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中辛,Philipp Dussmann,刘中民
灾难医学救援基本技术培训
赵中辛1,Philipp Dussmann2,刘中民1
灾难医学救援基本技术培训又称灾难医学救援的“在职教育”。笔者简要介绍了灾难医学救援基本技术的内容,包括创伤急救、心肺复苏、检伤分类、紧急救治、医疗后送等技术,并对国内外培训的理念和做法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灾难医学救援;基本技术;培训
灾难医学救援基本技术培训,又称灾难医学救援的“在职教育”。未雨绸缪,路人皆知,作为灾前预防的重要一环,救援基本技术培训的意义不言而喻。复杂、艰难、危险的灾难环境和数量巨大的伤病员,对医学救援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有精湛的医疗救援技术(主要是掌握现代灾难医学救援五项技术)[1],更要有强壮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坚定的意志信念、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从而胜任灾难医学救援的任务。
1.1 创伤急救技术 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是创伤急救的最基本步骤,早在18世纪法国拿破仑军团的军医就对此进了实践[1]。以后的红十字运动推动这四项技术向志愿者普及。当今,几乎每一部培训教材都有这四项技术的内容,它们是创伤急救技术的基本功。
1.2 心肺复苏技术 1966年美国国家科学院首次依据Safer和Kouwenhoven两位教授的研究成果制定了心肺复苏指南[2],并建议所有参与心血管急救的医务人员应接受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的培训,从此CPR以其简单的ABC三步法风靡全球,成功地抢救大量伤病员生命。在院前或灾难现场,专业人员的徒手心肺复苏应按DRABC顺序进行:D即检查现场是否安全(dangerous);R即检查伤员反应(response);A即解除气道(airway)梗阻,保持气道通畅;B即口对口人工呼吸(breathing);C即胸外心脏(circulation)按压,建立有效的人工循环[1]。但美国心脏学会出版的2010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标准曾提出:普通施救者仅做胸外按压的CPR,弱化人工呼吸的作用,对于普通目击者要求将“ABC”改变为“CAB”即胸外按压、气道和呼吸[3]。
1.3 检伤分类技术 检伤分类(triage)这个词来源于法文的tire(抽、提),是根据伤情的严重程度,确定优先治疗顺序的过程[4]。灾难时面对大量伤亡的情况,以黑色表示死亡,显然这些人已不需要救治了;红色表示危重,需要重点竭尽全力地救治;绿色表示轻伤,这部分伤病员可以遵医嘱回家;而黄色为介于红色和绿色两者之间,需留院观察其病情发展状况。检伤分类可用于决定优先救治的顺序、救护车优先后送顺序、优先转送医院的顺序。检伤分类方法有效地解决了处理大量伤病员时的“轻重缓急”问题,能大大提高医学救援效率,也符合灾难救援中以“群体利益最大化”的伦理原则。
1.4 紧急救治技术 创伤急救与心肺复苏都可以由经过急救训练的非医学专业人员实施。将医学专业人员在灾难现场从事的急救用另外一个专有名词表示,那就是现场抢救(on-site critical care)或叫紧急救治(emergency treatment)。紧急救治的基本技术包括[1]:昏迷伤病员救治、气胸伤病员救治、眼球破裂伤、脑膨出、肠脱出伤病员急救、离断肢保护、脊柱损伤伤病员的急救、较大面积烧伤伤病员的急救、创伤性休克救治、创伤性感染防治、放射性污染处理、化学中毒处理、海水浸泡伤处理技术,以及深筋膜切开减压术、留置导尿、耻骨上膀胱穿刺术。
1.5 医疗后送技术 医疗后送(medical evacuation)是将伤病员运送至安全地带进一步救治的方法与过程[1]。由拿破仑“大军团”的医官巴伦·拉尔(Baron Larré)开创,截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才形成针对在战争中受伤的伤病员的医疗救治的分级后送结构。灾难现场伤病员转运包括陆地、空中、海上三种方式。当然,除上述五项基本技术之外,还有“现场搜救技术”、“狭小空间医疗救援技术”等专业性更强的救援技术。本文讨论的范围暂限于“基本技术”范畴。
自2008年汶川大地震以来,我国灾难医学救援得到长足的发展和提升。目前已有武警后勤学院(天津),同济大学医学院(上海)、暨南大学医学院(广州)、江苏大学医学院(镇江)、华西医科大学(成都)等高校相继成立了“灾难医学系”,开设灾难医学专业课程。政府的卫生管理部门和救援专家都十分推崇灾难医学救援基本技术的培训工作。2013年国家卫计委应急办公室组织编写并出版了“灾难救援技术培训大纲”,旨在指导和规范这项培训工作,以保证培训的质量。从总体来看,全国各地都在开展这项工作。但是培训目的、培训内容、培训教材、培训方法尚未完全统一,尚未标准化,规范化。随着灾难医学救援的发展和救援工作的实际需要[5],“规范化灾难医学救援基本技术培训”的时代必将到来[1]。规范和普及灾难医学救援基本技术,对提高救援人员的素质,减少灾难事件造成的伤残和死亡裨益极大。
