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明辉
【关键词】音乐课堂 设问 思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A-
0122-01
音乐课并非只是学生热热闹闹的学唱,同样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设问是音乐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交流的重要教学形式,有效的课堂设问能促使学生接受音乐知识,利用已有的知识对当前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感受音乐的艺术魅力。
一、设问要呈现梯度
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一个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习得规律,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程度,并根据教材内容设置有层次的环环相扣的问题,使问题呈现由浅入深的梯度,引导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不断向纵深处发展。如在教学苏教版音乐第十册《欣赏彼得与狼》交响乐童话时,教师可设计循序渐进的问题引导学生欣赏、感受音乐形象,根据音乐的表现听辨各个角色,并结合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进行相应的体态表演,说出童话中蕴涵的道理。教师设置的问题如下:“(1)听音乐《彼得与狼》分辨出音乐中有哪些人物,细数出来。(2)根据剧中人物找出你最喜欢的角色,说说喜欢的理由。(3)根据音乐的节奏,分辨出每个主题使用的乐器。给每个角色配上相应的体态动作。(4)根据自己的听辨理解,讲述这个童话的情节,并概括出其中蕴涵的道理。”问题的设置由引导学生欣赏和了解音乐,逐渐深入到对音乐剧中角色的听辨,由浅入深地把学生引入到事情节中,使其感受人物的心理变化、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学生根据每个角色的特点配上体态动作,逐步领悟歌曲蕴涵的道理。
二、设问要有思考性
教学设置的问题不宜过于浅显,浅显的问题反映不出教师思维的深度,如“这首歌好听吗”“你们想不想学”,这种不需要思考就能回答的问题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问题的设置要有适度的思考性,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营造教学情境,利用多媒体渲染音乐情境的美,这样在情境中向学生提问,既能激发学生的演唱积极性,又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对问题的思考进入到一个更深的层次。如教学苏教版音乐第十册课文《天地之间的歌》时,教师可以设置如下教学情境提问学生。
师:我们每个人都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生活着,那么谁能告诉我,在你的眼中,大自然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生1:蓝天白云、朝露晚霞、鲜花碧草、浪漫的细雨、飞舞的雪花……
师:真不错,每个同学都有一双发现美的“慧眼”,老师也给大家找了一些大自然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多媒体播放图片,背景音乐为《天地之间的歌》)
生2:好美啊!壮观!神奇!
师:面对雄伟神奇的大自然景观,你们想不想一起来唱一唱呢?
生(大声):想!
师:仔细听一听,他们唱的和我们唱的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生3:我听到歌曲中有些地方有两个声调,不统一。
师:真不错!不过那是“声部”,不是“声调”。(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歌曲中的双声部,并单独领唱高低声部的歌谱,突出重点)
教师通过渲染情境,激发了学生学唱的热情。在学唱的过程中,教师渗入本课的教学重点“切分节奏”,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切分节奏的地方,然后引入对“双声部”的分析,教师接着播放歌曲范唱,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整节课,学生沉浸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对教师的问题能够积极思考,心情更愉快,感情更深入,教学充分体现了音乐美育的特点。
三、设问要充满乐趣
小学音乐教材内容相对较简单,学生对教材内容理解难度不大。因此,教师设置问题时要避免简单直白,要给学生留出思考探索的空间,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苏教版音乐第十册《碧野金山》这一学习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感受藏族歌舞的特点,教师以藏族的风土人情为导入点,播放关于藏族地域风光的背景音乐《走进西藏》,让学生欣赏藏族的风俗、建筑、名胜和服饰,引导学生注意藏族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歌曲的特点,然后提问:“画面介绍的地区有什么特色?根据欣赏到的画面互相交流藏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和歌唱有什么特点。学唱《我的家在日喀则》,概括出这首歌曲的歌唱情绪。”教师一改往日机械的直接提问,而是先让学生看图片,并根据图片谈感受,这样学生的参与热情更高了。
小学音乐课堂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唱”,还有对音乐艺术的审美,需要教师通过问题形式引导学生去感悟和体验。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不但要精心设计问题,还要设计巧妙的呈现方式,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音乐知识和审美技能。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