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金权
(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公共基础部,广东 广州 510520)
大学生信仰问题的现状及其对策
唐金权
(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公共基础部,广东 广州 510520)
随着信息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的信仰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同时也出现了信仰困惑的问题。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信仰,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大学生信仰问题的对策主要有:加强主流信仰的引领作用;创造良好的外围环境;用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大学生;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与方法。
大学生信仰;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
信仰是个人对某种理想和主张极度的信服和尊重,并在日常行为中自觉身体力行的一种精神状态。信仰是每个人的人生灯塔和指南,同时,信仰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和心灵归宿,是一个民族精神世界中最高的价值信念。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信仰,就没有凝聚力和希望。
大学生树立正确信仰,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抵制和反对各种非科学信仰的必然要求。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信仰,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有助于培育大学生以正确的信仰主宰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识,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从调查来看,“大学生的信仰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信仰的对象既有来自西方的,也有来自东方的;既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大致包括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金钱主义、权利主义、科技主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儒家学说、道教和一些封建迷信等等。”[1]“大学生在信仰的各维度得分较高的依次是生命信仰、国家和民族信仰、家庭信仰和马克思主义信仰,这是大学生信仰的主流;得分较低的依次是宗教信仰、金钱信仰和神灵信仰,它们在大学生终极价值体系中处于次要地位。”[2]
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同率较高,主流信仰在大学生的信仰中居于优势地位,这与我们一直以来大力宣传和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是分不开的。大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和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时代,没有忘记肩负的历史重任,绝大多数大学生的信仰是科学健康的。但是,随着信息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的信仰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同时也出现了信仰困惑的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信仰边缘化
少数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信仰产生动摇,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不强,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表示怀疑,认为共产主义理想无法实现。在各种思想和价值观的冲击下,他们的信仰开始迷茫,信仰困惑也因此产生。另一方面,随着西方社会思潮的泛滥,部分大学生不能对西方社会思潮进行系统的研究,一味盲从,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然过时,无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感到困惑,从而信仰上迷茫。也有部分大学生表现为信仰不坚定、对马克思主义时信时不信。大学生中间“主流信仰有被边缘化的趋向,诸如奉献精神、利他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等,在部分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失落。而西方盛行的个人主义、实用主义思想则甚嚣尘上。这些大学生个体意识明显增强,价值主体向个人本位倾斜,崇尚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奋斗”[3]。
(二)信仰多元化、功利化
大学生中存在着信仰多元化的现象,部分大学生选定自己的信仰不是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人生选择,而是盲目跟风。部分大学生无视信仰,追求物质利益,把功利主义奉为自己的信仰,把追求实用和实惠放在主要位置,注重个人奋斗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空洞的道理,没有实用价值。部分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回避理性思考,忽视信仰体系、精神家园和心灵世界的构建。
目前,影响大学生信仰问题的因素主要有:
(一)多元化社会思潮和西方文化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多元化社会思潮逐渐渗入人们的思想意识。西方文化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渗透,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普世价值等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泛滥,马克思主义过时的言论盛极一时。大学生由于政治敏感性不强、社会经验不足,对于西方社会中的各种思潮不能很好地甄别剔除,这些思潮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仰。
(二)外围环境的负面影响
当今社会,少数党员干部的腐败现象,一些政府机构管理不透明,政务不公开,影响了大学生对党和政府的信任,进而削弱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信仰。另外,我国正处在重大的经济社会转型时期,伦理道德和社会规范的缺失,使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巨大的嬗变,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假冒伪劣横行、诚信缺失等社会问题,引起大学生的不满,诱发了大学生的信仰危机。大学生人生阅历较浅,辨别能力不强,社会经验缺乏,对很多问题的看法较肤浅,不能正确理解我国社会生活中局部存在的丑恶现象和负面信息,从而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信仰产生动摇。
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给大学生的生活、就业带来巨大压力,使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看待考试压力、情感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就业压力等,失去了人生方向和精神支柱,认为自己既无能力改变现实社会,也无能力改变自己,因而信仰宗教,迷信于神灵、上帝和星座,寻求所谓的精神寄托和心灵归属。由于宗教具有一定的心理调节功能,自然成了部分大学生的“救命稻草”,他们借助于宗教来排解内心的苦闷困惑,以获得心灵的慰藉。“大多数大学生对宗教问题缺乏警觉,在宗教传播问题上认识错误,封建迷信在不少大学生心中还有一定的市场。大学生已经消除了对宗教信仰的神秘感和消极印象,对大学生信教和传教等问题并没有明显的是非界线,一些明显具有封建迷信的观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大学生,这表明大学生科学信仰的缺失。”[4]
