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长林,陈志宏,张艳清
(首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与教育学院,北京 100069,850655824@qq.com)
·医德教育·
传统医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杜长林,陈志宏,张艳清**
(首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与教育学院,北京 100069,850655824@qq.com)
结合传统医德开展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条既有针对性又有现实性的路径。传统医德的德性伦理特征,有利于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传统医德的规范性特征,有利于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生命责任意识、敬业意识和诚信意识的培育。通过医德经典文献的学习和古今名医楷模的示范作用,学生不仅可以领会到优秀传统文化影响下形成的传统医德的丰富内涵,而且能够在名医楷模的感召和示范作用下,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力机制。
传统医德;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医德教育
医学教育,德育为先。由于医学专业“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特殊性,决定了医学教育中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责任感的特殊诉求。全国医学教育工作会议把医学人才质量的内涵概括为“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丰富的人文素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较强的创新精神”,将医学生的职业素养概括为“关爱病人、尊重他人、尊重生命、团队合作”。[1]医学人才质量的内涵以及医学职业素养的要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层面所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可见,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在医学教育中具有特殊的意义。怎样更好的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是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现实而紧迫的任务。所谓现实而紧迫,是由医学教育要积极主动适应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时代要求和和谐医患关系建设的现实要求决定的。因此,怎样针对医学专业特点,找到有效可行的切入点,如《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所要求的“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这一原则既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要求,也是对这项活动的指导。对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来说,传统医德就是这样的切入点和共鸣点,充分发挥传统医德在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作用,是一条既有针对性又有现实性的路径。
传统医德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医家行医施治的基本道德规范。传统医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医乃仁术”为特征的医学价值观和以“大医精诚”为导向的职业价值观,构成了传统医德思想的基本内涵。这些观念不仅支撑着传统医学的发展,在树立医者形象、促进医学发展、营造医患和谐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也构成今天医德医风建设的一份思想资源。充分挖掘传统医德的丰富内涵,借助这一文化基因,结合当代医风医德建设的现实需要,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机制的形成,对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和医学生的职业素养来说,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传统医德建立在儒家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基础上,具有明显的德性伦理特征。儒家德性伦理,将德性看作是内在于人的一种品质,主张人首先应该追求自我完善的内在价值,把追求自我完善作为学习和修养的首要目的,反映了儒家对主体自我的充分肯定和对个体精神世界的深层关切。其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秉持“天地之大德曰生”的好生之德,为实践这种天地之德而解生民健康之疾苦,不仅责任重大,而且有种崇高和神圣的属性蕴含其中。在传统医学中,这种来自生命本源的崇高和神圣,又上升和拓展到经世济民的社会政治高度,医道作为济世救人之道而成为治国理政的一部分,具有很强的社会职能。从生命的神圣性到济世救人的崇高性,传统医德形成自律、慎独、精诚、忠恕等规范要求和修养境界。在古代医学的行业规范还很不健全的情况下,医德实践更多靠的是医家的人格修养和内在价值的追求。这种以德性修养为主要特征的医德实践主导着传统医德内涵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实际上,“仁爱救人的医学实践固然需要遵从外在的医德规范,但更高的境界是使之成为医务工作者的内在价值追求,把医学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内心信念,在此基础上外化的实践行为才是自觉的主体行为”。[2]这样不仅可以淡化外在功利,而且能提高对尊重生命和敬畏生命的感悟,提高生命质量。
