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烨芳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脊柱外一科,河南 洛阳 471002)
脊柱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王烨芳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脊柱外一科,河南 洛阳 471002)
目的对DVT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评估、脊柱手术后DVT症状的观察、脊柱围手术期DVT预防与护理进行经验总结。方法对2014月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科行脊柱手术患者843例,进行手术后DVT症状的观察和护理的系统回顾。结果脊柱术后5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溶栓治疗后均痊愈出院。结论护理人员要掌握DVT的发生机制及高危因素,并对患者实施围手术期健康教育,使各项预防措施严格落实,在发现脊柱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症状后能及时进行护理等,尤其是及早正确的肢体功能锻炼,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起到重要作用。
脊柱手术;深静脉血栓;护理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非正常地在深静脉内凝结,属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是脊柱手术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1]。通过对我科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5例脊柱手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护理干预,分析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脊柱手术等关系,提出对于患者脊柱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观察和护理可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提高脊柱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脊柱手术患者843例,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病例5例,女性2例,男性3例,年龄45~85岁。深静脉血栓发生时间:术后3~5 d,均为下肢静脉血栓,于术后3 d常规进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彩超提示有下肢深静脉血栓、无临床症状4例,仅有临床症状1例。治疗方法:行静脉溶栓治疗,5例患者经介入科置滤器、溶栓,给予积极治疗后均痊愈出院,均未发生肺栓塞。
2.1术前护理
2.1.1首先进行全面入院检查、评估、宣教。有研究证实,约50%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在术后第1天,30%发生在术后第2天[2]。因此,在围术期就开始进行各种护理措施应用,结合患者术前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等检查结果,对于高龄、肥胖、吸烟、恶性肿瘤、糖尿病、下肢静脉曲张、心功能不全患者,并且合并有脊髓损伤、大血管损伤、骨盆损伤及拟行大手术治疗患者列为高风险患者,应引起高度重视,必须让患者了解潜在的危险因素,引起高度重视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采取针对性预防护理。
2.1.2术前预防DVT的护理措施。①加强患者心理护理,要重视患者心理反应,给予关心及心理支持。详细讲解术后易发生DVT的因素及严重后果,引起患者高度重视,促使其主动配合治疗护理。②在饮食方面讲解饮食与DVT的关系,嘱其宜进食低盐、低脂、低糖、高蛋白、高纤维素、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并且要多饮水,定时排便预防便秘,避免因便秘致使腹压增加影响下肢静脉血回流,还要避免因用力排便导致血栓脱落。禁忌进食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如花生油等,患者术前必须戒烟酒。③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是预防DVT的最佳措施,有研究证明,患者适当功能锻炼可减少静脉血栓发病的75%~77%,因此患者入院后即指导其进行趾、踝、膝、髋关节屈伸及踝关节旋转运动,行双下肢股四头肌、腓肠肌等长收缩及臀肌收缩锻炼,以促进下肢静脉回流,每次锻炼以患者不感到疲劳为度。讲解术前锻炼的重要性,使患者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
2.2术后护理
2.2.1体位护理:患者术后常规给予平卧位,采取保暖措施,室温控制在20~22 ℃,防止因寒冷刺激引起静脉痉挛,使血行缓慢而淤滞。采用轴线翻身法,协助患者每2 h翻身1次,使肢体置于功能位,避免膝下垫枕、过度屈髋体位,以免影响下肢静脉回流。给予双下肢抬高20~30 cm,督促患者进行深呼吸及有效咳嗽,以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
