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大学语文在独立学院中的出路

2015-01-25 19:54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学院大学

陈 华

(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 公共基础教学部,福建 福州 350017)

探索大学语文在独立学院中的出路

陈 华

(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 公共基础教学部,福建 福州 350017)

大学语文在我国高校课程体系中存在和发展已有近40年的时间,但现在大学语文却面临生存的困境,尤其在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目的的独立学院更是举步维艰。语文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在大学中的语文教育尤其是在独立学院中的语文教育应该充分结合学校的办学特点,适应时代环境。大学语文要想在独立学院生存和发展下去就要着力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改变短视的功利心态,对语文教育要有正确的认识;另一方面强化语文教育的应用性,从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都要和独立学院自身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

大学语文;独立学院;出路;应用性

一、大学语文在独立学院中的生存困境

早在20世纪初,大学语文课程就已经出现在我国高校中,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就曾经规定在预科中开设国文课。到了20世纪50年代,由于当时的特殊环境和片面学习苏联等因素的影响,大学语文课程在高校中几乎销声匿迹。一直到1978年,在时任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等先生的大力倡导和积极努力下,大学语文课程开始在全国各主要高校陆续开设。然而,现如今大学语文却处于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在全国普通高校中,大学语文究竟是选修还是必修一直争议不断;另一方面,在日渐发展的独立学院中,大学语文更是举步维艰,甚至有不少独立学院不再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独立学院中大学语文的生存越来越艰难。

(一)独立学院对大学语文重视不足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增长,由普通高等学校按照新的机制和新模式创办了一种新型的二级独立学院。 独立学院是贯彻落实2003年教育部下发的八号文件精神,在我国高校领域诞生的新事物。独立学院是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照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截至2013年6月19日,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公布的全国独立学院为292所,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25.5%;独立学院的在校本科生人数为262万,占全国全日制在校本科生人数的24.6%;独立学院的总资产已达2 000亿元[1]。独立学院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独立学院与大学内部学院相比有明显区别,独立学院具有独立性、民办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因此在人才培养上独立学院有别于一般本科高校,总体来说,独立学院更侧重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本科人才,而一般本科高校培养的是学术型、研究型、工程型本科人才。不少独立学院片面地理解“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上往往只注重专业课程,强调职业技能的培训和实践,而对像大学语文这样的人文课程没有足够的重视,不少独立学院的专业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 为了能够增加专业课程的学时, 竟然直接将大学语文课程从培养方案中删除,功利色彩很浓。即使在和其他公共基础课程的比较中,大学语文也没有得到平等的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权威性使得任何一所大学不敢随意删减;而大学英语更是每所大学都必备的公共基础课程,其学时远胜其他所有公共基础课程。相比之下,大学语文既没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权威性,也没有大学英语四六级的保护伞,在独立学院的课程体系中大学语文可以说是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

(二)大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误读

一方面,学生对开设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目的一无所知,部分学生轻视大学语文的作用。不少学生认为大学语文只不过是一门辅助学科,无足轻重,可有可无,自己中学时代所学到的语文知识已经够用,大学语文不过是中学语文的重复而已。学生受到这种错误观念的影响,自然觉得大学语文是可上可不上的,学习热情不高。

另一方面,学生受实用至上观念的影响,认为大学语文对其未来无论是就业或是创业都帮助不大。现在的就业形势越来越激烈,而社会对于独立学院本科毕业生的认可程度,相对于一般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更低一些,因此,为了增加求职的筹码,提高自己的就业机会,各个独立学院的大学生不得不做出让大学语文为专业课和各种职业技能认证“让路”的决定。

此外,还有一部分学生对大学语文期待过高,希望大学语文能把中学语文没解决的问题都解决了。实际上这种想法也是不太现实的,一个学生在上大学之前所受的语文教育,对学生的语文能力的训练是有很大帮助的,但是,目前的应试教育制度导致了语文教育的模式化、机械化和考试化。学生带着这样不太健全的语文教育来到大学,想通过仅仅两个学分、三四十个学时的大学语文课就转变过来是不切实际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逐渐发现,大学语文课程与自己的预期相去甚远,久而久之,学习热情也随之降低。

(三)缺少突出独立学院特色的大学语文教材

目前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版本众多,但真正优质教材稀少。据说国家图书馆里标注 “大学语文”的藏书有1 000多种。 在普通本科院校中实际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约有100多种。在百余种教材中选出适合独立学院的教材看似容易,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这些教材中多数毫无特色可言,甚至有不少教材就是简单复制别人的,教材内容还是纯文选的形式,为求稳妥,选取的都是些文学名篇,而且以古代诗歌居多,较少关注当代作品;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兴趣考虑不足,即使有部分在选文上注意到学生的兴趣,但又多是针对一般本科院校学生设计,没有考虑独立学院学生的实际情况。

