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图形与几何”领域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

2015-01-27 01:54刘秀禧
广西教育·A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图形与几何

刘秀禧

【关键词】基本活动 经验积累

操作 探究 拓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1A-

0070-02

“基本活动经验”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新增的“两基”之一,“基本活动经验”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可见,“基本活动经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然而,面对如何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这个问题,每个教师都面露难色。大家认为,“经验”是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如何引导?如何积累?笔者认为,无论是经验的引导,还是经验的积累,都需要通过多角度的数学操作活动来实现,在操作和思考的过程中,不断感悟、内化、迁移,逐渐积淀下来形成经验。

一、经历实际操作,在体验中产生

史宁中教授曾说:“我们必须清楚,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自身经历。”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基本活动经验即是如此,应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通过实际操作不断感知与体验。只有在充分经历中,才能积淀起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并能深刻地理解新知。因此,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在“经历”上下工夫,让学生经历“说一说”“摸一摸”“描一描”等数学活动,获得初步的理解;而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现有的理解水平去梳理和分析;最后,实践运用,充分体验,“基本活动经验”的形成自然就水到渠成,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也很透彻。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周长》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想一想,这些图形的周长可能与“周”字的哪一种意思相关?

生(推测):周围、一圈儿、一周。

师:哦,根据你们的理解,谁来指一指这片树叶的周长(贴出树叶,请学生在实物上指出)。

师:除了树叶,在我们身边还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和图形。这是一张桌子(课件出示),什么是它的周长呢?谁来指给大家看?其他同学仔细观察,他是怎么指的?

师:好的,请同学们用手指一指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给你的同桌看一看,指错的地方同桌要帮助他改正。

师:都指完了吗?指对了没?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的?(起点要做个记号)

师: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表面有周长,找出来,并指一指、说一说。(学生演示)

师:(如图)下面哪些图形能找出它们的周长?哪些不能找出它们的周长?为什么?

小结:看来,封闭图形才有周长。

师:那么,“周长”究竟是指这些平面图形的什么?能不能用一句话总结出来?试一试!

此环节笔者始终以“什么是周长”为核心,通过“猜一猜”“摸一摸”“找一找”等具体操作活动积累经验,引发学生自行操作、自我思考。让学生获得了对周长的直接感受,明白“边线”的意义,明白“从起点开始绕一圈又回到起点”才是一周的长度,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而“图形与几何”中就有大量便于学生进行操作的内容,如果用摸一摸、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等方式,去理解几何概念、空间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等,放手让学生去操作、交流,就能丰富学生认知的表象,积累体验性经验就能水到渠成。

二、深入研究探讨,在思考中感悟

新课标指出:“教学中注重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有效地数学探究活动,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那些没有经历过程的几何图形的教学,在学生的头脑中只能留下一串抽象的数学符号和数学结论,更没有图形与几何活动经验可言。为此,教学中教师应设计适合学生探究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亲身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在不断的“做”与“思考”中积累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经验。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先让学生测量所需的数据,尝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的学生用底乘高,有的学生用底和邻边相乘。结果同一个平行四边形得到的面积却不一样。这时,学生们就议论开了。笔者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告诉他们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来验证到底哪个数据是正确的。学生通过数一数的方法得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乘高。紧接着,笔者追问并质疑:“底×邻边”的方法为什么是错误的?以此来激发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的欲望。学生把平行四边形沿着高剪开,把它转化一个长方形,转化后的长方形的面积和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相等的。(如下图所示)

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并解决了本课的难点,这让笔者欣喜不已。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要用活动,这种活动不是简单地对一个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而是学生参与其中的数学探索活动,是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做”数学。笔者紧扣以下两个问题展开教学: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什么?②为什么不是底×邻边?引导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探究知识,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而且对其来龙去脉及其原理也有了深刻的认识,获得并积累了探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活动经验。

三、适当拓展延伸,在运用中完善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综合与实践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经验是在实践中形成,并在运用中不断完善和提升的。

如某教师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后,组织了一次拓展探究活动。

师:说到四边形,瞧,这就有一个!

呈现:

师:可它被数学书挡住了,我们再来做一次猜图形的游戏,看看它是什么图形,好吗?

学生猜想,课件随学生的猜想在图形下面一一呈现如下图形:

师:注意看。(呈现)

师:不可能是什么?(生说明,消失正方形)

师:再看。(呈现)

师:不可能是什么?(生说明,消失长方形)为什么?

师:现在呢?(呈现)

师:一定是什么?(生说明)为什么?(生说明,消失平行四边形,呈现梯形)其实谜底早在我们的意料之中!

在这几次猜测中,学生的认知平衡一次次被打破,新的认知结构又一次次被重新自主建构。学生在一次次的猜想中验证了自己猜想的正确性。这样,学生从中就积累了数学猜想和验证的活动经验,提升了自身的思维能力。

又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后,笔者给学生设计了一道拓展题:“小明家厨房面积12平方米,要铺地砖,有两种设计方案(单位:分米)。哪种设计方案比较便宜?”

让学生思考计算出地砖的面积及块数,计算出所需地砖的费用,明白了选购哪种形状地砖比较便宜。通过这样的拓展练习,更好地帮助学生积累了数据分析的经验,进而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发展了学生的运用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之,教师要努力设计形式多样的操作探索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做”和“思”的过程中逐步积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基本活动经验,使外在的操作真正内化为学生认知的动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数学教学走向深入,走向精彩。

(责编 林 剑)

猜你喜欢
图形与几何
画板构建表象 直观巧解深意
认知冲突,让儿童的数学思维飞起来
小学数学信息技术应用的实验研究
第一学段图形与几何操作活动的有效性策略探究
关于“图形与几何之《长方体和正方体》”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信息技术支撑下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成实践
浅谈“图形与几何”领域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
小学“图形与几何”课堂教学的思考
例谈初中数学《图形与几何》的入门教学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疑难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