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文化背景下高校学生安全工作探析

2015-01-25 19:54:29孔治国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文化工作

王 迅, 孔治国, 郭 孟

(1.中国石油大学 化学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6580; 2.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学生工作处,山东 东营 257000)

微文化背景下高校学生安全工作探析

王 迅1, 孔治国2, 郭 孟1

(1.中国石油大学 化学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6580; 2.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学生工作处,山东 东营 257000)

安全工作是高校正常运行的基础,随着高校办学的开放化、社会化、虚拟化、国际化,校园环境与社会环境、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相互交叉、融合、渗透,使得高校学生安全工作面临诸多新问题和新情况。微博、微信等微文化的盛行,给高校开展学生安全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理解透、利用好微文化,贯彻“以人为本”的安全文化理念,树立科学的安全观,持续更新完善安全应急和预警体系,创新安全教育形式,将高校学生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微文化;安全教育;以人为本;媒介素养

近年来,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微”媒体迅猛发展,已逐渐取代传统媒体,成为舆论生成的策源地、文化传播的集散地、思想交锋的主阵地,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微文化生态[1]。便捷性、经济性、互动性等传播特点,使微文化备受广大青年学生的青睐。随着高校办学形式的多样化,学生群体面临复杂的现实生活环境和网络虚拟环境,各类新的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如何借助微文化发展的大潮,推动高校学生安全工作的发展,将安全文化渗透到学生工作的方方面面,成为高校学生工作者亟需探索的问题。

一、高校学生安全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安全意识淡薄,安全防范技能匮乏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安全需求是人类低层次的需求,是进一步实现其他高层次需求的基础。高校学生安全工作归根结底是营造和谐育人氛围,实现人性关怀,保障学生安全健康成长成才。当代大学生大多属于独生子女,成长过程中备受亲人呵护和学校、社会的关注,成长环境相对安全有序。正因为如此,家庭、学校、社会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安全意识和基本安全防护技能的培养。当面临复杂多变的情况时,安全防护技能的匮乏、心理承受能力低等问题导致很多可能可以避免的安全事故不断发生。

(二)重“制度管理”轻“意识教育”

安全管理偏重于通过制定一定的规定、制度来指导、规范、约束学生的行为,实现学校日常安全管理的常态性、预防性。而安全教育侧重于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技能等素质的养成,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安全管理是一种短期投入,而安全教育则是一种长期投入,教育的效果也不如通过安全管理来的直接[2]。因而,高校在开展学生安全工作时往往重“制度管理”、轻“意识教育”,长此以往,学生不仅没有从内心认识安全工作的重要性,甚至形成了应付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和规定的心态,给高校开展安全工作带来巨大的困难。

(三)安全教育形式大于内容,实效性不强

目前,多数高校十分重视学生安全工作,有制度、有队伍,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但仍存在安全教育形式大于内容的情况:一是安全教育工作集中在入学教育、毕业季、节假日,或是有突发事件时临时抱佛脚,有针对性地做些“表面文章”;二是教育内容相对陈旧,仍主要集中在防火、防盗、防骗、饮食、交通等方面,社交安全、心理安全、信息安全、择业安全、国家安全等教育明显不足;三是教育形式以集中开会、展板宣传、横幅签名等为主,形式单一且大多是依靠有关部门组织学生参与,学生排斥心理和应付现象明显;四是多数高校未设置专门的安全教育课程,缺乏系统化的安全教育。校外专家前来讲课次数太少,往往杯水车薪[3]85。

二、微文化给高校学生安全工作带来的启示

微文化作为网络信息时代萌芽并发展壮大的一种文化新形态,迅速同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思想观念紧密融合,对于受微文化影响最深、最直接的年轻人、大学生而言尤为如此。

(一)微文化给高校学生安全工作带来的机遇

在传统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下,作为教育管理工作的对象,大学生是教育管理过程的被动参与者,主体地位无法体现,因而教育管理效率不高,效果难以深化。而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给广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表达想法、展示自我的平台,交互的过程更容易加深学生受众群体对传播思想的理解,使其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受到影响。

高校大学生作为备受社会关注的群体之一,文化层次较高,思维活跃且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新潮思想,因此相对于其他群体,对于新生事物微博、微信等微文化现象更易接受。有数据表明,微博、微信等“微”媒体用户70%-80%以上是大学生。因此,利用以微博等为代表的微文化平台开展大学生安全工作,既可以在互动过程中传播主流思想观念,又可以通过舆情统计掌握学生思想及活动的动向,为高校开展学生安全工作开辟了新的路径。

(二)微文化给大学生安全教育带来的挑战

1.微文化环境下,大学生获取信息更方便快捷,高校安全教育的权威性大大降低

狭义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将现有的知识和技能传递给受教育者,同时引导受教育者不断发展智力、陶冶思想品德和增强体质。信息的不对称性决定了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成为了教育的主导者,作为受教育者的大学生由于信息的缺乏,只能按照“你讲我听”的模式被动学习。而在微文化环境下,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自由的获取海量的网络公开信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单向传递信息的形式转化为双向互动和批判性的接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不断变换主客体的角色,使得教育者的权威性逐渐淡化。

2.微文化环境下,大量混杂的信息给教育管理工作带来阻碍

微文化作为新兴的一种文化形态,同主流文化相比较而言,具有多元性、随机性的特点。既有可以同主流文化有机融合或是并行不悖的积极健康的内容,也有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的小众的、另类的、碎片化的内容,甚至还有消极、颓废有害内容。同时,微文化中的信息传播方式更像是一种裂变式、病毒式的传播,每个个体都可能成为传播和信息制造的主体。如果微文化中的媒体都是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无疑会促进高校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如果传播的内容是虚假的、有害的,或者是某些别有用心者刻意夸大、甚至捏造的,一旦迅速传播,就难以控制,给教育管理工作带来致命危害。因此,在微文化环境下,规范和监管信息的传播刻不容缓。