近年来,这种情况似乎有所好转,不少独立学院开始关注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与兄弟院校联合编写;或挂靠母体院校,部分教师参编教材;或学院独立编写,形式多样,但效果并不理想。独立学院为了迎接国家定期评估,教师为了评定职称都需要有教材这个重要资本。因此,在这种功利心态的影响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新的大学语文教材出现,但这些教材教师真正爱用的,真正适合学生的都不多。

(四)教学方面的问题

首先,独立学院大学语文的教学方向与目标应该是什么?这是当前急需回答的问题,很多独立学院在设定课程目标时简单地照搬一般本科院校,希望通过这门课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但却忽略了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

其次,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讲授依然是不少教师最主要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还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不够丰富,不能营造有活力的生动的课堂氛围,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这也和大学语文大班授课、学时偏少有一定关系。

总而言之,以上种种原因正一步步地恶化大学语文在独立学院的生存环境。

二、探索解决之道

(一)改变观念

1.对于独立学院来说,大学语文并非可有可无

独立学院开设大学语文的一大障碍在于学院和学生认为大学语文和独立学院的应用型本科定位不相适应,没有什么实用价值。实际上,这种看法是对大学语文和此类型人文课程的误解。大学语文非但和独立学院应用型本科定位不相违背,相反还能在培养合格、健全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上起到重要作用。

独立学院虽然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毕竟还是大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没有脱离大学教育的本质。独立学院的应用型定位对学生的培养,偏重于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培训,但仅从这个角度出发的大学教育是不完整的,也无法培养出合格、健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教育作为一门科学,其基础的理念是把人作为生物性的存在;而作为一种人文,则是把人作为文化的存在物。科学与人文构成教育的双重本质,科学过程与人文过程的统一,才构成健全的教育过程[2]。大学语文中选取的中外优秀作家的作品,正是从人文的角度进一步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质。专业教育是智育,人文教育是德育,这两者缺一不可。

古人所谓的“大学之道”,对我们今天的道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大学之道”是《大学》的精髓。“大学”语义有二,一是所谓“大人”之学,就是培养“大人”即道德上的合格人才的学问;二是古代大学的教育。 两者相比,前者更有普遍意义。

德育是一种全息教育,不是仅靠一两门课程就能够做到的,应该是贯穿教育的始终。在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过程中,大学语文对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思想境界等方面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大学语文中收录的作品都是古今中外文学史上优秀的、具有极强感染力的作品。《荀子·大略》中说:“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文学作品中包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学生可以通过文字,穿越时空进入作家生活的世界,体会作品中的情感世界,在这一过程中加深学生对于人生的感悟,建立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

地沟油、瘦肉精、新康泰克“冰毒”、问题胶囊等问题对社会的危害巨大。这些东西不是一个普通人能够轻易生产出来的,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现代化的生产手段。如今的一系列犯罪开始呈现出的高学历、高技术含量的特点。知识只有掌握在对的人手里才能够造福人类,否则就会给人类带来难以想象的危害。

2. 对于学生而言,大学语文并非毫无用处

语言的根本属性是工具性。大学语文对于学生来说不是简单的“高四”语文,也绝不是毫无用处。语文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是由语言、文字及其运用规则一同形成的用于人际表达的系统。无论是语言系统,还是文字系统,都是在人类社会的交际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并且是为交际的应用需要服务的,所以是 “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3]。

由此可见,语文的根本属性是工具性,工具性是语文其他属性的基础。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语文工具,而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又对语文的应用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叶圣陶指出: “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要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说多数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还不够),语文教学才算对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尽了分内的责任,才算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尽了分内的责任。”[4]在当今社会,语文工具的应用性和广泛性更是无可否认。

对于大学生来说,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都离不开语文工具的应用。以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为例,学院定位为财经类院校,学生在学期间毕业论文的写作、应对招聘的语言表达、文书写作,进入企业后,各种策划案、报告,乃至合同的撰写都需要有较强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即使部分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也同样离不开语文工具,每一个创业者创业之初的一大难题就是如何获得起始资金,此时的创业者有的只是想法和激情,要想获得足够的投资,就要让投资者相信这个项目能够给他带来合理回报,靠的只能是创业者严谨缜密的分析、形象的描绘,任何一个细节错误都可能将梦想化为泡影。