德国除了重视基础灾难医学教育之外,还注重开展常规化、规范化的灾难医学救援技术培训。比如,德国灾难医学会、柏林夏洛特医科大学每年都举办灾难医学救援技术“暑期学校”,这些“暑期学校”提供强化培训。在两周的强化课程中,包括50%的理论课,50%的实践课。实践课应用模拟人、动物模型、实践操作等进行教学。模拟教学不仅适用于医学生,还适用于其他医务人员,有利于医务人员和医务辅助人员进行防灾救灾准备。2013年在中华医学会、中德医学会创伤分会、中德灾难医学研究所、德国灾难医学会、柏林夏洛特医科大学多方共同努力下,德国“暑期灾难医学学校”首次在武汉同济医院开办。来自中国安徽、云南、河北、江苏等省的50名学员参加了学习,并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
瑞士于2002年9月成立了“军事与灾难医学中心”。该中心为升任中尉或准尉的军医和其他临床执业人员提供急救医学训练场地和培训科目,这些训练也被算作是服役。“军事与灾难医学中心”常态化地承办灾难医学培训项目,为军医和其他临床执业人员提供规范化灾难医学继续教育机会。培训有专门和统一的教材和课程,作为即将从事灾难医学救援工作人员的必备资质训练。中心得到了包括瑞士医院联合委员会、瑞士红十字会、瑞士医学联盟的支持。并与巴塞尔大学(麻醉科)、伯尔尼大学(内科)、日内瓦大学(外科)、洛桑大学(灾难医学与管理)、苏黎世大学(灾难与军事医学)等众多知名学府和学系进行了合作交流,成绩斐然,闻名于欧洲和世界。
德国和瑞士的一些做法,值得我国参考和借鉴。笔者建议在国家卫计委有关部门领导下,由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中华灾害救援医学杂志等专业学术团体或单位牵头,制定统一的培训计划和课程,确定统一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先在国家层面培训各省和直辖市的培训师,再由他们去培训基层救援人员,最后由国家统一发放培训合格毕业证书,以规范和确保培训的质量。
[1] 郑静晨. 现代灾害救援医学五项技术[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22(2):117-119.
[2] 李宗浩.心肺复苏(CPR)、心血管急救(ECC)国际新指导标准概况——新世纪国际CPR、ECC指导标准系列讲座之一[J].中国基层医药,2001,8(1):55-56.
[3] 王一镗, 刘中民. 灾难医学理论与实践[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31.
[4] 沈 洪, 刘中民. 急症与灾难医学[M]. 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85.
[5] 赵中辛. 再论灾难医学、急诊医学与人道医学[J].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3,1(1):11-12.
(2014-12-30收稿 2015-01-26修回)
(责任编辑 罗发菊)
Essential medical skills training for disaster relief
ZHAOZhongxin1,PhilippDussmann2,andLIUZhongmin1.
1.TeachingandResearchSectionofDisasterMedicine,EastHospitalAffiliatedtoTongjiUniversity,Shanghai200120,China; 2.DepartmentofAnesthesiologyandIntensiveCareMedicine,ChariteHospitalAffiliatedtoBerlinUniversity,Berlin10117,Germany
Essential medical skills training for disaster relief is also called disaster medical rescue “in-service education”, which includes skills of trauma first ai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triage, emergency treatment, and medical evacuation, were introduced briefly in this article. The training methods both in domestic and in abroad were discussed as well. Some training ideals were suggested by the author.
disaster relief; essential skill; training
·论著|ORIGINAL ARTICLES·
R129
10.13919/j.issn.2095-6274.2015.03.003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2013BA108B01)
刘秀华,博士,研究员,E-mail:xiuhualiu98@163.com
100853 北京,解放军总医院:1.病理生理研究室,2.医学心理科
郭渝成,E-mail:guoyucheng71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