三、微文化背景下高校学生安全工作的思路

(一)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人人自“危”的安全文化

主体意识是公民意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微文化源自网络,在虚拟的舞台上,人人都是平等的“公民”,这也正是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满心期盼的自由的生活状态,同时暂时得以摆脱现实生活中的不满和困境。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安全管理、教育工作时不能自上而下,高压式、灌输式的开展安全工作,而应该从学生发展、学生需求的角度出发,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工作原则,以规范工作体系,创新教育载体、丰富安全文化内涵为内容,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身安全素质为基础,以实现学生身心本质安全为目标,引导教育学生树立科学的安全观,营造一种人人自“危”的安全文化氛围[4]64。

(二)树立科学的安全观,做到微而有力

邓小平指出:“没有政治的稳定,社会动荡不安,什么改革开放,什么经济建设统统搞不成。”[5]目前国际国内形势复杂,一些发达国家借助影视、网络文化产品,加大对国内青年学生的意识形态渗透。因此,高校学生安全工作不仅要夯实基础工作,同时要树立大安全观,从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稳定的角度出发,提高政治上的敏锐性和鉴别力[4]67。在工作实践中,我们随时关注社会热点、网络舆情走向,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提前做好预防工作。利用微博、微信、主题网站等构建官方主流传播平台,将零散的点源信息串接为正向的、有意义的线源与面源,通过整理、选择、拼接,形成符合社会主流思潮的新图景。实际工作中强化虚拟与现实间的互动交流,占据主流意识形态的制高点。

(三)建立高校学生安全应急预警体系,做到细致入微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做好高校学生安全工作,一定要做好安全应急和预警体系,防患于未然。主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把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切实落实到每个人,做到入脑、入心、入行,抓好学生个人、宿舍、班级、课堂、网络教育、学生骨干培养、女生工作等“七个环节”的教育管理;二是建立各级各类安全事故预案,实时掌握不在校、学业困难、身体疾病、心理困扰等学生的情况,一旦突发事件发生能够做到快速知道、快速上报、快速处理,把损失降低到最小;三是辅导员要深入学生群体中间,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情况,针对不同情况,适时采用不同教育方式;四是建立一支由学生干部骨干组成的安全信息员队伍,实施安全问题零汇报制度,定期对其进行安全事故应急处理、常见心理问题辨析等方面的专业培训;五是加强学生安全教育,既要全面展开,时刻抓安全、事事重安全,还要有重点的进行,在新生入学、学生毕业、假期前后、外出实习、特殊敏感时期加大安全教育力度,做到点面结合,以点带面,构建全程化的安全教育体系。

(四)创新安全教育形式,做到见微知著

据《2012年中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调查报告》称,以年轻人为主的微博用户中,44.4%的人更愿意相信微博上的信息,而相信新闻联播的用户比例为38.7%。因此,利用新媒体平台,实时发布、推送安全教育相关信息,及时将最新的安全案例与学生互动交流,在讨论过程中将安全意识内化于学生心中;制作安全教育视频公开课,供学生自由下载,并作为必修课程认定相应学分;拓展实践平台,鼓励学生投身校园安全志愿服务,组建消防安全类社团,让更多的学生参与高校安全管理的具体工作,在实践中提升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增强维护校园、社会安全的责任感;加强处理安全事故的技能、方法等方面的训练,如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应急疏散演练,学习急救技能等[3]88。

(五)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做到微而有序

通过微文化载体传播的信息纷繁复杂,大多数是良性的,但也掺杂不少有害信息。尤其对广大青年学生来说,受成长环境及个人阅历等多方面的影响,易从感性认识的角度评判信息的真伪、优劣,在信息传递、评论中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要利用好微文化平台,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是指通过专题教育,提高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以及制作、传播各种信息的能力,使其具有客观的媒介信息鉴别能力,并能充分利用网络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6]。只有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能力,批判的接受微文化媒介传播的信息,才能在纷杂的信息浪潮中不迷失,在关注、转发时不盲目,做到微而有序。

总之,做好高校学生安全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坚持和持续改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动高校健康、平稳发展,提高学生群体综合素质。只有形成时时抓安全、人人重安全、事事讲安全的安全文化氛围,才能真正把学生安全工作做实做细,也才能更好的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平稳发展。

[1] 张春美,陈继锋.微文化生态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2(1):67-71.

[2] 杨得志.高校安全教育的问题及改进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14-15.

[3] 吴进.新时期大学生安全教育探析[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4).

[4] 李成学.论高校安全文化的顶层设计与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11).

[5] 宋仕平.邓小平关于新时期社会政治稳定的基本思想[J].社会主义研究,2002(4):35.

[6] 李安英,徐兵,侯宗胜.微博环境下的高校舆论风险管理[J].高校辅导员,2013(3):17-21.

[责任编辑] 张小云

2015-07-10

王 迅(1979—),男,重庆江津人,中国石油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0.3969/j.issn.1673-5935.2015.03.015

G641

A

1673-5935(2015)03- 0052- 03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文化工作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现代企业(2021年2期)2021-07-20 07:57:44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16
谁远谁近?
不工作,爽飞了?
桃之夭夭B(2017年8期)2017-10-25 14:53:20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学周刊(2016年23期)2016-09-08 08:57:48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学习月刊(2015年24期)2015-07-09 03:42:00
我要出舱工作
再说还有工作忙
儿童绘本(2015年6期)2015-05-25 17:5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