(二)强化独立学院大学语文的应用性

1.教材的选择

独立学院在选择大学语文教材时,应当充分考虑自身的专业设置、学生的语文基础水平、接受能力等各方面的特点,一味跟随母体院校教学效果自然不会理想。选择教材或是教材选编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大学语文的人文性,也不能忽视工具性,要实现两者的结合。在选文和编排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由浅入深。有不少大学语文教材在一开始安排的都是《诗经》《楚辞》或是先秦诸子百家的一些作品,这样的安排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独立学院的大学生来说是不太合适的,容易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难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因此,选文时应当由浅入深,先从现当代作家的作品入手,再一步步加深难度,循序渐进。

第二,增加现当代作家和国外作家的优秀作品。很多大学语文教材在选文时往往都侧重于古代文言诗词,现当代部分重视不足,甚至只有一个单元几篇文章。优秀的文化不仅仅存在于古代,也不仅仅存在于中国,不应该让学生提到语文的时候想到的全是中国古代的文言诗词,大学语文也要与时俱进,多贴近学生的生活,除了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要更多关注时代的变化,例如由陈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就在诗歌篇收入了罗大佑歌曲《现象七十二变》。 在导语中,编者认为:“今天的流行歌曲,或许就是明天的诗。以此审视,流行歌曲自有超越通俗文化的意义与价值。罗大佑歌曲的价值,在于他唱出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海峡两岸中国青年面临社会转型时所特有的迷惘、困惑、痛苦和思考”。

第三,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充分考虑专业需要。在选文时应当进一步强化大学语文的工具属性,切实做到学以致用,内容安排上应当充分考虑独立学院不同专业的实际需求。例如,针对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可以多安排些财经应用文的学习和训练,而针对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时就应当考虑如何能够将大学语文和艺术基础知识结合在一起。

2.改革教学方法

“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在今天的大学语文课堂上依然是常见的教学方法,这种单向的讲授无法吸引学生,更无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因此,要实现大学语文的应用性,还必须改进这种单向的枯燥的忽略学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更愿意参与课堂互动,形成积极、良好教学氛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一些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

(1)提问法

提问法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基本教学方法,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种方法依然有着重要作用。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心理学研究也表明,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只有当学生的思维出现强烈的问题意识时,其思维品质才算真正达到较高程度的活跃性和深刻性。

在教学过程中,当教师作为提问者时,要注意提问的一些原则:第一,抓住重点。教师提的问题要精准,能够抓住文章的重点、切中要害,通过精炼的问题能够打开知识的闸门。第二,难易适度。提问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把握好难易度,太容易的问题不能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太难的问题又会令学生望而却步。因此,在提问前应当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有一定的了解。第三,避免唯一的正确答案。长期的应试教育往往让学生形成标准答案的认知,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总是试图寻找教师认为的那个唯一的标准答案,却忽略了提问的本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鼓励不同的想法,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理解,只要言之合理就都是正确答案。

另一方面,教师不应该是课堂唯一的提问者,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好问,多问,善问。

(2)诵读法

在文言文教学中,诵读法是一种重要方法。诵读是通过双眼“输入”文字信息,然后经过大脑的再加工,转化成有声语言再输出,这是一个将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眼动、嘴动,脑更要动,是学生和作者内心接触的过程,也是学生理解、吸收再转化的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诵读”法实际上在我国古代早已有之,是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

对于诵读法的本质,可以理解为:通过对文言文的眼观口诵心惟,熟读精思成诵,达到对文字全面深入的理解。

(3)体验法

课文内容或多或少跟学生会存在时空距离,学生不能够直观地体会文本中的情境,难以理解作者的语言魅力和他的生命体验,而体验教学法则能够很好地弥补这一缺陷,并且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课堂互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吸收。例如在讲解老舍的代表作《茶馆》时,教师介绍课文的相关信息、背景,让学生排练,再配合多媒体手段现场表演,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够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作者和他所描写的时代、人物,使原本平面的文字变成一个个鲜活的人物。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同时也应该积极创新,不要墨守成规,这样才能为大学语文找到一条适合在独立学院生存和发展的大道。

[1] 吴坚,徐支青,章巍,等.独立学院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3):122.

[2] 佚名.“大学之道”与道德教育的文化原理[J].教育研究,1996(1):68-72.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 10 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396.

[4] 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G]//叶圣陶、 吕叔湘、 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北京:开明出版社,1995:4-5.

[责任编辑] 李志强

2015-06-03

陈 华(1984—),男,福建连江人,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公共基础教育部助教,主要从事现代汉语研究。

10.3969/j.issn.1673-5935.2015.03.021

G648.7

A

1673-5935(2015)03- 0073- 04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学院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大学求学的遗憾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