一般来说,社会道德需要经过内化这一心理过程才能为个体所接受并外化为具体的实践行为,“所谓道德内化,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对社会道德的学习、选择和认同,将其转化为自身内在的行为准则和价值目标,形成相应的个体道德素质的过程。”[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同样需要将其转化为内在行为准则和价值目标,这就需要“不断开发个体的内在需求,使之成为个体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的导向和引领力量,在更高的层面上观照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完善,达到促进个体德性人格提升和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4]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应该以内在的驱动力作为持续而长久的动力机制,这种动力来自于与自我成长的内在需要相一致的目标设计,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医学生发掘成长的内在需要,提高对尊重生命和敬畏生命的感悟,更加关注自身的内在修养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在呵护生命的同时,激发对生命意义的感悟和对生命价值的追求。
2.1 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在儒家文化影响下,传统医德思想历史悠久、资料丰富,成为传统医学的一大亮点。丰富的医德思想与儒家伦理融为一体,承载着对生命、健康、和谐的美好寄托。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所谓传统医德“主要就是儒家伦理思想的职业化。”[5]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将个人的道德修养、人生的价值创造与社会实践结合在一起,其中突出的特点就是经邦济世的责任意识。受此影响,传统医学素来强调医学的社会责任,将治病与治国相提并论就是这种思想的表现。《国语·晋语》中有“上医医国,其次疾人”的说法,重视医学社会价值和道德价值的发挥。古代医家还把医学视为实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根本方式,把医学看作是“有济于民生”的根本途径。在他们看来,民生之所系莫大于生死,因此追求济世救人的理想就成为历代医家竭尽忠诚、精进医术的动力。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华序》中说:“夫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也;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阐发蕴奥,聿著方书,此其立言也。一艺而三善咸备,医道之有关于世,岂不重且大耶!”
以医术作为实现济世理想的途径,激励着医家以自己的行动为医德的修养、医术的进步和医学的传承不断进取,体现了对儒家“内圣外王”理想人格的实践和追求。这种医德修养模式在今天仍有重要启发意义。医德建设在今天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培育医学生增强献身祖国医药卫生事业和保障人民身心健康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引导医学生将预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维护民众的健康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也就成为改善医德医风现状的希望和着力点。
2.2 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生命责任意识
尊重生命、是传统医德规范的出发点,“医乃仁术”作为传统医德的精华,是建立在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基础上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强调:“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唐代孙思邈的“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的论述都说明了生命的珍贵。医学伦理先驱学宋国宾在我国第一部医学伦理专著《医业伦理学》中把仁义作为医业伦理的基本要求:“医业伦理一言以蔽之,曰仁义而已矣。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故医家当具爱仁好义之精神,始可与言伦理”。[6]生命至重,贵于千金。医学生未来的职业以“救死扶伤”为天职,只有敬畏生命,才能对把健康乃至生命托付给医生的患者心怀仁爱。因此,了解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生命责任意识的培养就成为医学生生命道德意识的基础。
生命责任意识是建立在对生命的存在性特征的理解基础上,所谓存在性特征,是从本体的意义上思考生命,如生命的存在具有唯一性、整体性、有限性和超越性等特性。这样的思考维度,不仅是医者理解生命之神圣和职业之崇高的必要素养,也是职业素养的需要。生命责任意识,是建立在对生命内涵理解基础上的内心信念和对社会、对他人极端负责的一种道德情感,是医生在医疗实践中从维护患者利益、关心爱护患者出发,推动自身为患者服务的一种内心体验,并由此产生的对自我的约束和要求,是对医疗职业和患者恪尽职守的情感。[7]医德教育,旨在将医学生培育成人格和谐、健全,全面发展的人的基础上,将人文精神与医学这一特殊科学与实践相结合。其核心是尊重一切与医疗有关的人的价值。主要包括:尊重、热爱和敬畏生命,以维护生命作为医学的最高使命和职责。[8]让医学生树立生命和健康至上的价值观,把责任、敬畏、尊重的理念实践在职业生涯中,自觉维护患者的人格和尊严,更好地实施人性化的医疗服务,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2.3 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精于医术的敬业意识和和谐医患关系的诚信意识