(三)网络文化滥觞的负面作用
网络文化对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博客、微博、贴吧、论坛等社交网络的发展,大学生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着变化。网络舆论中,个别网民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煽动性言论主观性强、观点偏激,对大学生产生信仰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不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概念化的道理多,联系大学生生活实际的少;理论宣传多,实践环节少,脱离了学生实际,回避了一些现实生活中的焦点问题,缺乏亲和感,让大学生对马克思义信仰失去了兴趣。部分大学生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基和学养,对马克思主义不感兴趣,政治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在灵魂深处并没有真正认同。
如何使大学生坚定正确的信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心。引导大学生坚定正确的信仰,要营造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信仰的氛围,建立信仰教育的新模式。
(一)加强主流信仰的引领作用
加强主流信仰的导向作用是迫在眉睫的任务。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对于遏止大学生政治意识淡漠倾向、引导大学生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具有重要的作用。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仰。
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主流价值观,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联结各民族、各阶层的精神纽带。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局,指导他们的实践活动。
引导大学生认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本质。针对国际、国内的新形势,开设包括宗教类的选修课程和宗教知识讲座,帮助大学生正确的认识和分析各种社会思潮,剖析和批判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与颠覆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
(二)创造良好的外围环境
只有消除社会上的消极因素,创造良好的外围环境,才能使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首先,要对反腐败斗争和党风廉政问题常抓不懈。反腐败斗争必须进行到底,取信于大学生。党风廉政问题是关系到大学生对党和政府是否信任的首要问题,也是关系到大学生是否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关键问题。其次,加大政治体制改革的力度,建立公平正义的政治运行机制,这样,才有益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
(三)用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大学生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问题就是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理论灌输,缺乏社会实践教育,大学生接触较多的是书本知识,普遍缺乏实践体验。因此,要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展览馆和经济社会发展好的地区参观考察,从而更多地了解国情、社情和民情,更好地理解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同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信仰教育,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
(四)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与方法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信仰教育内容,不能搞一刀切,否则就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构建分类信仰教育体系,逐步构建全覆盖的分类信仰教育体系,对不同群体,例如学生党员和普通学生、低年级和高年级等,提出不同的信仰要求,开展有针对性的理想信念教育,以进一步更好地实现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5]
发挥舆论宣传的积极引导作用,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宣传,真正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人心。加强正面人物榜样作用的舆论宣传,宣传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典型人物,从而营造出树立正确信仰的舆论环境。还要加强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教育大学生不断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增强他们自觉抵制有神论和各种反科学、伪科学的能力,从而坚定正确的信仰。
在信仰教育中,必须以人为本,改变以往灌输的做法,把信仰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增加情感教育的成分,使教育深入大学生的灵魂,引发他们的共鸣,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信仰教育应该是一种让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真切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真善美的充满情感的教育。它不仅通过知识教育传递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启迪大学生的理想和智慧,培养青年大学生主动分辨是非,抵御不良倾向和思潮的能力;它更要科学地将信仰结构中的理性与非理性因素有效结合,通过情感渲染,走进大学生的内心和灵魂。”[6]
[1] 崔翠利,余玉花.信仰与大学生的精神发展——兼论大学生信仰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90.
[2] 梅萍,梁明明.大学生人生信仰状况的调查与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1(5):104.
[3] 卢黎歌,王成文.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及其对策思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7.
[4] 佘双好.当代青年大学生信仰的特点及问题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1):9.
[5] 刘营军,贾水库.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调查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7):84.
[6] 林雪原.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路径探析[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1(4):109.
[责任编辑] 谭爱兰
2015-06-09
唐金权(1973—),男,湖南常德人,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公共基础部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主要从事当代中国国家安全、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0.3969/j.issn.1673-5935.2015.03.014
G641
A
1673-5935(2015)03- 0049-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