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项目:学生、教师与学校共进共赢

2015-01-24 01:34:10郭学锐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
新校长 2015年10期
关键词:学具项目组教具

文 / 郭学锐(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

在中关村第三小学近年的发展中,“项目”是教师工作的重要方式之一,也为教师的跨界提出了现实的必要性。因为只有跨界,项目组的价值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简而言之,“项目”是撬动学校发展的杠杆,跨界则是必要的支点。

一、跨界+项目:在需要中形成

在中关村第三小学,形成了“视觉艺术项目”“‘数码·云’项目”“儿童积极行为的支持与干预项目”“图书馆‘思享家’项目”“教具、学具选用项目”等各个方面的项目。很多人会疑问,为什么要组成这么多的“项目”?为什么要形成那么多以各个学科教师为核心的项目团队?

其实“项目”形成的原因非常简单:基于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需要。如“视觉艺术项目”“‘数码·云’项目”等是为了给学生创建安全、健康、赏心悦目的物理环境;“儿童积极行为的支持与干预项目”等是为了给学生创造愉快、友好,能够得到充分支持的社会情感环境;“图书馆‘思享家’项目”等是为了给学生创建丰富、激励和多样化的认知环境。

正如中关村第三小学校长刘可钦所说:“在‘跨界+项目’中,老师之间的合作没有界限,这种工作方式的最大受益者是孩子。学科之间没有界限,教师在做事的过程中体现合作的重要性。项目组的跨界使我们对学生的认识更加立体、综合,这是培养‘全人’非常关键的前提。”

二、跨界+项目:在招募中实现

那么这些项目组是怎么形成的?以前,对于工作大家习惯了指令:“某某年级组长,把你们的……而现在,我们采用的是发布项目招募成员的方式,大家跨学科加入到团队中。”

首先,学校领导会根据学校、学生发展的需要决定成立某个“项目”,根据教师的能力和意愿确定项目牵头人,然后由牵头人发布招募通知,在全校范围内进行“项目”招募。在招募中不排斥他人的推荐或者学校领导的推荐。

表1:“教具、学具选用”项目组成员

通过招募,每个项目组就形成了自己的团队。在这些团队中,包括了各个学科的教师,大家跨越了自己学科的限制,跨越了自己之前工作的限制,形成了新的团队共同完成“项目”。

三、跨界+项目:在文化中生长

在“跨界+项目”这种工作形式流行的背后,是学校文化对每一位教师深刻的影响。把各个“项目”的招募通知放在一起,会发现这些话语非常“巧合”。

表2:各个项目组招募通知关键句

儿童积极行为的支持与干预项目让我们的学生是受欢迎的、有能力的、有担当的;实现为孩子们做最好的教育有能力,负责任,有担当的三小教师教具、学具选用项目为促进学校发展纲要中对课程和学生培养目标的落实,为学生创造更多在体验中积累、在动手中启智、在操作中创造的机会有进取心和团队意识,有创新精神肯奉献的三小教师

这看似巧合的话语,正说明学校文化对每一个教师的影响:学生是中心,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助力者。正是这样的文化熏陶,大家学科界限淡了,更加注重对事情的及时响应,积极补位。

四、跨界+项目:在实施中解放

(一)“跨界+项目”解放了教育力

通过项目组的工作形式,不同学科的教师实现了跨界。在那些原本不熟悉的领域,却形成了一批接地气的“专家”,这些“专家”既引领、推动着学校的发展,也在不断研究与实践中提升、发展自己。在“跨界+项目”的影响下,教师从低头做事,自己顾自己,到开始抬头看天,寻找合作的机会和可能,通过合作发挥教育影响力。

正如“教具、学具选用项目”的高晶晶老师所说:“在做‘教具、学具选用项目’过程中,我开始对本学科可能用到的学具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而且我经常将项目研究中的思考与疑问带回到组内,与本学科老师一起研究,带动了组内教研气氛。对我个人而言,让我能够有机会更换视角审视本学科,从更加上位的角度思考问题。”

还有老师提到:“以前,我只对自己所在的学科有所了解,基本上不太了解其他学科的需求。而在‘教具、学具选用项目’研究过程中,我开始对其他学科的教具、学具有一定的了解,这种长期的、系统的研究是一个突破口,有很好的带动作用,让我能够掌握多学科资源,为学校跨学科互动、学科整合提供了基础。”

正是跨界思考,跨界工作,让教师的教育力得到了解放。从本学科的教学到全学科的审视,从之前的“教书”到现在的“教育”,这些都是教师教育力不断得到解放的体现。

(二)“跨界+项目”解放了课程

“跨界+项目”的这种工作方式也直接影响着我们以前的工作,以数学组承办北京市教研活动为例。我们不再是只会听从指令,而是通过招募,每个领域形成一支团队,大家共同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每个人都开始整体思考数学课程。“跨界+项目”的这种工作形式同样滋养着我们数学的学科工作,使我们的课程突破原有的限制,在重组与创新中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与动力。

(三)“跨界+项目”解放了管理

反思一下,“跨界+项目”为什么会成为我们工作的重要形态?这和我们管理方式的改变有一定关系。以前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教师总是低头做事,而现在老师开始试着抬头看天,跨界形成各个团队,服务于学生的成长。而学校领导提供的是行政支持和专业支持,这样的管理,行政色彩淡了,家的味道浓了,教师活力得到了释放;管理的色彩淡了,服务的意识提高了,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