在传统医德中,精湛的医术是其中的组成部分,济世救人的理想以高超的医术为前提。吴鞠通《医医十病》中说:“医以生人,亦以杀人,夫医所以生人也,而何以亦杀人。惟学则能生人,不学则适足杀人。盖不学则无以广其识,不学则无以明其理,不学则不能得其精,不学则不能通其权、达其变,不学则不能正其讹、去其弊。如是则冒昧从事,其不至杀人也,凡希矣”。因而掌握高超的医学技能、不断精进医术是实践“医乃仁术”的基本医学价值观的前提条件,是传统医德自身的要求,也是传统医德规范的具体内容。故医术与心术密切相关,也是医德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可视之为单纯的技艺。医务人员应努力钻研医疗技术,对技术精益求精,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医疗技术。落实这一基本规范既是医学科学发展、提高全民族健康水平的需要,也是医务人员加强医德修养、提高医德境界的需要。
医患关系是医疗关系的核心,古代医家与患者的交往也直接以儒家伦理为基础,把诚信作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基本原则,以诚实不欺实践“医乃仁术”医学价值观念的重要方式。在儒家伦理中,“诚”不仅是具体的道德原则,也是道德修养方法。《礼记·中庸》“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把“诚”看作是贯通天道和人道的纽带,人在实践“诚”的道德修养中增进人生智慧和履行人生职责。古代医家以“不欺”的行医原则来诠释这一“诚”德,李梴把为医之道概括为“不欺而已矣。”清代医家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医家论》中列举几种庸医的欺人行为,进行无情揭露。“或立奇方以取异,或用僻药惑众,或以参茸补热之药以媚富足之人,或造假经伪说瞒人骇俗,或明知此病易晓,伪说彼病以示奇,……此等之人不过欲欺人图利。”从负面揭露出医界的不诚信行为,既是一种警示,同时也能促进医患之间的和谐。
医患关系在今天成为人们倍加关注的焦点,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医患双方诚信的缺失。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一直是传统医德所倡导和追求的规范和目标,对今天的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仍有重要启示意义。
3.1 学习传统医德经典
传统医德经典著作来源于中国古代伦理道德思想和医家对医疗实践的总结。古代医家在行医过程中,注重将自己的医疗实践经验和医德认识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内容丰富、医理与医德相互包含的医德文献资料。其中有关医德的文献记录主要反映古代医家个人的医德意识、医德观念和医德实践,如对医生个人品德修养的要求、对于道义与功利的价值取向,医疗过程中医患之间、同道之间的和谐相处之道,以及对败坏医德现象的揭露,这些内容构成了古代医德内容的主体。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首次列举医生的医疗行为过失,其中包括了早期中医的医德态度、医德行为的评析。汉代出现了许多医德物化形象,如“杏林春暖”“橘井流香”“悬壶济世”等成为中医界理想人格的代表,千古传诵,至今已演变为高尚医德、高超医术的别称。东汉末年,张仲景在《伤寒论》序言中提出的医德观点为后世中医医德思想确立了典范。之后,《千金要方》中的“大医习业”“大医精诚”全面论述了中医的医德规范,标志着古代中医医德思想的最高峰。宋元明清时期,医德文献更加丰富,广泛宣扬了中医学济世救人的思想,如“五戒十要”“医门十戒”“医家十要”等,分析了医疗过程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同时提出对医家自身缺点不足的批评,如“医医十病”“医医病书”“医家六误”等。如吴瑭针对当时医界弊端,著《医医病书》,批评当时医生医术平常、索价甚高,将医疗事业当作商业买卖的行为,明确提出医德的概念,阐述医德与医术的关系。
内容丰富的经典医德文献,不仅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伦理文化的思想精髓,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源泉。一方面可以增强对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和提升更加自觉的道德意识和修养境界。古代医家在言简而意丰的医德文献中,表达出自己对生命的尊重、对病患的仁爱、对弱者的同情、对医术的严谨,是一份珍贵的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细细品读,入脑入心,其涵养教化之功自现。如清代徐大椿所述:“医为人命所关。人之所系,莫大乎生死。王公大人,圣贤豪杰,可以旋转乾坤,而不能保无疾病之患。一有疾病,不得不听之医者,而生杀唯命矣。夫一人系天下之重,而天下所系之人,其命又悬于医者,下而一国一家,所系之人更无论矣,其任不亦重乎。”[9]
3.2 学习精诚大医楷模
医德楷模是形象化的医德载体,其感染力、感召力、说服力可以与医德思想相互印证、相得益彰,这种示范、激励和导向作用,就是人们常说的榜样的力量。典型人物的模范作用,有利于引起受教育者的共鸣,激发学习热情,创造有利的社会氛围,形成强大的社会力量。医德楷模的示范作用,能够在良好的外部环境氛围中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传统医学发展过程中的师承式医学传授,不仅重视医学技术,也非常重视医德的教育,师徒相授的言传身教很好地发挥了榜样激励的作用,医德的学习和传承多来自于身边的耳濡目染,医理与医德融为一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历史上,弘扬名医医德精神,学习名医医德典范,对于医德教育起到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在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当下,历史积淀中形成的一座座医德丰碑,是珍贵的思想文化资源,应该得到大力弘扬。同样,我们的社会也需要高扬和宣传当代医德楷模的事迹,使中华传统美德形成血脉相续、精神相通的历史之流。如“寻找最美乡村医生”大型主题活动,就是宣扬当代医德楷模事迹、弘扬乡村医生“执着坚守、甘于奉献”的精神品格和高尚情操的载体。这是最感动学生、最触动灵魂、最引起共鸣的示范教育,他们与古代众多名医楷模如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叶天士、徐大椿等一起构成生动、鲜活的榜样。这是对高尚医德最好的诠释,这种高尚医德,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医学领域的生动体现。古今医德楷模,让我们看到美德伦理在医学发展中的发扬光大。广大医护人员,是医学道德价值的载体,这种精神的浓缩,就是医生的境界。