2.2.2脊柱手术后DVT的预防:①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及早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可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减轻血液淤滞,能有效预防DVT。术后麻醉清醒后即开始做趾、踝、膝、髋关节屈伸锻炼、踝关节旋转运动,进行双下肢股四头肌、腓肠肌等长收缩及臀肌收缩锻炼,术后6 h内1~2次/小时,10~20下/次,并与术前对比,每次锻炼以患者不感到疲劳为度。对于完全截瘫患者,由于下肢静脉失去肌肉泵的主动作用以及血管舒缩反射减弱,因此导致血流缓慢,外周静脉的扩张,很容易诱发血栓形成。对于此类患者要进行被动活动下肢,同时采用向心性肌肉按摩。术后第1天继续指导患者进行趾、踝、膝、髋关节屈伸锻炼、踝关节旋转运动及双下肢股四头肌和腓肠肌等长收缩,臀肌收缩及直腿抬高30°~60°,被动肌肉按摩,逐渐增加活动次数,以上方法能有效地加速下肢静脉回流,防止DVT发生。②气压治疗是在卧床患者及脊柱手术后预防DVT重要的护理措施。采取方法为双下肢均行气压治疗,早期使用2~3次/天,每次30~40 min,强度以患者能够承受、感觉舒适为宜。气压治疗是一种非侵入性预防DVT的方法,通过间歇充气来模仿骨骼肌的泵血功能,该操作不但可以减轻患者静脉血液淤滞,而且还可以增加患者血液中纤溶酶原的活性。外周动脉性疾病和DVT急性期患者禁忌气压治疗。
2.2.3脊柱术后DVT症状的观察:应认真倾听患者的主诉,细心的观察双下肢皮肤有无色泽的改变、水肿、浅静脉怒张及有无肌肉深压痛症状,术后3 d患者要重点床边交接班。下肢远端发生DVT无自觉症状,或者仅有患肢轻度的疼痛和沉重感,以后逐渐出现膝关节以下肿胀,腓肠肌的深压痛或Homan试验阳性,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急性期的患者患肢近端DVT可出现高热,下肢出现明显的疼痛、肿胀,皮肤轻度的发绀、皮下静脉扩张及皮下瘀点症状。股静脉、髂静脉发生的近端DVT致使下肢静脉回流严重受限,伴有动脉的痉挛,患肢出现剧烈痛、严重的肿胀、苍白或发绀现象。行双下肢周径比较相差0.5 cm以上,需要通知医师及时处理。
2.2.4溶栓治疗术后护理:①溶栓术后的患者要绝对卧床休息,抬高患肢要高于心脏水平20~30 cm,膝关节屈曲15°,指导患者适当进行踝关节背伸活动。②加强饮食调护,宜进清淡、易消化、低脂、高纤维素等健脾和胃、润肠通便食物,忌食煎炸、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宜多饮水,每日2000~2500 mL,保持二便通利。③要防止出血,治疗期间应尽量避免或减少各种有创操作,给予集中采血以减少穿刺次数。穿刺后静脉局部需要压迫5 min,动脉穿刺后需要压迫10~15 min。④患者溶栓期间使用尿激酶、低分子肝素等治疗,致使机体处于低凝状态,患者极容易出现皮下出血、内出血现象,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咳血、血尿、牙龈及皮肤黏膜出血等现象,尤其要注意患者伤口周围皮下出血、伤口负压引流量及性质,注意有无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颅内出血的征兆,发现异常变化需要及时通知医师,给予及早处理。溶栓治疗期间还要注意患肢的温度、皮肤色泽及肿胀的程度。每日需要定时测量双下肢不同平面的周径,与术前做比较,以评判疗效。
843例脊柱手术患者中,有5例患者发生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其中1例患者胸12椎体压缩骨折、并右胫腓骨骨折,均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溶栓治疗后痊愈出院。
脊柱手术后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甚至发生肺栓塞的风险,但风险相对较低[3],因此使医护人员放松警惕心理。脊柱患者术后肢体活动量较术前明显减少,致使下肢血液循环相对缓慢。脊柱骨折合并神经损伤患者,导致下肢静脉失去了肌肉泵作用和血管舒缩反射,致使血液循环更加缓慢。行脊柱手术时患者长时间俯卧于支撑架上,容易压迫股静脉、髂静脉;同时腹压的增加使腹、盆腔静脉回流受阻,血流运行变缓慢。腰椎前路手术中还需要暴露、牵拉腹腔的静脉,极容易损伤血管内膜。手术的创伤使患者的血液处于高凝的状态。患者自身的因素如高龄、肥胖、吸烟、既往患有糖尿病、心功能不全等,均可使机体处于一种高凝的状态。静脉瘀滞、血管内膜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是公认的DVT形成三大要素[4]。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均有可能引起DVT。因此,在脊柱手术后预防DVT的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一定要掌握DVT发生的高危因素;加强患者围手术期的健康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预防DVT的重要性,掌握预防DVT的方法,严格落实各项护理措施;尤其是掌握正确功能锻炼方法,确保早期主、被动肢体锻炼的严格落实,对预防深静脉血栓能起到积极作用,从而有效的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及早发现DVT的临床症状及时进行处理,并严密观察溶栓期间不良反应及早干预,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1]闵桂虹,张培红.脊柱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相关原因分析与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报,2009,30(1):98-99.
[2]李凤英,黄伟华,张桂兰,等.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6):544.
[3]于峥嵘,李淳德,邑晓东,等.脊柱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与预防[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8,18(6):434-437.
[4]代莉莉.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进展[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2):55.
R473.6
B
1671-8194(2015)22-0216-02