表3:北京市数学教研活动招募与分工

(四)“跨界+项目”解放了空间

在研究过程中,项目组的老师开始跳出教师的视野,从学校全局思考如何更好地为师生提供学习资源。于是“静等到推送”就成了我们研究的重要方向。那什么是推送呢?以下的案例也许能给大家一个初步的感知。

图1: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

我们学校2012年刚刚建立图书馆,那时空间本身特别紧张,藏书就有2万册,图书馆被堆得满满的。三年过去了,图书馆还是那个图书馆,而我们的藏书却从2万册增加到了12万册。那这10万册图书究竟放到了什么地方?原来学校开辟了独特的阅读空间,设计了班级流动图书箱,还在办公室建立了小型图书馆,处处是图书馆的理念就这样悄然地生根发芽。现在,固定的阅读,流动的图书,已经成为我们的日常学习工作方式。

图2:以学生为核心的工作方式

“跨界+项目”解放了教育力,解放了课程,解放了管理,解放了空间,正是在这些解放的基础上,使我们学校“处处是图书馆、处处是学习资源、处处是博物馆、处处是课程、处处是机会”的理念得以实现。因为我们深知:学习应该成为孩子人体、心智、梦想的自然延伸。

五、跨界+项目:在困境中突破

“跨界+项目”在实施初期,最大的困难就是教师的惯性思维与这种行为模式之间的冲突。比如沟通不畅、权责不明等,造成了初期“跨界+项目”实施的不顺利。但是,在突破了惯性思维的制约后,比较突出的困境还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时间限制。各个项目组成员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承担了更多的工作任务,扮演着多元的角色,这势必会造成项目组教师的时间紧张。此时,学校的行政部门给予了充分的支持;学校的课程部积极响应,鼓励其他教师在这个时候站出来,尽可能帮助项目组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是资源有限。资源的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项目组工作的推进。如“教具、学具选用项目”在开展过程中,受限于当前教具、学具资源的雷同性,很难寻找到教师和学生亟需的资源。在突破这一困境时,学校领导帮助我们与美国的中小学建立联系,使我们有机会了解他们的教具、学具资源,并由此寻找到更多的教具、学具生产商,使资源的来源更加广泛。

最后是项目间的不衔接。各个项目从不同方面支撑着学校的整体发展,因此不同项目之间需要更多的对话与交流。例如,“教具、学具项目组”需要图书馆对某些公共资源进行管理和存放,需要“数码·云”对学具实现编码,需要视觉艺术为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学具设计特征标识。但是,“项目”开展初期,对话与交流却很难实现,在这个时候,刘可钦校长起到了关键作用,她要求各个项目组除了在必要的会议上需要对话与交流外,还要求各个“项目”之间形成文本性的交流,这样,既能保证各个项目组掌握自己的进程,也能了解其他项目组的工作情况。

表4:部分项目组进程监控表

视觉艺术项目组 赵文梅学校LOGO后期延展工作,以及VI设计方案的修改确定设计调整需要时间,没有明确下来合作的合法性,工作开展很慢校领导通过最后定稿,与设计师商议尽快开展新校区校园文化的工作儿童积极行为的支持与干预项目组万霞“行为培养委员会”名称确定;儿童积极行为的支持与干预计划完成有经验、有想法的人员不足常规的分项制定;元旦后进行项目讨论“数码·云”项目组 贾远朝项目的前期调研阶段已经完成,正在进行深化设计;已经进行两次需求调研,深化中;筹备阶段,想通过与原有系统进行恰当结合设计人员周一与人事进一步深化细节,建构模型;周一,与相关人员进行前期调研(乌日罕、张婷)

六、跨界+项目:在发展中引领

我们学校现有项目开展已经取得了很多成功,但是仍有一些不成熟的地方,这些正是我们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首先,“跨界+项目”应实践开放性、自主性、凝聚性、攻坚性和流动性的属性要求。使项目组的管理既要遵循制度,又要能够灵活交流,保持一种开放、流动的组织结构,让每个人有机会参与其中。更重要的是,项目组要着眼于学校发展的关键领域,保持先进性,从而保证项目组为学校发展完成攻坚任务。

其次,项目组与学校课程部、学生部、教师部、校务部、发展部、各个教研组、学生之间形成立体交互的关系。项目组的存在是根据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需要而生长的,因此,通过“跨界+项目”的形式,是项目组与学校课程部、学生部、教师部、校务部、发展部、各个教研组、学生之间形成立体交互的关系,及时了解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需要,建立动态矩阵式的项目工作形式。

在学校,教师犹如变量,慢慢地,我们发现教师渐渐冲破了学科的限制,开始从学校全局的视野思考问题,自身的教育力不断得到解放,也带来了物质空间的解放和组织管理的解放,实现了师生的共同成长,而且这种成长正由量变转化成质变。

猜你喜欢
学具项目组教具
CSCO生物统计学专家委员会RWE项目组简介
Association between estradiol levels and clinical outcomes of IVF cycles with single blastocyst embryo transfer
基于数字化平台的项目组管理实践
自制玩教具《拼拼乐》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初中物理自制教具应用探讨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7:56
展教具
利用学具构造一道几何反例图形
小学数学学具在课堂实践活动中的创新应用
项目组研究式教学对社会主义学院教师能力素质的要求及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