王五”。王五出身草莽,1898年,谭嗣同应诏入京,王五便为之作贴身护卫,平时与谭词同同吃同住,并传授其护身武艺,后来更是与谭词同兄弟相称。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甘愿被捕后英勇就义,王五悲痛难当,因而多次刺杀清廷高官。而后入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与义和团的同仁一起杀洋人军队,暗杀洋人军官,后来因为有人告密,最终被八国联军击毙,并将其头颅挂在城门上。王五一生为义气而结束草莽生活,为救国暂时关掉镖局而作保镖,此情此性,十分符合李白《赠从兄襄阳少府皓》中的:“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甚至可应金庸老先生的那句:“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综上,诗仙李白一生曲折多舛,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性格,但他在每种性格下留下的诗篇却都足以名垂千古。而在他的游侠气质中所留诗篇却为数不多,如果严格来说便只有《侠客行》这首了,这首诗教会了我们人生应该豪歌(下转第184页)(上接第162页)纵意,不羁尘缕,但亦需做足自己。不求名流千古、富乘百车,但最起码也要“纵死侠骨香”,不枉生于世间。就像李白一样,即使一生之中饱受创伤,但我想在他的晚年,依然会怀念当年的“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吧?

课题项目: 北方民族大学2013年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李白诗歌中的游侠气”(项目编号:XJCX-WS-264)

参考文献

[1] 龚鹏程.侠的精神文化史论[M].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5.

[2] 王立.伟大的同情:侠文学的主题史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2.

[3] 安旗.李白纵横探(2版)[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2.

[4] 李白.李白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

[5] 李白.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7.5.

[6] 张三丰.张三丰全集[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2.

[7] 冯梦龙.警世通言[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4.1.

[8] 梁羽生.七剑下天山[M].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12.8.

猜你喜欢
游侠气质诗歌
诗歌不除外
AUDI Q7 无畏,是我一贯的气质!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小米游侠记:虎头将军
受得起,也是一种气质
西海岸新气质
黑暗游侠 STEPHEN JACKSON
诗歌岛·八面来风
小米游侠记:看戏
小米游侠记:腌咸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