医生的境界,也正是医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象而鲜活的引领,像一座座丰碑,镌刻着医乃仁术、大医精诚、救死扶伤的不懈追求的足迹,在立德立功立言的求索中熠熠生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进”工作,应该充分发掘和利用这些历史和现实中的教育力量,在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医学伦理学教育甚至医学专业教育中,渗透传统医德思想、医德规范和医德楷模,让学生感觉与自己的学习、职业、理想有密切的关系,即提高了针对性又提高了内涵效果。古代医学教育中把医理与医德融为一体、做事与做人相辅相成、技术知识与职业道德合二为一的教育模式,仍不失其现实价值和指导意义。
[1] 袁贵仁.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服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开创医学教育发展新局面——在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11-12-13(001).
[2] 杜长林.传统医德的哲学之思[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2):267-268.
[3] 唐凯麟.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61.
[4] 张艳清.中华传统伦理思想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研究[J].理论学刊,2014,(11):110-114.
[5] 薛公忱.儒道佛与中医药学[M].北京:中国书店,2002:176.
[6] 何兆雄.中国医德史[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88:226.
[7] 皮湘林,王伟.试论医患关系视角中的医德情感[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3):59.
[8] 杜治政.论新的医学人文观[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29(7):8-14.
[9] [清]徐大椿.徐大椿医书全集上册(医学源流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219.
Traditional Medical Ethics and Cultivating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DU Changlin,CHEN Zhihong,ZHANG Yanqing
(College of Health Management and Education,Capital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069,China,E-mail:850655824@qq.com)
Combining with traditional medical ethics for medical students to carry out the cultivation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is a specific and realistic path.Virtue ethics features of traditional medical ethics are good for medical students to internalize core socialist values.Norm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medical ethics are good for medical students to be cultivated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sense of responsibility to life,dedication and integrity awareness.By demonstrating the role of ethics and ancient doctors'model in classic literature,students can not only understand the rich connotations of traditional ethics of traditional culture,but also get the cultivation and practice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Traditional Medical Ethics;Medical Students;Core Socialist Values;Medical Ethics Education
R192
A
1001-8565(2015)05-0782-04
2015-06-24〕
〔修回日期 2015-08-03〕
〔编 辑 金 平〕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儒家心性论的当代德育价值研究(15KDA005)
** 通讯作者,E-mail:yanqingzh200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